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側記:Burn!“Queimada”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寫下觀影心得前,勢必得提及一部悠關於「文明與野蠻」論點的作品,那便是威廉.高汀於一九五四年發表的作品《蒼蠅王》。
儘管明面上,書中是藉由孩童的角度,描摹人性之汙穢、易於變遷;實則卻在諷刺當代政府,乃至於歐陸、整個世界的強權大國:因為人類的貪婪無度、強取豪奪、對於權力毫不保留的追捧,才造成了這一次次慘絕人寰的戰事。
拓展文明的進程,實質上即為野蠻的彰顯。
以同性質作品而言,《珊瑚島》、《十五少年漂流記》等,代表的是宗教、政治力為首的世界,在那裡,文明衍生的正義至高無上,邪惡永遠無法戰勝正義的一方,「文明」終究技高一籌;而威廉.高汀筆下的《蒼蠅王》,則描述了另一個被掩蓋在表面之下的王國,內部的人們受慾望掌控,全然脫離上帝與文明,而讓他們邁開步伐行走的,是與文明截然不同的野蠻。
然而何謂野蠻?何謂文明?這正是本次電影所要探討的內容。
由Marlon Brando飾演的William Walker,以暗喻「文明」的姿態,踏上了Queimada這座小島,試圖將西方世界百年來所演化的知識、文化、論點等,徹底輸入進島嶼中。在島上,他培養了名為José Dolores青年,作為大英帝國的兵器,以「正統文明」斬殺了傷害Queimada的外來政權,斬殺了所謂「野蠻入侵」。(以更好的文明去取代相對次級的文明)
於是在戰爭結束後,為了良好的生活品質,已從青年轉為政治領袖的José Dolores,屈就了這份文明,並投其麾下。
然而時光飛逝,在回歸英國的William Walker,過著糜爛的生活時,遠於千百里之外的Queimada,又一次感受到了入侵者的威脅,可惜這次威脅本身,來自於他們曾經信仰的白人文化。片中,José Dolores起先是婉拒了文明所帶來收益與利潤,爾後驅趕象徵文明世界起源的白種人,最後,將自我的意義內化,並將「白人的文明」視為一種傲慢的入侵。
導演運用巧妙的台詞,不斷變換William與José的立場,令觀覽者易於理解殖民文化帶來的代價、苦果,與被殖民者的心聲,假使人們願意自在存活於任一文化中,以愉悅的情緒終其一生,那麼掩藏在醫療行為、普及教育、資本主義等,眾多知識背後的文明涵義,是否仍舊重要如斯?
José曾說,自由並非由他人施捨,而是倚靠不斷爭取得來的,當William解開了José身上的枷鎖,以他所受的教育,試圖「教化」這位死到臨頭,依然冥頑不靈的異族領袖,José的反應卻是淡漠,並且選擇了赴死。
這齣劇本要強調的,除卻文明與野蠻相對的立足點外,也包括了挾持有文明的一方,是否始終在用同情而非同理的角度,在看待那些「落後」的文化。筆者也聯想到了至開發中國家建立城市聚落、科技文明的高度開發者,以及諸如偏鄉、農村教育等等的行為,是否皆是在以自身文化,去評斷他人存在的價值?
這才是這整部電影,乃至於整個人類社會必須要探討的。同樣身為承受不平待遇的亞洲文化──在此不用歧視,現今略顯得有些言重──在面臨白人主義的入侵下,我們是能夠穩固自身文化,去認識並且解析這些內容,成為我們的一部份?還是受其影響,終不得擺脫,而成為思想上的被殖民者?
或許去思考José的所作所為,能夠獲得一些必要的答案。
張寄聲(Mrs.Zhang)
張寄聲(Mrs.Zhang)
獨立作者|2021年的目標依然是發大財|想到才更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