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Remote Work 遠距工作的兩個實用技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了咖啡在床上也能工作
隨著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周遭朋友陸續開始嘗試「Remote Work 遠距工作」,有些老闆甚至一反常態,要求員工不能進辦公室工作,如果要進辦公室還得申請說明原因,控制在辦公室內最多只能有五人同時工作。要說肺炎意外開啟「亞洲遠距工作元年」也不為過。
然而剛開始嘗試遠距工作,一定會覺得很難專心吧!離開辦公室小框框才體會到它的妙用,因為「變換環境」是切換狀態最簡單的方法。人一旦缺少壓力就很容易發懶,雖然百般不情願,但是一到辦公室、坐進小框框裡就會有「工作的感覺」。
身為一個已經遠距工作近三年的數位遊牧 Digital Nomad,本文就以自身經驗分享:如何在沒有外力約束的情況下,自己尋找良好的工作環境,或者用別的方法快速進入工作狀態。
創造自己的小框框
Digital Nomad 既沒有固定工作地點,時間也比較分散,尤其當你必須與不同時區的合作夥伴溝通,工作和生活的分野勢必越來越模糊。這個時候,如何快速「進入工作狀態」至關重要,否則時間就要默默地被自己浪費掉了。
試著回想上一次專注工作的時候,環境給予自己哪些幫助?我自己試過很多環境,咖啡廳、酒吧、工作空間,甚至便利商店的用餐席都試過,基本上只要該場所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對我而言就可以工作了:
  • 高度適中的桌椅
  • 有大窗善用自然採光(我不喜歡死白燈或色燈)
  • 背景音樂不會干擾工作語言(比如:用英文工作時不能聽英文歌)
  • 網路非常穩定(這是必備的吧)
對我而言,大窗和自然光創造喘息的空間,些許人聲讓我不覺得孤獨,可以放心工作不被焦躁感壓垮。在數位遊牧的旅途中,不可能所到之處都盡如人意,但是只要尋找具備這些要件的工作環境,就可以進入高度專注的狀態。
現在的共同工作空間很多,環境設計也都很棒,有些旅館、民宿的一樓大廳本身就超適合一邊喝咖啡一邊用電腦,選擇很多,不怕沒地方遠距工作啦。
建立儀式進入狀態
有時進入工作狀態的要件不全然是環境因素,也可能是某些習慣的食物、飲料、聲音、甚至氣味促使我們專注。好像巴普洛夫的狗一樣,我們或許也默默地把某些刺激和工作連結在一起。嘗試利用這一點,幫自己創造一個儀式吧!透過完成某個動作切換心理狀態。
以我自己為例:我會幫自己泡一個馬克杯大小的咖啡牛奶,一旦嚐到咖啡的味道,就可以進入工作模式;如果安排需要發散思考的工作,我會幫自己倒一小杯酒,小酌放鬆靈感自然就來。透過類似的儀式開啟工作狀態,在家也能乖乖工作不軟爛,還可以省點錢和減少交通時間。
習慣去觀察並感受自己的行為,就能歸納出心目中理想工作環境的要件,如此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對於後續時間和任務管理也很有幫助。
至於在家遠距工作該如何逃離床鋪與追劇的誘惑?不要問我,問自己吧!對此我只能說:該還的總是要還,現在拖拉就是以後緊湊。關於時間與任務管理,之後有機會可以寫專文分享。
最後總結幾個問題,幫助大家思考並建立遠距工作的基礎:
  • 你的工作可以遠端執行嗎?如果只有部分可以,如何拆解工作內容?
  • 回顧自己的工作環境,無論是辦公室框框或其他習慣的工作場所,它們具有哪些相同的條件,能夠讓你放心工作?
  • 你在工作的時候,習慣吃點什麼或喝點什麼嗎?或者有什麼被你忽略的小習慣嗎?
其實遠距工作依然是在工作,工作時數並不會因此變少,好處在於比較彈性,不需要承受「一大早就要擠公車畫好全妝坐在位子上」的壓力,可以把精力集中處理事情,不是滿足形式。而相信經過這次武漢肺炎的考驗,遠距工作勢必成為新常態,大家不妨透過以上兩點小技巧,提早建立新的工作習慣吧。

我是 Donna 多拿王,歡迎追蹤我 👉🏼 Blog / Facebook / Instagram
請給我一個愛心,我會覺得很溫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台北出生台北長大,難以滿足的溫室小孩。 19歲在紐約探險,23歲在歐洲流浪,27歲在上海見世面, 現在醉心於台灣的山林與海洋,努力實踐數位遊牧的生活型態。 熱衷於各種表達方式:寫作、旅行、跳舞、說故事。我不知道要表達多少才會滿足,可能永遠不會滿足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15年我跟著台灣的新創公司前往上海,躊躇滿志地去,夾著尾巴回來。「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好多小豬都想隨著風勢扶搖直上,可是豬就是豬,豬本來就不會飛,就算隨著風飛起來了又怎麼樣呢?
2015年我跟著台灣的新創公司前往上海,躊躇滿志地去,夾著尾巴回來。「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好多小豬都想隨著風勢扶搖直上,可是豬就是豬,豬本來就不會飛,就算隨著風飛起來了又怎麼樣呢?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2023年11月我從獵頭轉職成為HR,六個月後臨危授命成為MA計畫的負責人。那個月我剛過24歲生日,HR年資半年。現在計畫走過了7個月,八位MA其中四位提前升遷轉正,而我也升遷成為了Senior HR。來說說給我上了一門震撼教育的MA計畫負責人之旅。文章分為上、中、下篇。
最近在整理重要會議紀錄時,常遇到錄音轉文字工具翻錯專有名詞的問題,手動修正又太耗時間。因此我用GPT嘗試了一個免費方法(附prompt),可以有效提升逐字稿的準確度,如果你也有類似需求,或許這個方法能幫上忙!
在2023年6月30日的那個午後,Omlet Arcade正式宣布關閉服務。我相信許多人都相當的驚訝,一個曾經擁有超過一億下載量,每月活躍用戶數超過千萬的平台,怎麼會決定就這樣結束呢? 回顧2022年,全球經濟面臨多重挑戰:COVID-19疫情後遺症、供應鏈問題、烏俄戰爭,以及普遍的通脹壓力。
2023年11月我從獵頭轉職成為HR,六個月後臨危授命成為MA計畫的負責人。那個月我剛過24歲生日,HR年資半年。現在計畫走過了7個月,八位MA其中四位提前升遷轉正,而我也升遷成為了Senior HR。來說說給我上了一門震撼教育的MA計畫負責人之旅。文章分為上、中、下篇。
最近在整理重要會議紀錄時,常遇到錄音轉文字工具翻錯專有名詞的問題,手動修正又太耗時間。因此我用GPT嘗試了一個免費方法(附prompt),可以有效提升逐字稿的準確度,如果你也有類似需求,或許這個方法能幫上忙!
在2023年6月30日的那個午後,Omlet Arcade正式宣布關閉服務。我相信許多人都相當的驚訝,一個曾經擁有超過一億下載量,每月活躍用戶數超過千萬的平台,怎麼會決定就這樣結束呢? 回顧2022年,全球經濟面臨多重挑戰:COVID-19疫情後遺症、供應鏈問題、烏俄戰爭,以及普遍的通脹壓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本文探討全職遠端工作可能導致過勞的原因,並分享作者個人經驗。作者在疫情期間開始全職遠端工作,起初享受在家工作的便利,但隨後卻因空間概念的混亂,導致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最終心理過勞。文中分析辦公室與居家環境的差異,以及如何打造適合全職遠端工作的空間,並強調個人狀態與居家環境的配合。
Thumbnail
信箱裡躺著委託人寄來的追加事項。要打開這樣的信件需要良辰吉時,心裡有些灑脫的姿態才能從容應對(或從容就義)。因為多半不是好事,絕對是一些無法加價或吃力不討好的事項。像是完成後要去地球另一端,按照指示丟棄處理掉;或是達成的途中需要在時間內滿足什麼條件(通常也是很勉強或根本無關緊要的東西)。
Thumbnail
結束了一段全遠端上班的工作時光,八月正式回鍋上班族,而其實居家上班已經是現代職場的常態,但在家工作的環境中,如何保持高效率與專注是許多人剛開始居家上班時的挑戰!
Thumbnail
1.傳統工作型態: 固定辦公地點 每天通勤上下班 以台北為例,平均每天通勤時間約一小時 2.遠距工作: 定義:不需在固定辦公地點工作,可在家、咖啡廳等地透過網路完成工作 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但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後才流行 COVID-19疫情加速了遠距工作的普及
Thumbnail
对我这种喜欢在家上班的人来说,除非是自由工作业者,不然我必须谢谢疫情的爆发,大大改变了全球的工作模式。让很多公司认清到:“哦,原来我们是可以远程工作的。” 当然,这也大大提升了全球的竞争。毕竟花一个高薪请本地人,maybe 可以请好几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才人。
Thumbnail
今天開這篇來講一下已經四年半的遠端工作,在疫情期間也很多公司改為遠端工作,我們公司是在疫情開始之前就有開放遠端的計畫也早在2019 11月就開始一個月有半個月的時間遠端在家工作,常有朋友問我在家工作真的能專心嗎?在家一個人不會很孤單嗎? 等等的問題 就在這寫一篇經驗分享和大家聊聊!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Thumbnail
許多企業主公開宣布要再次推動員工「回到辦公室」。不過一項新調查顯示,高層預期遠距工作模式將會持續成長。事實證明員工更喜歡遠程工作,相關科技也不斷改進。對於混合工作模式來說,生產力並未因此損失。儘管媒體標題可能強調回到辦公室的趨勢,但高層領導人預計,未來五年內,混合工作和完全遠程工作,都將繼續增加。
Thumbnail
企業在跨國發展時,設立分公司是常見的方式,為了適應當地文化並維持低成本,雇用當地遠程員工成為一項趨勢。遠程員工指在辦公室外工作的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履行職責,如家中、咖啡店或其他地點。管理遠程員工是一項挑戰,但建立凝聚力的團隊至關重要。雇主可透過以下建議來有效管理遠程員工,使其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源起於偏遠區的「遠距醫療」服務,因 COVID -19 疫情大流行,增加了遠距醫療的使用患者和醫療保健技術。許多病人在疫情期間,採用即時虛擬健康平台,避開實際去醫院的行程。根據最新的市場分析,遠端距醫療市場正在迅速增長,並具有龐大的潛力。
本文探討全職遠端工作可能導致過勞的原因,並分享作者個人經驗。作者在疫情期間開始全職遠端工作,起初享受在家工作的便利,但隨後卻因空間概念的混亂,導致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最終心理過勞。文中分析辦公室與居家環境的差異,以及如何打造適合全職遠端工作的空間,並強調個人狀態與居家環境的配合。
Thumbnail
信箱裡躺著委託人寄來的追加事項。要打開這樣的信件需要良辰吉時,心裡有些灑脫的姿態才能從容應對(或從容就義)。因為多半不是好事,絕對是一些無法加價或吃力不討好的事項。像是完成後要去地球另一端,按照指示丟棄處理掉;或是達成的途中需要在時間內滿足什麼條件(通常也是很勉強或根本無關緊要的東西)。
Thumbnail
結束了一段全遠端上班的工作時光,八月正式回鍋上班族,而其實居家上班已經是現代職場的常態,但在家工作的環境中,如何保持高效率與專注是許多人剛開始居家上班時的挑戰!
Thumbnail
1.傳統工作型態: 固定辦公地點 每天通勤上下班 以台北為例,平均每天通勤時間約一小時 2.遠距工作: 定義:不需在固定辦公地點工作,可在家、咖啡廳等地透過網路完成工作 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但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後才流行 COVID-19疫情加速了遠距工作的普及
Thumbnail
对我这种喜欢在家上班的人来说,除非是自由工作业者,不然我必须谢谢疫情的爆发,大大改变了全球的工作模式。让很多公司认清到:“哦,原来我们是可以远程工作的。” 当然,这也大大提升了全球的竞争。毕竟花一个高薪请本地人,maybe 可以请好几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才人。
Thumbnail
今天開這篇來講一下已經四年半的遠端工作,在疫情期間也很多公司改為遠端工作,我們公司是在疫情開始之前就有開放遠端的計畫也早在2019 11月就開始一個月有半個月的時間遠端在家工作,常有朋友問我在家工作真的能專心嗎?在家一個人不會很孤單嗎? 等等的問題 就在這寫一篇經驗分享和大家聊聊!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Thumbnail
許多企業主公開宣布要再次推動員工「回到辦公室」。不過一項新調查顯示,高層預期遠距工作模式將會持續成長。事實證明員工更喜歡遠程工作,相關科技也不斷改進。對於混合工作模式來說,生產力並未因此損失。儘管媒體標題可能強調回到辦公室的趨勢,但高層領導人預計,未來五年內,混合工作和完全遠程工作,都將繼續增加。
Thumbnail
企業在跨國發展時,設立分公司是常見的方式,為了適應當地文化並維持低成本,雇用當地遠程員工成為一項趨勢。遠程員工指在辦公室外工作的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履行職責,如家中、咖啡店或其他地點。管理遠程員工是一項挑戰,但建立凝聚力的團隊至關重要。雇主可透過以下建議來有效管理遠程員工,使其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源起於偏遠區的「遠距醫療」服務,因 COVID -19 疫情大流行,增加了遠距醫療的使用患者和醫療保健技術。許多病人在疫情期間,採用即時虛擬健康平台,避開實際去醫院的行程。根據最新的市場分析,遠端距醫療市場正在迅速增長,並具有龐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