親愛的,我們的愛情犯傻了!

2019/04/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原刊於天下獨立評論(2016-07-24)
愛情犯傻的機率有多高?這麼問很含糊。

找到理想情人的機率趨於零

「泛科學」一篇文章〈情人的理型:讓數學告訴你,遇見完美情人有多難?〉,內容指出,用數學公式評估,在臺灣一個男人找到完美情人的機率只有3.7‰。不過,一個男人也許一輩子也很難認識超過一千位女性朋友,顯見,找到理想情人的機率想必──趨近於零。
如果找到理想情人的機率趨近於零,照理,愛情犯傻的機率會不會太高?也就是說對方根本就不是理想情人,卻傻傻的以為就是她(他),心甘情願的等下去。不曉得數學家是否研究過?也許找出答案的話會榮登「搞笑諾貝爾數學獎」也說不定。
在愛情經濟學中,愛情根本就沒有完美的,直白說就是每個人最後所選擇的愛情都不是「最佳」,頂多只是「次佳」,然後一路「次」下去。所以,童話愛情故事中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永遠都只是童話故事。
早點把愛情看清楚,看實際一點,才能把愛情當作「相互依存的效用函數」,得到穩定又持久的愛情結果。

麥當勞的愛情,等?還是不等?

臺灣麥當勞發表了一部「15年前,我們在麥當勞的約定」的形象廣告(這部影片超過110萬的點閱數),故事中男女主角是同學,湊巧在走廊擦肩而過,男方開始暗暗注意起女方;然而當女生感情受挫時,就會找這位傻傻等著他的男生哭訴。故事圍繞著女孩的一句話:「如果我30歲還沒結婚,你要娶我喔!」看到這,我壓根也看不出這是品牌形象廣告,眼中只出現「經濟學」三個字。
衝著女主角這句話,如果你是男主角,到底是等,還是不等?從數學機率解釋,這位女孩根本不是理想情人,男方選擇「不等」才是理性智慧的。
這當中圍繞著愛情的選擇,套句俗一點的經濟學用語,那叫做「機會成本」。白話點說,這位女主角值不值得男主角等下去呢?如果女方在男方心中的價值很高,而且有機會能夠成為一對佳偶(雖然機率還是趨近於零),如此放棄的機會成本就會過高,反過來說機會成本就低了。因此,我十分懷疑,在愛情活動中,最終成為怨偶的,會不會是當初彼此對於愛情的價值估計過高所致呢?
選擇等,萬一對方選的是別人(影片末了時,女主角差點就嫁人),到頭來一場空,機會成本就是放棄可能選到一個不錯的女孩。因此,等下去這件事有可能是男主角對於愛情的價值估計過高。行為經濟學中有個很有名的理論,叫做「稟賦效應」,指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會比未擁有之前增加更多。但是,男主角曾幾何時擁有過女主角呢?這僅僅是一場暗戀罷了。
選擇不等,萬一女主角真的嫁不出去,回頭要求兌現諾言怎麼辦?如果愛情是一場交易,那麼交易的雙方應該是對等的,而不是影片中的「備胎」,這種承諾基本是是傻呼呼的。從行為經濟學上而言,男主角的行為就是「損失厭惡」,損失給人們帶來負面感受的程度,多於等量收益所帶來的正面感受。於是乎,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我們對於避害的考慮的程度會遠大於對趨利。
最後,男主角還是選擇等,雖然廣告的結局是圓滿的,但是,代價會不會太高?到頭來,男主角的愛情結果,有可能在30歲那年,幻做一場空,這機率鐵定很高。

坦白說,愛情哪有理性的?

愛情是什麼?有些經濟學家認為,理性上的愛情只不過是一場交易罷了。但在大文豪莎士比亞眼中,愛情的複雜度遠勝經濟學家所認為的。他在《皆大歡喜》中提到「愛情不過是一種瘋狂。」但愛情,又像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還提到「唉!從別人的眼中看到幸福,自己真有說不出的酸楚!」然而,愛情也是盲目的,在《威尼斯商人》中提到「愛情是盲目的,戀人們看不到自己做的傻事。」
莎翁和行為經濟學家們都認為,愛情哪有理性可言,所以,一不小心就會犯傻。而愛情的割捨與選擇這件事向來很難表現得充分理性,也就是說該當成是「沉沒成本」的,未來不會產生任何效用,照理應該馬上割捨才對。所以網友對影片的評論才會對女主角有較多的負評(代表網友太入戲,沒辦法)!
理論證明,理想中的愛情可以幾乎不存在,愛情光譜的兩端(理性與犯傻)很難有愛情的結果。這也表示,能夠維持的愛情,其實就是不太理性且有點犯傻造成的。
對愛情論斤秤兩過於冷血的分析,看來是容易被人丟鞋的!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