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台灣飛行時,頭髮變白要靠染髮劑,睡眠出現障礙,即使訂做了很高級的床墊,但兩眼卻總是像熊貓一樣。」
「到了韓國飛行之後,熊貓眼沒了,沾枕即可入睡。本來的白頭髮消失,幾年都沒用過染髮劑。」
何斐是位機師。他在台灣的航空公司飛了15年,2008年離開,轉投韓國。
Photo by Jon Flobrant on Unsplash
一天飛一趟不夠,那你有飛第二趟嗎?
大多數人離開故鄉、出國工作,追求的是更高的薪水。但讓何斐選擇離開台灣的原因,卻是因為工作環境太操,飛行主管為了省成本,壓榨人力。
「minimum rest 是12個小時(班與班之間規定的最低限休息時間),比如說我現在熬夜、早上飛回來,照規定,我當天晚上就可以開始飛,或是隔天早上就飛。」
但是開飛機並不像騎摩托車,戴上安全帽、轉動鑰匙催油門即可。起飛前至少一個半小時前要報到,和組員開會瀏覽飛行計劃(內容通常包括飛行線及高度、時間、航點分析、飛機性能、預期燃料燃燒的統計數字,到風向、溫度的分析…等)以及天氣報告(例如可能遇到的亂流)。登機之後,駕駛艙的配備和儀器、飛行日誌也都要再確認。
而落地之後,還有半小時的降落後整理。這也是今年年初,台灣機師罷工的最大訴求,要求公司把「執勤時間」(包含了起飛前報到和落地整理)以及「飛行時間」人力需求算清並擴大,讓機師能有充份休息時間,避免疲勞駕駛。
台灣休兩天的航班,韓國休四天
在台灣的工作經驗,讓何斐感到很有壓力,甚至委屈。委屈來自被壓榨,被壓榨導致疲勞。班表被用minimum rest(最低限休息時間)安排之外,「而且台灣不太管你時差。所以真的是累到快死掉。」
「以空服員來說,比如說同樣飛LA,兩個都在當地休了(最少)24小時後再飛回母國。但台灣是回來後,休兩天 48小時,就又要再飛。韓國的航空公司,則可以
休4天。」
「我來韓國11年,身邊韓國同事,只聽說兩個得癌症。但以前台灣的同事,生病的有多少人,已經數不清了。甚至光是往生的就好幾個,每一兩個月就聽到一個得癌症。」
若不是勞動條件太差,何斐其實並不願意離開台灣。「在台灣多好,都講中文,平常邀一下就可以跟朋友見面吃飯。來韓國,就是一個人生活。」在韓國航空公司工作的台灣人不算多,大約幾十位。「我遇到的其他台灣機師也是,覺得在原本公司待得太辛苦,被壓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