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人與現代人的處境:關於前圖紙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完整的人與現代人的處境:關於前圖紙〉2023-06-05


  當孔恩讀到亞里斯多德《物理學》時,他對於「為什麼亞里斯多德能在其他領域有著傑出貢獻,物理學上卻錯誤百出」感到疑惑,並由此為契機,開展了關於「典範」的想法。但如果今天是一個現代的讀者,讀到一名哲學家談論的科學時,他很可能不會有孔恩的那種困惑。他會相信術業有專攻、會理所當然地覺得一個領域的專家不會是另一個領域的專家。他可能會這麼說:「正是因為亞里斯多德是一個文科生,所以他搞不懂理科」、或者「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他把時間都花在哲學和其他領域上了,所以沒辦法成為一個真正的物理專家」。



  當我們回顧過去的人物,我們看到諸如笛卡兒、萊布尼茲等人都在哲學與數學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也能夠看到亞里斯多德、尼采和沙特對戲劇與文學的研究、達文西在科學與藝術上的造詣。對不同領域的普遍興趣與認識是過往學者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在啟蒙運動時期甚至孕育出了「百科全書派」,那時的人們並非沒有自己擅長的主題,但卻會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興趣,更廣泛地去理解與討論各式各樣的領域。


  然而,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地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學者從過往的游牧漁獵轉變為劃地耕作,在這之中,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了指數性的積累,但每一個個別的人卻更加地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在台灣,即便是教育資源最多的那幾間學校,我們也看不到對通識教育的真正重視。學生在課堂上做「主科」的作業,互相詢問哪個老師的課「最涼最甜」。至於專業學者,不要說哲學家與物理學家彼此越來越難明白對方在說什麼,光是英美哲學與歐陸哲學、知識論專家與存在主義專家,都已經「如隔山」了。



  一方面,現代人擁有了一些確保自己取得崗位、完成相關工作的專業知識,但另一方面,其他領域的知識彷彿有了越來越多的專業壁壘。那些知識可能並不真的困難到我們不可能學會,但領域外的我們時常不得其門而入、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領域內的人有時又產生了某種沾沾自喜的「榮譽感」,甚至排擠到了本來有機會進門的初學者。


  兩年前,中文youtuber中的翹楚老高在一支影片中和觀眾介紹尼采,這部影片受到一些哲學愛好者的批評,說裡面的內容錯誤百出、充滿誤讀。的確,那裡面有不少細節不是尼采的想法,或至少是過度詮釋。但就一種「引發興趣」的內容而言,那部影片卻和老高的其他影片有著一樣高的影響力。我們不難想像像老高那樣廣泛與大量涉略不同領域內容的作者會在一些地方有著不夠完善的理解,但它確實將一些對各個專業領域人士而言非常基礎的內容,以一種輕鬆簡單(有時是過度簡化或漫畫化)的方式帶進其廣大觀眾的視野。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中,可能會有人推薦你讀《原子習慣》、《刻意練習》,但沒有多少場合我們會主動去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或《夢的解析》。當哲學發燒友們焦急地擔心大眾會被誤導時,我反而會覺得,本來不感興趣卻因為老高的影片而試著接觸原典並從中學到東西的人會更多。唯有人們開始對這些問題感到興趣、開始對細節感到好奇時,我們去進一步談論更精準的內容與詮釋,才更有可能被理解與考慮。



  昨晚我一邊寫著關於遊戲的文章,一邊在思考,這樣的內容緊接在一篇涉及性騷擾問題的文章後面是否不合適。一邊這樣覺得,另一方面又感到這樣的「感覺」雖然真實,卻並不那麼具有說服力。


  雖然兩者截然不同:在社會上的意義、影響、我們面對這些事的情感狀態都不一樣。但它們都是值得以最完整的認真態度去面對的事情。去不以自己的權力傷害他人和不在遊戲設計上透過機制操控玩家都關連到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也都關連到我們每個人應當保有的自由。


  去思考什麼能使我們快樂、去思考我們為什麼喜歡這些美好的事物,和去思考什麼傷害了我們、什麼讓我們感受到敵意與痛苦一樣重要。我們需要停下來看那些對我們的社會造成傷害的問題、也要持續前進去追求自己更想要的生活,我們需要去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與自己最想捍衛的價值、也要為自己保留一種文化的時光,去和世界上其他有著同類型精神追求的人交流那種獨樹一幟的體驗。



  我一直試著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所以在白天的工作之外,我也想保持思考、保持對社會的關心跟保持寫作。所以這裡談論的內容一方面會有很多的「理性」,一方面也會有很多的情緒。會有對一組概念的思辨、會有貼近文本的哲學討論、也有重要與切合時代的社會議題;會有數學與自然科學、有資本市場、有流行文化,也有一些個人的、無關乎學術的體悟。


  我想去體現一種思想與行動的自由、想在世界裡落實一處平凡個人可以抵達的位置。想去探問與理解,更想深入地活進實際生活世界。韋伯談到,現代人必須成為職業人,在資本主義精神主導的社會之下「人是為事業而活,而不是反過來。」那的確是一個現代人難以掙脫的困境,但我們一定還能做些什麼,我們一定有能力在把自己的生命全數投入到職業工作之前,去思考這一切對我們自身而言意味著什麼。


  雖然作為現代人,我們失去了那種先天被賦予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但我們能夠去為自己建立一些對自己而言重要的價值與生活方式,我們能去不在別人給出的框架內行為、思考、自由的學習和表達。雖然很多事情上我完全不是專業,說故事與資訊轉化的能力也肯定比不上老高或長期從事科普、哲普的人,但還是希望這些寫作除了讓我有所學習,也多少帶來一些有意思、甚至是有價值的東西。




延伸閱讀:

〈前圖紙的半年(二):興趣的擴展到生活經營〉

〈費曼的困惑與人文學的價值(一):無用的學問〉

〈世代關係、固有價值、與理所當然的「相對啟蒙感」〉

avatar-img
86會員
755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害怕。作為人類,除了記憶之外最擅長的事情就是害怕。就像極權政權害怕日子被記得,我們害怕面對錯誤和改變。我們害怕「變得更好」,因為變得更好,不只意味著過去的不足;也意味了過去執行至今的計畫必須打住,我們要重新制定、重新去相信另一種未來--在這個我們需要跳躍過去才能相信的當下,它還不存在。
  近幾年,「杰哥不要」意外在中國爆紅,重新成為「迷因頂流」。但這部教育部拍攝的《如果早知道男生也會被性侵》之所以廣受流行,不是因為人們認識到且開始重視男性可能受害的情況,而是因為這種與大眾認知有落差的現象成了一件人們覺得好笑的事。
  就像把羊養得肥肥胖胖的,其實不是滿足了羊的利益而是主人的利益,「正義」所效勞的那個對象,其實是統治者而非人民。人們會譴責不正義,不是因為不願去做不正義的事,而是害怕被不正義的對待。小偷偷東西會被指認為不正義而受罰,但真正竊取國家、掠奪人民錢財與自由的人,反而能正大光明地成為統治者。
  「在奧許維茲之後,寫抒情詩是野蠻的」,阿多諾的這段話說明了後面世代的現代人的責任。我們需要去處理那些沒被完成的事情。世界裡發生的苦難需要在世界裡被解答、被承擔、被償還、被平反。我們需要去把那岔出去的道路塗銷掉、去把走錯路的罰單繳清。然後我們才能回去,才能重新去推進。
  幾年前,香港反送中時的一句口號令我印象深刻。當時存在著「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和理非」立場和手段相對激烈的「勇武派」。兩種立場對每件事情應該怎麼做都可能有不同的觀點與做法,人們也擔心另一立場的做法會影響運動在社會上的觀感,但他們依然喊出「不割席」的宣言。雖然立場不同,卻同意彼此的觀點都很重要。
  一個演講中真誠的部分取決於它鑲嵌在世界的什麼場合,而這樣的真誠,也往往是讓這場演講能有最大啟發性與價值的核心要素。在這個時代裡面,最常有機會帶來啟發性的是學校畢業演講。無論講者是誰、通常在乎什麼,這天將這一切內容組織起來的思路會非常接近「如果我是一個要獨自面對社會的年輕人,我最需要怎樣的建議」。
  我們害怕。作為人類,除了記憶之外最擅長的事情就是害怕。就像極權政權害怕日子被記得,我們害怕面對錯誤和改變。我們害怕「變得更好」,因為變得更好,不只意味著過去的不足;也意味了過去執行至今的計畫必須打住,我們要重新制定、重新去相信另一種未來--在這個我們需要跳躍過去才能相信的當下,它還不存在。
  近幾年,「杰哥不要」意外在中國爆紅,重新成為「迷因頂流」。但這部教育部拍攝的《如果早知道男生也會被性侵》之所以廣受流行,不是因為人們認識到且開始重視男性可能受害的情況,而是因為這種與大眾認知有落差的現象成了一件人們覺得好笑的事。
  就像把羊養得肥肥胖胖的,其實不是滿足了羊的利益而是主人的利益,「正義」所效勞的那個對象,其實是統治者而非人民。人們會譴責不正義,不是因為不願去做不正義的事,而是害怕被不正義的對待。小偷偷東西會被指認為不正義而受罰,但真正竊取國家、掠奪人民錢財與自由的人,反而能正大光明地成為統治者。
  「在奧許維茲之後,寫抒情詩是野蠻的」,阿多諾的這段話說明了後面世代的現代人的責任。我們需要去處理那些沒被完成的事情。世界裡發生的苦難需要在世界裡被解答、被承擔、被償還、被平反。我們需要去把那岔出去的道路塗銷掉、去把走錯路的罰單繳清。然後我們才能回去,才能重新去推進。
  幾年前,香港反送中時的一句口號令我印象深刻。當時存在著「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和理非」立場和手段相對激烈的「勇武派」。兩種立場對每件事情應該怎麼做都可能有不同的觀點與做法,人們也擔心另一立場的做法會影響運動在社會上的觀感,但他們依然喊出「不割席」的宣言。雖然立場不同,卻同意彼此的觀點都很重要。
  一個演講中真誠的部分取決於它鑲嵌在世界的什麼場合,而這樣的真誠,也往往是讓這場演講能有最大啟發性與價值的核心要素。在這個時代裡面,最常有機會帶來啟發性的是學校畢業演講。無論講者是誰、通常在乎什麼,這天將這一切內容組織起來的思路會非常接近「如果我是一個要獨自面對社會的年輕人,我最需要怎樣的建議」。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問題在於,公司是否會重視人類勞動的無形資產 — 創造力、同理心、理解深度,或是將人類輸入,純粹視為機器產生文字的最後清潔人員?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問題在於,公司是否會重視人類勞動的無形資產 — 創造力、同理心、理解深度,或是將人類輸入,純粹視為機器產生文字的最後清潔人員?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當人們最終能夠以清晰的認知來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時,他們發現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人類未能成為他們可能成為的人,對世界的濫用也清晰可見。這一啟示使他們尋求一種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體系。革命的原因和人類的不服從也被討論。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當人們最終能夠以清晰的認知來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時,他們發現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人類未能成為他們可能成為的人,對世界的濫用也清晰可見。這一啟示使他們尋求一種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體系。革命的原因和人類的不服從也被討論。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