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筆記:我們與惡的距離-罪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犯下殺人案的是罪人,那麼冷眼旁觀、激動謾罵,又是否為另一種意義上的罪人,哪怕他們從未殺人。
其實,在看完這集之後,越加思考,便越覺得王赦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當然,殺人是該受到懲罰,甚至是償命的,在怎麼說以極殘忍的方式剝奪他人不該結束的生命,若不受到應有的刑罰,又有什麼公道、正義可言?
然而,執行刑罰,或該說是死刑之後呢?就能將一切的事件結束,就能阻止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了嗎?我想,終究不是那麼簡單的,否則後續便不會有模仿犯的產生。正因如此,在執行應有的刑罰之後,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去探討、去研究為何會發生如此慘無人道的事件,難道在事件發生之前,都沒有任何跡象的產生,或者,任何足以阻止一個人走向犯下案件的可能嗎?
就像王赦所提的概念那般,今天一個人之所以可以好好活著,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以社會所認為的「正常」姿態好好念書、好好工作、好好追求夢想,好好度過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其實都是一種幸運,一種也許是出生於好的家庭背景,也許是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許是享有得天獨厚的健康身體,也許是有一個攜手相愛的伴,也許是閒暇之於有足夠的金錢出遊散心,也許是所受的挫折與打擊皆並非無法承受的那種,甚至是一路順遂,所以才可以如此溫和、如此正常的活著。
但要是今天有一個人無法出生於好的家庭(如家境清寒、遭受虐待,抑或沒有父母),無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如被取笑、被霸凌、被一再捉弄與否決,或是孤立的對待),無法享有一副健康的身體(如一再住院、出院,終生只能依賴著醫院過活),無法有一個相愛相依賴的伴(如不斷被拒絕、不斷被冷眼看待,不斷只能看著一個個他人有著兩人的幸福)、無法有多餘的金錢出遊(如工作的薪水太低,或者有不得不背負的龐大支出),抑或是一路成長以來,遭遇到各式各樣的考驗及挫折,且大大小小的壞事如排山倒海、接踵而至,此時若沒有人願意傾聽、願意伸出援手,完全處於一個不被他人在乎的境地,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要求這樣的一個人,依舊以符合社會規範的狀態活著?
更何況一個人的挫折容忍力、壓力承受度再怎麼大,也有一個極限存在,若是過了那個極限,找不到出口,無法渲洩的情緒,又如何不化成一把銳利的刀刺向自己,或是刺向他人,造成難以抹滅的傷害?
因此,在傷害發生之後,與其只是單純抒發心中怒火般的執行刑罰、執行死刑,也許,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在犯人接受應有的刑責之前,試著了解他為何做出這樣的事,是精神上的疾病,還是生活上的挫折和壓力,才導致他不得不走向這一步......唯有這樣,才有可能想出相關的對策,防止這類悲劇再次發生。
此外,最重要的便是,當精神開始出現問題,不再將求助精神科視為畏途,視為一種懦弱的表現,或是被貼上「不正常」的標籤,並且得到他人的諒解支持、關懷陪伴時,我想,悲劇發生的可能性,將會大幅降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56內容數
關於成長、關於病的詩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趙啟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被留下來的人,才是最痛最難釋懷的人……。 對被害者家屬而言,要面對自己的親人是被不認識的陌生人,強行結束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承受這樣的痛、這樣的傷,這樣突如其來,沒有任何預兆,卻狠狠發生的殘酷? 那是時間也無法沖刷的情緒,尤其在看見熟悉的物品、熟悉的場景時,一同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彷彿未從大腦中淡
因為對精神疾病的誤解、排斥、謾罵,甚至是不肯接受,導致當精神出現問題,而壓力的調節開始失去控制,終於來到情緒最高最高,再也不能承受的最高點時,或許悲劇,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 對於加害者的家屬,尤其是父母而言,如果他們的孩子不是在遭受虐待(無論肢體、言語都是),抑或父母長期失和、爭吵辱罵的環境下長大,
看完一、二集,真的只有沉重,我想,無論是對於加害者家屬,或是受害者家屬,都是一種難以抹滅的痛吧! 然而,要如何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以及如何增進我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了解,不再汙名化,這都是非常急迫且重要的事。 雖然不可否認的是,我是支持死刑的,但在執行之前,真心希望能夠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才會造成
被留下來的人,才是最痛最難釋懷的人……。 對被害者家屬而言,要面對自己的親人是被不認識的陌生人,強行結束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承受這樣的痛、這樣的傷,這樣突如其來,沒有任何預兆,卻狠狠發生的殘酷? 那是時間也無法沖刷的情緒,尤其在看見熟悉的物品、熟悉的場景時,一同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彷彿未從大腦中淡
因為對精神疾病的誤解、排斥、謾罵,甚至是不肯接受,導致當精神出現問題,而壓力的調節開始失去控制,終於來到情緒最高最高,再也不能承受的最高點時,或許悲劇,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 對於加害者的家屬,尤其是父母而言,如果他們的孩子不是在遭受虐待(無論肢體、言語都是),抑或父母長期失和、爭吵辱罵的環境下長大,
看完一、二集,真的只有沉重,我想,無論是對於加害者家屬,或是受害者家屬,都是一種難以抹滅的痛吧! 然而,要如何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以及如何增進我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了解,不再汙名化,這都是非常急迫且重要的事。 雖然不可否認的是,我是支持死刑的,但在執行之前,真心希望能夠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才會造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的犯人因為知道自己的刑責是死刑時,在被逮捕之前會想盡各種辦法,也拖累其他人,既然自己過的不好;其他人也別想好過 而我呢?我犯錯時我會好好的接納因我愚昧而導致的後果嗎?還是我也會去陷害其他人呢? 我想我不會做這種事,我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而我的餘生一定是讓其他人感到舒暢的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為什麼? 告訴我啊,為什麼不能殺人阿?!」 主角久能整不小心被捲入巴士劫持中,此時此刻,綁匪拿著刀,瘋狂的嘶吼,希望人質們能給他一個答案。 「這是理所當然的!」退休的上班族大叔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記者小姐的看法。 「留下來的家人會悲傷。」研究生-翔的看法非常有道理,但綁匪還是
今年發生的死刑釋憲的事件,除了引發對死刑立場不同的雙方激烈的爭辯,也暴露了人性險惡的鬧劇,首先法律存在的原則就是揚善懲惡,殺人者死古之常例,豈能在法律上竭盡所能的去開脫惡人?美其名「修復性司法」,但國法的威信何在?受還仁及其遺族的撫慰又該如何?這場死刑釋憲的事件注定是一場在受害者遺族傷口上灑鹽的鬧劇
如果殺人者人恆殺之、欺人者人恆欺之、辱人者人恆辱之的話,這社會會不會愈來愈文明?我不清楚,但是我相信是可以少點事的! 有人說,我們的法律不應該是一種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以血還血的心態!這樣太不文明了!那些殺人、辱人、欺人的文明嗎?為什麼不去說服那些人學會文明後,再來跟我們談文明?如果大家都是文明人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作者:胡慕情 一直以來我對於死刑這樣的議題是覺得殺人要償命那一派的,沒道理殺人後不果用甚麼形式還可以好好活著。讀完這本書後會讓這樣的理念有所動搖,深思到底"處死"是否真的有意義。 作者胡慕情利用林于如弒親一案講述"罪惡從來就是人與環境交織影響而成的現實,若僅以死或永久隔絕作為手段,對社會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近年來,韓劇中探討私刑正義的題材頻繁出現,影集《殺人者的難堪》突破傳統黑白二分的敘事手法,探討各角色在道德灰色地帶的掙扎,辨析私刑行為與正義的關聯。這篇文章將深入分析《殺人者的難堪》影集中的角色發展和道德議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的犯人因為知道自己的刑責是死刑時,在被逮捕之前會想盡各種辦法,也拖累其他人,既然自己過的不好;其他人也別想好過 而我呢?我犯錯時我會好好的接納因我愚昧而導致的後果嗎?還是我也會去陷害其他人呢? 我想我不會做這種事,我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而我的餘生一定是讓其他人感到舒暢的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為什麼? 告訴我啊,為什麼不能殺人阿?!」 主角久能整不小心被捲入巴士劫持中,此時此刻,綁匪拿著刀,瘋狂的嘶吼,希望人質們能給他一個答案。 「這是理所當然的!」退休的上班族大叔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記者小姐的看法。 「留下來的家人會悲傷。」研究生-翔的看法非常有道理,但綁匪還是
今年發生的死刑釋憲的事件,除了引發對死刑立場不同的雙方激烈的爭辯,也暴露了人性險惡的鬧劇,首先法律存在的原則就是揚善懲惡,殺人者死古之常例,豈能在法律上竭盡所能的去開脫惡人?美其名「修復性司法」,但國法的威信何在?受還仁及其遺族的撫慰又該如何?這場死刑釋憲的事件注定是一場在受害者遺族傷口上灑鹽的鬧劇
如果殺人者人恆殺之、欺人者人恆欺之、辱人者人恆辱之的話,這社會會不會愈來愈文明?我不清楚,但是我相信是可以少點事的! 有人說,我們的法律不應該是一種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以血還血的心態!這樣太不文明了!那些殺人、辱人、欺人的文明嗎?為什麼不去說服那些人學會文明後,再來跟我們談文明?如果大家都是文明人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作者:胡慕情 一直以來我對於死刑這樣的議題是覺得殺人要償命那一派的,沒道理殺人後不果用甚麼形式還可以好好活著。讀完這本書後會讓這樣的理念有所動搖,深思到底"處死"是否真的有意義。 作者胡慕情利用林于如弒親一案講述"罪惡從來就是人與環境交織影響而成的現實,若僅以死或永久隔絕作為手段,對社會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近年來,韓劇中探討私刑正義的題材頻繁出現,影集《殺人者的難堪》突破傳統黑白二分的敘事手法,探討各角色在道德灰色地帶的掙扎,辨析私刑行為與正義的關聯。這篇文章將深入分析《殺人者的難堪》影集中的角色發展和道德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