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手寓言》The Fable | ★★★☆ 當個普通人也需要學習?

《殺手寓言》The Fable | ★★★☆ 當個普通人也需要學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殺手寓言》The Fable   台灣上映日期:2019-08-23  采昌國際多媒體 發行

《殺手寓言》The Fable 台灣上映日期:2019-08-23 采昌國際多媒體 發行

影音影評:

一個名為「寓言」、身手不凡的殺手,被老大指派休息一年,並前往大阪派駐在友好組織內當顧問。停休期間必須遵守「不能殺人」和「當個普通人」的兩大原則。

電影或是原著漫畫的概念發想都相當有趣:縱使有不少類似的作品也有這種「厲害的殺手卻不殺人」的設定,但《殺手寓言》以「寓言」為名,或許源自於「寓言」就是一種帶給人啟發的故事;故事的背後帶著強烈的核心價值,反思我們人性對萬事萬物的行為。

圖片來源:采昌國際多媒體

圖片來源:采昌國際多媒體

《殺手寓言》的故事,或許正是一則現代日本社會的「寓言」故事,反映著這些忙碌的日本人,還有人際關係上的微妙互動,試著透過「寓言」的視角來告訴大家:當個「普通人」其實也真的不容易。

它讓我想起2005年由上野樹里主演的《烏龜游泳意外迅速》,描述一位家庭主婦陰錯陽差被間諜組織吸收,也是被指派當個「普通人」隱藏在社區之中;或是《聖☆哥傳》透過佛祖和耶穌的視角,來剖析人類行為,觀察社會動態的人際關係等。在這個繁忙的日本社會中,每個人雖然都帶著「做好社會機器的小螺絲」的天命,但這種期許「當個普通人」的精神,或許正是日本社會期許每個人的潛意識。

當個「普通人」有多難?《殺手寓言》的故事雖說誇張荒唐,但也隱隱約約透露出一絲人性的現實剖析:人就是一種矛盾又奇妙的生物,越是告訴自己不要做,就偏偏還是會去做;反之,越是被限制,越是會有動力趨勢去做。我們總是不停地在選擇的兩難裡,做出必要的取捨;也或許所謂的「普通人」就是必須承受著,不同選擇所帶來的影響。

圖片來源:采昌國際多媒體

圖片來源:采昌國際多媒體

在電影中,我們能夠看到冷酷的「寓言」,內心存在著善良柔軟的一面。從電影開頭展現了「寓言」驚人的殺手能力,再到中段故事遭遇生活改變、遇到新的人、並在新危機發生後解決了危機。從《殺手寓言》的故事架構觀察,它確實圍繞在超級英雄起源故事的「描述英雄」以及「解決危機」這兩大主題,但從「當普通人」的出發點切入主題,也做出了自己的一套特色。

「不能殺人」表示著寓言能夠更加注意到生命的可貴;「當個普通人」表示著寓言能夠更加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在這兩大原則下,電影似乎也讓觀眾透過寓言一角,觀察這個社會脈絡,去思考我們日常生活可能不曾認真思考的問題。

圖片來源:采昌國際多媒體

圖片來源:采昌國際多媒體

整體而言,《殺手寓言》是一部相當有「日本」特色的殺手電影,精采的動作元素,快節奏的武打槍戰,融合日本特有的荒謬喜劇,呈現了一個非常風格化的作品。岡田准一的演技依舊讓人不會失望,他會讓人理解何謂「認真地搞笑」,同時又能夠讓人感受到「寓言」一角的內斂與深度。

或許,我們都因為當太久「普通人」,而忘了我們自己有多特別。也或許,我們都是不可取代且獨一無二的個體,才會不甘當一個「普通人」。不論如何,當我們在看《殺手寓言》歡笑的同時也能夠有所啟發。


電影預告片:



avatar-img
XXY的沙龍
322會員
340內容數
XXY的 Premiu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XX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為一部懸疑驚悚的警匪電影,《緝魔》嘗試加入了不少典型的「黑色電影」元素,包括有人格缺陷的警探、陰暗又具壓迫感的場景、帶點迷幻色彩的氣氛,或是永遠陰雨的天氣。對社會事件頻傳的台灣而言,其實是相當好發揮而且不缺題材的領域。《緝魔》的成果縱使仍有不少改進的空間,但這種嘗試,我個人是給予正面肯定。
講述韓國歷史上的朝鮮世宗,世宗大王,為了教育普及而創造韓國的諺文,著作《訓民正音》的過程;電影帶出了有關語言文字對於知識傳遞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者、學者、甚至是政治人物們對於社會階級、教育的核心價值批判。
因為台北電影節的機會,欣賞了《鏡文學驚悚劇場》第二場的三部短片放映:《虎》、《隧道》、《完美Lily》;接著也很高興受到鏡文學的邀約,把另外四部《肇事者逃逸》、《住戶公約第一條》、《樂園》、以及《打掃》補完;總共七部短篇故事由七位導演、七組拍攝團隊、七種不同議題和類型集結而成的短片集。
在今年坎城影展主競賽之列的《痛苦與榮耀》,不論在片名或是劇本故事發想,與其他競賽作品相比,都是一部格局不大又非常「私人」的電影作品。故事述說了創作者,不論是在何種領域、透過何種型式抒發情感,其實都是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做發想,說明了創作即是生活的態度、生活處處藝術的道理。
「你還記得你發明出能夠持續13小時的燈泡時候,是什麼感覺嗎?」 在電影裡,由麥可夏儂所飾演的喬治威斯汀豪斯(西屋電氣創辦人)問愛迪生時的那一刻,道盡了多少對夢想、理想、科學、真理奮鬥的人們,內心最渴望又最真實的內心聲音啊!
昆汀塔倫提諾的迷人之處,除了他那碎嘴又充滿惡趣味的邏輯,血腥和娛樂化的暴力美學,跳脫傳統並大膽挑戰道德底線的作風:追根究底,其實正是因為他是一位完完全全的影痴,一個對電影極度狂熱的狂人,才會讓許多看他作品的觀眾投入他所創造的影像世界之中;說到底,他就跟我們一樣,也是在電影院看戲的「傻子」。
作為一部懸疑驚悚的警匪電影,《緝魔》嘗試加入了不少典型的「黑色電影」元素,包括有人格缺陷的警探、陰暗又具壓迫感的場景、帶點迷幻色彩的氣氛,或是永遠陰雨的天氣。對社會事件頻傳的台灣而言,其實是相當好發揮而且不缺題材的領域。《緝魔》的成果縱使仍有不少改進的空間,但這種嘗試,我個人是給予正面肯定。
講述韓國歷史上的朝鮮世宗,世宗大王,為了教育普及而創造韓國的諺文,著作《訓民正音》的過程;電影帶出了有關語言文字對於知識傳遞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者、學者、甚至是政治人物們對於社會階級、教育的核心價值批判。
因為台北電影節的機會,欣賞了《鏡文學驚悚劇場》第二場的三部短片放映:《虎》、《隧道》、《完美Lily》;接著也很高興受到鏡文學的邀約,把另外四部《肇事者逃逸》、《住戶公約第一條》、《樂園》、以及《打掃》補完;總共七部短篇故事由七位導演、七組拍攝團隊、七種不同議題和類型集結而成的短片集。
在今年坎城影展主競賽之列的《痛苦與榮耀》,不論在片名或是劇本故事發想,與其他競賽作品相比,都是一部格局不大又非常「私人」的電影作品。故事述說了創作者,不論是在何種領域、透過何種型式抒發情感,其實都是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做發想,說明了創作即是生活的態度、生活處處藝術的道理。
「你還記得你發明出能夠持續13小時的燈泡時候,是什麼感覺嗎?」 在電影裡,由麥可夏儂所飾演的喬治威斯汀豪斯(西屋電氣創辦人)問愛迪生時的那一刻,道盡了多少對夢想、理想、科學、真理奮鬥的人們,內心最渴望又最真實的內心聲音啊!
昆汀塔倫提諾的迷人之處,除了他那碎嘴又充滿惡趣味的邏輯,血腥和娛樂化的暴力美學,跳脫傳統並大膽挑戰道德底線的作風:追根究底,其實正是因為他是一位完完全全的影痴,一個對電影極度狂熱的狂人,才會讓許多看他作品的觀眾投入他所創造的影像世界之中;說到底,他就跟我們一樣,也是在電影院看戲的「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