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日》:我們與藝術的距離

更新於 2019/06/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什麼推薦你閱讀:
沒有經過藝術專業訓練的我們,可以玩藝術嗎?

序:觀眾如何作為藝術活動的重要主體?

日前參與2019台大藝術季,由「策展人們」所設計的體驗《觀眾日》。一開始,老師是被宣傳裡的「密室逃脫」元素所吸引的;然而這場體驗,遠比過去的逃脫遊戲更多——但同時,卻也因為「不純」,參與者更容易在體驗中感到不知所措,無論是否是主辦方有意為之的。
於是在體驗後許久的今天,希望能夠好好聊聊這個體驗,並提供給對這類體驗有興趣的朋友參考了解。
(以下涉及活動細節)

觀眾,是可以主動詮釋作品的

《觀眾日──聲.畫密室》沉浸式體驗,提倡「觀眾在藝術場域不應再是被動接收資訊, 而是主動建立自己的詮釋」。完整體驗主要分為創意調酒的「Tipsy Time」、即興劇「Playwright」、互動推理體驗「Blackbox」、藝術創作「Self-Artpiece」、以及最後的「密室逃脫」數個部分(以上按照筆者體驗順序排列)。
Tipsy Time/官方攝影
Tipsy Time
藉由味覺和嗅覺的方式來欣賞藝術品,跳脫以往的視覺習慣。這場實驗的過程中,自我的解讀和詮釋過程是最寶貴的時刻。
Tipsy Time將參與者分組、並在有了些微酒精的微醺狀態下,討論眼前的藝術作品並為它命名、臆測「如果這是一杯飲品,口感會是如何?」
展場包含畫作幾幅、一首詩與歌詞。
在臆測的前後,觀眾亦將喝下由調酒師的創作,去經歷/品嚐/同意/不同意調酒師——也同為另一個觀眾——對於同一幅作品的詮釋。
調酒v.s.該幅作品
這個過程是相當迷人的。比起過往的藝術展出,常常是單向而沒有機會回饋。這次藉由體驗設計的方式,讓觀眾能彼此討論、更打開不同的感官去體驗彼此的藝術看法——例如黃色應該是甜的或鹹的?
接續的即興劇「Playwright」老師個人就沒有那麼印象深刻。可能是即興已在許多場合(如中國群島大會、或臺灣教習劇場)都碰過並實踐,在此就不多描述了。(若要優化,建議可以往「什麼是以《觀眾日》為題才會有的即興?」做思考)
Playwright
Playwright
不斷被既定對物品的印象干擾,來完成一齣即興劇,是藝術欣賞中對於符號學思考。我們太容易被一樣物品的原有用途、形狀、性質限制想像力。

我們,是可以成為藝術作品的

「Self-Artpiece」則是另一個老師給高度好評的體驗。這個部分與即興劇有些雷同,透過(有些童趣)的創作過程,感受創作這件事情。
Self-Artpiece
Self-Artpiece
則是將觀眾轉化為藝術家與藝術品,由藝術家決定藝術品的模樣。
現場提供各式的媒材,包含顏料、各式膠帶等,讓觀眾成為「藝術家」與「畫布」,去體驗「畫」、甚至「被畫」的過程。很幸運地,我成為了「畫布」,體驗到「被當作物件時,被作畫的感受」。
被創作的我,與創作我的人合影(知道他們在畫什麼嗎?)
最終接續的,是個人期待已久的「密室解謎」。題目結合前面的體驗元素,參與者必須回想整場《觀眾日》,才能完成「將畫室還原」這項任務。在設計上,更結合多元素材(包含電腦密碼)。不過,雖然本場整團成功完成任務,比較可惜的是,現場參與者可能較少密室解謎經驗。同行友人亦反饋:多數人們呈現「現在到底要做什麼?」的空白情緒,只得靠有經驗的人站出來領銜與提醒,才好順利推動體驗。這樣的空白雖然在後續回顧體驗時,都能感受到其合理性,但卻難以讓「觀眾=玩家」這個概念呈現在體驗過程裡。這部份,或許是本場《觀眾日》體驗裡,最需要優化的。
玩家解謎畫面

結語:我們與藝術並不遠

(藝術?)那是閒暇時後、特別有興致才會去的。——林宏儒,《辦展覽一定要重視觀眾嗎?》
《觀眾日》就我所了解,不僅與台大藝術季合作,早在2018即有小型實驗、2019年三月臺科大展出。從文案、照片、圖像等資訊看來,即便同樣以「觀眾日」為名,展出形式與內容是非常有機的、不斷迭代的。藝術與人們的距離並不遠,只要有心,就能找到方法接近、與之共鳴、甚至活得藝術。
藝術可以由我們主動靠近、由我們主動詮釋、
更可以由我們主動成為。
對了,執行團隊在七月亦將執行新一期的《觀眾日》,若想成為其中的專業成員,不妨填寫這份表單。(我自己也很有興趣呢)
結束後大合照
那麼,我們下篇評論見囉。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為這篇文章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3會員
173內容數
我相信:「學習」才不是一件無聊的事,只是你缺少好的「素材」、「管道」、以及「觀點」! 在【家安老師的娛樂評論室】,陪你一起從電影、商業閱讀、以及生活日常學習之前在教室裡沒搞懂的點點滴滴。 在放課後的時間裡,一起學習新知吧—— 同學,上課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家安老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說教的教養理論真的很少見,本篇做到了,更把焦點放回了我們大人本身。
比起過往世代,個人能扮演的「角色」越發多元且複雜——但是,我們真能兼顧、駕馭迥然不同,譬如王子與街頭老鼠的形象嗎?
穿不一樣的衣服,就能偽裝成不同人嗎? 其實,還是有點道理的。
當「雜學」已成為一張同溫層標籤,青年們需要的新能量在這嗎?
史塔克在《鋼鐵人2》曾說:「我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傳承。我們該替未來世代留下什麼。」 那麼他在《復4》留下了什麼呢?
「覺得這部電影很難紅,因為太真實了!」《搶救失業大作戰》讓你思考無家者的人生。
不說教的教養理論真的很少見,本篇做到了,更把焦點放回了我們大人本身。
比起過往世代,個人能扮演的「角色」越發多元且複雜——但是,我們真能兼顧、駕馭迥然不同,譬如王子與街頭老鼠的形象嗎?
穿不一樣的衣服,就能偽裝成不同人嗎? 其實,還是有點道理的。
當「雜學」已成為一張同溫層標籤,青年們需要的新能量在這嗎?
史塔克在《鋼鐵人2》曾說:「我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傳承。我們該替未來世代留下什麼。」 那麼他在《復4》留下了什麼呢?
「覺得這部電影很難紅,因為太真實了!」《搶救失業大作戰》讓你思考無家者的人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台灣著名的短篇連續劇,獲得金鐘獎多項肯定!裡頭在講的是精神分裂(思覺失調)的患者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劇情也從之前的鄭捷台北捷運殺人事件延伸。我們都不希望因為家庭的忽視,而造成家庭悲劇、甚至社會悲劇。
(此篇心得原寫於2020/10/31) 此為舞台劇心得,非並電視劇 故事工廠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原諒與繼續懲罰之間做選擇,很難。」 「輿論就是一場社會公審,您的一票也許能阻止下一場悲劇的發生。」 「輿論就是一場社會公審,您的憤怒言論或許就是政府的殺人動機。」
Thumbnail
這幾天看了幾部再來要上映的電影,盡可能的將其優點敘述給大家,同時抒發一下自己的心得,畢竟最近翻查筆記本覺得很好玩,一些沒放上網只留在筆記本的想法讀來居然也會新鮮,而不是已經被過濾掉的殘渣,於是打算打鐵趁熱在還沒忘記前記錄一下,悼念一下這些終將成灰的想法,同時順手打了影院指數,供大家隨意參考。
Thumbnail
由金鐘編劇呂蒔媛執筆,林君陽執導的《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因議題切中台灣人,因此從宣布開鏡就備受矚目,這樣堅強又有新意的演員組合也不負眾人所望,各司其職完整了一齣好戲。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台灣著名的短篇連續劇,獲得金鐘獎多項肯定!裡頭在講的是精神分裂(思覺失調)的患者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劇情也從之前的鄭捷台北捷運殺人事件延伸。我們都不希望因為家庭的忽視,而造成家庭悲劇、甚至社會悲劇。
(此篇心得原寫於2020/10/31) 此為舞台劇心得,非並電視劇 故事工廠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原諒與繼續懲罰之間做選擇,很難。」 「輿論就是一場社會公審,您的一票也許能阻止下一場悲劇的發生。」 「輿論就是一場社會公審,您的憤怒言論或許就是政府的殺人動機。」
Thumbnail
這幾天看了幾部再來要上映的電影,盡可能的將其優點敘述給大家,同時抒發一下自己的心得,畢竟最近翻查筆記本覺得很好玩,一些沒放上網只留在筆記本的想法讀來居然也會新鮮,而不是已經被過濾掉的殘渣,於是打算打鐵趁熱在還沒忘記前記錄一下,悼念一下這些終將成灰的想法,同時順手打了影院指數,供大家隨意參考。
Thumbnail
由金鐘編劇呂蒔媛執筆,林君陽執導的《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因議題切中台灣人,因此從宣布開鏡就備受矚目,這樣堅強又有新意的演員組合也不負眾人所望,各司其職完整了一齣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