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鄭文翔
“台灣文化”是什麼?
若要分析什麼是台灣文化,或許該從對“文化”的定義開始。簡單來看,文化就是社會中的語言、文字、風土民情、生活習慣、思想、以及綜合實力的加總,分別從物質、制度與精神層次構築而成。
比如說,從中國大陸沿襲至今仍在台灣使用的注音符號教學與正體漢字、香火鼎盛的廟宇祭祀活動、大中國或台獨思想、現行的法律制度與典章規範,這些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可看、可聽、可用的都是文化的範疇。
因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史以來台灣就是海島文化的代表之一,也因為台灣是兵家必爭之地、以及大航海時代以來對於貿易的重要性,使得台灣自16、17世紀以來就接受到包括大陸在內各方的文化“贊助”。
宋、元至明以降,除了原本就生活於此的原住民外,來自中原的移民、海盜陸續進入台灣與周邊島嶼。明末清初,鄭成功家族將此地規劃為“反清”的基地,隨後的鄭經與輔佐大將陳永華將大陸的儒家文化、考試制度都帶來台灣,並推動原住民的漢化與地方的保甲制,帶來現代社會的基本雛形。
歷經了鄭氏家族與清代200餘年的統治,台灣社會不但揉合來自大陸的文化,也有荷蘭、西班牙的遺緒;再加上英、法等西方列強陸續在台設立領事館、還有外籍傳教士的推波助瀾,在在都讓台灣顯得兼容並蓄。1895年後日本殖民台灣50年,讓台灣原本就多元的文化更增添不同風味。
1945年後,台灣經歷過戰後的開放期與全球最長的戒嚴統治;而1970年代後的經濟開放與逐步民主化的過程中,還有許多來自東南亞各國的移工亦帶來多彩的文化。在進入民主化的階段後,國民黨與民進黨分別都在執政期間做出符合本身“認知”的文化工程,例如課綱屢遭修改即為一例。
近30年來台灣本土意識高漲,似乎正在進行一個從“中華文化”到“台灣文化”的典範轉移,一窩蜂地追求“台灣文化元素”, 2016年蔡英文率民進黨重掌江山之始,民進黨政府就更加強調“台灣文化主體性”,近期甚至連“中華民國”都變成了“中華民國台灣”且刻意只強調1949年遷台後的民國歷史,以此切斷兩岸的臍帶連結。在這樣的政治性語言下,卻反而使台灣的概念更加限縮。“限縮”在台灣。
意識形態掛帥的文化建構
然而,問題在於,兩岸的臍帶真能夠那麼容易就切斷嗎?
如同前文所言,台灣文化的內涵廣袤四海,但本土派與台獨相關人士因亟欲追求台灣的“主體性”,因此自李登輝執政以來、到陳水扁政府與如今的蔡英文,“本土派”政治人物、學者與組織無不想方設法,課綱調整是一回事,欲將故宮台灣化、去中化也是選項,。
但是,只會一味忙著割斷臍帶,就能更有效的定義“台灣文化”、找尋台灣元素嗎?在政策主管部門文化部、以及部分背後主導政策的台獨派對台灣文化定位都說不清、道不明的現狀底下,只懂得進行“減法”,“減去”中國文化的作法,缺乏“加法”的台灣文化就陷入“無法定義”的理論混沌。
事實上,台灣文化結合了歐美、日本、中國、東南亞,特別是在全球化的現實之下,文化多元性更理所當然。但是,民進黨政府對此現實卻置若罔聞,而在當今充斥反中、抗中氛圍的台灣社會,任何與“中國”有關對台灣的影響與介入都被“另眼相待,”連“中華文化”都被貼上標籤,只是,這是“防患未然”或是建構“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必經過程嗎? 恐怕政府在背後有以此為名,遂行其穩固政治權力之目的。
以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去中國化”來說,2007年陳水扁執政時,《故宮組織條例》將原本記載故宮文物是來自大陸的字樣消除,換成來自“國內外”;而故宮南院的設立,本就蘊含著將故宮本土化與台灣化的意涵;2018年上任的院長陳其南甫就任即提出“故宮台灣化、故宮土著化”言論,甚至稱北京故宮是“朝貢中心”。種種嘲諷式且與大陸進行切割的動作,就是民進黨欲削弱兩岸的文化連結程度。
然而,弔詭的是,民進黨不是標榜台灣是個多元開放的海洋文化社會嗎?但對於“中國文化”又明顯因政治因素而有所抗拒。殊不知,若真要去中,台灣現今有多少地名、路名、甚至人名都需要調整,甚至也不再能使用現在用來書寫的文字,因為這些都是來自中國大陸。
當一般台灣民眾被問到什麼是台灣文化?什麼樣的台灣文化能夠推薦給外國朋友?有些人會認為,“台客文化”、“宗教文化”都是台灣文化,但台客最常使用的台語,是源自大陸福建的閩南話,而絕大多數台灣佛道教所祭祀的神祇,其實也多發源自大陸,就像媽祖信仰在台灣歷久不衰,大考前許多考生還要去孔廟或文昌廟祈求一切順利,希望來自大陸的至聖先師與文昌帝君能給他們帶來好運。
其實,早在2004年民進黨就曾推出“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文中明確表示,要“建立台灣主體性並非排外主義”,強調民進黨“積極落實鄉土、母語教育,認真推動客家與原住民族政策,重建了台灣文化主體性,既非為“狹隘的地方主義,更不是偏激的排外主張”;決議文也認為必須將台灣建設為全球多元文化國家的典範,要積極推動多元文化政策,並成為族群文化多樣性之全球努力的實踐模範。
然而,時至今日,只見昨是今非,過去的族群多元決議文,展現的是民進黨政府海納百川的雄心,但現下的民進黨政府,只想著將不合己意的元素去除,認為剩下的就是台灣元素、就是台灣文化、就是台灣。
其實,依循“台灣是多元文化的社會”這樣一種概念出發,就該認知到所謂的台灣文化,是通過各個不同文化的加總而成,要說台灣文化是混合型、甚至雜交型的文化也都說得過去。這麼一來,當民進黨政府與台獨基本教義派只會用“減法”來形塑他們認為的台灣文化時,也只不過是自打嘴巴,自相矛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