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本身沒有玩過這個遊戲,平常這種電影類型(恐怖詭譎推理等等)也不太是我會去接觸的,但不得不說對於電影篇章的安排覺得很不錯,幾乎每一章都留下一點伏筆,然後在下一章慢慢地接露,最後看完整部電影,所有的情境都連接完成了。
朋友有提到裡面有些片段終結是遊戲的某個結局,遊戲本身有多重結局,我自己再猜想是不是把所有的結局連貫在一起就是遊戲故事本身的真相,但這部分還是交給遊戲大手們去研究吧。
比起政治事件的解讀,我想用我自己對這部電影的人性關懷來解讀,但在這之前我還是想講一下,歷史是「活」下來、「勝」下來的人所留下的紀錄,許多事件最後都是一層一層去重新再揭露出來的,因此對於寫的人要存疑,讀看時也要有所保留,這個態度我也建議延續到真實事件裡。
一、忘記是一種恐怖平衡
「事情都過去了,就當一切沒發生過」這種忘記方式是一種恐怖平衡,很多人明明都記得,看到特定的人事物時都會想起來,但常為了某個原因選擇忘記,就好像什麼事都沒有,大家還是可以幸福快樂的過生活,只要不要去提起、不要去想起。
返校的劇情從夢魘開始,為什麼全部的人都不見、為什麼從方芮欣開始、為什麼魏仲廷也出現在學校,兩個人都忘記真相,一直到最後方芮欣想起一切,幫助魏仲廷從負罪者的世界裡逃開,才發現忘記是一種手段、一種維持負罪者世界平衡的方法。
二、負罪者的世界是自我懲罰
電影從活著的人魏仲廷的惡夢著手,但看到鄰近結束時可以發現這是由「負罪者們」所建構的世界(或夢境),因為在這個世界裡方芮欣也是主角,兩個人共同找出真正的問題。
但整個負罪者的世界的問題點在哪裡?
是在他們兩人的負罪感,而夢境是他們的自我懲罰,他們的負罪感來自於魏仲廷對方芮欣的愛慕以及方芮欣對殷老師的妒忌和痛恨,但其實最大的問題是「被利用」,白教官利用方芮欣,而方芮欣利用魏仲廷,因此這個世界只有他們兩人。
一直電影裡張老師對方芮欣說:「害死我們的不是妳,妳只是被利用了。」
這句話就是打破夢境的一道曙光,其實真正錯誤及該被懲罰的是利用者。
三、事件的可能性與多視角的解讀
電影過程中不斷的揭露不同的線索,讓我們去猜測誰才是導致悲劇發生的關鍵告密者,但這樣反覆猜測的過程中,其實都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再一次看待這件事,原來他是這樣、他是這樣、她是這樣,最後其實給了我們一個不同的思維方式:惡意的利用才是最大的問題。
而誰是告密者的重要性反而只是一個找到問題點的過程。
四、活者與死去的問題
張老師為了保住學生,要魏仲廷好好活著,而他用指出死去的人換取活著的機會。這一段其實在說生與死的重要,只是我有些困惑,那為什麼張老師不指向死去的人換取活著的機會呢?
可能已經被當作以及自以為應該要犧牲的人了吧。
背負罪名的活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樣的事件當中在很多國家的歷史都有出現過,只是有多少人是以背負罪名的方式活著都很難說,例如早期國民政府的汪精衛,到底是不是投日,還是以投日的方式換取活著的可能性,藉以這樣的可能性來做對人民最大的保護?還有晚明柳如是的丈夫錢謙益以明朝官員的身分降清,但又辭官回鄉,並且和柳如是長期從事反清活動,中間的降清是什麼樣的心態?後面的反清又是什麼樣的變化?(柳如是有拍成電影過,建議可以找來觀看)
英雄般的死去,還是背負罪名的活著,是個難題。
五、能為他人的生死負責嗎?
這個問題是我個人看完電影有稍微反覆思考的地方,學生不就是應該自由的學習,然後讓他們日後可以自由的去選擇嗎?
在危險的體制下,師長們、鬥士們到底應不應該把這些可能會帶來危險的思維帶給學生與交給學生?
如果不將這些危險帶給他們,就像秦始皇一般的焚書,是不是就會消失?
如果消失,那洛克、盧梭等人又是怎麼從哲學思維中發展出天賦人權的概念?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將所有的政治都拋出校園?
大概就先到這邊,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人性刻劃,很真實,我看網路上很多人在討論背後的政治,其實我看的也很津津有味,換個角度跟大家聊聊這部電影吧。
還有,張老師跟未成年少女談戀愛這樣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