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真的都能「自己來」嗎?我期待。/傅瑞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最近由於美中貿易戰的關係,美國打算對華為停止部分高科技零組件的銷售,立即影響了華為後續的產品營運。華為子公司海思總裁何庭波發表了公開信,表示將會把「備胎轉正」,一切「自己來」。

raw-image

關於華為/海思的「技術自主」

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數千海思兒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

……華為的產品領域是如此廣闊,所用技術與器件是如此多元,面對數以千計的科技難題,我們無數次失敗過,困惑過,但是從來沒有放棄過。

後來的年頭裏,當我們逐步走出迷茫,看到希望,又難免一絲絲失落和不甘,擔心許多晶片永遠不會被啟用,成為一直壓在保密櫃裡面的備胎。

……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而今天看到了Jiliang Lin的評論(經過重新編排):

高通Snapdragon處理器也是ARM架構

華為只能騙騙中國人而已,了解的就知道根本唬爛。

華為海思麒麟晶片是ARM Cortex-A架構,是使用ARM公版架構去修改,另外觸及到通訊就會用到高通核心專利;所以海思每一塊麒麟晶片都要付高通核心專利與ARM晶片構架Licensing(授權費)和Royalty(權利金),其中ARM在手機晶片市佔率95%以上壟斷整個市場。

基本上因為設計不出新架構,所以就跟ARM買新架構設計來開發,ARM也允許在架構上新增功能與客製化,所以除架構授權還需要ARM提供設計工具,開發軟體也要跟ARM買付使用授權。

這些都有許多限制層層綁定,光是ARM停止跟華為業務往來,華為海思就已經算死了;更何況華為產品還會使用到包括Intel、Xilinx的CPU、FPGA高階邏輯晶片,TI、ADI的高速AD/DA晶片,Qovro、Skyworks的射頻方案等等。

我對於手機硬體業的幕後不算內行,不過上面這段說的跟我所知道的大致差不多。

「技術壟斷」無所不在

我的重點是,華為碰到的這個「架構授權」和「開發工具」問題,剛好跟我在前幾天的〈iPhone用戶告Apple:「壟斷」是怎麼回事?〉這篇文章中,提到的「開發者想逃離app store壟斷」問題一樣:

• 對開發者在官方App Store之外的銷售行為有諸多限制;簡單說就是「被我抓到你私底下亂賣,你就完了」。(架構授權限制)

• 而Apple之所以這樣做的背後依據,在於開發者使用的程式工具「是我給的」、技術文件(例如API規格)「也是我給的」;有辦法這兩樣東西你就別用,自己開發app出來賣。(開發工具限制)

科技大廠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彼此分工、然後互相授權;開發能力強的、專利多的就賺得多,弱的就只好花錢跟大家買現成授權,然後想辦法從別的地方省出利潤來。

例如Apple和高通、微軟、三星等廠商之間,都有長年的這種恩怨情仇:

錢從這裡來

也就是說,大廠都用這種方式控制專利技術、也用同樣的手法控制開發者。雖然偶爾會有些貢獻開放原始碼之類的「公益活動」,但這些控制是他們賺大錢的基本手法,很難有所改變。

這也是為什麼也用這套手法的Apple,堅持要為自己的行動設備開發處理器的部份原因;但即使是Apple,還是得向一堆看起來是競爭對手的廠商買技術和零組件(例如三星,但目前Apple也在想辦法擺脫)。

至於華為,雖然號稱在許多關鍵技術上已經有「備胎」,但實際上是否能立刻從牛棚叫上來救援,其實還很難說。撇開在最短時間內量產和認證等問題不談,能不能完全如引文所說的,規避掉授權和專利問題、讓產品不僅做得出來、還可以賣,就是個大問號。

講得直白一點,利用現有的東西去山寨或逆向開發是最快的,我也相信這一點做得到、或是已經做到;但如果要這樣做的話,即使滿足了短期的國內市場需求,也等於完全放棄了西方陣營國家的海外市場、甚至斷送了未來的出路(而且虎視眈眈的大廠律師們應該已經開始舔舌頭了)。

華為做得到嗎?

如果認真幹,或許華為的技術力也可以做到「純自有」的各種方案,然而:

  • 還是多半避不掉西方專利問題(即使是Apple「自行開發」的Ax處理器,也是以ARM架構為基礎);
  • 這些技術、以及衍生產品是否可以立即上線補足戰力?
  • 還是得面對量產測試認證問題(找代工廠也可能有點麻煩,不過台積電表示還是會繼續出貨,只是沒有指明出的是什麼,或許是海思的麒麟處理器)。不過如果我是美國,我不會把路封死,會留一條縫看看老鼠往哪裡跑。
  • 最重要的是,即使做得出來,之後是否會遭到歐美等主流市場的銷售限制;如果這一點沒有打通,技術上再怎麼解決都沒有用。

華為供應網會斷裂嗎? 日經中文網
日經中文網官方網站。日經中文網是日本經濟新聞社的中文財經網站。提供日本、中國、歐美財經金融信息、商務、企業、高科技報導、評論和專欄。zh.cn.nikkei.coma

對於華為如何「技術自立」,我很有興趣繼續觀察,而且真心希望看到完全不怕西方專利戰威脅的解決方案出爐;因為這樣不僅證明了華為不是只會靠補貼做生意、而且之後也不需要再靠西方技術,更可以跟其他大廠在技術力方面平起平坐。

如果這些都能夠實現,不只華為可以活得更好、中國才有可能在下一代的全球5G環境中超越歐美、取得主導地位。

(想到一個比較貼近的例子,就是在遭到美國禁運之後的伊朗。伊朗以不錯的技術力一直維護著美製軍機,甚至逆向研發製造新機、並且持續升級;但這些都很辛苦,而且跨不出國門。)

然而,貿易戰不會是永久的,重點是美國對於中國的整體長期策略、以及(就本文主題來說)貿易戰告一段落之後的全球通訊產業發展與布局。相較於華為是否能自己來,這是我更期待看到的。

花絮:失火了?

不過在華為宣告技術自主之後,今天馬上出現這個花絮:

這個只是流言,不一定是真的;但如果是真的,也並不令人意外就是了。

更新:Google停止與華為部分合作

Google(谷歌)宣布,由於美國商務部的新規定,Google將終止與華為的部份業務往來,華為新一代Android手機,將無法使用Google Play、Gmail等服務。

路透社稍早前引述消息人士報導,Google已暫停與華為的部份合作業務,除了谷歌開放原始碼授權(open source licensing)以外,其餘的軟體、硬體產品轉移都將停止。

這當然不會是純商業考量的決定,而是在美國政府指示或授意之下進行的舉動;然而,商業考量在其中所佔的比重,至少跟戰略考量是差不多的。

請注意報導中提到,華為仍然可以使用開源的Android系統,但可能無法獲得來自Google的直接支援。這一點相當高明:讓華為繼續使用Android系統有幾個意義:

  • 不違反原本的開放原始碼精神;
  • 留一條線不砍,讓華為(或整個中國手機業)不會鐵了心開發一套(其實多半是買一套來改)自己的手機作業系統;
  • 讓先前提到的授權與工具控制仍然發生效果,只是等待拿出來使用的時機。

總之,就是美國仍然把球留在自己手上,而且還真是深得孫子兵法「圍師必闕」的精髓。

至於Gmail、YouTube等商業服務,在中國國內市場基本上原來就不能用,所以影響不大;但如果華為賣到海外市場的產品都不能用這些服務,功力就等於全廢。

raw-image

尤其是Google Play的app商店下載部分,影響的不僅是Google本身的服務,包括其他所有廠商如中國國外廣受使用的Facebook、Twitter等等,甚至在國內較受歡迎的百度、微信、微博、各種叫車服務等等,都可能無法繼續下載。

或者換個角度說,就是「你(中國)廢了我(Google)在你國內的功力,我就廢了你家手機在國外的功力」。這樣一來,再加上前述的硬體授權問題,兩者雙管齊下,你要不要坐上桌來談談?

又得回來談談PWA

內行的讀者可能會想到一件事:上述被廢去功力的各種app,多半都有全功能網頁版(反而架構已經太過複雜的微信沒有);萬一以後都沒有Android版的app可以用,是不是可以用網頁版來取代就好,不必被Google牽著鼻子走?

技術上來說是的。只要目前已經有網頁版的服務,都可以繞過app的問題;先撇開中國防火牆的問題,Facebook或Twitter應該不會拒絕透過網頁使用的華為用戶;至於微信之類的國內服務,要在短期之內弄出PWA(漸進式網頁版app)應該也不是做不到。

關於PWA與未來app商店這種商業模式的關係,請參閱這篇文章的討論:

換言之,當西方使用者正在討論「未來app商店會不會消失」這個題目時,Google(或者應該說美國政府)對中國採取的舉動,卻可能提早將這個題目搬上了檯面。

目前的關鍵,在於接下來美國對於華為會繼續砍得多深、以及這樣的「禁運」會持續多久。如果前後只是幾個月、或是中國在談判桌上迅速讓步,那就沒有太大問題,馬照跑舞照跳;如果持續半年或以上,就可能有兩個結果:

  • 華為(或許聯合其他中國手機廠商)建立自己的Google Play型app商店;
  • 中國廠商致力於發展PWA,提早淘汰app商店這種經營模式(如果成功,說不定還可以在全球市場將正牌Google Play邊緣化)。

最後的重點

此時最後的重點出現了:如果中國為了讓華為保有全球手機市場而讓步,是否會不得不連帶開放Google(和其他美國網路公司)的商業服務?

我想,最後一句話是Google在這整件事情中的關鍵。中國要不要因為華為一家廠商而開放、或者說華為要不要為了這次的軟硬夾攻而低頭、會不會以失去大部分的海外市場(至少是西方市場)為代價?

美國下手頗狠,但華為不能不說是咎由自取。我的判斷是,除非中國全面翻臉,否則讓步只是時間長短、還有多少籌碼可以討價還價的問題而已。

思考題:你覺得華為在這件事情上,還有什麼籌碼可以跟美國討價還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吐納商業評論的沙龍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篇文章,我們透過《晶片戰爭》(Chris Miller,2023)與《決勝矽紀元》(黃欽勇,2024),解析華為與國際角力的關係。華為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與美國的矛盾,探討商業挑戰和戰略挑戰,以及晶片戰對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影響。華為的技術實力對於中國在半導體戰爭中的地位有著重大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我們透過《晶片戰爭》(Chris Miller,2023)與《決勝矽紀元》(黃欽勇,2024),解析華為與國際角力的關係。華為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與美國的矛盾,探討商業挑戰和戰略挑戰,以及晶片戰對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影響。華為的技術實力對於中國在半導體戰爭中的地位有著重大影響。
Thumbnail
近期華為發布的最新系列手機搭載七奈米效能的晶片,引起國際間的關注。 但需要知道的是,中國面臨的設備制裁與技術限制仍會大大削弱中國的晶片自主能力。 另外,美方高層的發言或許暗示著中美競爭可能暫時降溫...
Thumbnail
近期華為發布的最新系列手機搭載七奈米效能的晶片,引起國際間的關注。 但需要知道的是,中國面臨的設備制裁與技術限制仍會大大削弱中國的晶片自主能力。 另外,美方高層的發言或許暗示著中美競爭可能暫時降溫...
Thumbnail
新聞 - 半導體展 四大趨勢全都露 - 華為5G新機晶片從哪來?市場猜測是這家晶圓代工廠 - ASML出貨陸企 許可延長 - 台積美廠爭議 勞工怨管理差 - 聚焦電力電子、能源轉換,投入千萬「台達北科聯合研發中心」揭牌 好物 - 詐團最新武器!「AI 語音詐騙」攻陷全球,我們該怎麼辦?
Thumbnail
新聞 - 半導體展 四大趨勢全都露 - 華為5G新機晶片從哪來?市場猜測是這家晶圓代工廠 - ASML出貨陸企 許可延長 - 台積美廠爭議 勞工怨管理差 - 聚焦電力電子、能源轉換,投入千萬「台達北科聯合研發中心」揭牌 好物 - 詐團最新武器!「AI 語音詐騙」攻陷全球,我們該怎麼辦?
Thumbnail
📰 新聞:4 則 - 美民主黨將推「中國競爭法案2.0」 - 美限制對中晶片貿易,中國半導體設備商獲益 - 鴻海獲微軟伺服器訂單 一條龍供應鏈具優勢 - 蘋果的 AI 應用和 ChatGPT 不太一樣 📺影片 : 1則 終於知道了 為什麼日本人這麼龜毛、嚴謹? 日本職人精神的民族性是怎麼練成
Thumbnail
📰 新聞:4 則 - 美民主黨將推「中國競爭法案2.0」 - 美限制對中晶片貿易,中國半導體設備商獲益 - 鴻海獲微軟伺服器訂單 一條龍供應鏈具優勢 - 蘋果的 AI 應用和 ChatGPT 不太一樣 📺影片 : 1則 終於知道了 為什麼日本人這麼龜毛、嚴謹? 日本職人精神的民族性是怎麼練成
Thumbnail
除了當前中共的內部隱憂,美國制裁與聯合多國封殺策略,更促使其在半導體業追趕美、台、韓的路上確實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特別在於人才導引方面亟需努力——這也是各國相繼祭出晶片法案等優惠政策的主因之一,就是為了防堵人才及技術的佚失。
Thumbnail
除了當前中共的內部隱憂,美國制裁與聯合多國封殺策略,更促使其在半導體業追趕美、台、韓的路上確實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特別在於人才導引方面亟需努力——這也是各國相繼祭出晶片法案等優惠政策的主因之一,就是為了防堵人才及技術的佚失。
Thumbnail
國際關係原本劍拔弩張,加上疫情火上加油,以美國為首的數個國家紛紛祭出壓抑中國大陸科技發展業的策略:晶片禁令、高階軍事科技限制、貿易大戰等,無不使中國大陸政府開始思考:若高端科技基礎總在國外,奶水說斷就斷,再進階的發展豈不容易戛然而止,由人擺布?
Thumbnail
國際關係原本劍拔弩張,加上疫情火上加油,以美國為首的數個國家紛紛祭出壓抑中國大陸科技發展業的策略:晶片禁令、高階軍事科技限制、貿易大戰等,無不使中國大陸政府開始思考:若高端科技基礎總在國外,奶水說斷就斷,再進階的發展豈不容易戛然而止,由人擺布?
Thumbnail
前言:報導亞洲政經商業新聞的英文牛耳媒體-日經亞洲-剛推出長篇的重磅報導,先以詳盡報導中共半導體業國家重點扶植的大廠-長江存儲如何應對可能的美國制裁落到自己頭上的應對措施出發,全面性的探討川普時代所發起的科技戰對中共的高科技業衝擊為何。有非常多精彩的內容,本篇詳述超越主流商業媒體短短摘要式的簡介
Thumbnail
前言:報導亞洲政經商業新聞的英文牛耳媒體-日經亞洲-剛推出長篇的重磅報導,先以詳盡報導中共半導體業國家重點扶植的大廠-長江存儲如何應對可能的美國制裁落到自己頭上的應對措施出發,全面性的探討川普時代所發起的科技戰對中共的高科技業衝擊為何。有非常多精彩的內容,本篇詳述超越主流商業媒體短短摘要式的簡介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所謂「雲手機」就是把傳統的手機的核心晶片、記憶體、及硬碟等硬體,及應用軟體APP等都放在「雲(cloud)服務」上,不用真的買隻5G新手機,利用舊5G手機也可以登錄到雲端。雲手機的普及的確會減少先進的3、5奈米工藝之晶片的使用需求,日後缺貨,華為將會想法採購高通和聯發科的晶片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所謂「雲手機」就是把傳統的手機的核心晶片、記憶體、及硬碟等硬體,及應用軟體APP等都放在「雲(cloud)服務」上,不用真的買隻5G新手機,利用舊5G手機也可以登錄到雲端。雲手機的普及的確會減少先進的3、5奈米工藝之晶片的使用需求,日後缺貨,華為將會想法採購高通和聯發科的晶片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美國商務部2020/5/15日宣布,將華為和附屬事業列入所謂的美國出口管制「實體清單」(Entity List),禁止華為在未獲許可證下與美國企業做生意。但在5天後(20日),又宣佈臨時通用許可證,對於禁止華為技術公司與美國企業往來禁令暫時放寬管制90天,讓擁有華為設備的企業與個人有時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美國商務部2020/5/15日宣布,將華為和附屬事業列入所謂的美國出口管制「實體清單」(Entity List),禁止華為在未獲許可證下與美國企業做生意。但在5天後(20日),又宣佈臨時通用許可證,對於禁止華為技術公司與美國企業往來禁令暫時放寬管制90天,讓擁有華為設備的企業與個人有時
Thumbnail
最近由於美中貿易戰的關係,美國打算對華為停止部分高科技零組件的銷售,立即影響了華為後續的產品營運。華為子公司海思總裁何庭波發表了公開信,表示將會把「備胎轉正」,一切「自己來」。
Thumbnail
最近由於美中貿易戰的關係,美國打算對華為停止部分高科技零組件的銷售,立即影響了華為後續的產品營運。華為子公司海思總裁何庭波發表了公開信,表示將會把「備胎轉正」,一切「自己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