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戰略學進階──戰略與地理:現代被忽略的基礎,陸上戰略(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使用陸軍進攻是一種雙面刃,相當於攤牌,而且後果難以預料,你總是會發現戰爭過程不如預期,即使同樣是「勝利」,方式也跟原本想像的不同。對於戰爭本身而言或許沒差,但對下令的政治家來說差異極大,也會對最後整體戰略造成影響。

筆者在這邊必須要很嚴肅的說,近代戰爭後基本上不存在「完全的奇襲」這種事,你想得到的敵方大多想得到,認為敵軍都是智障,我方都是軍事天才,本身就是奇想。

會有這種情況多屬於「戰略奇襲」,我方準備了超出對手想像以上的人力與物量,先一步發動攻勢,而對方為了保護重要的都市、區域、戰略要衝,只好被動的接受不利自己發揮地利的作戰方式。

那重點來了,為何我們在這200年間,看到那麼多的出奇不意、意想不到?

這個答案是,越接近大戰略的就越難意想不到,意外總發生在越接近戰術層面的地方,而這些戰術甚至戰鬥面的累積,才會反過來影響到戰略層級。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並不絕對是線性,但絕對不會是跳躍式,太多人談戰略都習慣跳躍式思考,例如看到一台解放軍的氣墊船,就設想到最糟糕的情況,然後認為台灣沒有對付方法,所以投降。

呃,設想最糟糕情況是對的,但用最糟糕情況去設想該不該投降,就絕對是蠢。

從戰術層面影響到戰略

以二次大戰的德軍閃電戰為例子,課本與大多數的講法,都是德軍穿越了「被認為不可能通過的阿登森林」,產生了奇襲效果。這基本上是錯誤的,法國早就知道森林地帶可以讓戰車通過,也知道馬奇諾防線並不完全可靠,許多碉堡建設的不完整,防禦兵力也不齊備,重火炮與砲彈數量也不足。更知道從盧森堡森林地帶進入法國,有些河流跟橋梁需要駐守,只是力有未逮而已。

而德軍的威猛也沒後世宣傳的那麼誇大,閃擊戰的效果就結果論很好,實際上德軍在開打時,最主要的運輸手段還是馬匹,軍隊機械化的程度沒那麼普遍,而且參謀本部對於裝甲部隊的運用,還是相當保守與小心,不抱太大期待。法國方面則比我們後人想像的更在乎德軍裝甲師的力量,尤其是德國併吞捷克後,獲得大量機械化裝備,更是憂心忡忡,但沒辦法就是沒辦法。

開打的狀況,是從幾個小小的火種開始的,首先就是重要的「埃本埃美爾要塞」,開戰不久就被滑翔機部隊攻陷,這打開了德軍進入比利時的大門,德軍攻入比利時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英法聯軍急於補救,送入太多部隊要扛下德軍主力。其次,古德林大膽地使用他的裝甲軍,幾乎是不理會參謀本部的提醒,穿越阿登森林後逕自強襲法國的平原地帶,不待步兵部隊跟上,全力突穿法軍的後方二線部隊。

在法國之役中,知名的隆美爾當時也以裝甲師長的身分創下極大的戰果。我們後見之明說的很簡單,但當時沒人想到裝甲部隊的使用,可以完全脫離支援部隊進行機動作戰,畢竟坦克不是馬匹,需要油料跟彈藥補給,古代的冷兵器騎兵還可以自行找尋補給。而支持這些新興軍官大膽舉動的主因,是第一次大戰他們身為前線軍官的經驗,讓他們理解到徵兵制後的軍隊,訓練與士氣不足的情況下,極容易因為側背受攻擊,產生恐慌心理。

這用我們前一篇三個基本戰術(見後半訂閱部分)的概念來說,傳統的想法是,使用「局部集中火力」或「側翼進攻」的戰術突穿敵軍防線後,因為步兵沒有跟上,整個「重量」不夠,會消失在厚實的敵軍陣線中,僅會造成重大損失,但無法產生決定性影響。新軍官看到的是,士兵遇到側背受襲的第一反應,不是轉頭過來縮小防線,繼續奮戰,而是會棄守原本的陣地,跑去設想的後方安全防線。

事後證明他們對了,法軍發現敵軍出現在背後,第一反應不是縮小防守圈,與附近的友軍聯合遲滯坦克的行動,而是認為「我軍後方已被攻陷,留在原地將會前後受敵,快逃」。小批部隊棄守原駐防地,產生漣漪影響其他部隊,最後就是整個前線總崩潰,每支部隊都急於知道現在的戰況,想撤退到作戰正面最小的位置,以利於防守。

在一團混亂跟通訊沒那麼發達的當年,前線軍士官兵看到的就是德軍坦克已經在旁邊跑來跑去,甚至衝到前方,他們想的當然是防線崩潰、大軍即將接近,哪會想到這些只是孤軍深入,只要步兵聯合夾擊就可能取勝的對手。

換言之,不是誰比較蠢,也不是哪一個軍官不知變通,大家都是依照作戰準則行動;而掌握進攻主動的德軍,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潰逃的法軍,就會暫時忘記自己深入敵營,士氣提振下更願意跟著軍官前進,較不受到亂戰的影響。

這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錯,第二次大戰的開端就會變成跟第一次大戰相同的對峙,希特勒可能不到第二年就會被趕下台。

戰史證明,地理因素足以影響勝負

如同第一篇導論談過的,地理形勢在此產生了決定性影響雙方對於地理的認知雖然都相同,但防線太長對法軍自始至終都是困擾,只能選擇將重心放在一方。若沒有在比利時方面加強防守,就算擋住了從盧森堡過來的德軍裝甲部隊,一樣會因為德軍的重量被壓向巴黎,即使結果可能確實好一點,但恐怕也是得退守馬恩河的狀況。而這在現實上也做不到,放棄比利時防守方案,在政治上也是自殺,沒有一個政客跟將軍會願意下賭注的。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21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1.3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陣形的意義,就是一種加成,讓各別單位的火力可以交叉、射程可以涵蓋、防守能夠嚴密。如果單位自己就有所有的能力,陣形就沒有必要,反之若技術已經達到可以超越陣形加成,那麼陣不陣也就沒意義。
Thumbnail
陣形的意義,就是一種加成,讓各別單位的火力可以交叉、射程可以涵蓋、防守能夠嚴密。如果單位自己就有所有的能力,陣形就沒有必要,反之若技術已經達到可以超越陣形加成,那麼陣不陣也就沒意義。
Thumbnail
1939/5/10閃擊戰:普丁看好了,納粹只示範一次
Thumbnail
1939/5/10閃擊戰:普丁看好了,納粹只示範一次
Thumbnail
在無線電通訊的發達,以及車輛等快速移動的手段出現下,前線已經不需要全線駐軍。若敵軍集結大軍,我方再相對也集結即可,倘若發現無線電干擾,也正好表達敵軍進攻的意圖。當射程拉到數公里以上,戰場就會跟第一次大戰不同,這點光從第二次大戰後,韓戰、越戰再到波灣戰爭,技術的進展是一日千里。但實際上?
Thumbnail
在無線電通訊的發達,以及車輛等快速移動的手段出現下,前線已經不需要全線駐軍。若敵軍集結大軍,我方再相對也集結即可,倘若發現無線電干擾,也正好表達敵軍進攻的意圖。當射程拉到數公里以上,戰場就會跟第一次大戰不同,這點光從第二次大戰後,韓戰、越戰再到波灣戰爭,技術的進展是一日千里。但實際上?
Thumbnail
掘壕固守並非新觀念,鐵絲網也可以當作是障礙物的延伸,只不過配合速射武器後,產生了極為暴力式的回饋。這讓密集陣形徹徹底底退出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再也沒看到密集衝鋒過。但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使用的戰術,以及相關的陣形觀念,全盤的錯誤嗎?那可不。
Thumbnail
掘壕固守並非新觀念,鐵絲網也可以當作是障礙物的延伸,只不過配合速射武器後,產生了極為暴力式的回饋。這讓密集陣形徹徹底底退出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再也沒看到密集衝鋒過。但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使用的戰術,以及相關的陣形觀念,全盤的錯誤嗎?那可不。
Thumbnail
從這些戰略態勢發展而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的各種概念,俗稱作戰線。這概念在拿破崙戰爭達到高潮,漸漸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消失,雖然概念是消失了,但精神跟想法並沒有消失,而是逐漸的現代化,轉移到各行各業上。以下將介紹一些比較經典的概念。
Thumbnail
從這些戰略態勢發展而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的各種概念,俗稱作戰線。這概念在拿破崙戰爭達到高潮,漸漸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消失,雖然概念是消失了,但精神跟想法並沒有消失,而是逐漸的現代化,轉移到各行各業上。以下將介紹一些比較經典的概念。
Thumbnail
在速射武器的出現後,戰場上的戰術陣形幾無意義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變回最基礎的火力涵蓋,以及怎樣拉長防禦縱深。但陣形的概念就這樣死了嗎? 那也不見得,由於戰場上的對峙都差不多,先占領地利者往往有巨大優勢,所以工業革命後到了近代(18~19世紀),陣形的概念漸漸拉大,變成了戰略層級的概念。
Thumbnail
在速射武器的出現後,戰場上的戰術陣形幾無意義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變回最基礎的火力涵蓋,以及怎樣拉長防禦縱深。但陣形的概念就這樣死了嗎? 那也不見得,由於戰場上的對峙都差不多,先占領地利者往往有巨大優勢,所以工業革命後到了近代(18~19世紀),陣形的概念漸漸拉大,變成了戰略層級的概念。
Thumbnail
成也希魔 ,敗也希魔。 「Blitzkrieg」為閃擊戰一詞,這個名詞並非出自德國人之口,而是法國淪陷後,美國的時代雜誌率先提出的新名詞。 閃擊戰一開始之所以能以勢如破竹之勢席捲歐洲,關鍵在於機動與包圍,並以性能優秀的裝甲部隊和擁有完全優勢的空軍所造就。 一戰後... 戰間期陸軍的發展 坦克 概念
Thumbnail
成也希魔 ,敗也希魔。 「Blitzkrieg」為閃擊戰一詞,這個名詞並非出自德國人之口,而是法國淪陷後,美國的時代雜誌率先提出的新名詞。 閃擊戰一開始之所以能以勢如破竹之勢席捲歐洲,關鍵在於機動與包圍,並以性能優秀的裝甲部隊和擁有完全優勢的空軍所造就。 一戰後... 戰間期陸軍的發展 坦克 概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