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行兩黨政治的起源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筆者上周發現到,似乎我們在網路上講台灣兩大黨政治的來源,都是一些很偏的東西。偏的意思不是說偏頗,而是觀點都偏某一個方面的,更糟的還是這些年才冒出來的見解。鮮少有人從更基礎的觀點去探討,一般來說討論政治份子的組成,不外乎階級與歷史,可筆者真的很少見到合在一起講的。
台灣現有的政治,筆者看到很多年輕人,用「中央-地方」、「考試官僚-地方黑金」、「技術專業-政治分贓」,這種很奇妙的思維去討論,「藍-綠」相對來說還算好一百倍。為何說很奇妙,各位可以去看PTT或是臉書等很多粉絲團跟知名ID,講述台灣政治幾乎都想要去善惡二分法,試圖告訴你某一邊的是對的,另一邊的是錯的。偏國民黨的跟偏民進黨的,同一件事的說法可以南轅北轍,這顯然有需要討論的東西在裡面,連沒多少政黨屬性,也習慣要去分,這才奇怪。
進入本文。
以階級論來看,一個地方的政治,必定會有其主體,無論東西方皆由知識份子構成。但知識份子構成一個地方的政治主體,並不是突然之間出現的,在這之前會有一段很長的培養時期。白話一點來講,就是依靠暴力的土匪集團,只要在這個地方定居,就會開始思考長遠利益,從掠奪的土匪變成定居的自警團。長久以來,就會產生階級化,村長、酋長、貴族什麼都好,經過幾代人之後,統治階層就會累積出文化與知識。
一旦發生動亂或是戰爭,這個地區的統治集團以及其掌握的武力,會面臨到外在的壓力,不管是要投靠哪一邊,還是抵抗後成功或失敗,都會產生新的統治階級。當外在壓力太大,就得要開放外人進入,說是共生也好、監視也好,使得統治階級產生質變。簡單講,就是不得不讓其他更強大的貴族、君王等,藉由各種政治手腕,聯合或是合併,產生新的統治集團。統治集團不可能是由上而下到底,因為政治上的行政與統治技巧,都是在地化的結果,用我們現代的講法就是要貼近地方、要接地氣。
這些從土匪進化到知識份子的統治集團,我們有比較好聽的說法,叫做地方仕紳。不管當年爺爺是不是拿刀槍打出來的天下,孫子這輩就是依靠累積的信用,以及高於其他鄉民的知識水準,去協調當地民眾的衝突與利益,培養在地的經濟與文化能量。以台灣現在的狀況來說,台中某個中部粽集團的,大概就是從土豪要進入仕紳階段的前夕,大概再洗一代到兩代人就可以了。
所以說,台灣的政治問題出在哪?其實從階級角度看完全可以解釋,還比其他啥黑不黑金的要有意義的多。當你都說地方是黑金,那就等於跟其他人翻桌了,還談啥政治妥協。
從荷蘭時代開始有點太遠,就從日本時代開始講就好。台灣仕紳集團在日本佔領初期就被洗過一次,留下的是合作者,而且很明顯日本對殖民地的態度一開始也不好,但後來面臨到統治的極限,必須跟在地人談判。所以,到了中後期,日本已經開放教育系統,甚至本土的教育管道給台灣人,目的就是為了要把殖民地融合到本國,政治手法就是透過教育跟聯姻的方式,培養對帝國有忠誠度的仕紳,以及靠洗血統的方式,培養新的統治階級。
這套方法在後期非常成功,教育的先不看,光是在台灣的徵兵效果,有多少下層百姓願意跳進戰場,就知道想要階級翻身的人很多。假如沒有二次大戰,日本持續統治台灣數十年,那麼我們今天會看到,台灣是一個由很多日本貴族血統聯姻後的混血仕紳,以及受過帝國本土大學教育的菁英,擔任台灣大小政經軍重要職務的「日本海外州」。
歷史告訴我們不是這樣,二戰結束日本敗退,國民黨帶了兩百萬軍民來台灣。這個過程又把日本時代已經培養三代人的仕紳集團,再次洗過一遍,而且過程更血腥,種下的仇恨更大。之所以會這樣,最重要的理由是國民黨在中國的統治手法一向如此,那個年代的中國本身文化程度低落,不清鄉難以統治。這在農業時代的地區可以這樣做,但在需要專業技術官僚的工業地區就是亂來,但不管怎麼樣事情就是發生了。
國民政府在台期間,台灣的地方政治菁英基本上是消失的,程度好的分為兩類,一類直接被清掉或是避走海外,另一類則是投靠國民政府。而投靠國民黨的菁英數量並不多,而且都不算是日治時期的核心仕紳群,欠缺的角色怎麼辦?一開始,是直接軍管,反正來台的國民黨官僚數以萬計,不怕沒位子可以擺,但過來台灣絕大多數都不是技術官僚,即使是政學系的黨官,多半也是文官,現在的資料顯示,若無日本留下的技術人員,以及後來美國大力的技術扶持,這些非技術文官根本搞不出東西。
所以,台灣的地方政治菁英,基本上受到極度打壓,還留著的面臨到另一個問題,也就是既有的日本教育訓練不受承認,得重新學移植來台的中國教育系統,浪費大量時間,延遲了地方仕紳集團培養時間至少一代人。
很多台灣本土粉專,一直強調國民黨沒有用心在台灣本土,這說法有點似是而非。頭十年還可以這樣說,等到50-60年代國際局勢穩定之後,國民黨的統治階層認識到,已經不可能反攻大陸回去。早就積極的在台灣本地,與有力人士與傳統仕紳拉關係,早期就投靠國民黨的仕紳們,更是加速聯姻等同化手段
不僅於此,教育系統透過聯考制度,以及公務員考選制度,裡面有不少的加分制度,透過一些所謂的弱勢加分,成功的把各地的酋長、頭目階級,轉化為體制內公教人員。台灣傳統的地方仕紳,即使要出國念書,也還是要先從義務教育系統內爬出去。說白一點,國民黨如何同化地方仕紳的手法,跟日本人做的沒有兩樣,差別在於對血統的認同度太高,直到上個世紀末期(其實不過二十年的時間),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像是趙少康公開對血統的迷戀。更有甚者,不過十年前馬英九也是用類似手法在做血統區別,只不過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這問題。
所以,國民黨的統治集團,大致上可以說,早期是以蔣家人為主,周圍侍從體系的人為輔。後來權力移轉到李登輝身上,卻沒有相對應的交給侍從群,而是直接打散出去。這就是所謂的「地方黑金」真相,統治階層在中央政府的人,因為政治鬥爭失敗,權力下放地方,交給了有實權的地方諸侯。這些地方諸侯的背景,個人也許還有所謂的血統因素,但看地方首長的幕僚群、親友群、事務官群體,大致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國民黨人透過跟地方聯姻多次結合的在地勢力群,另一類是中央放下去要控制在地的官僚群。
很多現在評論兩黨政治的,都很喜歡說地方勢力跟中央勢力,講的好像是一種地方都很壞的想法,基本上都是被20年前政治鬥爭時,取得媒體詮釋權的中央集團宣傳的結果。就以當年的狀況來說,實情是堅持要以血統純正的國民黨中央集團,對抗已經在地融合的國民黨地方勢力,所謂的非主流派,被李登輝打到頭破血流,只能魔犬慟哭破的結果。
一旦下放地方,權力就會變質,民進黨的興起雖說是黨外勢力,但大體上是以非國民黨集團的仕紳為主。這些人經過數十年超過三代人的重新累積,有大量的留外知識份子,以及在體制內熟悉政治運作的官僚所組成。現在我們看到的民進黨主流,大體上分為三大類,一類是蔡英文這種,僅有在教育系統內被洗過,較偏事務官性格的專業技術官僚,本身對國民黨血統與意識形態沒有興趣的。第二類像是陳其邁,家族早年跟國民黨是表面合作內心反抗,從沒進入到核心的本土仕紳,經過多年經營已經取回仕紳階級的地方控制權。第三類則是如嘉義王那種,本身沒有極端的意識形態,但真要說的話很討厭國民黨殖民色彩的地方土豪。
相比之下,國民黨在地方勢力結合的地方,做的不夠多也不夠深,而且受到血統詛咒,在李登輝之後始終不讓「台灣人」上位。在世界各地的階級內部轉移的歷史來說,殖民階級消亡後,本就該讓在地人出來,最起碼也要讓混血出馬,但很顯然根本沒有。馬英九的復辟成功,奠基於教育系統的成功,讓多數人暫時相信的所謂只有專業沒有政治這種鬼話。
這種鬼話,正是教育系統下,刻意要讓民眾不要接觸政治的做法,殖民政府一貫的手法。但只要不是殖民系統的國家,都會讓民眾早點接觸到政治實務的現實,因為一個國家正常來講都是由下而上建立起堅固基盤,從上而下的統治都是剝削式而且撐不久
講這麼多,筆者要說的是,現在看到的台灣兩黨的政治起源,如果你在看到有人說是中央跟地方黑金之差,把他頭敲破。有人強調是做事的官僚跟貪汙的政客,一拳尻下去。若有人拼命告訴你要看有沒做是,不要看意識形態,一腳把他踹飛。
根本都在鬼扯。
從階級去看,就是殖民政府統治集團,砍掉了既有的地方仕紳菁英,自己取而代之。然後經過數十年,殖民統治集團的天龍直系核心崩潰,剩下一堆願意在地化的旁系有兵權,跟重新爬起的台灣在地仕紳集團在那邊政治抗衡而已。
為何民進黨不是很避諱,某些國民黨人跳槽轉過來?因為他們本質上還是台灣本地的仕紳,不是想要撈一票走的殖民統治者,或者說只要你願意真的成為本土仕紳階級,很多事情可以既往不咎。
但反過來國民黨幾乎不這樣幹,即使民進黨的要叛逃過去,國民黨也會本能性排斥,頂多讓他當個名嘴或是議員,絕對不接受立委或是更高職位的交換。因為國民黨直到今天,還是以血統核心為主的殖民統治體系,極端害怕自己的特權會因為血統被洗掉後消失,這種焦慮延伸到基層支持者,所謂的雙北區血統票數十萬,絕對不是開玩笑。
要打破國民黨這種狀況,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台灣國民黨」,就得要把所謂「自稱外省菁英」的這些人清掉。因為政治菁英需要整合大量的技術官僚,以及配合熟悉在地情勢的專家與仕紳疏通,不然根本做不了任何事。而這批人到現在還不肯放權,光看吳敦義左支右絀,背後一隻魔手掐著,還一堆人相信那些「清廉公正外省官僚」可以復辟,國民黨就不可能重生。
下次,再有人跟你說,台灣政治是清廉不清廉的戰爭,叫他去死。因為從來沒這種事情過,只要殖民體系沒消失,錢就是會消失到很奇怪的地方,你不知道是因為你只看媒體,他們不會告訴你。為何今天一直要跟你講本土價值的意義?這才不是因為支持民進黨,而是任何政治都要在地化,不然「他媽的誰曉得你家的問題怎麼解決」。
極端一點來講,你選給一個會貪的本地仕紳,他至少會把錢用在本地,只要他的利益持續綁在這塊土地上,所以才會有一堆看來超黑超貪的人一直選上,這才不是因為當地民眾笨,而是這些民眾比你聰明。你若選一個殖民體系的仕紳,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前港督彭定康,真的不跟你玩黑的。但大多數的狀況,都是跟你講一口好政治,然後現在都移民到加拿大去,領退休金花在加拿大,生病回來用健保。
最後,有人說,民進黨遲早變成下一個國民黨,所以我們現在不能支持,要給個教訓之類。先不提這種國民黨沒死就開始擔心新國民黨的智障理論怎麼出來的,你只要看懂民進黨的組成,就知道完全不需要擔心這種問題。
因為,國民黨死透的那一天,就是台灣本地仕紳階級內戰的開始,民進黨內部分裂分離廝殺的絕對比現在還嚴重。他們現在沒分裂,只是因為他們比你懂殖民體系對國家的禍害有多大。
看不出來,你要不就是在體系內吃香喝辣既得利益,就是「活這麼大第一次對政治有興趣的新覺醒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7.5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川普與台灣:政黨政治的貓膩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了疫情下的紓困方案,結果川普否決了,全案要退回國會,重新表決。 川普當然知道紓困方案對選民有利,但是他不接受方案中的的附帶條件,於是他的說法是,方案的每個人發$600美元太少了,他的主張是每個人發$2000美元。 我發現川普是執政者,他的這個動作對台灣的在野黨是有啟發的。
Thumbnail
avatar
吳嘉隆
2021-01-04
川普與台灣:政黨政治的貓膩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了疫情下的紓困方案,結果川普否決了,全案要退回國會,重新表決。 川普當然知道紓困方案對選民有利,但是他不接受方案中的的附帶條件,於是他的說法是,方案的每個人發$600美元太少了,他的主張是每個人發$2000美元。 我發現川普是執政者,他的這個動作對台灣的在野黨是有啟發的。
Thumbnail
avatar
吳嘉隆
2021-01-04
[台北旅遊]龍口町小旅行暢走城南區,藝文氣息流竄氛圍,更是台灣政治、經濟、教育最重要的領導地帶都在城南區​ 城南就是大家常說的台北城之南。 從日治時代開始,台北城的範圍就成為重要的政治、經濟、教育核心,原本被城牆包圍的封閉城區,在城牆拆除後,迅速擴展,原本城牆外的城南地區,則成了在城內工作的人們居住的通勤圈,這一傳統也延續到民國時期。這次小編在次跟著龍口町小旅行來一趟知性又重溫城南之旅吧!! 龍口町小
Thumbnail
avatar
bravejim
2020-11-23
【職場讀書人選書】威權政治下的意外產物 台灣搖滾樂的源起—《我們的搖滾樂》在這個沒有人不知道五月天的年代,或許難以想像搖滾樂,曾經被認為是一種見不得人的文化,卻又奇蹟似地在威權政府下發展。透過追溯這段歷史,也會讓人更加了解「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只是一種否認現實的癡心妄想。
Thumbnail
avatar
職場讀書人
2020-11-20
【喊價台灣】被強行賦予政治意義的“台灣元素”撰寫:鄭文翔 “台灣文化”是什麼? 若要分析什麼是台灣文化,或許該從對“文化”的定義開始。簡單來看,文化就是社會中的語言、文字、風土民情、生活習慣、思想、以及綜合實力的加總,分別從物質、制度與精神層次構築而成。 比如說,從中國大陸沿襲至今仍在台灣使用的注音符號教學與正體漢字、香火鼎盛的廟宇祭祀
Thumbnail
avatar
多維TW
2020-07-31
臺灣的政治對立—政客是手,媒體是繩,人民是偶我們偏頗的思想及偏好同類的本能將我們偏頗的思考方式變得更加極端,時間久了,我們也越來越相信自己支持的那一派,在不知不覺之間,我們都成了受到政客操弄的人偶,為了不同的政治立場盲目地爭鬥著。
avatar
默禧
2020-06-29
台灣人的政治關鍵字-被動被動 我說的不是韓國瑜,而是台灣人。台灣人就像某個麻匪說的一樣:”大哥你是了解我的,我喜歡被動”。台灣人對於主動爭取與承擔有一種莫名的恐懼,但似乎又從這恐懼中衍伸出對主動者時而輕蔑時而崇拜的複雜情緒。 進入21世紀在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後,讓許多對藍綠都失望的人聲稱自己是中間選民,承認自己是藍是綠好像帶
Thumbnail
avatar
黑白管
2019-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