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

含有「通識教育」共 1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某學生擔任通識教育教師多年,提及國內不少科技大學主事者,明知需要通識教育,却未必擁有正確的認知,使得教師們糾結在「趨向博雅」還是「趨向通識」,工作得相當辛苦,却未必達成效果。 歐美大學的博雅教育 (Liberal Arts) 和通識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雖然在目標和範圍。
Thumbnail
心智成熟 自由獨立正是博雅教育的目的 可Ai時代來臨 學習的方式和內容可能翻天覆地的改變 舊時像是早期老祖先智人採集狩獵生活 然後農業社會 然後工業社會 分工複雜多元…… 現在進入新的“奇異點” 代表要將現在的生活樣態做一個“扭轉‘’的動作:可能學校將來會關閉 在家面對Ai機器就能“雙向‘’學習 而不是舊時的收集 背記所有可觸及的知識(不管有用無用或只為測驗)使用者只要把文字語言素養練習好 能較詳細的“詠唱”給機器 在大數據裡的詳細精確資料就會回饋出來(模糊的問題得到模糊的答案 )因此我主張通識教育比較可行 說得簡約些:什麼都略知一二比精通一門課要能適應Ai時代的需求。 https://vocus.cc/article/665ab7acfd89780001046483 拙作:略知一二這檔事 請賜教 謝謝!
這是多年前的一次經驗,那時我兼行政工作,必須上台對學生介紹通識選課。第一次面對那麼多人講話,也算是寶貴的經驗。 進體育館時,還不到2:30。看到前排還有空位,我就坐下來。坐在右邊的學務長側身告訴我,台上正在手語表演。 沒多久手語表演完了,熱門音樂響起,台上開始跳舞了。
Thumbnail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付費限定
你好,讀者朋友 看到你提出的問題,我感到非常高興,因為這是一個既實際又相當重要的話題。 在大學裡,我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專業選擇課程,但有些課程其實無論你學的是什麼專業,都應該考慮修讀,這些課程不僅能幫助你在學術上更全面,還能在未來的職場和生活中大有裨益。 接下來,我會一一介紹這些課程,並說明它
Thumbnail
十六歲的時候,你在幹嘛?十六歲,大約是高一、高二,對我而言,是僅次於大學及研究所求學階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十六歲,即將是成年人了,那幾乎是每個人從小的夢想:想快點長大變成大人,因為大人可以自己做決定,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
Thumbnail
5/516歲的戲劇課
回頭看這些通識課程,帶給我的收穫除了增廣見聞,更多的那該是不同課程和學術領域的研究方法,以及不同教授和助教對於知識與教育的熱忱、風格和傳遞方式。現在的我,很感謝當年的自己,初生無畏的把一大堆課塞上課表任憑命運擺佈,選到什麼就去上,才有機會碰觸到那麼多新鮮的人事物。
Thumbnail
為了拓展學生的跨領域思維和視野,或許是希望學生不要太早劃地自限,也或許是基於更傳統的理性/感性、科學/人文二分的概念,期望藉由通識教育補足主修科系以外的「另一半」,通識教育因而導入。但終究不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性格、學習方式、以及思維結構,因此在這個議題上有對立的見解並不意外。
Thumbnail
「通識課」對於學生的軟實力與求知慾養成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通識課在台灣的大學中卻長期被忽略,甚至淪為學生衝分數用的營養學分。事實上, 一堂好的通識課,不但能讓學生獲得知識,甚至可以開啟學生的興趣與未來方向。本文除了探討對通識課的常見迷思之外,也補充筆者本人經驗,以及通識課帶給筆者的收穫。
Thumbnail
2020年8月26日 02:02 剛剛在面書睇到一則分享出來的明報文摘,有一位資深傳媒人摘文,標題係“不論去留 保存香港”。文中有就10點建議香港人可以做嘅事。離不開要保存香港固有文化,如廣東話係香港人既母語;香港制造就是香港制造…等等。難道筆者覺得香港文化會漸漸消失?
Thumbnail
難怪專權政府都視 General Education 為洪水猛獸,畢竟開了天眼的人們回不去乖巧盲從的一套。當代的批判思考,實在如古時的吃人禮教一樣可怖,分別只是前者批的是政權,後者吃的是平民。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