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工的語言-魯爾方言(Ruhrgebietssprache)

2019/12/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德國人的媽媽一直以為自己講的是標準德語(Hochdeutsch),直到她去上英文課一開口時,老師便說:您來自魯爾區吧!沒想到震驚之餘,她就竟再也不去上課了。這跟我媽媽有點像,一直以為自己講的是台灣國語,但其實是台語。(笑)
  而自從開始學德文後,我對語言差異也開始起了興趣,到德國後,德語課老師不時耳提面命,千萬不要在初學階段就到街上學街頭德語(straße deutsch),而是要學真正的標準德語和學術用的德語。在認識了德國人後,又進一步認識到南德的巴伐利亞德語、瑞士德語、低地德語等等地區方言。
  在我所在的地區,就是魯爾區,有所謂的魯爾區方言。在這裡常聽到hasset、kannset,一直以來我都以為只是個人的說話習慣,但其實那就是魯爾話,轉成標準德文的說法就是hast du es、kannst du es?(你有嗎?你可以嗎?);
或者是wattän dattän,聽起來相當逗趣,正是was ist den das?(那是什麼?)的簡短說法;而Kann man machen也會被簡單地說成Kanmama。
  德國人的好朋友也常說voll cool, voll gut(超酷、超棒)而不是sehr coll, sehr gut,一查之下竟然也是魯爾方言的說法,即使他已經搬去"不存在的城市"--畢勒費(Bielefeld,許多德國人嘲諷這個城市就像不存在一樣、容易被忽略),但還是習慣這麼說,似乎是以便能被辨識為來自魯爾區。

  Deutsche Welle(德國之聲)的這篇文章(https://www.dw.com/de/hasse-bisse-kannse-dem-ruhrpott-seine-sprache/a-4248678)提到了若就方言研究的角度來看,魯爾區的語言不能算是一種方言,因為原來這裡應屬於低地德語區(die ursprünglichen plattdeutschen Dialekte)只是在魯爾區低地德語早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魯爾方言。但因為魯爾區的日常語言,有時候和標準德語相差太多了,所以有些語言學家認為也不得不承認它是一種方言。

  這個語言的來源也有很多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19世紀時在大量的波蘭移工之間所逐漸形成的,另外則是來自波蘭的礦工們為了能迅速達到溝通的作用,而形成這種很簡短的說法。

  字彙本身除了從低地德語、波蘭語而來之外,也有結合工業區的工作性質本身而產生出來的衍生字,像是Glückauf,就是在描述礦工能夠每天下班後安全地從礦山中出來的祝福語。在DW文章舉的例子之一是:Kumpel (原意是礦工,現在用來指好朋友)

  另外是有一個經驗法則可以辨識魯爾用法,那就是常常在字尾帶有s,例如: "ich hab die Koffers gepackt"(我打包好行李,行李後加s), "ich hab die Mädchens Bescheid gesacht"(我已經告訴女孩們,女孩加了s) "hol mal die Tellers ausm Schrank!"(從櫃子裡拿出盤子吧,盤子加了s)

魯爾方言字典:http://www.ruhrgebietssprache.de/index.html

Deutsche Welle: https://www.dw.com/de/hasse-bisse-kannse-dem-ruhrpott-seine-sprache/a-4248678
    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希望我們都不再活得偽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