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2.6 一起上街吧!從眾心理如何影響個人行動
付費限定

2.6 一起上街吧!從眾心理如何影響個人行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去遊行那我也去遊行!」大家都知道,遊行是社會運動的其中一種表現模式。每個人上街遊行的動機都不同,有一批人是為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而站出來向當權者發聲,也不能否認有的只是因為朋友、伴侶都上街,自己只是跟著他們才作出行動的。為了保持與朋友及伴侶間的情感聯繫,從眾行為 (conformity)是人類作為社會動物必然的行為特徵。

不少人會稱類似行為作「羊群心理」,意指配合他人、投其所好的行為,就像羊一般跟隨羊群做相同行為的現象。其實「羊群心理」這個詞語不是心理學術語,它較常用於經濟學領域(例如說投資者的羊群心理)。相同的概念在心理學領域中不叫羊群心理,而是叫從眾行為(conformity)。

從眾心理是「錯也一起錯」

從眾行為指的是因為群組壓力(social group pressure)而選擇跟隨別人的行為及意願。從眾有兩種表現模式,一是服從(compliance),即使內心並非支持所屬群組的行為與信念,但礙於群組壓力下,行為上必需要跟隨大隊;二是接受(acceptance),意思是在群組壓力下,無論內心或是行為上也徹底跟隨了群組的步伐。

關於從眾行為的研究,Solomon Asch(1907-1996)創先河地主理了一系列有關群組壓力如何影響人類行為的實驗。Asch請了七位實驗參加者,其中只有一位是真的受試者,其餘六位都是Asch安排的實驗助理。實驗過程中,Asch要求各參加者在對照線中選擇一條與參考線一樣長度的線(見下圖)。相信每一位讀者都肯定二號線便是正確答案,因為這是顯而易見及無庸置疑的。

raw-image

真正的實驗受試者,被安排在七位中較後的次序作答。實驗受試者一共有50人,而每個人會做18次同類型的線條長度對比,結果發現當受試者聽到其他的「實驗參加者」都說一號或三號線為正確答案時,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蜂鳥出版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avatar-img
蜂鳥出版的沙龍
15會員
36內容數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博士Dr. Lo團隊,以專業的學術知識與切身的例子,將社運的發展、支持與反對者的特質、政治冷感對比積極參與的取態、政府回應與警察執法等,多方面解構社會深層次矛盾是怎樣造成的。讓大眾了解自己如何被大腦引導行為,以不同的立場、形式投身社運,從而跳出固有框框,宏觀思考香港未來的出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蜂鳥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一章介紹的認知心理學,針對的是個人如何處理資訊。然而,人類是一種高度群居的物種,除了自身如何處理資訊外,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很大程度地受著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所影響。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研究的課題,正正是圍繞著人類在群體互動下的思想及行為特徵。
人類有種思維傾向叫刻板印象思維(stereotypical thinking),意思是我們會基於一個人的群組身份(例如職業、國籍、性別等等)去判定對方的性格或行為特徵。例如日本人很有禮貌、韓國人都有整過容、美國人都是自大的、富二代都是不學無術、窮小子都是早當家等等,例子多不勝數。人類傾向迅速地基於一
俗語有云「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不少人覺得與伙伴們一同討論問題,能集合一群人的思維,所作的決策一定會更準確、更理性及更有效,因此無論是政府部門或是私營機構,都有各種各樣的委員會就重要議題作討論及決策。我們傾向相信,群策群力一定比獨自完成工作更好,但事實是這樣嗎?
上一章介紹的認知心理學,針對的是個人如何處理資訊。然而,人類是一種高度群居的物種,除了自身如何處理資訊外,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很大程度地受著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所影響。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研究的課題,正正是圍繞著人類在群體互動下的思想及行為特徵。
人類有種思維傾向叫刻板印象思維(stereotypical thinking),意思是我們會基於一個人的群組身份(例如職業、國籍、性別等等)去判定對方的性格或行為特徵。例如日本人很有禮貌、韓國人都有整過容、美國人都是自大的、富二代都是不學無術、窮小子都是早當家等等,例子多不勝數。人類傾向迅速地基於一
俗語有云「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不少人覺得與伙伴們一同討論問題,能集合一群人的思維,所作的決策一定會更準確、更理性及更有效,因此無論是政府部門或是私營機構,都有各種各樣的委員會就重要議題作討論及決策。我們傾向相信,群策群力一定比獨自完成工作更好,但事實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