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推薦你閱讀本文:
師生戀作為一種影視題材早已屢見不鮮,但回到現實,這樣的愛戀是否符合我們對自由的想像與理解?又或者,關係背後隱藏了些什麼危機?
開始之前:本篇評論預設讀者為成人(達法定成年年齡)。
前言:用34分鐘再現青春
家安老師對《致親愛的孤獨者》的故事深感共鳴。本次在誠品敦南的特映會,雖然僅播出全片第一段、以12歲的小玉為主角的部分;然而〈小玉〉敘事完整、更點出了年幼時的你、與我都可能曾有過的懞懂與困惑——
年輕的你,是否曾經偷偷地喜歡過你的老師?你可曾記得,那是怎麼樣的感覺?
人們說,愛沒有對錯。你可能愛的轟轟烈烈、也可能愛的離經叛道,然而如今,更重要的是——
現在的你,愛一個人,會是因為喜歡/景仰/迷戀/追求刺激、又或僅僅是出於寂寞?
以下有雷。
窺看:師生界線之後
必須說,本篇導演(練建宏)的立場鮮明,取材也有意地透過編輯,來剪裁師/生關係模樣——在映後訪談、與建宏導演交流時老師發現:導演是非常用心、且認真爬梳過臺灣師生戀/權勢性侵案例的。
本劇劇本寫作與拍攝時間約莫是在二、三年前(2016–2017),恰好是 #MeToo、《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在臺灣社會醞釀、熱論的期間。本片承襲了當年的思潮,以揭露校園陰暗面的,直指孩子在校園/家庭/社會的不安為鋒芒。
〈小玉〉描述一名12歲的隔代教養少女,在學校對男老師David產生慾望,最後以David離校、劇情戛然而止的經過。
師生戀這樣的「影視題材」在日本早已屢見不鮮,但回到現實,這樣的戀愛是否符合我們對自由的想像與理解?又或者,這樣的關係背後究竟藏了些什麼議題?——我想,是可以從這部片稍作探索的。
性暴力:在戀愛之前,解讀權勢
基於保護、保護論的觀點,社會大眾普遍不接受生理未成熟的孩子談戀愛。尤其,當孩子愛上的是老師——這樣的「成熟」大人,更是突顯了兩者差異:身為成年人,比起孩子我們有經濟自主的能力 ——不像小玉要手機,需要爺爺的同意,同時也更有時間資本可以投注在關係經營上——比起學生要唸書,David老師有更多的時間能在女同學間斡旋。
一段跨年齡/身分的愛情,背後存在的權力不對等,是我們必須正視師生戀的原因。不對等的包含有知v.s.無知、主動v.s.被動、有經驗v.s.無經驗,雙方的戀愛經驗、心智成熟度、對關係的想像往往不同;同時,在涉及利益(例如成績、工作)的情況下,弱勢者通常未必有足夠的籌碼承擔戀愛、與分手風險。
師生戀,從來都不只是「戀愛」而已。
愛戀:你用什麼來托住孤寂
不過,老師今天還想跟你談的,是更個人層次、更私密的感受,而非只是社會結構促成的暴力與不安全。關於愛戀。
愛情是什麼,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但有一名教育學者,Stenberg曾經這麼分析過愛情;他說,愛情是親密、承諾、激情三種元素的構成。人類作為一種「生物」,必定服膺於生理的限制;賀爾蒙、性激素爆發的青春期,或許正是這麼一場「災難」,也難怪
有人想加速/免疫這段時期。然而,人更永恆的、難以擺脫的「原罪」,也正是相對親密的感受,孤獨。
年輕的時候,我走進人群裡,走在他們中間,我覺得我快孤獨死了。
面對孤獨,你的解方(Solution)是什麼?包含親密感的「愛情」,正成了許多人追求的「聖杯」。老師自己學生時期就很喜歡的小說家,蝴蝶(Seba)曾寫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一般人最容易會遇到的奇蹟,就是愛情呀。」愛情,固然可喜,不過,當我們只是為了表面上的脫魯、離開「去死去死團」,那得到的或許並非親密,而只是一個僅能留下一晚的吻痕——只是,年輕時的我們並不懂得,以為看到露水就得到了一片草原。
這樣的孤寂,或將一直延續下去。
結語:你,並不孤單
年少單薄如你,會那麼孤獨,是因為此刻的你,一無可換,也甚麼交換都還沒開啟。
《致親愛的孤獨者》的〈小玉篇〉非常精彩,作為一個以師生戀為題材的片段,完整呈現了師/生關係背後潛伏的危機,更回應了「孤獨」的全片主題:如何,才能不孤獨?
劇中的最後,小玉用眼神給了屬於小玉的答案,這部分就有待你進戲院去發掘;而原著作家駱以軍老師,則在電影裡客串演出書店老闆,透過信件往返,來給予他們一份寬慰。
那怎麼辦?我不知道,但我會說,讓我擁抱你一下,因為你那麼珍貴,只是現在的你不知道而已。
最終,我們都得自己面對那些自己一個人的時刻;不過,在許多時候,若能有人告訴你他們曾有的處境、或你也願意分享自己的感受、無論是狂喜或是傷痛,無論是透過閱讀、或是電影,那些跨越時/空的共振,終將給我們一些寬慰與啟發。這正是老師喜歡電影的原因,也希望這篇評論能帶給你相同的感受。
那麼,我們下篇評論見囉。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