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啃書--《我們為何群眾?何時又不?》你想安全的模仿,還是危險的逆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排隊的餐廳有美味的保證?買股票前先問一下親朋好友?為何我們總愛從眾,而非傾聽自己的想法呢?

如果你曾想解開這個疑惑,那這本書很適合你閱讀!

raw-image

推薦原因:

本書大大滿足了對於人類行為的好奇心,作者本身是位經濟學家,也集結了社會心理、神經科學等專家,透過大量的實驗、現實社會案件,分析人類從眾背後的動機

書中也涵蓋了各項主題,例如為何會有暴民? 動物群聚行為、領袖狂熱、反叛者的心態等等....不會過於艱澀難懂,是本可以快速帶入生活的科普書!

群體的兩陣營:模仿者、逆向操作者

今天有2間新開幕餐廳,分別是A店、B店,而B店很明顯的大排長龍,A店門前卻是空的,你會走進哪間店消費呢?

當我們面對資訊不足,或是不確定的情況下(不知哪間店比較好吃),常直覺選擇跟隨大眾的想法走,扮演「模仿者」除了相對安全降低難吃的風險,從眾也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假如在選擇A、B店家之前,我們手中握有兩方訊息,其一是「私人資訊」有部落客推薦A店,以及現場大排長龍的「社會資訊」,從眾行為會改變嗎?

換作是「逆向操作者」,他們總在群眾中走相反路線,比起大眾的意見,他們更偏好私人資訊而選擇生意冷清的A店。從背後的動機來看,喜歡打破社會規矩,推翻傳統路線,才對自己有利,

這也是為何我們的世界需要逆向操作者的聲音,除了能帶了新的想法、點子外,也能維持群眾之間的平衡。(即便有可能引起群眾的不滿)

比起躲避風險,我更追求利益

作者也提到,作為團體中的反抗者,是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甚至有可能喪命),比如我們原本很相信一件事,突然有人跳出來說根本是錯的( 像以前人認為地球是平的,伽利略卻強烈主張是圓的) 當大腦強烈感受到認知失調,我們會認為對方在胡扯!

那反群眾的人是如何看待風險?他們並非只是衝動的站在對立面,而是考慮風險後,對提出新主張所帶來的利益,才是逆向操作者想要達成的目的。

在書中也舉了賭錢的例子,一般人會重視「損失多少錢>贏了多少錢」但逆向操作者寧可冒險還比較快樂,反而把損失放在第二順位。


以下簡單分享,書中的專家從眾行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本書其他主題~

專家也會從眾?

「專家」顧名思義是富有豐厚的知識,有著該領域獨特的眼光,能從眾多的資料給出客觀的評論。

作者分享了一個疾病案例,在以前大家都認定「胃潰瘍」是因為飲食不正常,壓力大導致胃酸分泌過多而造成的,但一名澳洲醫療科學家–馬歇爾,他提出此疾病是因為「幽門桿菌」所造成的。

結果引來外界嘲笑和質疑,馬歇爾為了證明這個假設,自願服下幽門桿菌調製劑,果然染上的胃潰瘍,成功地揭開疾病的真相,拯救上萬條的性命。

這算是比較美好的結果,但其實當專家或學者們,像馬歇爾一樣提出「非主流」的想法,是需要賭上巨大風險的。

如另一個案件是,2009年一名保母被控謀殺,因寶寶死於「嬰兒搖晃症候群」是沒有控制好力道,動作太過激烈讓寶寶重傷致死,由英國的史基耶醫生,擔任專家證人。

但史基耶卻站在少數派的立場,主張寶寶致死的原因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引發大眾爭議,甚至被控訴,讓法院判定她有專業上的失職,扭曲真相。也因這個事件,讓其他同業拒絕做法院證人。

可見當專家走違背群眾的路線,不只要忍受外界的批評,還有可能賠上自己的名聲,誰也不敢輕易背上這股風險。那麼專家是否會為了保護名聲,配合多數人的想法而說謊呢?

書中分享可以從兩方向→「自利群眾」、「集體群眾」,觀察可能讓專家「客觀立場改變」的動機。

「自立群眾」是專家本身渴望並累積知識,在領域上更卓越,也對自身是有利的。

但假如當自身利益違背了群體利益 ( 如發現「嬰兒搖晃症候群」是錯的 ) 又會怎麼選擇?反之,專家若選擇了「集體群眾」遵從社會主流的看法,動機不只為了滿足個人(名聲、事業發展),也可能被外部誘因所影響(金錢)。

資訊不對稱 : 要檸檬還是李子?

相信我們都曾有買過第一台筆電,或某樣陌生的東西時,難免會擔心被店家精彩的話術騙,買到不適合自己的商品,拼命上網找評價或過來人的經驗。

書中作者也舉了買賣中古車的例子 :

店家仗著客人不懂中古車的行情,推銷「檸檬」(指不好的舊車),而有良心的店家則賣「李子」(指優質的舊車),但客人不懂其價值差別,想用買爛貨的錢買好貨。導致中古車的價格下滑,結果沒人想賣李子了,市場上就滿是品質不加的檸檬。

假如以內容行銷的角度發想,作為店家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分享如何判斷中古車的好壞,挑選符合預算適合自己的中古車,不只取得品牌信任感,也能和同行做出差異化。

當專家掌握有利的情報,在對方又不知情的條件下,有了欺騙的動機,違反道德又能得利。

專家也是模仿、逆向操作者

前面提到專家如果反群眾、反主流,會背負極高的代價和風險,相對也少不了有巨大的利益。

因此,當自己想在一群同行之中脫穎而出,勢必要有創新的想法、當個獨排眾議的人選擇當「逆向操作者」賭一把可能性,只要賭對了就能名利雙收!

所以即便有風險,有些專家甚至會偽造證據,假裝研究出一個新發現和觀點,取得獨創的名聲。

做為專家的使命,是尋找事情的真相,卻因為外在的誘因,而失去客觀的立場。

反之,當專家選擇當「模仿者」追隨團體的意見走,相對也比較安全,除了滿足從眾的心理,也能獲得多數人支持。但卻缺少了新的想法洞見,無法在事業上有所突破。

也多虧了網路讓資訊取得越來越容易,透過知性節目、部落格文章、Youtube,都能夠接收到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能降低資訊不對稱的風險,而這也是很多創作者、品牌們努力的目標!

讓「疑問」跳脫群眾迷思

作者提到群眾影響力,從實體擴大到虛擬,再加上社群操作越簡單又迅速,很多尚未經過驗證的資訊,一發出去就傳遍到上萬人的手機裡。

像近期國際關注的焦點「亞馬遜森林大火」在特定月份會引起火災是屬於正常的自然現象,卻被媒體過度誇大災情的嚴重性,讓一般不知情民眾接收錯誤的資訊,甚至主動讓錯誤的消息越傳越廣。

也因為社群有維繫「感情」的特性,甚至有心人士會刻意操弄「快思」情感,讓人忽略「慢想」理性,而跟著群眾的風向走。

如何跳脫群眾的迷思?除了對資訊來源保持「疑問」,書中所分析的行為動機,也能幫助我們站在模仿者、逆向者之間,重新思考事件的真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唯唯吃書的沙龍
1會員
6內容數
唯唯吃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09/13
恐怖份子計畫在都市進行一場爆炸,成功被日本警方破案,民眾幸運逃過一劫。為了以防萬一,警方並成立了「和平警察」制度,監督追查社會「可疑的恐怖份子」看似保護人民的正義行動,卻是踏入地獄的開始
Thumbnail
2019/09/13
恐怖份子計畫在都市進行一場爆炸,成功被日本警方破案,民眾幸運逃過一劫。為了以防萬一,警方並成立了「和平警察」制度,監督追查社會「可疑的恐怖份子」看似保護人民的正義行動,卻是踏入地獄的開始
Thumbnail
2019/09/08
為何我們喜歡特定類型的電影、音樂? 喜歡哪一味,可能正悄悄透露你的特質
Thumbnail
2019/09/08
為何我們喜歡特定類型的電影、音樂? 喜歡哪一味,可能正悄悄透露你的特質
Thumbnail
2019/08/31
個人很喜歡「靈異街11號」的點是,每位人物角色性格鮮明,各有悽慘和美好的故事,當加入「死亡」的元素,究竟會讓人如何做選擇?也是觀眾好奇並讓人提早思考,如果今天換作是我,我也會這麼做嗎?
Thumbnail
2019/08/31
個人很喜歡「靈異街11號」的點是,每位人物角色性格鮮明,各有悽慘和美好的故事,當加入「死亡」的元素,究竟會讓人如何做選擇?也是觀眾好奇並讓人提早思考,如果今天換作是我,我也會這麼做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你覺得你最近一次做的決定有受其他人影響嗎?任何大大小小的決定都可以,像是要看什麼電影?要吃哪間餐廳?甚至點哪個餐點? 大部分的人都會自信滿滿的說:我做這個決定是因為「我喜歡吃XXX」、「我覺得電影符合我現在的心情」等等,「我」照著自己的想法做的選擇,跟其他人無關。不過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Thumbnail
你覺得你最近一次做的決定有受其他人影響嗎?任何大大小小的決定都可以,像是要看什麼電影?要吃哪間餐廳?甚至點哪個餐點? 大部分的人都會自信滿滿的說:我做這個決定是因為「我喜歡吃XXX」、「我覺得電影符合我現在的心情」等等,「我」照著自己的想法做的選擇,跟其他人無關。不過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Thumbnail
互惠(The Reciprocity) 為何你不該讓人請喝東西? 人類其實很難抵擋虧欠感,接受過別人的恩惠後,總是會想著改天有機會要回報對方。例如:熱情的鄰居特別上門送你自己烘烤的點心,事後你心中總是會惦記這件事,特別找了時間回贈禮物,即使當初你不是很喜歡這家鄰居。 為何你不該留戀過往。 例如:
Thumbnail
互惠(The Reciprocity) 為何你不該讓人請喝東西? 人類其實很難抵擋虧欠感,接受過別人的恩惠後,總是會想著改天有機會要回報對方。例如:熱情的鄰居特別上門送你自己烘烤的點心,事後你心中總是會惦記這件事,特別找了時間回贈禮物,即使當初你不是很喜歡這家鄰居。 為何你不該留戀過往。 例如:
Thumbnail
「你比自己想的更容易被左右!」 是這樣嗎?當時看見書腰所顯現的大標題的我,感到有點不以為然。 進一步看,發現作者又提出另個問題。 「為什麼你害怕與別人不一樣,但有時候又覺得自己該特立獨行?」 想到這,我決定將這本書放進購物車。
Thumbnail
「你比自己想的更容易被左右!」 是這樣嗎?當時看見書腰所顯現的大標題的我,感到有點不以為然。 進一步看,發現作者又提出另個問題。 「為什麼你害怕與別人不一樣,但有時候又覺得自己該特立獨行?」 想到這,我決定將這本書放進購物車。
Thumbnail
《我們為何從眾, 何時又不?》首先以經濟學的社會行為研究進行分析,步步深入到心理學層面的行爲背後動機,以及人類先天的生理因素。各章節中有許多著名的實驗研究,都點到即止、不贅述,清楚說明該研究與書籍主題的關聯性和發現,讓非相關科系的讀者也能夠輕易理解。尤其翻譯流暢,導讀與推薦序都寫得非常好。
Thumbnail
《我們為何從眾, 何時又不?》首先以經濟學的社會行為研究進行分析,步步深入到心理學層面的行爲背後動機,以及人類先天的生理因素。各章節中有許多著名的實驗研究,都點到即止、不贅述,清楚說明該研究與書籍主題的關聯性和發現,讓非相關科系的讀者也能夠輕易理解。尤其翻譯流暢,導讀與推薦序都寫得非常好。
Thumbnail
權威原理告訴我們:「人容易受到環境制約,盲目地服從權威,甚至因此犯下惡行。」 而最常見的象徵:「頭銜、衣著、身份標識」更是讓我們輕易的相信與服從,但盲目服從有時候容易被利用,甚至於來危險。 因為我們必須先問自己兩個問題,並進行思考: 1. 這個權威是真正的專家嗎? 2. 這個權威與事情相不相關?
Thumbnail
權威原理告訴我們:「人容易受到環境制約,盲目地服從權威,甚至因此犯下惡行。」 而最常見的象徵:「頭銜、衣著、身份標識」更是讓我們輕易的相信與服從,但盲目服從有時候容易被利用,甚至於來危險。 因為我們必須先問自己兩個問題,並進行思考: 1. 這個權威是真正的專家嗎? 2. 這個權威與事情相不相關?
Thumbnail
一般來說,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認為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想要降低是自己犯錯的風險,而去仿造別人的行為,或是參考別人的看法。如吃美食前先看排隊人潮、看電影時先看網路評價,都是社會認同原理的影響。
Thumbnail
一般來說,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認為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想要降低是自己犯錯的風險,而去仿造別人的行為,或是參考別人的看法。如吃美食前先看排隊人潮、看電影時先看網路評價,都是社會認同原理的影響。
Thumbnail
你也有相同的經驗嗎?巷口有兩間賣甘草芭樂的移動攤位,其中一攤大排長龍,另一攤門可羅雀,根本討厭排隊等待的你,卻還是乖乖地加入長長的隊伍,且不斷自我催眠,這家一定比較好吃,不然怎麼會那麼多人。 什麼是從眾心理呢?
Thumbnail
你也有相同的經驗嗎?巷口有兩間賣甘草芭樂的移動攤位,其中一攤大排長龍,另一攤門可羅雀,根本討厭排隊等待的你,卻還是乖乖地加入長長的隊伍,且不斷自我催眠,這家一定比較好吃,不然怎麼會那麼多人。 什麼是從眾心理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