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略概念中的技術本位與思想本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前一篇提到有關戰略概念中,大致分成兩派,一派是技術本位,另一派是思想本位,這兩種的戰略思想差異,筆者沒有說清楚,導致有人後來搞不清,問得更模糊,這是筆者的不對,所以這邊大致解釋一下。

要談所謂的本位,要先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戰略學本身從來就沒有實質意義上的「由上而下」或是「由下而上」的分別,會有這種錯覺,主要來自於我們身處近代,而非是古代。不然若要去定義,那麼古中國所有兵法與戰略家,全部都不是技術本位派,這實在是非常嚴重的誤解。在解釋這種誤解前,要先把一個談戰略的前置條件先講清楚,那就是當我們在談戰略的時候,是基於哪一些「環境」下。一個手持鐵劍的戰士,確實比一個拿銅劍的要有優勢的多,但一個手持現代鎢鋼刀的老百姓,面對一個手持木劍的劍道十段高手,大概是凶多吉少。簡單說,要確定技術或是思想的本位前,必須先確定討論的時代,其環境條件如何。每一個時代一定有天才,越是亂世天才越有出頭的可能,也就是說古代一個帝國可以存續百年,必有其可取之處,我們沒有道理輕易認定,某一種技術或是某一種思想的出現,可以扭轉歷史。

拉回本文,技術本位常被認為是「由下而上的戰略觀」,這說法有很嚴重的誤解。誤解先存而不論,技術本位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當我們擁有某一項優於敵人的技術,並將此優勢擴大,從戰術面擴大到戰略面。白話的說法就是,當我們有一萬把來福槍,就應該要把整支部隊換裝,然後去攻打只有手槍的敵人,並把對方打趴到沒辦法再起來抵抗。這當然是太過簡單,因為來福槍本身的特性,會左右一支部隊的戰術編組,戰術編組會影響到作戰方法,也就是說你不會見到一批拿來福槍的士兵,用密集陣型衝向一打的坦克。實際上的問題真的很「技術」,一點都不單純。這也是為什麼從台灣到中國,一路到美國都有一堆人信奉這種觀點,並認為戰略思想已經被埋葬在歷史中。

raw-image

思想本位是另一種的看法,但絕對不是空想,思想本位一樣要奠基在技術上,從沒有人會說只要思想鬥爭勝利,戰爭就會勝利。思想本位的概念,說穿了就是把戰略的視野擴大,不僅僅止於戰場上,包括外交、情報、經濟作戰都算在內。這樣講當然很模糊、很籠統,其實思想本位的意思只是,要制訂一套貫穿組織的行為準則,訂立長期的目標。訂立目標絕對不簡單,一個國家必須要有一套思想,此思想奠基於當前國家的國力,根植在文化背景上,然後依此思想制定戰略,再依照手上可運用的手段與武器達成目標。

到此為止,其實筆者已經把誤解解釋了,之所以會有由下而上或是由上而下的誤解,在於錯誤的將某一種狀況判斷成為一種通則,並認為此種通則影響到我們的思維。這種想法並沒有錯誤,我們的確是生活在技術之中,要跟我們下一代的人解釋沒有網路的年代,他們大概會覺得這是天方夜譚,所以下一代的文化背景跟其思想當然會與我們有所不同,但這並不代表,技術就決定了一切。

舉個例子大概說明一下。古埃及的宿敵是西台,西台是全世界最早使用鐵器的國家,當時的古埃及主要武器還是銅製的,照道理說,一支手持鐵製武器的西台大軍,應該是可以輕易征服埃及才是,但事實上並沒有。埃及並不笨,只要我們打開地圖看看就知道,西台對埃及的威脅,大概到哪邊就停止了,埃及在巴勒斯坦的爭奪上,也大概到哪邊就卡住了。埃及是怎麼阻止這種尖端材料武器的?說穿了很簡單,用弓箭射。埃及弓箭手與戰車兵,在廣闊的沙漠平原地形上不斷射擊,你就沒地方躲了吧?把話說開了,就是「你有你的絕招,我有我的手段」,既然近身戰打不贏,我遠距離攻擊總可以吧?

換句話說,問題在於古代戰爭,兩國交戰的技術等級差異實在不大,至少很難差異到有決定性。被銅斧頭與被鐵刀砍兩下,一樣都是死,被銅箭頭跟鐵箭頭射到也還是死,直到槍枝出現膛線,把射擊距離拉到幾百公尺後,弓箭才真正的要退出戰場,在此之前的軍隊對戰,要說技術上的優勢有幾乎絕對性,實在太過托大。而且很多的想法都是事後諸葛,我們並不見得完全了解當年的戰術構想,一、二次大戰是因為離我們夠近,記錄又很多,我們才會知道原來法國將軍都在準備打壕溝戰,德軍因為沒那資源,只好搞運動戰,雖然他們多半都認為應該會變成壕溝戰。但再拉到更早一點的普魯士統一戰爭呢?德軍向法軍發動攻擊,並且取得巨大優勢,並不是因為武器特別好,依照記錄來看,法軍跟德軍的武器裝備,在砲兵跟步兵上各有擅長,真正決定勝負的,是德軍的戰略計算,清楚的掌握到法國軍隊的集結地點與時間。

筆者並不是說技術優勢錯誤,而是要多著重環境的影響。這只是要跟讀者說清楚,今天我們會認為技術決定了戰略規劃,可以說純粹是因為美國太強,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使得美國的三流裝備,在其他次級國家眼中都如神兵,而這種技術上的絕對優勢,也不能打敗蘇俄,真正結束冷戰的,不是美國的超強武器,而是蘇俄自身的制度缺陷。如果硬拿去古代來比喻現代美國對其他國家的技術差異,比較像是白起率領秦軍,攻打拿石頭的山頂洞人,而不是秦軍跟趙軍在長平互砍。更別忘了一點,拿破崙雖然是砲兵出身,但也相當了解步兵跟騎兵,但今天一個將軍要把每一個兵科的專長全部搞懂,根本就不可能。技術的追求專精化是必然的趨勢,但極端的技術本位,會產生更可怕的結果,就是某一兵科的人認為自己的專長比別人都要優秀,使得整體的戰略均衡反而受到影響。而這正是當今全球軍事戰略規畫中很難避免的,因為每一個將軍或是武器開發商,都有自己的背景跟利益考量,這種複雜度比起古代戰爭更加難處理。

坦白說,美國根本就不是技術本位擁護者,美國是徹頭徹尾的哲學本位,克勞塞維茲的信徒,他們相信軍事手段都要服從政治指導,要讓政治上的手段有多重選擇,就是把手上的刀磨利一點,只不過因為現今美國的國力太大了,導致技術上的光彩炫爛,蓋住了其國家在教育、科學、經濟等多重面向上也是全球頂尖的事實。反過來說,要是美國不是一個世界大鎔爐,不是一個自由的國家,不是一個尊重個人發展的國家……今天還會有如此雄厚的國力嗎?筆者是很懷疑的。

回到主題上,戰略學上的思考順序,其實很簡單,「思考+行動=結果」,這個結果產生另一個新的思考,促成另一個新的行動,也當然產生出新的結果。我們會認為技術領先,是因為技術產生的結果,影響了我們的思維,這個思維引導我們的行動。但是,這是一個迴圈,新的思維當然奠基在既有的技術基礎上,但新的技術可不見得只是舊技術的改良,一套哲學思想會決定我們對未來的想法。可別忘記,在中國歷史上,多的是把先進的技術砸爛,圖表燒毀,然後回到閉關自守的世界,中古世紀的歐洲也不遑多讓。

要決定戰略到底是思想本位還是技術本位,在戰略研究者中並沒有太大意義。請讀者記得富勒將軍說的,如果他有一把手槍,對方只有一把刀,那當然直接幹下去,管他的什麼間接路線。但如果他也只有一把刀,那當然要思考與規劃怎樣打贏對手,自己損傷最小。當我們手無寸鐵面對持刀匪徒,並且被洗劫一空,該想的不是怎麼去練空手奪白刃,而是要反省為什麼會搞到一根棍子都沒有。

題外話,筆者這些年來看到不少的研究同好,常常犯下一些相同的錯誤。最常見的就是,自然組背景的最後崇尚制度解決一切,社會組背景的被技術迷惑到以為不需要制度。這可不是筆者亂講,因為多半的人有一種習慣,當面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會傾向用更不熟悉的解釋法去說服別人,例如對抗戰中的國軍與日軍雙方能力完全不了解,根本不知道彼此能耐在哪邊,就只找史料或純粹用紙筆計算,去得到自己要的結果。這種講法就跟所謂的國軍牽制大部份日軍,讓美國輕鬆打到日本本土這種說法一樣好笑。

技術跟哲學的本位思考,其實是一種互為表裡的循環,本身就是一種戰略學的精髓。因為人的時間不是無限的,同時間所能掌握的資源也是有限的,決定技術上的優先開發順序是一個民族的哲學,當兩個以上的民族與國家在爭鬥時,彼此都是在盡其所能的努力。古人並沒有比較笨,有時候某國家決定不開發某一種技術,理由就跟現代一樣,很可能是認為努力開發也追不上已經開發完成的敵國,開發另一種自己比較懂的技術比較有意義,只是歷史不等人,還沒等你開發好就把你在歷史上抹去。

真的該思考的是,到底最適合我們的是什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5.5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進入二次大戰前,筆者要把戰略上的控制觀念重新解釋一次,不然會弄不清為何一次、二次大戰的戰法,戰略邏輯會跟過去差異這麼大。這個核心觀念,就是訊息傳遞的速度,光速一定比音速快,騎馬總是比人跑要快。因為,進攻或防守都一樣,偵查敵軍位置都佔在首位,現實不是遊戲,會有很多重點城市,以及各式各樣的要塞可以選,
Thumbnail
在進入二次大戰前,筆者要把戰略上的控制觀念重新解釋一次,不然會弄不清為何一次、二次大戰的戰法,戰略邏輯會跟過去差異這麼大。這個核心觀念,就是訊息傳遞的速度,光速一定比音速快,騎馬總是比人跑要快。因為,進攻或防守都一樣,偵查敵軍位置都佔在首位,現實不是遊戲,會有很多重點城市,以及各式各樣的要塞可以選,
Thumbnail
掘壕固守並非新觀念,鐵絲網也可以當作是障礙物的延伸,只不過配合速射武器後,產生了極為暴力式的回饋。這讓密集陣形徹徹底底退出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再也沒看到密集衝鋒過。但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使用的戰術,以及相關的陣形觀念,全盤的錯誤嗎?那可不。
Thumbnail
掘壕固守並非新觀念,鐵絲網也可以當作是障礙物的延伸,只不過配合速射武器後,產生了極為暴力式的回饋。這讓密集陣形徹徹底底退出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再也沒看到密集衝鋒過。但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使用的戰術,以及相關的陣形觀念,全盤的錯誤嗎?那可不。
Thumbnail
從這些戰略態勢發展而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的各種概念,俗稱作戰線。這概念在拿破崙戰爭達到高潮,漸漸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消失,雖然概念是消失了,但精神跟想法並沒有消失,而是逐漸的現代化,轉移到各行各業上。以下將介紹一些比較經典的概念。
Thumbnail
從這些戰略態勢發展而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的各種概念,俗稱作戰線。這概念在拿破崙戰爭達到高潮,漸漸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消失,雖然概念是消失了,但精神跟想法並沒有消失,而是逐漸的現代化,轉移到各行各業上。以下將介紹一些比較經典的概念。
Thumbnail
在速射武器的出現後,戰場上的戰術陣形幾無意義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變回最基礎的火力涵蓋,以及怎樣拉長防禦縱深。但陣形的概念就這樣死了嗎? 那也不見得,由於戰場上的對峙都差不多,先占領地利者往往有巨大優勢,所以工業革命後到了近代(18~19世紀),陣形的概念漸漸拉大,變成了戰略層級的概念。
Thumbnail
在速射武器的出現後,戰場上的戰術陣形幾無意義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變回最基礎的火力涵蓋,以及怎樣拉長防禦縱深。但陣形的概念就這樣死了嗎? 那也不見得,由於戰場上的對峙都差不多,先占領地利者往往有巨大優勢,所以工業革命後到了近代(18~19世紀),陣形的概念漸漸拉大,變成了戰略層級的概念。
Thumbnail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Thumbnail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Thumbnail
以往不是沒有武器效果太好,造成戰術演變,從而影響戰略的例子。從機槍、鐵絲網的發明,到坦克與飛機的出現,可以說每一種現代兵器出現的當下,都會衝擊既有的戰術構想,從而改變戰略思維。但核子武器可以說,是至今唯一一個單一武器造成戰略思維全套修正的例子。
Thumbnail
以往不是沒有武器效果太好,造成戰術演變,從而影響戰略的例子。從機槍、鐵絲網的發明,到坦克與飛機的出現,可以說每一種現代兵器出現的當下,都會衝擊既有的戰術構想,從而改變戰略思維。但核子武器可以說,是至今唯一一個單一武器造成戰略思維全套修正的例子。
Thumbnail
越接近現代,兩個技術相近的先進國就越不想要依靠戰爭,尤其是動用陸軍決勝負。更會想要採取其他手段,破壞敵方的後勤管理,甚至是民間組織。陸軍這個最終手段,在現代越來越像是一種備而不用,用在恐嚇意味較大的地方。
Thumbnail
越接近現代,兩個技術相近的先進國就越不想要依靠戰爭,尤其是動用陸軍決勝負。更會想要採取其他手段,破壞敵方的後勤管理,甚至是民間組織。陸軍這個最終手段,在現代越來越像是一種備而不用,用在恐嚇意味較大的地方。
Thumbnail
本系列是以教學目的,簡化需要大量閱讀才能歸納的重點,將戰略學之複雜轉成易於理解全貌的專欄。決定戰略進入近代的關鍵,並不是熱兵器的出現,一般認為以拿破崙戰爭作為近代戰略的起點,原因多半指向民族國家的興起,以及徵兵制的出現。
Thumbnail
本系列是以教學目的,簡化需要大量閱讀才能歸納的重點,將戰略學之複雜轉成易於理解全貌的專欄。決定戰略進入近代的關鍵,並不是熱兵器的出現,一般認為以拿破崙戰爭作為近代戰略的起點,原因多半指向民族國家的興起,以及徵兵制的出現。
Thumbnail
本系列是以教學目的,簡化需要大量閱讀才能歸納的重點,將戰略學之複雜轉成易於理解全貌的專欄。上一篇我們從古代開始拆解經濟、技術、軍隊這三項戰略要因,這篇則進入到中世紀。
Thumbnail
本系列是以教學目的,簡化需要大量閱讀才能歸納的重點,將戰略學之複雜轉成易於理解全貌的專欄。上一篇我們從古代開始拆解經濟、技術、軍隊這三項戰略要因,這篇則進入到中世紀。
Thumbnail
本系列是以教學目的,簡化需要大量閱讀才能歸納的重點,將戰略學之複雜轉成易於理解全貌的專欄。我們要開始拆解經濟、技術、軍隊這三項戰略要因,並將之對應到人類不同歷史時期,以及其戰略要因出現的時代。
Thumbnail
本系列是以教學目的,簡化需要大量閱讀才能歸納的重點,將戰略學之複雜轉成易於理解全貌的專欄。我們要開始拆解經濟、技術、軍隊這三項戰略要因,並將之對應到人類不同歷史時期,以及其戰略要因出現的時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