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Artemisia Gentileschi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藝術並非是一個資賦優異的人產生的自發活動,而是受到前輩藝術家「影響」,或著更含糊而膚淺的說法,藝術是受到「社會力量」所產生的。[1] 以上包含兩個問題,一是社會的價值觀,社會對不同的性別活動有所區分,這種固著概念限制了男性或女性的日常活動,「藝術」成為男性的專屬,藝術品的表現形式、媒材和評比也是由男性所訂定;另一方面,西方傳統藝術家的成就不是一蹴可幾,必須透過教學、學徒和長期的練習才能成形,老師和學生無可避免的要生活在同一空間,而不同的生理性別不被允許,男老師至男學生的傳承架構生生不息永不間斷,一般女性難以突破這種框架和困境。
  雖然在十九世紀以前,女性無法挑戰既有的藝術價值觀,但有些女性已經具備學習藝術的環境,她們後來成為傑出的藝術家,例如:莫利索 (Berthe Morisot 1841-95) 身處在畫家交流圈當中,她同時也是馬奈(Édouard Manet 1832-1883)的朋友和姻親。另外還有阿特米希亞‧簡提列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1656)。
  Artemisia Gentileschi的父親歐拉吉歐(Orazio Gentileschi 1563-1639)是個畫家,他是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3-1610)的追隨者之一,1606年Caravaggio被控殺死一位年輕人而逃離羅馬,Orazio Gentileschi就是後來將卡拉瓦喬主義遍佈歐洲的始作俑者。[2] Artemisia Gentileschi早期向父親學習繪畫技巧並且臨摹父親的作品,(參照Fig.1.1, 1.2)。
(Fig. 1.1)Artemisia Gentileschi, Judith and her Maidservant Abra with the Head of Holofernes, (after Orazio Gentileschi), 1610-12, Vatican, Pinacoteca
(Fig. 1.2) Orazio Gentileschi, Judith and her Maidservant Abra with the Head of Holofernes, 1610-12, oil on canvas, 143.9×154.3 cm. Hartford, Wadsworth Atheneum (The Ella Gallup Summer and Mary Caitlin Sumner Collection Fund)
  由此可見Artemisia Gentileschi早年(17至19歲)就具有高超的寫實技巧,但從這張臨摹作品並無法看出Artemisia Gentileschi的個人風格。Artemisia Gentileschi早期的作品中,有一幅完成於1610年,並簽上 “ARTE GENTILESCHI”的畫作《蘇珊娜與長老》(Susanna and the Elders) (Fig. 2) 明顯地顯露日後畫風的徵兆,以主題來說 “Susanna and the Elders”在16世紀末的義大利極受歡迎,歷史上的畫作多把蘇珊娜劃定成共謀角色,例如丁托列多(Tintoretto 1518-1594 real name Jacopo Comin)在1555-58年完成的同主題繪畫(Fig. 3),指出此主題在利用表象的首要重要性之一,是確認優勢加諸於無力弱勢的意識形態,於其中女性的情慾身體是男性之間用來交換的物體。[3]
(Fig.2) Artemisia Gentileschi, Susanna and the Elders, 1610, oil on canvas,170×119 cm. Pommersfelden, Kunstsammlungen Graf von Schönborn
(Fig. 3) Tintoretto, Susannah and the Elders, 1555-56, Oil on canvas, 146 × 193.6 cm. Vienna,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Artemisia Gentileschi扭曲的人物和動態張力來自於她父親的《大衛和歌利亞》(David and Goliath 1605-10) (Fig. 4),有別傳統之處在於蘇珊娜已不在花園內(暗喻女性特質),她轉移到孤立的平面之前,主角受限於狹窄的空間中,將一位年輕婦人的苦惱和處境表露無遺。空間的編排上面,延續三個人的三角空間(參照Fig.1.1),卻營造出複雜的心理內容,過去大抵都將兩位長老的視線集中於女人的身體來強調男人的目光,但Artemisia Gentileschi畫中另一位長老眼角的眼神掃描到畫面前方,[4]蘇珊娜臉的方向、肩膀和手臂並不完全抵禦在上方長老觀者之處,這一切種種都反映還有第三位旁觀者在畫布前方,也就是「觀者」,因此畫面平面的三角空間向觀者之處翻轉九十度成為立體的三角空間,蘇珊娜的人體在男性凝視下,固定在畫面中央。
(Fig. 4) Orazio Gentileschi, David and Goliath, 1605-7, Oil on canvas, 185.5 × 136 cm
  藝術史家蓋拉德(Mary D. Garrard)把Artemisia Gentileschi的作品和她的不幸事件聯結起來,塔西(Agostino Tassi)是Orazio Gentileschi的學生,也是Artemisia Gentileschi的老師之一,Agostino Tassi被控強暴Artemisia Gentileschi並解除婚約,還侵占她的作品,後來有一連串的官司,爭論的重點和Artemisia Gentileschi的德行並無太大的關係,主要是Orazio Gentileschi和Agostino Tassi之間的合法財產之爭,期間Artemisia Gentileschi更經歷了夾拇指的酷刑,最後Agostino Tassi無罪釋放[5],這肯定對Artemisia Gentileschi的藝術造成衝擊。從以上可知Artemisia Gentileschi的作品在早期即具有商業價值,否則貪婪的Agostino Tassi不會想要拿Artemisia Gentileschi的作品。之後Artemisia Gentileschi離開羅馬(Artemisia Gentileschi在羅馬的時期為1593-1613)[6] 嫁給一位佛羅倫斯人,並在佛羅倫斯享有響亮的畫家聲名(Artemisia Gentileschi在佛羅倫斯的時期為1614-20)[7],Artemisia Gentileschi在佛羅倫斯完成了他生涯中最重要的數件作品,最出名的幾幅作品即是有關茱迪斯(Judith)主題系列,Judith Slaying Holofernes、Judith Decapitating Holofernes或Judith and Her Maidservant等等主題都在敘述舊約偽經中Judith殺死亞述將軍Holofernes的故事,這故事過去大多由男性藝術家所繪製,最激烈的場景在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的Judith Decapitating Holofernes(Fig.5.1 )即有,Caravaggio的作品有背景,人物成一直線排列,畫中的Judith形象,裝扮像個平凡的女孩,她的表情(Fig.5.2 )堅毅但是帶有猶豫,皺著眉頭似乎表示不忍,她的女僕Abra眼睛睜大,一副驚嚇的樣子 (Fig.5.3 ) 。
(Fig.5.1 )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Judith Decapitating Holofernes, 1599, oil on canvas,144×195 cm. Roma, National Gallery of Antique Art (Palazzo Barberini)
(Fig.5.2 )5.1的局部
(Fig.5.3 ) 5.1的局部
  Artemisia Gentileschi作品的構成是從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 的一件亡佚作品( Great Judith)而來,我們無法看到Rubens的作品,但是可由蓋理(Cornelius Galle)的一件仿刻的蝕版畫窺見一般 (Fig.6 ) 。
(Fig.6 )Cornelius Galle, Judith Killing Holophernes,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161-20, Engraving, 55 x 38 cm.
  圖像發出的光亮和主題所具有令人毛骨悚然的的本質[8],對Artemisia Gentileschi影響甚大。Artemisia Gentileschi現存兩張類似的Judith Slaying Holofernes,一張在Naples (Fig. 7.2)另一張在Uffizi (Fig. 8)。Naples的這張年代較早,我們可以通過X光射線(Fig. 7.1)看出Artemisia Gentileschi的作畫過程,亞述將軍Holofernes的左手臂和姿勢都作了更動,女僕Arba的左手臂也有所置換,[9] 可見當時Artemisia Gentileschi對於畫中主角的動作都費盡心思,Judith左手的衣袖和橫擺後來都刪去,露出了她粗壯且發亮的手臂,感覺更加孔武有力,並且把焦點集中在中央。
(Fig. 7.1)Artemisia Gentileschi, Judith Slaying Holofernes, 1612-13, x-radiograph. Naples, Museo di Capodimonte
(Fig.7.2) Artemisia Gentileschi, Judith Slaying Holofernes, 1612-13, oil on canvas,168×128 cm. Naples, Museo di Capodimonte
  這張畫的左邊已被裁切,另有一張類似的作品在Uffizi (Fig. 8),它可以讓我們了解全貌,這張的編排和人物的姿勢和Naples的雷同,最大的差別在於人物服裝和小擺飾,Holofernes的雙腿已經無力掙扎,顯示他已經生命垂危。
(Fig.8 ) Artemisia Gentileschi, Judith Slaying Holofernes, 1620, oil on canvas, 199×162.5cm. Florence, Galleria degli Uffizi
  西蘇(Hélène Cixous)鼓勵女性自己生產女性的文本,而這種生產女性的身體文本叫做女性力比多經濟(libidinal economy),西蘇列舉了中國的孫武將軍為吳王訓練180名宮女的故事。西蘇的結論是:在實際情況上,女人除非被斬首而沒有其他的選擇,就是完成沉默,變成自動的機器。[10] 西蘇的舉例看出了男性掌握權力,和女性的無奈,女性處於弱勢的經歷這是否和Artemisia Gentileschi的畫作相關呢? 讓我們來重新比照Artemisia Gentileschi的畫中原素,從過去的畫作(Fig. 1.2 , 5.1, 6 ,8,9)和Artemisia Gentileschi的相似之處在於,Artemisia Gentileschi使用Orazio Gentileschi 畫作(Fig. 1.2)相同的的三角動勢構成畫面,但是Orazio Gentileschi的Judith和Abra目光互相向外,消除觀者對人頭 (Holofernes)的聚焦,Artemisia Gentileschi(Fig. 8)的Judith和Abra則集中視線在中央之處,讓觀者直接看到激烈的場面。 Caravaggio的畫作(Fig. 5)是讓Artemisia Gentileschi把Judith的故事定格在這個瞬間,相形之下Artemisia Gentileschi畫作中的Judith雖然皺眉但還很冷靜,Judith和Abra都展現習以為常的樣子,畫面編排也比Caravaggio的開展形式更具有張力。Rubens的作品就由Galle的仿作(Fig. 6)來替換,Rubens提供了Judith像男性粗壯的手臂、頭頸和上半身的有權力女人的可能根源,但與Artemisia Gentileschi的“Judith and Her Maidservant” (Fig. 9)相比,
(Fig.9 ) Artemisia Gentileschi, Judith and Her Maidservant, 1612, oil on canvas, 114×93.5cm. Pitti, Palatine Gallery
那意圖描繪其優雅性,與顯示圍繞在女性身體上漩渦式衣袍是有相當的差異。在西方藝術史上在Artemisia Gentileschi之前,不見任何像她這樣表現女性身體的力量,她以旋轉式構圖,成功地捕捉了在Holofernes人頭上方交疊穿插的手臂。除了抓住女人身體的肉體性之外,此畫的特殊之處在於重構出女性的目光,在這裡,西方繪畫中女性嬌羞及閃避的注視眼神一掃而空。其結果直接面對主動的男觀看者與被動的女接受者之間傳統關係的瓦解。[11]
  由以上可得知Artemisia Gentileschi吸收之前藝術作品的部分,重新詮釋自己對“Judith Slaying Holofernes” 的想像,此畫充滿懸疑的張力和暴力感,引來許多作家或藝術史家的批評,他們認為這和她過去的經歷相關,但我們可看到Johann Liss對於相同的主題以更殘暴的畫面和細節呈現。[12]同時我們也發現,人們過於關注Artemisia Gentileschi的不幸,其實藝術家意念是一直流動的,藝術家隨著經歷的不同會發展出不同的作品,她們並不停駐,例如Artemisia Gentileschi後來也有一些類似圖像譜的作品,而這些轉變也值得我們探討。
參考書目:
Chadwick, Whitney,李美蓉(譯) (1995)。《女性、藝術與社會》,台北市:遠流。
Garrard, Mary D. (1989). Artemisia Gentileschi: The Image of the. Female Hero in Italian Baroque 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ristiansen, Keith and Mann, Judith Walker eds (2001). Orazio and Artemisia Gentileschi.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regori, Mina (1994). Painting in the Uffizi & Pitti galleries. Boston: Bulfinch Press.
Nochlin, Linda,游惠貞(譯) (2005)。《女性、藝術與權力》,台北市:遠流。
Pollock, Griselda (1999). Differencing the Canon: Feminist Desire and the Writing of Art’s Histor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 參閱Linda Nochlin,游惠貞(譯),《女性、藝術與權力》,頁201。譯文內容作些許更改。

[2] Whitney Chadwick,李美蓉(譯),《女性、藝術與社會》,頁107。

[3] 同2註,頁109-111。

[4] 同2註,頁112。

[5] 同2註,頁108。

[6] Mary D. Garrard, Artemisia Gentileschi: The Image of the. Female Hero in Italian Baroque Art. pp ix.

[7] 同6註。

[8] 同2註,頁115。

[9] Keith Christiansen and Judith Walker Mann eds Orazio and Artemisia Gentileschi. pp305. 以及Mary D. Garrard. Artemisia Gentileschi: The Image of the. Female Hero in Italian Baroque Art. pp55.

[10] Hélène Cixous, Castration or Decapitation?, trans. Annette Kuhn, Signs, 7,1(1981), pp.43-54. from Griselda Pollock, Differencing the Canon: Feminist Desire and the Writing of Arts Histories. pp. 123-24. 未查對Cixous原文,依據Pollock所引。

[11] 同2註,頁115-116。

[12] 同2註,頁11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會員
    4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康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Grundformen Der Angst Fritz Riemann 1961 Fritz Riemann首先以四種基本動力,精準譬喻了我們每個人都想擁有也害怕失去的自我狀態:一、自轉:想保持自我獨立、與眾不同的欲望。二、公轉:想得到他人認同、尋求歸屬的需求。三、向心力:對恆定不變與安全穩固
      我們是如何理解外界世界?親眼所見的是否真實?從形象的感知到理解,包含著複雜的過程。首先,從眼睛開始。   眼睛-從外觀看是一對肉體形象,呈現著兩頭尖的橢圓形,範圍由上下眼瞼所限定,從外部觀察可以看到睫毛、眼球、瞳孔等部份。睫毛有長有短,眼球可能有不同的顏色。在更進一步,不用顯微鏡也可以看到眼睛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David Harvey 2002。   本文為David Harvy放在全球資本主義脈絡下思考文化商品化的一篇文章,上承《後現代的狀況》下承《希
    面對藝術史料我們有兩種態度:(1)追求歷史真實。(2)找尋新的意義。以某種嚴格的角度來說,人無法跨越時空再現真實的歷史,人文科學異於自然科學之處在於不能藉由自然科學的程序而歸納單一法則,人文科學的典範並不精確,個別事件必須回到對應脈絡之中,這些非量化無權威的表述產生許多新的詮釋,它們也讓歷史活化,
    2013年10月19日 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摘要 藝術史是藝術史學家依據流傳至今藝術品所詮釋出來的歷史,藝術史的陳述與特定「經典化」藝術品相輔相成,過去有許多存有作者爭議的藝術品和無款畫無法廣被大眾所知,如能透過非經典作品的研究,勢必增添中國繪畫史新的氣息,也
     Der Ursprung des Kunstwerkes Martin Heidegger 1950   林中路 林乃樹林的古名。林中有路。這些路多半突然斷絕在杳無人跡處。這些路叫做林中路。 每人各奔前程,但卻在同一林中。常常看來彷彿彼此相類。然而只是看起來彷彿如此而已。林業工和護林人識得這些路
    Grundformen Der Angst Fritz Riemann 1961 Fritz Riemann首先以四種基本動力,精準譬喻了我們每個人都想擁有也害怕失去的自我狀態:一、自轉:想保持自我獨立、與眾不同的欲望。二、公轉:想得到他人認同、尋求歸屬的需求。三、向心力:對恆定不變與安全穩固
      我們是如何理解外界世界?親眼所見的是否真實?從形象的感知到理解,包含著複雜的過程。首先,從眼睛開始。   眼睛-從外觀看是一對肉體形象,呈現著兩頭尖的橢圓形,範圍由上下眼瞼所限定,從外部觀察可以看到睫毛、眼球、瞳孔等部份。睫毛有長有短,眼球可能有不同的顏色。在更進一步,不用顯微鏡也可以看到眼睛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David Harvey 2002。   本文為David Harvy放在全球資本主義脈絡下思考文化商品化的一篇文章,上承《後現代的狀況》下承《希
    面對藝術史料我們有兩種態度:(1)追求歷史真實。(2)找尋新的意義。以某種嚴格的角度來說,人無法跨越時空再現真實的歷史,人文科學異於自然科學之處在於不能藉由自然科學的程序而歸納單一法則,人文科學的典範並不精確,個別事件必須回到對應脈絡之中,這些非量化無權威的表述產生許多新的詮釋,它們也讓歷史活化,
    2013年10月19日 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摘要 藝術史是藝術史學家依據流傳至今藝術品所詮釋出來的歷史,藝術史的陳述與特定「經典化」藝術品相輔相成,過去有許多存有作者爭議的藝術品和無款畫無法廣被大眾所知,如能透過非經典作品的研究,勢必增添中國繪畫史新的氣息,也
     Der Ursprung des Kunstwerkes Martin Heidegger 1950   林中路 林乃樹林的古名。林中有路。這些路多半突然斷絕在杳無人跡處。這些路叫做林中路。 每人各奔前程,但卻在同一林中。常常看來彷彿彼此相類。然而只是看起來彷彿如此而已。林業工和護林人識得這些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珍一直被人類經歷的深度所吸引,尤其是老年人的經歷。作為橋樑藝術家的新角色,讓她能將對講故事的熱情與對藝術的愛好結合在一起。她一手拿著素描本,一手拿著相機,開始通過她的創作來連接不同的世代。她的第一個項目帶她來到了一個坐落在山中的小村莊。
    Thumbnail
    英國國家藝廊IG有一段影片吸引我的目光,一位女士形容她如何愛上藝術。 她說:「我對藝術的喜愛要歸功於我的父親。小時候每個週末我的父親都會帶我去英國國家藝廊,唯一規則就是我們只欣賞一幅畫。我們會站在畫前談論那幅畫,一直談半個小時或者40分鐘,談到最後我們總想對畫作有更多認識。」 奇美博物館引進英國
    Thumbnail
    美第奇家族權力的遊戲 義大利的佛羅倫薩,那個推動文藝復興的重要推手,美第奇家族 掌控著權利,財富,名聲的強大家族, 在義大利大喊恢復羅馬榮光後陸續展開爭奪較勁 凱薩琳·德·麥地奇就在這時誕生了,說不知她讓整個宗教中充滿血腥的殺戮   悲慘的童年 凱薩琳父親洛倫佐二世·德·麥地奇,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圖片來源 / 維基百科 文藝復興是歐洲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涌現出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引領潮流,也對後世的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米開朗基羅是一位全才型的文藝復興大師,他以雕塑、繪畫和建築等多種藝術形式展
    Thumbnail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的經典,雖然設定在19世紀,但故事裡的愛情、婚姻和家庭問題仍然觸動著現代讀者的心弦。 故事一開始,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見每個家庭獨特的不幸,也讓我們思考著現代社會中家庭的多樣性。 主
    Thumbnail
    瑪蒂達終於和母親團聚,然而在法律和傳統都不支持的情況下,兩個女人如何服眾?如何治理廣大的領土?熱衷於宗教生活的瑪蒂達,敘任權之爭的衝突升溫將讓她陷入何種困境?又實現何種為人稱道的事蹟?
    Thumbnail
    卡諾莎的瑪蒂達,是令他的同代人也感到驚訝和敬佩的女子。對於性別特質僵化的那個年代,找不到適當形容詞的人們不約而同以古代的詞彙"virago"稱呼她,意思是「有陽剛特質的女性」、悍婦,然而有些人是為了稱讚她、有些人則是為了貶抑她。為什麼有這樣的分歧?在標籤之下,瑪蒂達實際的人生又是怎麼回事?
    Thumbnail
    世界知名畫作《蒙娜麗莎》,有人說是達文西自畫像,有人說背後有達文西暗藏的密碼,更有人說這幅畫的女主角會盯著你看!本文介紹其來歷、背後故事,以及她憑什麼成為世界名畫?!
    Thumbnail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品之一,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大師達文西的代表作之一。 這幅畫作於16世紀初期創作,現藏於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 蒙娜麗莎的微笑以其神秘和迷人的表情而聞名於世。 這幅畫描繪了一位女性的半身像,她微微地露出一個微笑,看起來既溫柔又神秘。 種微妙的表情使得觀賞者無法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珍一直被人類經歷的深度所吸引,尤其是老年人的經歷。作為橋樑藝術家的新角色,讓她能將對講故事的熱情與對藝術的愛好結合在一起。她一手拿著素描本,一手拿著相機,開始通過她的創作來連接不同的世代。她的第一個項目帶她來到了一個坐落在山中的小村莊。
    Thumbnail
    英國國家藝廊IG有一段影片吸引我的目光,一位女士形容她如何愛上藝術。 她說:「我對藝術的喜愛要歸功於我的父親。小時候每個週末我的父親都會帶我去英國國家藝廊,唯一規則就是我們只欣賞一幅畫。我們會站在畫前談論那幅畫,一直談半個小時或者40分鐘,談到最後我們總想對畫作有更多認識。」 奇美博物館引進英國
    Thumbnail
    美第奇家族權力的遊戲 義大利的佛羅倫薩,那個推動文藝復興的重要推手,美第奇家族 掌控著權利,財富,名聲的強大家族, 在義大利大喊恢復羅馬榮光後陸續展開爭奪較勁 凱薩琳·德·麥地奇就在這時誕生了,說不知她讓整個宗教中充滿血腥的殺戮   悲慘的童年 凱薩琳父親洛倫佐二世·德·麥地奇,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圖片來源 / 維基百科 文藝復興是歐洲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涌現出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引領潮流,也對後世的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米開朗基羅是一位全才型的文藝復興大師,他以雕塑、繪畫和建築等多種藝術形式展
    Thumbnail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的經典,雖然設定在19世紀,但故事裡的愛情、婚姻和家庭問題仍然觸動著現代讀者的心弦。 故事一開始,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見每個家庭獨特的不幸,也讓我們思考著現代社會中家庭的多樣性。 主
    Thumbnail
    瑪蒂達終於和母親團聚,然而在法律和傳統都不支持的情況下,兩個女人如何服眾?如何治理廣大的領土?熱衷於宗教生活的瑪蒂達,敘任權之爭的衝突升溫將讓她陷入何種困境?又實現何種為人稱道的事蹟?
    Thumbnail
    卡諾莎的瑪蒂達,是令他的同代人也感到驚訝和敬佩的女子。對於性別特質僵化的那個年代,找不到適當形容詞的人們不約而同以古代的詞彙"virago"稱呼她,意思是「有陽剛特質的女性」、悍婦,然而有些人是為了稱讚她、有些人則是為了貶抑她。為什麼有這樣的分歧?在標籤之下,瑪蒂達實際的人生又是怎麼回事?
    Thumbnail
    世界知名畫作《蒙娜麗莎》,有人說是達文西自畫像,有人說背後有達文西暗藏的密碼,更有人說這幅畫的女主角會盯著你看!本文介紹其來歷、背後故事,以及她憑什麼成為世界名畫?!
    Thumbnail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品之一,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大師達文西的代表作之一。 這幅畫作於16世紀初期創作,現藏於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 蒙娜麗莎的微笑以其神秘和迷人的表情而聞名於世。 這幅畫描繪了一位女性的半身像,她微微地露出一個微笑,看起來既溫柔又神秘。 種微妙的表情使得觀賞者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