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否定的建築史」為方法喚起被遺忘的建築理論的哲學論證之美(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聽說路易斯・康辦公室掛著這幅Piranesi〈Campo Marzio dell’Antica Roma〉

聽說路易斯・康辦公室掛著這幅Piranesi〈Campo Marzio dell’Antica Roma〉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史很重要(以筆者畢業的淡江建築為例,建築史課程必修6學分),卻不知道重要在哪裡?以至於無法活用建築史理論;作為思考、設計建築的切入點。本文欲透過西方建築史教育,反思東方建築史教育;以筆者的學習經驗為例,大學時修過建築史相關的課程有:建築史通論、西洋建築史、中國建築史(大二)、近代建築史(大三)、台灣建築史(大四),共5門課10學分,成績最好的正好就是西洋建築史(98分)。在建築系重視表現法與建築技術的年代,一方面喚醒建築系藉由建築史思考建築的傳統,二方面重新找回被遺忘的美感,即建築理論的哲學論證之美。


東西方建築史教育的差異一:問題引導教學


  一門課能不能引起學生興趣或對學生是否有意義?從第一堂課便可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建築史課程,第一堂課不是談論何謂建築史?不是談論建築史為何重要?而是談論「為什麼建築師要學習建築史?」這一切身的問題(果然是盛行實用主義的美國)。任何一門課都應該在第一堂課時引起學生的興趣,而興趣的來源便是求知的欲望,即透過問題引導教學。相較之下,東方建築史教育則多是填鴨式、照本宣科的教育,使得學生始終與學科隔著一段距離,無法透過思考「用」於自身、成為自身的養分。


東西方建築史教育的差異二:建築史融合哲學史、藝術史、宗教文化


  西洋建築史,即是西方歷史的建築部分,故某時代的思潮(如:文藝復興)、運動(如:啟蒙運動)、環境(如:黑死病,中世紀黑死病歐洲死了六成人口。傳承技術的匠師、建築師未留下,導致其後上朔至羅馬時期建築的文藝復興)、信仰(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當時建築的論述與風格,即反映當時建築師如何看待自身的問題。如: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建築師嘗試拓展自己的風格和地位,不希望被視為體力勞動者,而是視為思想家、數學家。故將建築變得更像數學上的藝術,而不單是技術;專注於比例問題,思考如何將複雜的建築涵義,編入建築有機體之中。


  西方建築史教育,除了歷史的發展外,亦會提及歷史事件背後的哲學,雖然僅是點到為止,如:笛卡爾認為應該遺棄古代建築,轉為探討能夠清晰可見、直覺或必然的東西,而非他人思考後或自己臆測的東西。或啟蒙運動的康德提出「Sapere aude」(敢於求知)的啟蒙精神來闡述人類的理性擔當,影響建築自由表達。或索敘爾的語言學,影響建築洛可可風格重視裝飾而缺乏理論的反思。或以科學哲學家孔恩的「典範理論」探討建築史發展的典範移轉,文藝復興從重視比例、對稱、次序的古典建築系統,轉向雜亂無章、表現出緊張狀態和不可調和的風格主義。


  同樣的,建築作為一種藝術,亦受藝術史的影響。如:瑞士藝術史學家Heinrich Wölfflin(1864-1945)繼承黑格爾(G. W. F. Hegel, 1770-1831)的思想,在《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中,認為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風格的轉變,不僅只是新生事物的繁衍,而是一種事物辯證方的出現。文藝復興是線性的,巴洛克則是一種開放的風格;即通過顏色的佈局,顏料的觸感、筆觸表現一幅畫。反映在建築上,便是由文藝復興建築牆面平整的秩序,轉向巴洛克建築牆面的可塑性,藉由雕刻的壁龕,牆本身成為光和影的藝術。


東西方建築史教育的差異三:提供一套讓建築史持續進步的方法


  在「為什麼建築師要學習建築史?」中,從美感切入,為何從美感切入?維特魯威提出建築的三元素;即實用、堅固、美觀,相較於實用、堅固屬於硬性的建築技術,美觀則是影響實用、堅固或建築師設計思考的切入點。德國藝術史學家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認為,審美是可以訓練的,那就是觀察事物,並試者理解所見之物的本質。深度剖析後再設計,溫克爾曼稱這一系列的動作為「效仿」(imitation)。此「效仿」理論不是簡單地記下某物外表並進行複製,而是理解驅使其變成現狀的理論原則是什麼,理解理論原則如何被使用;如何依據新標準、新programs、新材料等。「效仿」失敗的案例如:Michael Graves設計的迪士尼總部大樓(Walt Disney HQ),其並未很好地研究過古代建築遺跡。


  什麼時候「效仿」、如何「效仿」?接著提出哲學家黑格爾的辯證法,將物質材料轉向純粹的空間或純粹的精神,提供學習歷史和文化的知識後,轉化出新的東西。如:叉子與湯匙,兩者看似矛盾,卻能夠結合為可叉東西又可喝東西的「叉匙」。「效仿」成功的案例如:Herzog & de Meuron 設計的Maison Rudin(1996-97),即是透過結合傳統民居與現代別墅的辯證結果。而學習建築史,使建築史持續進步的方法,便是「不追隨主流,要反思傳統,走出自己的路,深入建築原則,才能做出好設計」的方法,即傳統與現代持續辯證的結果。


  綜上,東西方建築史教育主要有三大差異,或者說西方建築史教育優於東方建築史教育之處有三;即一、問題引導教學。二、建築史融合哲學史、藝術史、宗教文化。三、提供一套讓建築史持續進步的方法。建築史不可視為獨立於哲學、藝術等的學科,而是彼此相互影響、辯證的關係。故建築(史)理論是跨領域的知識,必須能夠解釋、涵括建築的普遍現象,而非成為僅在建築領域說得通,卻無法融貫於其他領域的知識。「為什麼建築師要學習建築史?」即透過知往鑒今,藉由認識建築發展的秩序、規律,讓未來的建築相關產業者能理解建築學的理論原則,進而使其有自由選擇、創造的能力。


  乍看之下,西方建築史教育似乎優於東方建築史教育。然而,筆者卻認為,雖然西方建築史教育看似關聯於哲學理論,卻同樣未碰觸到核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因為哲學具有普遍性、理性、統一性的特性,若未上溯至哲學,建築史永遠只是半套的建築史。東西方建築史教育皆同樣遺忘了建築理論的哲學論證之美,遂同樣無法將建築史理論「用」於自身、成為自身的養分。建築史作為歷史的一環,若未反思更根本的何謂歷史?歷史是否有意義?歷史是主觀還是客觀的?歷史的意義是統一的還是多元的?等歷史哲學的問題,所談論的建築史將流於形式,無法從根處誘發建築持續進步的動能。以下筆者將從哲學家呂格爾的《歷史與真理》為進路,思考建築史,並提出「否定的建築史」作為認識建築理論的哲學論證之美的方法。

2023/3/6

avatar-img
49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展覽的標題很響亮-「超出建築」,然而,超出建築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超出?   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老師表示:「這次展覽最主要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於建築觀念的框架,建築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跟生活應該要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建築裡面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應該是在談建築時最重要的主體,
剖面的7大類型   本書挑選已完成的63個當代建築案例(1906~2016),將剖面的構築邏輯呈現出來,及證明剖面的複雜性不會犧牲營造的可能性,並歸納出剖面的7大類型,分別為:1. 拉伸型(Extrusion)、2. 堆疊型(Stack)、3. 塑造型(Shape)、4. 剪切型(Sh
  本書作者為紐約市LTL建築事務所的創辦人-保羅‧路易斯(Paul Lewis)、馬克‧鶴卷(Marc Tsurumaki)與大衛‧路易斯(David J. Lewis),三人亦分別為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帕森設計學院之建築教授。「剖面是未經理論化的建築設計工具。」本書的核心便是試圖
  會認識朱鈞先生是因為他是我臉書好友,某天他主動加我(不知是小弟哪篇拙著引起他的興趣),因我向來都是來者不拒,也就不疑有他的加了。然而,過年期間逛書店時,翻到這本書,才赫然發現這位已86歲,與漢寶德、李祖源成大建築同窗、同等級的人物,竟是我陌生的臉友,遂引起閱讀的興趣。   關於朱鈞
  本系列為林奕華導演談論與分析舞台設計師恩・瓦斯維費爾德(Jan Versweyveld)設計的九個舞台空間,對應的戲劇與空間分別為:《羅馬悲劇》民主的空間、《源泉》建築的空間、《納粹狂魔》大時代的空間、《安東尼奧尼計畫》電影的空間、《橋頭遠眺》赤裸的空間、《呼喊與細雨》彌留的空間、《戰爭
  本書作為一本輕薄短小、去蕪存菁的「城市史」教科書,涵括上古至今城市演進背後種種改變的設計,有實踐部分、亦有理論部分。   實踐方面,如:新型武器的發明影響了城市設計,1453年土耳其攻打君士坦丁堡的加農砲,較傳統火炮投擲距離更遠、更準改變了城牆高度,取而代之的是護城河與土堤,並出現
  展覽的標題很響亮-「超出建築」,然而,超出建築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超出?   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老師表示:「這次展覽最主要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於建築觀念的框架,建築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跟生活應該要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建築裡面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應該是在談建築時最重要的主體,
剖面的7大類型   本書挑選已完成的63個當代建築案例(1906~2016),將剖面的構築邏輯呈現出來,及證明剖面的複雜性不會犧牲營造的可能性,並歸納出剖面的7大類型,分別為:1. 拉伸型(Extrusion)、2. 堆疊型(Stack)、3. 塑造型(Shape)、4. 剪切型(Sh
  本書作者為紐約市LTL建築事務所的創辦人-保羅‧路易斯(Paul Lewis)、馬克‧鶴卷(Marc Tsurumaki)與大衛‧路易斯(David J. Lewis),三人亦分別為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帕森設計學院之建築教授。「剖面是未經理論化的建築設計工具。」本書的核心便是試圖
  會認識朱鈞先生是因為他是我臉書好友,某天他主動加我(不知是小弟哪篇拙著引起他的興趣),因我向來都是來者不拒,也就不疑有他的加了。然而,過年期間逛書店時,翻到這本書,才赫然發現這位已86歲,與漢寶德、李祖源成大建築同窗、同等級的人物,竟是我陌生的臉友,遂引起閱讀的興趣。   關於朱鈞
  本系列為林奕華導演談論與分析舞台設計師恩・瓦斯維費爾德(Jan Versweyveld)設計的九個舞台空間,對應的戲劇與空間分別為:《羅馬悲劇》民主的空間、《源泉》建築的空間、《納粹狂魔》大時代的空間、《安東尼奧尼計畫》電影的空間、《橋頭遠眺》赤裸的空間、《呼喊與細雨》彌留的空間、《戰爭
  本書作為一本輕薄短小、去蕪存菁的「城市史」教科書,涵括上古至今城市演進背後種種改變的設計,有實踐部分、亦有理論部分。   實踐方面,如:新型武器的發明影響了城市設計,1453年土耳其攻打君士坦丁堡的加農砲,較傳統火炮投擲距離更遠、更準改變了城牆高度,取而代之的是護城河與土堤,並出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準備迎接今年底即將來臨的建築師考試?想在真正的考場上獲得無比的自信?邀請參加第五屆真實的建築師考試模擬考,精確的題目設計,百分百實戰演練,專業監考團隊,建研所 室,懂考試!
Thumbnail
在東京上建築室內設計課,從最近的課題裡,提出幾個對於複合施設的反思 1. 明確的軸心主題 核心的概念就像設計的靈魂般,讓人覺得不只空有外觀,能深入找到故事、有共鳴。 2. 風格與質感平衡 複合施設,整體踩在同一種頻率,達成視覺與感受的平衡。給人一體的、一個完整空間的感受。 3.
Thumbnail
建築師考試的學習與考試中,立面圖、剖面圖、平面圖及透視圖對於考生而言,是展現其設計能力和理解深度的關鍵工具。這些圖形不僅幫助考生展示具體的設計想法,也是溝通設計意圖與實現建築概念的基礎。
Thumbnail
為了什麼緣故,讓人們對建築設計及工程施工彼此之間存在著沒有來由的矛盾?        
Thumbnail
建築是什麼? 朝天際線發展之結構物體...... 由水平綿延伸的結構物體......
Thumbnail
「如果不能有邏輯地以清楚的文章組織說明一個觀念,包括設計觀念,即代表著不能清楚地構思自己的設計作品;也因為國外的建築碩士同樣如此要求」。5年前如此回答,至今也仍如此相信著。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我對歷史學程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並不是每一個建築演講都值得你聆聽與記得,才華洋溢的建築論述很可能是事後的包裝與潤飾,如果非得要為建築明星的演講為學生們給予一劑預防針的話,我想應該是: 「專注在這場演講帶給你的啟發,並淡化這個個人。」 明星化個人容易使人陷於誤區當中,進而美化這個人其他行為中的惡意。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準備迎接今年底即將來臨的建築師考試?想在真正的考場上獲得無比的自信?邀請參加第五屆真實的建築師考試模擬考,精確的題目設計,百分百實戰演練,專業監考團隊,建研所 室,懂考試!
Thumbnail
在東京上建築室內設計課,從最近的課題裡,提出幾個對於複合施設的反思 1. 明確的軸心主題 核心的概念就像設計的靈魂般,讓人覺得不只空有外觀,能深入找到故事、有共鳴。 2. 風格與質感平衡 複合施設,整體踩在同一種頻率,達成視覺與感受的平衡。給人一體的、一個完整空間的感受。 3.
Thumbnail
建築師考試的學習與考試中,立面圖、剖面圖、平面圖及透視圖對於考生而言,是展現其設計能力和理解深度的關鍵工具。這些圖形不僅幫助考生展示具體的設計想法,也是溝通設計意圖與實現建築概念的基礎。
Thumbnail
為了什麼緣故,讓人們對建築設計及工程施工彼此之間存在著沒有來由的矛盾?        
Thumbnail
建築是什麼? 朝天際線發展之結構物體...... 由水平綿延伸的結構物體......
Thumbnail
「如果不能有邏輯地以清楚的文章組織說明一個觀念,包括設計觀念,即代表著不能清楚地構思自己的設計作品;也因為國外的建築碩士同樣如此要求」。5年前如此回答,至今也仍如此相信著。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我對歷史學程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並不是每一個建築演講都值得你聆聽與記得,才華洋溢的建築論述很可能是事後的包裝與潤飾,如果非得要為建築明星的演講為學生們給予一劑預防針的話,我想應該是: 「專注在這場演講帶給你的啟發,並淡化這個個人。」 明星化個人容易使人陷於誤區當中,進而美化這個人其他行為中的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