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雜學進行中:《港邊回頭》

2019/05/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老師想跟你說什麼: 
當「雜學」已成為一張同溫層標籤,青年們需要的新能量在這嗎?

前言:廢青/憤青/知青/真假文青,什麼最青?

雜學青
還記得那天飄著雨,我趕往府中15欣賞臺藝大104級廣電系的一項畢製:紀錄片《港邊回頭》。這個紀錄著宜蘭市蘇澳的故事,很有意思地呼應了台北市華山正在發生的交流——「雜學青」。根據官方說明,雜學青是一個針對17–35歲青年,集結各種「學習提升」、「自我實現」與「想像探索」的博覽會。實際在主展館轉了幾圈、也與幾攤聊聊後,我發現這些參展團體/組織/企業也多數由青年們所組成。
雜學青/文化部特展:青春.田野.菜市場
如此看來,雜學青正是一個集結青年發聲、青年獲取新知的地方,因此真實反映著:
青年是如何看待這個社會的?

用紀錄片的鏡頭,形塑主角的樣子

紀錄片(documentary)因爲「紀錄」兩字的字面直譯,常讓我們有接近vlog(影像部落格,video weblog)、甚至是電視新聞片(news)的誤解。事實上,紀錄片雖取自自然素材,實則因為經過編導的處理,如剪輯、配樂、口白,帶有導演想傳遞的觀點。
《港邊回頭》主要紀錄26歲的青年黃致鈞,他對生活/工作的想法與實踐。出生於宜蘭的他,大學畢業後回到故鄉,用鏡頭挖掘漁船上移工們的故事,也有因此得到國家地理頻道的肯定。
致鈞/劇照
@temperature_eye * Instagram photos and videos
2,654 Followers, 206 Following, 350 Posts - See Instagram photos and videos from @temperature_eyewww.instagram.coma
他的雙親都曾出過海工作,家裡也是從事所謂「外勞店」,一種專賣移工家鄉商品的雜貨店。聽到這些描述,你腦中浮現的,是否是一個「自幼深感漁民辛勞,於是為爭取移工權利而攝影」的青年樣態呢?先打住你的想像吧。
雅嬬/劇照
紀錄片也簡單紀錄了雅嬬,另外一位青年的聲音 ——事實上,本片更是從雅嬬對致鈞的描述開始的。雅嬬與致鈞剛好相反,是由都市向漁村移動的。她從不了解魚、到以南方澳海味為生。她認為:南方澳這個漁港有著她嚮往的生活。她也相較認為,漁工在這裡的生活是需要被改變的;但致鈞並不這麼認為。他更是以他「實際上船」的經驗提出,「那是(自然的)迫不得已,而且台灣人也這麼(吃),每個人都相同。」
透過導演刻意呈現的兩個、甚至更多角色對話,我們才得以建立起更為立體、也更可能接近真實的主角內心世界。

結語:青年要的是__

漁船上的致鈞/劇照
回到一開始所提到的「青年」,他們要的是什麼?從這些影像紀錄,我們看到兩位青年不同的移動。他們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紀錄片裡,雅嬬這麼提到,她認為南方澳的青年需要的是什麼:
這樣不同階段的年輕人,他是需要多多交流跟串連的。
I feel like even though they ar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life. The youth here need to connect with each other more
而在台北此刻,雜學青正是這麼一個場合:許多青年聚集、交流、打開視野。只是,發生在資源本就最豐沛的台北,而不是吳品萱導演紀錄裡的宜蘭,或許正是紀錄片的意義:透過鏡頭語言,去呈現臺灣可以更好的地方吧?
期待雜學的能量,能翻越每道牆、進到每個地方,讓青年發聲,找到自己的方向。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為這篇文章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
★若想觀看本片,歡迎留言,我再提供連結給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1會員
170內容數
我相信:「學習」才不是一件無聊的事,只是你缺少好的「素材」、「管道」、以及「觀點」! 在【家安老師的娛樂評論室】,陪你一起從電影、商業閱讀、以及生活日常學習之前在教室裡沒搞懂的點點滴滴。 在放課後的時間裡,一起學習新知吧—— 同學,上課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