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在市場恐懼時貪婪?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股市起始的風險跡象,並非來自於任何可能的利空事件,而是在股價累積一定漲幅之後,必然存在,潛在的利多鈍化現象,及股價偏高或過度領先基本面而進行的調整;農曆年之前經濟與企業的正面訊息,看遍媒體雜誌,對於年後的股市幾乎完全一致正面樂觀的共識,且是在指數約有兩成漲幅之後出現的樂觀共識,已存在利多鈍化及股價調整的潛在風險,這種風險何時會外顯而被注意,或甚至使風險被強化?一種情況是基本面的不如預期,另一種情況則是受意外利空事件衝擊。


過年前市場氣氛相對偏向於樂觀,主要原因可能在於企業財報不如預期的機率較低,理由是前年第四季的基期較低,去年第四季的企業營收獲利有機會維持一定的水準,台灣去年第四季的經濟成長率也確實較原官方預估還高,基本面情勢尚不足以使風險嚴重升高,但原本處於高檔的股價,對於利空相對敏感,近期的冠狀病毒疫情利空可能使市場情緒轉而相對保守,讓股市波動風險升高。


人對於近期事件的記憶相對比較清晰,特別是近期的負面恐慌情緒,對於股市的心理衝擊,容易造成短期的股價大幅波動,但股市的暴跌並非罕見的情況,有時候股市暴跌反而提供較佳的投資機會,所以股市名言是:要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只不過要想清楚,並非每次市場恐懼時都是趁機撿便宜的好時機,要趁市場恐懼時貪婪?先想想價格是否已經降至合理位置?有沒有合理的安全邊際?還會不會有更便宜?確定這是真正大家都恐懼的時候?會不會有更恐懼的時候?


在股價相對高檔區出現利空,造成的市場恐懼,與股價已經下跌相當幅度之後的市場恐懼,兩種情況的風險程度有極大差異,因為累積相當漲幅的股價,大部分參與的投資人手中股票籌碼比較多,單是獲利了結的賣壓,就足以引發相當幅度的波段跌勢,而相對低檔區的股價,經過一定程度的修正,已經消耗掉不少的賣壓,可以減輕繼續大跌的壓力,所以高檔區的利空,可能觸發股價調整,低檔區的市場恐懼才有可能成為好的投資機會。


以長期角度而言,人類可以克服傳染病的威脅,利空事件對於股市的打擊也會過去,只是不知道要花多久的時間;當疾病擴散使交通運輸受管制,企業人力受限,縮減工廠產能,也影響民生消費,就成為影響經濟的重大事件,而且是整體股市位處歷史高點出現的利空,在疫情尚未見到受控制跡象(交通管制尚未解除,企業延後復工)之前,難以評估影響的層面有多大,暫時別以為這樣的恐懼是可以貪婪的時機。


下面看到台股2000~2008年的月K線圖(來源:PChome股市),2003年的3~4月是台灣遭遇SARS疫情的時間,在當年短期內股市已經跌2~3個月,中期而言,股市已經修正約一年的時間,長期而言是3年多的低檔區,2003年的疫情恐慌成為後來多頭起漲前的最後利空;今年的疫情至今應還在擴展階段,股市未經修正調整,暫時風險仍高。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俊忠的沙龍
133會員
1.6K內容數
<p>在這裡,你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吸收我的畢生精華,找到正確的理財關鍵字。</p>
王俊忠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08
股市或匯率的波動並不是只有符合自己期待才是正確的,造成自己的損失就說是非理性的恐慌,投機客是拿著資金冒險,到市場驗證理性邏輯的推論,投機客推動的方向經常是對的,只是市場其他跟隨的力量把價格推向更劇烈的波動,短時間內大幅波動讓許多人來不及反應
Thumbnail
2025/05/08
股市或匯率的波動並不是只有符合自己期待才是正確的,造成自己的損失就說是非理性的恐慌,投機客是拿著資金冒險,到市場驗證理性邏輯的推論,投機客推動的方向經常是對的,只是市場其他跟隨的力量把價格推向更劇烈的波動,短時間內大幅波動讓許多人來不及反應
Thumbnail
2025/05/07
同樣的利空衝擊,有些股票跌幅相對較小,有些則出現較大的修正,這時候需客觀看待市場所傳達的訊息,不同個股的股價表現差異,隱含了對於外在衝擊的抵抗能力差別、受影響的嚴重程度差異,股價表現可以判斷個股後續相對危險或安全。
Thumbnail
2025/05/07
同樣的利空衝擊,有些股票跌幅相對較小,有些則出現較大的修正,這時候需客觀看待市場所傳達的訊息,不同個股的股價表現差異,隱含了對於外在衝擊的抵抗能力差別、受影響的嚴重程度差異,股價表現可以判斷個股後續相對危險或安全。
Thumbnail
2025/05/06
持續買進且長期持有的模式,忽略過程機會與風險的動態變化,在報酬不佳而虧損機率高的時候,如果仍投入大量資金,可能遭遇一次危機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虧損。
Thumbnail
2025/05/06
持續買進且長期持有的模式,忽略過程機會與風險的動態變化,在報酬不佳而虧損機率高的時候,如果仍投入大量資金,可能遭遇一次危機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虧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職場中,表達需求卻常被誤解或拒絕,問題不在需求本身,而在於我們的語氣與情緒。用批評或帶著情緒的語言,容易讓人產生防備,甚至影響職場關係。學會「表達情緒,而非帶著情緒去表達」,用溫和且尊重的方式溝通,不僅能更有效傳達想法,也能教會他人理解你的喜好與需求。這不只是溝通技巧,更是贏得職場支持與尊重的關鍵。
Thumbnail
職場中,表達需求卻常被誤解或拒絕,問題不在需求本身,而在於我們的語氣與情緒。用批評或帶著情緒的語言,容易讓人產生防備,甚至影響職場關係。學會「表達情緒,而非帶著情緒去表達」,用溫和且尊重的方式溝通,不僅能更有效傳達想法,也能教會他人理解你的喜好與需求。這不只是溝通技巧,更是贏得職場支持與尊重的關鍵。
Thumbnail
今天我請客, 因為我弟難得又回來一趟,於是請阿姨、和三舅一家,一起吃飯。   又是很久沒見面了。 還是跟大家在一起,說說話,比較安心。 畢竟,現在覺得,見一次面,就少一次了。   我好像重複說了好幾次,要多多見面、吃飯啊。 然後我說:   「我小時候算命的命書,上面寫我的
Thumbnail
今天我請客, 因為我弟難得又回來一趟,於是請阿姨、和三舅一家,一起吃飯。   又是很久沒見面了。 還是跟大家在一起,說說話,比較安心。 畢竟,現在覺得,見一次面,就少一次了。   我好像重複說了好幾次,要多多見面、吃飯啊。 然後我說:   「我小時候算命的命書,上面寫我的
Thumbnail
我把過去那些跟工作有關的書幾乎都丟了。 屬於我的、21世紀初的,數位時空膠囊。 除非我想回頭研究十幾、二十幾年前的作家是怎麼看網路與數位的發展,對比後來的樣貌,否則它們的存在就像是哈電族、數位相機、2008年的HTC滑蓋手機一樣尷尬。 丟掉也不會覺得太可惜,是吧!
Thumbnail
我把過去那些跟工作有關的書幾乎都丟了。 屬於我的、21世紀初的,數位時空膠囊。 除非我想回頭研究十幾、二十幾年前的作家是怎麼看網路與數位的發展,對比後來的樣貌,否則它們的存在就像是哈電族、數位相機、2008年的HTC滑蓋手機一樣尷尬。 丟掉也不會覺得太可惜,是吧!
Thumbnail
樂觀更樂觀,恐慌更恐慌。把市場多餘的情緒轉換成自己的價差。8月5日 8月5日,當台股出現歷史級的恐慌,持續擴大的跌點、持續增加的跌停檔數。 我們克服恐慌,連續兩天在槓桿斷頭潮中,閉著眼睛往穩健、被錯殺、核心持股買進或買回。 當一堆人還在瘋狂的跟喊系統性風險的時候,我們在貪婪佈局。 能
Thumbnail
樂觀更樂觀,恐慌更恐慌。把市場多餘的情緒轉換成自己的價差。8月5日 8月5日,當台股出現歷史級的恐慌,持續擴大的跌點、持續增加的跌停檔數。 我們克服恐慌,連續兩天在槓桿斷頭潮中,閉著眼睛往穩健、被錯殺、核心持股買進或買回。 當一堆人還在瘋狂的跟喊系統性風險的時候,我們在貪婪佈局。 能
Thumbnail
這幾天相信許多人雖然身在辦公室,但心可以能以隨著史上最大的大盤跌幅而死在股市裡,筆者早在數周前,早就已經對於整個市場一片樂觀向好的態度: 咖啡廳裡面隨處可聽的到高談闊論的股友... 目不識丁的媽媽滿口投資經,為帳上獲利沾沾自喜... 少年股神紛紛橫空出世... 最有印象的是在銀行辦貸款時,跟銀行承辦
Thumbnail
這幾天相信許多人雖然身在辦公室,但心可以能以隨著史上最大的大盤跌幅而死在股市裡,筆者早在數周前,早就已經對於整個市場一片樂觀向好的態度: 咖啡廳裡面隨處可聽的到高談闊論的股友... 目不識丁的媽媽滿口投資經,為帳上獲利沾沾自喜... 少年股神紛紛橫空出世... 最有印象的是在銀行辦貸款時,跟銀行承辦
Thumbnail
根據歷史經驗,股市最大的漲幅,通常都出現在大跌後的反彈。 今天的盤勢只能說好殘忍,程度更勝前一天崩跌 2000點的狀況!因為昨天800多檔個股跌停
Thumbnail
根據歷史經驗,股市最大的漲幅,通常都出現在大跌後的反彈。 今天的盤勢只能說好殘忍,程度更勝前一天崩跌 2000點的狀況!因為昨天800多檔個股跌停
Thumbnail
這幾天,是見證歷史的時刻。 台股上周五先創下破千點的歷史最大跌點,週一再暴跌1800點,創下史上最大跌幅。 接著各種壞消息接踵而至。 我心想,又來了,又來了,主力又在搞心態了。 先說結論:大盤高概率止跌 如圖,紅圈位置每每下跌爆量,就是轉折。如今白圈位置再度低位爆量。 為什麼爆量容易轉折
Thumbnail
這幾天,是見證歷史的時刻。 台股上周五先創下破千點的歷史最大跌點,週一再暴跌1800點,創下史上最大跌幅。 接著各種壞消息接踵而至。 我心想,又來了,又來了,主力又在搞心態了。 先說結論:大盤高概率止跌 如圖,紅圈位置每每下跌爆量,就是轉折。如今白圈位置再度低位爆量。 為什麼爆量容易轉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