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意義來》集中營倖存者教我的3件事

2018/12/2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除了生活中的小確幸之外,我們還要追尋什麼?

《活出意義來》的特別之處

為什麼會挑 《活出意義來》 這本書名非常俗氣的書來讀?因為我在太多經典書籍、其他愛書人的部落格中、甚至許多名人的推薦書單裡,看到這本書了。這本書出現的頻率,大概只略輸給羅馬皇帝 Marcus Aurelius 的《沉思錄》。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看過了 Simon Sinek 的《先問,為什麼?》和《找到你的為什麼》,對於找到「為什麼」在個人成長和企業發展中的決定性影響力,有了初步的認識。閱讀過程中也時常拿來跟本書交互對照。
而本書《活出意義來》則像是這個概念的前身,探討人應該尋找自己為何而活的意義,作者也多次引述尼采的話: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

這本書在談什麼

作者 Viktor Frankl 是個在二戰時期經歷過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同時也是一位神經學家暨心理醫生。這本書就是他在集中營的真實經歷。
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前半段是作者半自傳式的描述自己在集中營生活的點點滴滴,保留了身為難民第一人稱視角的見聞和思想。作者在集中營觀察到一個現象,並把難民大致分為兩類:
  1. 倖存下來的總是那些找到生命意義、擁抱一絲希望堅持下去的人,儘管他們其中有許多捱不到最後。
  2. 那些認為生命已毫無意義,失去求生意志、漫無希望的人,或早或晚,全都死了。
後半段則回歸到從心理學角度,講述意義治療法的基本概念。這些在集中營觀察到的種種,被作者記錄下來並且內化成自創的「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協助病人 — — 或如我們這般的普通人 — — 找到其生命的意義,活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作者反對環境決定論,認為人最可貴之處在於面對逆境仍可保有自由意志
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 — 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to choose one’s own way.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 — 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 不能被剝奪。
二戰時期納粹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1.刺激與回應之間的空隙

作者在集中營的生活,所有身外之物、僅有的尊嚴和身體自由完全被剝奪,身旁盡是絕望與痛苦的氛圍。在這樣的絕境之下,作者體悟到了一個道理,儘管外在環境再怎樣無法忍受,外在條件再怎樣不受自己控制,人的內心卻仍可保有「人類終極的自由」(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也就是選擇如何回應生命意義的自由。
這邊擷取 Stephen Covey 在《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面對本書的精闢見解,做為此書要傳達的核心精神之一。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有個空隙,讓我們有權選擇如何回應,而我們的回應則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上面這段引言有個軼聞趣事,在網路上流傳的這段話,常常都標註是本書作者 Viktor Frankl 的引言,但實際上作者從未說過這段話。
現在廣為人知的版本,大致上是 Stephen Covey 在自己的書中,為了描述 Viktor Frankl 的核心精神,幾經琢磨後才成型的文字,完整的短篇研究可以參考這個網站Quote Investigator。無論如何,這段話在我心中的地位絲毫不受影響,其傳達的意境也得以完整的被保留。

2.成功無法刻意追求

作者認為,人類存在的目標,本質上是要「自我超越」,而非「自我實現」(以下替換成比較好懂的字眼,「自我超越」=「生命意義」:「自我實現」=「成功」)。
成功若做為人存在的目標,則越拼命追求它,越是得不到它。一個人為了實踐其生命意義而投注了多少心血,就伴隨多少程度的成功。成功只是實現生命意義過程中附帶產生的結果。
就像《先問,為什麼?》提到的故事,潛心追尋「飛行器能改變世界並造福大眾」的萊特兄弟,最終打敗了汲汲營營追尋「功成名就」的蘭利。
For success, like happiness, cannot be pursued; it must ensue, and it only does so as the unintended side effect of one’s personal dedication to a cause greater than oneself or as the by-product of one’s surrender to a person other than oneself.
成功就像幸福一樣無法刻意追求:它是種隨之而來的東西 — — 當一個人獻身於偉大事業時,產生不期而至的副作用 — — 或傾心臣服於愛人時的副產品。
有感於追求幸福「小確幸」的觀念深植人心,這邊要給自己一個善意提醒。
人們如何評價幸福?幸福感較高的時候,我們感覺自己生活舒適、身體健康、買得起需要跟想要的東西。幸福感較低則源自於不舒適的生活、心理上的壓力跟擔憂、生活上較弱的消費力。因此,僅追求幸福的結果,反而具有較為自私、安逸、物質享受的傾向。
反倒是找到生命意義的人們,較在乎如何給予和貢獻,自己的不舒適與辛苦勞碌跟生命的意義比起來,孰重孰輕一目瞭然。也因此,這些人才能在刺激與回應的空隙間,做出對生命意義負責的選擇,而非僅出自生物本能。
行文至此,深刻體悟到人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其精神層面的超脫能力已不證自明。自我思辨的過程中,找到這篇文章對於「幸福/快樂」有更深刻的分析,引述其中學者 Kathleen Vohs 的一段話加以說明。
Happy people get a lot of joy from receiving benefits from others while people leading meaningful lives get a lot of joy from giving to others.
那些只追求幸福的人只有從其他人身上得到了好處,才會感得幸福;但是那些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會在給予他人時享受到愉悅。

3.像正在經歷第二遍生命般地活著

作者要我們假想現在已成過往,而過往已無法改動,因此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做出的所有選擇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書中這段話讓我感觸特別深:
So live as if you were living already for the second time and as if you had acted the first time as wrongly as you are about to act now!
人就該這麼活著,就像你正在經歷第二遍的生命,而現在馬上又要犯跟第一次同樣的錯誤。
這個觀念跟電影【真愛每一天】如出一轍,電影主角原本具有穿越時空的能力,可以無限次地回到過去品嘗人生。但最後他悟出的道理就是這句話,把每一天、每個片刻當作最後一次活出精彩,僅活一次也足矣。
這句話不時讓我回顧過去許多的時刻,那些缺乏勇氣跨出的第一步、缺乏自信而擠不出的微笑、那些「為什麼當初不那樣做」的種種時刻。如果我們僅能活一次 — 也是科學觀測到的事實 — 是不是就該活出最無悔的樣貌?
電影【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

後記

若是以前隨便一個人來告訴我,「環境不能限制你的心靈,人都有終極選擇的自由,你可決定自己生命的意義,決定成為什麼樣的人」,我一定認為這人若不是來傳道的教士,八成就只是個愛說教的老師。
但這本書之所以非常能夠說服我,就是作者親身經歷過地獄般的環境,且在生命的意義這個題目上,給予我許多的共鳴。最後用一個自己的故事做結。
至今依然記得,那天是個很平凡的周末假日,我從新竹巨城騎機車返家的路上停了個紅綠燈,旁邊停了兩輛機車和一輛計程車。斑馬線上有位老太太從對向車道緩緩地走來,從她的步行速度不難預測,待會綠燈亮起時,她仍走不完斑馬線。
果不其然,綠燈亮起時她只走到計程車前方,而我面前的兩輛機車猶如鳴槍出閘的賽馬,油門一催頭也不回地從老太太眼前呼嘯而過。
不同於那些沒良心的傢伙,我緩緩地騎到斑馬線旁,將車頭轉了九十度擋在機車道上,下車並立起腳架。我走到老太太身邊用左手攙扶著她,右手高舉示意機車道來車減速,接踵而來的機車見狀減速,我就這樣慢慢地帶著她過完這段馬路。
隨後,跟被我擋道的機車騎士們鞠躬道歉,牽起我的車繼續前行,帶著滿足和愉快的心情離開現場。但為什麼我現在卻記不得她和藹的臉龐和充滿感謝的微笑?為什麼眼前的影像忽然模糊了起來…
原來,真正難堪的是,上面這段宛如電影情節的故事並沒有發生,我是出閘的第三輛機車,頭也不回地留下在原地可能萬分驚恐的她。這段至今仍揮之不去的畫面,除了可能伴隨餘生的懊悔,是生命給我的無價教訓。
When we are no longer able to change a situation, we are challenged to change ourselves.
當情況不再是我們能改變時,我們的挑戰就是「改變自己」
感謝這本書讓我有勇氣寫出這段故事。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人。這是我的第二遍生命,我要有所改變。

若喜歡《活出意義來》可透過此連結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本站獲得的回饋金,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見本站公益計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Waki 瓦基
    Waki 瓦基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化輸入為輸出》線上課程講師,是一位嗜書成癡的愛書人,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賞析,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當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