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學一術】沒有單位,再專業,船一樣會沉-《我們如何丈量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幾年前翻過萬維鋼寫的一本如何學習的書,裏頭提到閱讀一本書,能記下學習到一個概念就很了不起了(於是這就成了我在這本書中記住的唯一概念)。可是概念仍是有邏輯存在的,仍得靠邏輯串起各種事實與原理才能形成那唯一的概念,對我而言時間一長還是很容易忘記和混淆,事實原理散落之後,剩下就只記得書名了;雖然閱讀過程有趣對我也很有意義,但值得學習的事忘得一乾二淨也很可惜,所以想藉【只學一術】這個主題當作在閱讀知識類書籍時的一點點心得幫助記憶。
最近剛看完的是由格瑞姆.唐諾所寫的《我們如何丈量世界》,副標是《從生活的單位看見科學的趣味》。望文生義,這本書的重點就是介紹從古至今人類文明中拿來使用的各種標準單位成因,其背後的文化發展、科學考量。雖然跟歷史有關,但這本書並不厚重,薄薄一本,是很適合我這種理盲的科普書籍,而且格瑞姆是對文字起源特別有研究的作家,寫了好幾本有關的書,可以對各種相關主題的歷史事件新聞、單字起源旁徵博引、口吻又相當明快幽默,中文翻譯也很流暢。一部分也因為我喜歡讀這類平時不會注意到的冷門知識,整本讀完真的比我所預期的還要有趣又相當輕盈。
從一個部落到宇宙一致的標準
這本書分為九章從長度、重量、面積等衡量實體物質的單位,介紹到年月日秒等時間較抽象的單位。讀下來會發現,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單位都是為了交易、軍事等因素才出現的;例如為商品秤重、量長好以訂定與價值相對應計費標準;又或是為了計算行軍距離才有了距離的單位。
換句話說,單位這種概念是只有人類才使用的,緩緩擴張的宇宙就沒有理會過花費的一秒是多長,野獸在捕食獵物時也不需要知道自己跑了幾公尺,所以單位是透過人類以所知的事物相比較的基準而來。
現在我們的一秒是以銫原子鐘的擺盪為準,一公尺是以光速行進的距離為準;一切都有個一致的科學標準;但中古文明的人們還沒有公分公斤等統一概念時,是用什麼當作溝通的標準呢?其實作法也很直覺,就是有什麼用什麼。
這可分成兩種類型,一是用出生就跟著我們一輩子(沒意外的話)的測量工具:自己的四肢,例如長度就用一節拇指叫一吋、一個士兵走一百步的距離是一英里、32口嘴巴含著的容量是一品脫(噁)。而另一種則是用當下環境,每個人都可方便取得的生活用品或素材當作比較的基準,例如一英吋是3粒大麥的長度、一英畝是一頭牛一天可以耕作的面積;現在拳擊場的邊長,還是當初為了有效隔開觀眾而使用了馬鞭的長度;一桶石油的容量,還是當初開採石油的商人因為方便而使用了英國大酒桶(=先前說的33536口飲料)而沿用至今。
隨著生活圈越來越大,在歐洲等王權國家一開始還會用國王的身材(想到人民一天到晚都得複習國王的手指、腳板有多長就有點病態),或是前述的大麥做為國內領土的統一標準,但貿易發展必定會接觸到不同國家與人種,先不說同為歐美人可能身材僅有些許差距,但亞洲人跟歐洲人的腳掌怎麼可能一樣,歐洲人也發覺好像亞洲的大麥長得比較大,不知不覺就吃了虧,因此更積極地促進了國際間對標準的統一。
不過說是統一,但在技術尚未找到更穩定的基準時,例如光速或銫原子,拿來作為基準的概念也千奇百怪,例如最早的溫度計之一,義大利人不是用水銀而是拿紅酒當作測溫液體;而華倫海特制定華氏溫標時,其中一個溫標還是他妻子的腋溫(華氏100度,後來科學家研究後修正為98.6度)。
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總覺得這樣的先人們既聰明又好像有點傻XD 但實際上來看,這還真是反覆實驗與假設的科學精神。人們遇到問題,設計單位標準,遇到不便又進而尋找更適合的單位標準。
這也是我從這本書學到印象最深刻的概念:
人們一致認知的重要性
書中提到許多因為人們對單位標準的認知不一致而帶來的慘痛的教訓;例如十七世紀時,一艘瑞典與荷蘭兩個航海大國共同建造的大船,卻在一出海就沉入大海。
經過調查後發現,它的左舷明顯比右舷更厚更長,左右失衡導致沉船
原來這艘船的左舷與右舷分別由瑞典荷蘭的船工負責製造,但兩國所使用的都是自己的「瑞典吋」、「阿姆斯特丹吋」,兩者有那麼一些些差距,而就是這些微差距卻因基數而放大了平衡的誤差,導致船一被建造就注定沉沒。
船匠都是專業的,不可能不知道一吋多長,但卻不知道對方所理解的一吋多長。沒有彼此一致的認知,儘管彼此都身負多專業的知識,船還是會沉。
當然,在國際組織統一建立現代單位後,已不太可能再出現這種荒謬悲劇,我們不再需要為了你的一吋和我的一吋是否相同而爭論。但在這些物理上的單位之外,我們是否還是一再遇到認知不一致的問題?
在職場上,客戶說的「簡單」,會是我們所理解的「容易」嗎?在社會上,某人說的「重要」,這個「重量」會與我們心中所想的一致嗎?他說的「幸福」會是我們所期望的「幸福」嗎?
雖然看似只要一群人聚在一起如同討論公尺公分一樣,討論出個標準就好;但就是這個探尋一致的過程,花了人類幾千年在溝通與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遑論那些我們以為彼此都了解,都存有共同認知而忽略溝通的抽象概念。
人類運用文明建立的各種工具,破除生活、進步的難題,也學到了任何事開始前,最好為彼此建立一致的認知,才能有穩定且可預期可評估的發展。這就是人類厲害的地方。但對那些同樣只有人類文明才會需要考慮、未可解的抽象標準,例如人性、道德,我們又是否能至少發展出可理解彼此認知差異的單位,才能使人類迴避沉船的命運呢?
avatar-img
6會員
8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危雁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想重新開始閱讀喜歡的故事,重新吸收養分與能量。而要從哪一本書開始,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憧憬著自己也能寫出這樣故事的這一套書,也就是碟型世界特警隊。
在一樁畫廊爆炸案後,私家偵探未逢收到保護一位國寶級畫家的工作委託;前往與畫家會合的未逢發現需要面對的,並不只是奪走畫家生命的恐怖行動。
我雖然內心戲很多,但我個人很少會感動到哭出來什麼的。但也不知道為什麼,搞笑藝人追求夢想的辛酸故事,就特別戳我的淚腺。很難說明那種像小丑裡主角背負著沉重的生活壓力與過去,卻仍希望獲得眾人的笑聲與認同的搏命感有多觸動人。 M1是日本一年一度最知名的漫才大賽,這幾年都會貼身採訪選手組合。前年的我就看到
大概是上個月,家裡大人不在,我第一次去參加社區的住戶大會。就和其他多數住戶一樣都是為了抽獎而來的。以前寫過,我的社區管委會有個神秘把持亂象,委員永遠是同一批人,每個月的管理費都可以用到毫無存款,有著諸多在灰色地帶遊走的行為。 因此每年的住戶大會就是個徒有形式的抽獎大會,準備幾十個獎,但這次有一戶人家
這陣子從幾個地方聽到一堆名言,有網飛出資以影史大導-奧森威爾斯為主角的紀錄片:我死了他們才會愛我,(這部片真的很有趣改天想寫感想);還有一句來自目前日本綜藝界最頂尖的主持人-明石家秋刀魚的專訪紀錄片,聽到我馬上眼前模糊的是他的座右銘:「生得於世已萬利」。 這句話是來自當他尚未出名時,因為自己和女友私
大概從前幾年開始,我掉入日本綜藝節目的大坑,從有字幕看到沒字幕,每天看著螢幕笑到被家人覺得我是不是病了,還是樂在其中;雖然可以發現日本的搞笑界不乏很多黑暗面,但仍然是個非常豐富有趣的文化,解放了不少我閒閒無事胡思亂想的夜晚,也想寫些自己的觀察與感想。 也許笑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要如何讓人發笑,似乎不
想重新開始閱讀喜歡的故事,重新吸收養分與能量。而要從哪一本書開始,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憧憬著自己也能寫出這樣故事的這一套書,也就是碟型世界特警隊。
在一樁畫廊爆炸案後,私家偵探未逢收到保護一位國寶級畫家的工作委託;前往與畫家會合的未逢發現需要面對的,並不只是奪走畫家生命的恐怖行動。
我雖然內心戲很多,但我個人很少會感動到哭出來什麼的。但也不知道為什麼,搞笑藝人追求夢想的辛酸故事,就特別戳我的淚腺。很難說明那種像小丑裡主角背負著沉重的生活壓力與過去,卻仍希望獲得眾人的笑聲與認同的搏命感有多觸動人。 M1是日本一年一度最知名的漫才大賽,這幾年都會貼身採訪選手組合。前年的我就看到
大概是上個月,家裡大人不在,我第一次去參加社區的住戶大會。就和其他多數住戶一樣都是為了抽獎而來的。以前寫過,我的社區管委會有個神秘把持亂象,委員永遠是同一批人,每個月的管理費都可以用到毫無存款,有著諸多在灰色地帶遊走的行為。 因此每年的住戶大會就是個徒有形式的抽獎大會,準備幾十個獎,但這次有一戶人家
這陣子從幾個地方聽到一堆名言,有網飛出資以影史大導-奧森威爾斯為主角的紀錄片:我死了他們才會愛我,(這部片真的很有趣改天想寫感想);還有一句來自目前日本綜藝界最頂尖的主持人-明石家秋刀魚的專訪紀錄片,聽到我馬上眼前模糊的是他的座右銘:「生得於世已萬利」。 這句話是來自當他尚未出名時,因為自己和女友私
大概從前幾年開始,我掉入日本綜藝節目的大坑,從有字幕看到沒字幕,每天看著螢幕笑到被家人覺得我是不是病了,還是樂在其中;雖然可以發現日本的搞笑界不乏很多黑暗面,但仍然是個非常豐富有趣的文化,解放了不少我閒閒無事胡思亂想的夜晚,也想寫些自己的觀察與感想。 也許笑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要如何讓人發笑,似乎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科技在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能做到好多個人無法想像、無法辦到的,在看太空相關的科普資訊時,都能好有「個人之渺小,集眾人之力之偉大」的感受。
Thumbnail
從輕型飛機到越洋船艦,人類能夠上天下海,全是小小釘子的功勞? 輪子怎樣開啟了人類的探險時代,讓我們的足跡遍布地球,甚至踏足宇宙? 不只是導航,磁鐵還幫助我們打破空間限制,讓距離不再窒礙溝通與交流? 從取水工具到人工心臟,人類如何發明出各式各樣的泵浦來延續與挽救生命? ……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1.2.4 微積分的記法  二 前面說過,牛頓關心的不是抽象的數學問題,他要解決的是天體運動的問題。他知道,假如他擁有該天體在任何一刻的瞬速數據,他便能夠從質量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許多東西,我習慣性的要知道為什麼要這麼說?除了玄學跟科學以外。因為我自知悟性跟智商不到那裡!而我在追尋的為什麼,是很多人覺得很無聊的,因為沒有用!而我就是想知道! 比如說,一個小時,為什麼是小時而不是大時?後來才理解,中國原本的計時是一天十二個時辰,而西方是廿四小時,所以我們用西方的計時方式,稱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從何來?到哪去?存在又有何意義? 無垠的星辰大海中,我們是否真的只是滄海一粟?亦或在探尋造物的路上,我們竟會不經意間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創造出超越我們的存在? 如果,時間真的像一條,我們不能涉足同一點的湍急的河流,那我們當下該做的,是不是就該是回望,從長河上游順流而下的先人們閃耀的
當我們太常過於傾向於使用標準制
今天,很難得地沒有情緒,思維也一片空白。所以就不去批評什麼人事物,來談談我從歷史學得的一些假設跟可能! 干支不是玄學專用的,就很單純的是一種算術應用,十進位法,跟十二進位法。 世界各個文明都是單一進位法,而且是十進位法,畢竟十根手指頭就在那裡。為什麼中國人會用到兩種進位法呢? 應該是當初有一個
小時候曾經被鄭和是下西洋還是南洋困擾了很久。看地點是南洋,而經過宋朝的科技後,羅盤已經很穩定了,除了看風水以外,也可以定位引路了。沒道理船隊會不知道方向,那為什麼這麼習慣講的是鄭和下西洋呢? 後來看到仿明朝古本的航海圖後,才理解了為什麼! 明代的航海術叫牽星過海,是用自己位置跟某個星辰的相對角度
Thumbnail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科技在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能做到好多個人無法想像、無法辦到的,在看太空相關的科普資訊時,都能好有「個人之渺小,集眾人之力之偉大」的感受。
Thumbnail
從輕型飛機到越洋船艦,人類能夠上天下海,全是小小釘子的功勞? 輪子怎樣開啟了人類的探險時代,讓我們的足跡遍布地球,甚至踏足宇宙? 不只是導航,磁鐵還幫助我們打破空間限制,讓距離不再窒礙溝通與交流? 從取水工具到人工心臟,人類如何發明出各式各樣的泵浦來延續與挽救生命? ……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1.2.4 微積分的記法  二 前面說過,牛頓關心的不是抽象的數學問題,他要解決的是天體運動的問題。他知道,假如他擁有該天體在任何一刻的瞬速數據,他便能夠從質量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許多東西,我習慣性的要知道為什麼要這麼說?除了玄學跟科學以外。因為我自知悟性跟智商不到那裡!而我在追尋的為什麼,是很多人覺得很無聊的,因為沒有用!而我就是想知道! 比如說,一個小時,為什麼是小時而不是大時?後來才理解,中國原本的計時是一天十二個時辰,而西方是廿四小時,所以我們用西方的計時方式,稱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從何來?到哪去?存在又有何意義? 無垠的星辰大海中,我們是否真的只是滄海一粟?亦或在探尋造物的路上,我們竟會不經意間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創造出超越我們的存在? 如果,時間真的像一條,我們不能涉足同一點的湍急的河流,那我們當下該做的,是不是就該是回望,從長河上游順流而下的先人們閃耀的
當我們太常過於傾向於使用標準制
今天,很難得地沒有情緒,思維也一片空白。所以就不去批評什麼人事物,來談談我從歷史學得的一些假設跟可能! 干支不是玄學專用的,就很單純的是一種算術應用,十進位法,跟十二進位法。 世界各個文明都是單一進位法,而且是十進位法,畢竟十根手指頭就在那裡。為什麼中國人會用到兩種進位法呢? 應該是當初有一個
小時候曾經被鄭和是下西洋還是南洋困擾了很久。看地點是南洋,而經過宋朝的科技後,羅盤已經很穩定了,除了看風水以外,也可以定位引路了。沒道理船隊會不知道方向,那為什麼這麼習慣講的是鄭和下西洋呢? 後來看到仿明朝古本的航海圖後,才理解了為什麼! 明代的航海術叫牽星過海,是用自己位置跟某個星辰的相對角度
Thumbnail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