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Alec Holowka的死訊讓我重新思考了某些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我原定要寫鬼故事二的,但生命就是這麼地突然。
起初我在巴哈姆特新聞上看到Alec Holowka的死訊,以及他的姐妹貼了兩張都是字的圖片,大略地說就是提到他過去做過的事有對有錯、因為他被虐待所以一直需要看心理醫生、最近這幾年他變的很開朗但他還是離開了人世。
呃,好吧,至少……啥?在Alec Holowka死前,《林中之夜》官方推特說要跟他脫離關係、新計劃取消?[1]
然後我很快地就找到我之前避而不見的人名,Zoë Quinn,像是飛了好幾年的迴力鏢,終於飛回我的視野之內。我從來都不覺得他人的問題會是我的問題,直到我認知到只要我還是人類,這問題就會像丟出去的迴力鏢。
但那不代表說這是件好事或壞事,即便Alec的死訊還是讓我難過,但這次事件還有其他讓我難過的地方。

Zoë Quinn的控訴……怪怪的

這整件事的起頭是Nathalie Lawhead在網路上貼了一篇部落格文章,是向強暴她的人喊話[2]。這件事或許和Zoë Quinn只有些微的間接關係,所以這部份我就不多講。
或許是受到了什麼精神上的刺激或鼓勵,Zoë Quinn也在推特上貼了一連串的圖片,圖片其實是容不下字數限制的文章,指責「他」性侵害她,還限制她的行動[3]。幾天後這樣的控訴也導致了《林中之夜》的其他開發者們決定跟Alec Holowka切斷關係,相關的遊戲計劃也取消不做了。
幾天之後,Alec Holowka死亡的新聞終於映入了我的眼簾[4],難過之際,我還花了很多時間在找相關新聞和資料。
這裡有幾點讓我想不透:

一,是正義的發聲還是妨害名譽?

在Alec Holowka死掉的那天,我不覺得我能得到什麼資訊,事實上,我看不到他妹妹的帳號發了什麼(因為是不公開的推特帳號),我也看不到Zoë Quinn的。
但我在《林中之夜》的推特發文上看見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一種在8月27日,謝謝你們這麼做(指《林中之夜》的團隊和Alec Holowka斷捨離);另一種在9月1日,說你們的決定讓一個人死掉了。
只是,還有一種聲音是8月29日留言回覆說「這看起來不對勁」。很悲哀的是,這樣的想法似乎才是正確答案,但卻沒有被企業文化所採用。
我在9月2日問了自己「如果我從現在開始討厭或攻擊Zoë Quinn的話,我會多像是被她煽動的人?」但,我不是要把自己或其他人歸類在「錯誤」的那一方,所以我進一步地問更精確的問題:
  • 我對這整件事情的理解程度有多少?(這包括了Alec Holowka他一側的故事)
  • 我能驗證Zoë Quinn講的話是真的嗎?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少到讓我無法忍受」,第二個問題答案又是否定的,那麼我去找資料看#MeToo的行動思想是什麼……
很不有趣的是,Me Too Movement英文維基頁面(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_Too_movement)在批評的項目當中就提到了其行動「目的不明確」,同時批評的第一條內容竟然是「虛假指控」(false accusations),甚至還引用的是錯誤的資訊,還有過度強調特定案例、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等許多問題等等。公開的網站可不是每次都會像是互助會那樣,有時候是可以變成獵巫行動的……
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取消掉我原本在寫的鬼故事的原因:你真的能信任網路上面的指控或發言嗎?

二,Zoë Quinn把勇氣用在錯誤的地方

一般來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交給警察,以及進入司法程序,即便那很有可能是漫長的掙扎,但你至少不是在獵巫,或讓網路公審一件不應該經由他們來判斷的事情。
但Zoë Quinn卻從來都不是那樣。GamerGate、Drepression Quest和相關事件,Zoë Quinn的說詞都相對地禁不起檢驗……那這次呢?我晚點再提到這件事。

三,為了避嫌而衍生出來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你在國小或國中的時候,會不會因為別人跟你講說某某某做過什麼什麼事,然後你當下就決定不要跟他好……或換個說法,跟他絕交?
取消文化是「不跟他好」的企業版。
很多企業會主觀地認定自己沒有辦法去驗證真偽,會很容易會認為「很多聲音都這樣講,那麼我的合作夥伴一定有做過那件事」。
但這樣做很糟糕,其後果遠比小學生版還要來的強烈,因為它意味著相關聯的生意會一筆勾消,取而代之的是該企業承認自己「跟著造謠者一起,對原本的夥伴丟石頭」。
小學生沒辦法確認這些謠言或資訊的真假,所以他們會用這件事「看起來」或「感覺起來」如何作為判斷的基準,但那未必是真的或對的判斷,又尤其它不是基於「事實」和「科學根據」作為考量。
企業在公關方面因為不想要沾上負面形象,與其被動地不發表任何聲明(因為會被視為「用沉默來包庇不對的人或事」),主動地提出拒絕往來或終止合作關係、取消掉未來所有計劃,以達到「形象不沾鍋」為主要目的。闢謠總是讓人會覺得很辛苦。
企業誤以為自己「未必能有人力、金錢或時間去驗證一件事情的真偽」,導致取消的決定發表之後,幾乎是覆水難收,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地是,被切割的合作夥伴通常會在那一瞬間得到「社會性的死刑」,直到有相關證據能證明他們的清白為止。
不覺得「你有罪,除非你能證明你是清白的」這件事很可怕嗎?我只覺得人只停留在小學生的程度才可怕,取消文化的環境能被保持下去才可怕。

四,新資訊似乎證實了……她發言上的矛盾

雖然我沒有辦法確定推特截圖有沒有被變造,但如果那是真的,Zoë Quinn指控Alec Holowka限制她的行動還強暴她、藉由室友協助逃脫的言論,對比於她當時發的推內容……
是相互矛盾的。
被囚禁的人能花幾個小時去一趟多倫多,再回到溫尼伯(Winnipeg)做遊戲,而不是求救?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越想越不對勁?

像是不喜歡榴槤的人,喉嚨卡著榴槤的味道那樣難過

如果一個人的生命結束,無論是自然發生還是意外,無論是不認識的,或是我只知道名字或跟某些事情有關聯的事情,或多或少都會讓我悲傷。
Alec Holowka的例子就嚴重的多,因為我從他姐妹的推特圖片上看到一些蛛絲馬跡,說他曾經被虐待,需要心理醫生的協助走出陰影等等。
可是再回到這整件事情,我也不過是理解的稍微多了一點的人而已,而我會這樣說:
警方需要調查Zoë Quinn在網路上發言提及的內容,無論是她有或沒有說謊,我希望接下來的幾年之後的某一天,能夠讓大家得到一個正式、公開的答案。但除此之外,他停用自己的推特帳號後重新上線後講了什麼,我都不感興趣(I don’t fucking care)。
Alec Holowka,如果指控不是真的,沒有人值得被誤解,也沒有人值得受這種苦。我也希望這是最後一位,但如果社會環境繼續保持取消文化,Alec可能永遠都不會是最後一位。
最後是觀眾。因為我希望以下的解釋能夠簡單明瞭,所以我得用二分法來問起,請問:
你希望未來是長什麼樣子?
‧更好←→更差
‧和善←→惡意
‧熱情←→冷漠
網路很常看到一種狀況,但人們未必會察覺到:「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甚至不需要舉證」,這種語氣和做法,無助於任何人。而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不想寫打臉文,它不只是要花很多力氣去辯駁,更重要的是如果抱持著吵架的心態去寫,通常會很難讓人願意去看,即便你身處的環境或所屬的種族非常好戰也是如此。
很多時候人們以為自己懂的最多,其實有可能是種錯誤認知、虛幻的優越感導致認為自己能夠輕鬆勝某個議題或某件事,同時這個世界當中絕對不會缺少支持你荒謬言論的證詞或資料。
看到這整件事的我來說,這感覺糟透了,看到《林中之夜》推特發文底下的回覆來看,似乎還是有很多人相信自己「選對邊」,而不是選擇刪除或增加留言說「看來是我錯了」。
所以我想問,你的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足以做出判斷和決定嗎?
至少我不想變成像是Zoë Quinn一樣,煽動觀眾去攻擊她或其他人。
人值得更好的對待,而不是讓所有的人們都生活在爛泥巴裡面,這一點也不好。
如果你未來想看我寫其他關於電玩的文章,你可以透過以下LikeCoin連結拍手,我想提醒的是某些擋Java的瀏覽器插件可能會影響讀取網頁,如果有這類問題的話請使用Google Chrome來打開以下網址:
https://button.like.co/in/embed/immbasa/button?referrer="https://wokholibasa.blogspot.com/2019/09/alec-holowka.html"
追蹤我的Vocus方格子帳號:
https://vocus.cc/user/@immbasagmail-com?page=1
或追蹤我的Medium帳號:
https://medium.com/@immbasa
本人的部落格網址:
https://wokholibasa.blogspot.com/
「有閒者之居」的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whohasfreetime
我們下次見。

註解
[1]《林中之夜》的官方推特推了這些內容:
https://twitter.com/NightInTheWoods/status/1166778779756314625
※本人就不貼上Nathalie Lawhead的個人部落格文章是因為本人無法驗證其內容的真實性,請見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22內容數
評論遊戲,比表層敘述再深刻一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仙山居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確定你知道什麼是電競嗎? 別害怕,我來讓你了解什麼是電競......
你有沒有買個東西,卻覺得自己在做什麼勾當的感覺? ......你應該不希望買個數位產品像是在冒險走私吧。
我特別挑了幾點關於遊戲的缺點來做批評,基本上都是機制上的,該設計理念雖然牽涉到劇情,但本篇文章沒有重要劇情的洩漏,請放心閱讀。
這篇文章是《尼爾:自動人形》(Nier: Automata)的心得評論......不過比較偏向於對遊戲故事的評論就是。
匿名機制,這還好,至少我仙山居士這個匿稱已經用了十幾年,也沒有打算要換。而且我對我自己說的話負一點責任,只是如果我改變心意的話,就以現在的我為基準。 但如果是額外加密的匿名機制呢? 不久前我遇到這個問題,現在我要把這整件事拿來批評。
「媒體應該要做好媒體的本份,幫忙做好宣傳廣告的功能,而不是在那裡說或做那些陰險狡詐的小技倆。」如果你相信那些遊戲企業講的那些話,那你得再考慮一下你究竟在說什麼。 而且本篇文章也不打算拍拍你的背後。
你確定你知道什麼是電競嗎? 別害怕,我來讓你了解什麼是電競......
你有沒有買個東西,卻覺得自己在做什麼勾當的感覺? ......你應該不希望買個數位產品像是在冒險走私吧。
我特別挑了幾點關於遊戲的缺點來做批評,基本上都是機制上的,該設計理念雖然牽涉到劇情,但本篇文章沒有重要劇情的洩漏,請放心閱讀。
這篇文章是《尼爾:自動人形》(Nier: Automata)的心得評論......不過比較偏向於對遊戲故事的評論就是。
匿名機制,這還好,至少我仙山居士這個匿稱已經用了十幾年,也沒有打算要換。而且我對我自己說的話負一點責任,只是如果我改變心意的話,就以現在的我為基準。 但如果是額外加密的匿名機制呢? 不久前我遇到這個問題,現在我要把這整件事拿來批評。
「媒體應該要做好媒體的本份,幫忙做好宣傳廣告的功能,而不是在那裡說或做那些陰險狡詐的小技倆。」如果你相信那些遊戲企業講的那些話,那你得再考慮一下你究竟在說什麼。 而且本篇文章也不打算拍拍你的背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愛麗絲停頓了一會兒,似乎是用了比平時略長的時間才回答道: 「感謝您的信任和坦誠。這樣的秘密確實是很難承受的,但我們可以共同思考解決的辦法,同時也需要尊重相關人士的意願和隱私。」 「不不不!愛麗絲,我想妳沒搞懂,我並不是要與妳共同思考如何來解決些什麼事情,我只是想告訴妳,我殺過好幾個人,這些人的生
Thumbnail
柯洛羽律師為藍克提了冠冕堂皇的犯罪理由——倪莉曾帶頭霸凌同學。 她,必須要彌補小時候的罪惡。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聲明:這只是小說。)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返校",在現今耳熟能詳的恐怖遊戲背後,那隱藏的歷史是不可忽視的,那些年的白色恐怖,那些年的人權問題。在白色恐怖時期,基隆中學裡的校長鍾浩東因加入共產黨,偷偷舉辦讀書會,發行光明報,一行人被捕並被當作政治犯槍決,那群熱血青年雖然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無悔,但心中最放不下的妻兒卻只能有著喪失親人的悲痛。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倒頭來,自己竟然也會成為 Metoo 浪潮裡「加害者」的一份子
Thumbnail
一位小說家美作里奧在小說《Swallowtail Waltz》即將完結時,以社群宣布死訊。不久後,一名粉絲因此自殺未遂。 隨後,小說的粉絲社團中,有七人決定組成團體,在廢校舍還原小說場景,試圖拼湊出小說的結局。在團體生活的幾天後,完結篇的原稿竟然出現在校舍,而團體也因原稿的出現,即將面臨崩裂⋯⋯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愛麗絲停頓了一會兒,似乎是用了比平時略長的時間才回答道: 「感謝您的信任和坦誠。這樣的秘密確實是很難承受的,但我們可以共同思考解決的辦法,同時也需要尊重相關人士的意願和隱私。」 「不不不!愛麗絲,我想妳沒搞懂,我並不是要與妳共同思考如何來解決些什麼事情,我只是想告訴妳,我殺過好幾個人,這些人的生
Thumbnail
柯洛羽律師為藍克提了冠冕堂皇的犯罪理由——倪莉曾帶頭霸凌同學。 她,必須要彌補小時候的罪惡。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聲明:這只是小說。)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返校",在現今耳熟能詳的恐怖遊戲背後,那隱藏的歷史是不可忽視的,那些年的白色恐怖,那些年的人權問題。在白色恐怖時期,基隆中學裡的校長鍾浩東因加入共產黨,偷偷舉辦讀書會,發行光明報,一行人被捕並被當作政治犯槍決,那群熱血青年雖然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無悔,但心中最放不下的妻兒卻只能有著喪失親人的悲痛。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倒頭來,自己竟然也會成為 Metoo 浪潮裡「加害者」的一份子
Thumbnail
一位小說家美作里奧在小說《Swallowtail Waltz》即將完結時,以社群宣布死訊。不久後,一名粉絲因此自殺未遂。 隨後,小說的粉絲社團中,有七人決定組成團體,在廢校舍還原小說場景,試圖拼湊出小說的結局。在團體生活的幾天後,完結篇的原稿竟然出現在校舍,而團體也因原稿的出現,即將面臨崩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