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龔老師上船到馬祖前扛了這2本書進坑道,2年(當然,那個年代都是直接讀原文)。2個月的時間可以拿哪些書當枕頭呢?要升大三了,哪些能力該準備好呢?
大三設計比起大二,最顯著的門檻便是規模大上數倍,如曾有的曾厝垵藝術中心跟今年的三河鎮社區圖書館。許多在二年級花上許多時間的細節在大三並無這樣的餘裕奢侈慢慢琢磨。同時,大三設計對核心概念的掌握也有較高的要求,除了因為必須在短時間處理大面積的空間安排外,也是因為機能變得更為複雜。另外也有因為建築的類型非常獨特,以致於必須花上許多時間進行形而上的思考,如2年前曾操作過的殯儀館。
在面對極短的時間與極複雜的要求,加上極為深邃的思考過程中,扎實的基礎功夫反而更為重要。
基礎功夫就由這3本基礎的基礎來起頭吧?其實,第1本就夠這2個月的時間了。
- 《藝術的故事》(北大西洋區。聯經譯版,2015)譯
等待答案的人覺得失望嗎?
怎樣也是上個世紀的教科書了,那時的人不上賴、沒有手遊,這些書裡講的內容適用現在的手機時代嗎?回答是,現在人或許手掌上多了根電子幻肢,不過腳還是一樣(沒力)、屁股還是一樣(方整),身高也沒變太高或太矮,除了腦容量降低之外,一切仍是上個世紀(跟上上個世紀)差不多的樣貌。不論是模式語言中談及的小角落還是敷地計劃裡的路徑或視野安排,都仍值得好好參考、練習。
也許也可以試著在二手市場中找找廖偉立繪、淡江建築系學會編輯的版本(尚林出版社出版,已絕版。約略是1980年代,而且有好幾版),這屬太平洋區了。
如果真要挑一本的話,每晚在營的烏龍派出所或多拉A夢外,不疲累且具深度的閱讀就試試《藝術的故事》吧。
作為思考建築(設計),以及呈現建築(版面)的方式,有本新書也適合翻翻。可惜1是畢竟是街屋,所以就規模上可能不足以成為大三應有的觀摩樣本;可惜2是還沒翻譯版,不過如果說建築系或說設計科系靠的是圖像溝通的能力,不需語言也應可以清楚呈現作者想法才是。
也許可以試試?
除此之外,之前在學校圖書館翻到一本書很是吸引人,也放進了medium上的series。作者是磯 達雄,出了不少書,常與繪者宮澤 洋合作。也許就挑本進去,但認真讀的話大概只能撐個一天吧?如果要臨摹,應該可以用上一個禮拜。
都是日本海區。
世上並沒有速成班,但接近也適合做的包括:
- 雖然只有2個月,但購買最新幾期的AR、AJ、J+A、A+U,不管搭配兩津還是(並不會)好想講英文,都適合。
- 然而最重要的,並不是翻過這些雜誌看看照片跟圖片,而要拿其中的作品作為臨摹範例,畫下平面,畫下剖面,畫出照片裡的空間樣貌。
- 畫一天,兩天,畫一件,兩件。這樣慢慢累積能力。建築是實作的藝術與科學,只有閱讀、只有思考/發呆都是沒有用的。
比如說這作品,
Source: AR, issue 1462 (June, 2019)
提問的同學則打算帶這2本進去,因為《建築模式語言》已經讀過了。
跟
也是不錯的選擇。
或者,就帶《紅樓夢》、《金瓶梅》吧。輕鬆一點的,《撈月之人》(2016)、《花開時節》(2017)跟《花開少女華麗島》(2018)3本當配菜,大概夠1個月。
如果說最近在讀哪本書的話,除了《少數說話》(楊翠,2018)外,建築史就是這2本了:
有用嗎?早晚有。但是直接用在大三?就看藥效夠不夠強,不必看到蘇州白牆又出現在設計說明裡就是有效,否則就得再下猛一點。
最後,也許就如旅遊一樣。去哪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