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遺留在花蓮移民村中的日本民宅

2019/11/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明治43年2月,總督府成立花蓮港廳蓮鄉荳蘭移民指導所,從日本德島移入第一批農民於七腳川原野共九戶20人,此為東部官營移民之始。6月又移入5戶275人,於是七腳川原野共52戶275人,於是七腳川原野形成台灣第一個移民村落,共計61戶295人,此即「吉野村」的前身。而前期花蓮港廳的移民村共有:吉野村、豐田村(1913)、林田村(1914)。

日治時期的東部治理

日治初期東部地區的原住民事務由「台東撫墾署」管轄,並將一般事務交由「台東支廳」處理。1897年,擔任台東廳長的相良長綱自開始兼任台東撫墾署長以來,對原住民採取「漸次開誘」的教化政策。因此在1901年地方官廳調整之時,其他官廳的原住民事務設置於警務課之下,但是在台東廳,由總務課管轄。
日治初期民政局長水野遵向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提出:「台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既開發之土地僅為幾分而已。遺利尚多,尤其東部蕃地為然」,並認為,開發東部應為日本移民為主力,原住民則要招撫教化。這是由於台灣總督府並不信任漢人,再加上當時日本本地有災害產生,尤其是距離台灣較近的九州,總督府就認為是招攬移民的良好對象。
1908年通信局長鹿子木小五郎進行東部視察,提出官營移民的重要性。而在1907年,總督府推進隘勇線之時,與阿美族七腳川社引發激烈衝突,即「七腳川社事件」。七腳川族人在此次事件中死傷慘重,筆者在數年前到當地調查時,已經都改建為新建住宅。

東部移民村住宅的特色

1908年通信局長鹿子木小五郎進行東部視察時,在吳全城農場看到一戶移民農家在屋後設置三四尺見方的壇台,上面插著白旗,宛如墳墓,極為蕭條寂寞。他見怪狀問之,原來是祭祀「稻荷」神祇,是日本農家思鄉之情。
這個景象使產生鹿子木小五郎憐憫,他認為賀田組農場居住環境缺乏日本農村特色,是內地人不能定居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建議總督府應建設日式的農村,以減少日本人的鄉愁。
引用自張素玢《未竟的殖民:日本在台移民村》
事實上,在西部的日本住宅,由於早期日本人不習慣漢人住宅建築,再加上台灣高溫、多雨,又有白蟻,初期的衛生又不佳,因此在1900年制定《台灣家屋建築規則》,並頒佈官舍規則及圖面,可以說,日本人開始大量移植日式住宅在台灣,就是這樣來的。
台灣日式住宅的分類主要有:
  • 官舍
  • 公營住宅
  • 社宅
  • 營團住宅
  • 移民村
  • 駐在所及警察宿舍
「移民村」為日本招攬本地勞力,來台成為農業或工業勞動者的住宅。相較於其他住宅屬於「書院造武家住宅」,移民村的住宅形式為「日本民家」,形式有所差異。
資料來源:轉錄自 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SA 3.0 TW +))
在「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的「江宅日式農舍(舊貌)」,便是典型的「移民村日本農家住宅」。
圖面的左右邊剛好和照片相反,照片的左手邊為入口,也就是玄關。日本的農家住宅和台灣常見的日式住宅不同的是,「土間」的範圍很大,與「床」成為對比。在農家,「土間」為進行農作之處,面積必須要很大,但是在日本近代住宅運動中,「土間」被視為落後的象徵,因此只剩下「玄關」「勝手口」等地方有玄關。
在正面最清楚的,莫過於開了口的「緣側」。「緣側」是日本住宅的空間特色之一,是一個半室內、半戶外的空間。在卡通中,看到主角坐在「緣側」,享受夏夜晚風的情形,應該不陌生。「緣側」有通風的功能,並且接在「座敷」外面,欣賞庭院之用。
木板間應該是寢室。
而左側看到一片一片的木板,不是「魚鱗板」,稱為「雨淋板」。

參考資料

  • 張素玢《未竟的殖民:日本在台移民村》
  • 吳昱瑩《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
922會員
236內容數
在我們的生活裡面,處處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現在去日本旅遊的人眾多,也有許多漫畫及日劇受到大家的喜愛。 本專欄作者是日語老師,也是文化研究者。從輕鬆有趣的角度,解析日本文化及日語,並且教大家一些日語中的文化內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