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意義來》|了解痛苦意義,你就能活下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本書看過很多人分享,終於有機會拜讀了。書挺薄的,但意義深遠。

作者本是一名精神科醫師,家庭美滿,卻在一夕之間淪為納粹集中營的俘虜,一無所有,精神肉體都受到虐待,在營裏猶如畜牲般的生活,到底是如何走過來,而沒有自殺或精神崩潰呢?

我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第一天入營後,全身的家當包括衣服都要交出來。然後沖了一個冷水澡後,在身上還有帶著水珠的情況下,在嚴寒的冬天光禿的站在戶外,吹了一整夜的冷風。那時他才認清一個事實,自己已經一無所有,只剩下一個皮囊。

在入營的第一個心理反應震驚過後,第二個心理階段是冷漠和無動於衷。因為長期目睹被虐待和死亡,自己也在受虐,心理已經進入了遲頓和麻木的狀態。但即使是進入麻木不仁的狀態,但在自己被侮辱時,還是會忍不住生氣。這代表人還是有自尊的。

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作者訴說在集中營的回憶,也以精神科醫師的身份為當時的自己及其他難友分析當時所經歷的心理狀況。第二部分是意義治癒法的理論與應用。

在第一部分他敍述了關於集中營的生活。他們在營裏做苦役,嚴寒的冬天之下,俘虜僅穿一件單薄的襯衫,一天只有一片麵包和一碗熱湯,生滿凍瘡的腳套在濕漉漉的髒鞋子裏,每走一步路也痛得想掉眼淚,還要面臨毫無理由的虐打和被作弄的境況。

這種日子比惡夢還可怕,其中一段敍述是,他看到有一個難友在半夜發惡夢,在床上滾來滾去,面容痛苦,他正打算去叫醒他,伸了手卻又縮了回去,因為沒有惡夢比這個現實更可怕,所以為什麼要搖醒那位難友來到這個更可怕的現實呢?

在這麼殘酷的現實中,是怎樣讓自己不崩潰呢?作者提出數項重要的方法:

第一是愛。想著自己最愛的妻子的音容,當我們進入這個想念的過程,就超脫了現實,將自己留在美好的時刻。

第二是培養幽默感。「幽默是人類性情當中最能使人超越任何情境的一種。即使越越的時間只是短短數秒也是彌足珍貴的能力。」

第三是欣賞大自然之美。當我們身無一物,覺得自己毫無意義是,反而會更留意身外之事,壯闊的山林,一道美麗的夕陽,也能讓精神暫時抽離嚴酷的現實。

第四是有未來的目標。想像出獲救後的生活,回復自由之後要做什麼,當有希望時,人就能活下來。

第五是了解生命的意義。只要我們了解「為何」而活,就能在「任何」環境下存活下來。

可是,在這麼惡劣的環境,精神能量真的能對抗環境嗎?我們人類有這麼強大的意志,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仍能保有人性中的善和尊嚴嗎?

作者指出在集中營中,大部分人都已經淪為只為生存的畜牲。但是仍然有人保有善良的意識,他們將自己僅有的一片面包讓給別人,安慰別人。雖然這種人寥寥可數,但卻足以証明,人是可以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仍能能夠選擇自己的意願,也就是生存的態度。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境遇中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有待抉擇的事情,隨時隨地都會有的,每個日子,無時無刻不提供你抉擇的機會。而你的抉擇,恰恰決定了你究竟會不會屈從於強權,任其剝奪你的真我及內在的自由,也恰恰決定了你是否將因自願放棄自由與尊嚴,而淪為境遇的玩物及槁木死灰般的典型俘虜。」

在這無邊無際的痛苦日子裏,痛苦有何意義?我們為什麼要承受這種苦呢?作者指出痛苦的意義在於精神的昇華。在痛苦的環境之中,你仍能保有自尊不去屈從,即使是死,仍然有其意義,痛苦是生活中無可抹煞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生就不是完整。

人若能接受生命中加諸的所有的痛苦,在最惡劣的環境負起自己的責任,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他的生命就變得有其意義。

一名老醫師在喪妻後,非常痛苦去了找出營後做精神科醫生的作者。弗克蘭說,你若比妻子早死,妻子就要承受你現在的痛苦。你現在所承受的痛苦,是免除了妻子要受的苦,那位老醫師最後淚流滿面的離開。

當我們了解自己所承受的苦是有其意義,就不會再糾結於為何要受苦,而是勇敢的面對這些痛苦。

「有待我們了結、完成的痛苦,實在非常繁多。所以,我們有必要勇放面對所有的痛苦,並把軟弱的時刻和暗彈的淚水減到最低量。然而,我們並不以流淚為耻;畢竟眼淚証明了我們有承擔痛苦的最大勇氣。」

來到心理階狀況的第三階段,在俘虜重獲自由之後,又是怎樣的境象呢?弗克蘭指在知悉獲救的當下,其實並沒有感覺。因為太不真實,而且麻木了的感覺,讓他們不懂何謂快樂。直到時間慢慢的過去,才真正體驗到重獲自由的感受。

可是現實和期望中很大的落差,也讓很多俘虜從此一蹶不振。例如以為可以和家人重聚,卻發現所有親人都在死了,只剩下他一人。例如以為可以得到其他人慰問與安撫,卻發現大多數人對於他們的遭遇沒什麼感受,因為在戰爭之時,大家都覺得自己是最受苦的。

無法釋然自己在營中所受的苦,不停的追問生存的意義為何時?這問題不該由你問出來,而是生命的本身來追問你。生命的意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每時每刻都在改變,每個人的意義也不盡相同。從生命的歷程當中,你看到了什麼意義,就是什麼。

作者的意義治癒法就是幫助在承受痛若的人,找到生命的意義,當我們明白痛苦的意義,就有活下去的動力。

這是一本能觸動人心的書藉,我看的時候心感戚然,也提醒了我們作為人,與其他動物不同之處。在於我們的心靈能選擇,我們擁有最重要的心靈自由,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七里浮香
87會員
120內容數
分享我的閱讀心得。閱讀類型大多是:小說、育兒、自我成長、經濟、歷史、成功學、寫作教學、身心靈等等。不過閱讀速度緩慢,也不一定每一本都寫讀後心得,這裏只分享讀過覺得好的才寫下來。
七里浮香的其他內容
2023/05/18
中年之路是指一敞心靈的成長之路,大多數初發於三十歲,然而因為生活的壓力,已然習慣的生活模式、道德責任,很多人會將這種感覺忽略或壓抑。不過,這種感覺並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累積,直至爆發,這種爆發也是常道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2023/05/18
中年之路是指一敞心靈的成長之路,大多數初發於三十歲,然而因為生活的壓力,已然習慣的生活模式、道德責任,很多人會將這種感覺忽略或壓抑。不過,這種感覺並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累積,直至爆發,這種爆發也是常道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2023/05/08
人類活了幾千萬年,一直都被自己的念頭綁架,困在自己的念相之中,從來沒有一天過得真正的自由。 我們思考。我們回憶。我們展望。「我」由過去所形成,我們以為那就是我們的全部。 越去累積越多的回憶,越多的牽絆,「我」的形相更加緊實無法分開。
Thumbnail
2023/05/08
人類活了幾千萬年,一直都被自己的念頭綁架,困在自己的念相之中,從來沒有一天過得真正的自由。 我們思考。我們回憶。我們展望。「我」由過去所形成,我們以為那就是我們的全部。 越去累積越多的回憶,越多的牽絆,「我」的形相更加緊實無法分開。
Thumbnail
2023/05/04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 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
Thumbnail
2023/05/04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 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你為什麼不自殺?」  《活出意義來》的作者佛蘭克博士,是一名集中營中存活下來的俘虜,亦是一名精神醫學家。每當正經歷劇痛的病患找上他時,他總這麼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能領著一個迷失方向的人深思自己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正是每個人存在的動力,儘管對那些認為活著很痛苦、存在僅是「苟活」的人來說亦然。
Thumbnail
「你為什麼不自殺?」  《活出意義來》的作者佛蘭克博士,是一名集中營中存活下來的俘虜,亦是一名精神醫學家。每當正經歷劇痛的病患找上他時,他總這麼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能領著一個迷失方向的人深思自己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正是每個人存在的動力,儘管對那些認為活著很痛苦、存在僅是「苟活」的人來說亦然。
Thumbnail
作者就曾描述集中營的日子就像是一種暫時的生存,一種無明確日子的暫時生存(provisional existence)。我不曾有集中營的經驗,可我罹患憂鬱症的經歷對我而讓就像座心靈上的集中營,你無法走出去,也沒有人能夠走進來。
Thumbnail
作者就曾描述集中營的日子就像是一種暫時的生存,一種無明確日子的暫時生存(provisional existence)。我不曾有集中營的經驗,可我罹患憂鬱症的經歷對我而讓就像座心靈上的集中營,你無法走出去,也沒有人能夠走進來。
Thumbnail
從另一本書得到的書單,追起這本也是二戰納粹集中營倖存者的著作,有別於探討轉型正義議題,作者更著重於自身可以有怎樣的選擇、力量以及改變,讓那些傷痛可以在認知調整的過程中獲得改善。 二戰的倖存者,面臨的各樣痛苦,莫過於相對於死去的親屬獨活於世上,而這個獨活甚至是沒有道理,或者在集中營中選擇了某些行為免
Thumbnail
從另一本書得到的書單,追起這本也是二戰納粹集中營倖存者的著作,有別於探討轉型正義議題,作者更著重於自身可以有怎樣的選擇、力量以及改變,讓那些傷痛可以在認知調整的過程中獲得改善。 二戰的倖存者,面臨的各樣痛苦,莫過於相對於死去的親屬獨活於世上,而這個獨活甚至是沒有道理,或者在集中營中選擇了某些行為免
Thumbnail
** 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 再次翻閱這本集中營體驗的經典名著,讓我又回到軍旅生活中記憶最深刻的入伍訓和突擊訓... 每天最痛苦的時刻不是承受體能磨練、挨罵的時候,而是一早醒來面對遙遙無期囚禁與未知痛苦的無意義感。部分弟兄們在這樣的壓力下,仍然能以幽默感排解煩悶與壓力。我也在如此充滿瑣
Thumbnail
** 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 再次翻閱這本集中營體驗的經典名著,讓我又回到軍旅生活中記憶最深刻的入伍訓和突擊訓... 每天最痛苦的時刻不是承受體能磨練、挨罵的時候,而是一早醒來面對遙遙無期囚禁與未知痛苦的無意義感。部分弟兄們在這樣的壓力下,仍然能以幽默感排解煩悶與壓力。我也在如此充滿瑣
Thumbnail
我是從Timothy Ferriss的《人生給的答案 I》看到這本書的,在書中Timothy會問每一個受訪者最常送別人的書,或是影響他們最深的一到三本書是哪些。而佛蘭克的《活出意義來》被許多人一再提到,讓我開始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究竟是什麼樣的書,才能夠影響這麼多人?
Thumbnail
我是從Timothy Ferriss的《人生給的答案 I》看到這本書的,在書中Timothy會問每一個受訪者最常送別人的書,或是影響他們最深的一到三本書是哪些。而佛蘭克的《活出意義來》被許多人一再提到,讓我開始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究竟是什麼樣的書,才能夠影響這麼多人?
Thumbnail
這本書看過很多人分享,終於有機會拜讀了。書挺薄的,但意義深遠。 作者本是一名精神科醫師,家庭美滿,卻在一夕之間淪為納粹集中營的俘虜,一無所有,精神肉體都受到虐待,在營裏猶如畜牲般的生活,到底是如何走過來,而沒有自殺或精神崩潰呢?
Thumbnail
這本書看過很多人分享,終於有機會拜讀了。書挺薄的,但意義深遠。 作者本是一名精神科醫師,家庭美滿,卻在一夕之間淪為納粹集中營的俘虜,一無所有,精神肉體都受到虐待,在營裏猶如畜牲般的生活,到底是如何走過來,而沒有自殺或精神崩潰呢?
Thumbnail
「人無論任何境遇,都適應得了」集中營是什麼樣的煉獄,折磨中如何保有生存意志,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這些日子帶給 Frankl 什麼樣的人生智慧?「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這句話太深也太令人不解...一起閱讀人生,一起找答案。
Thumbnail
「人無論任何境遇,都適應得了」集中營是什麼樣的煉獄,折磨中如何保有生存意志,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這些日子帶給 Frankl 什麼樣的人生智慧?「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這句話太深也太令人不解...一起閱讀人生,一起找答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