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行為的根本目的(論一般性的行為因)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人有兩個基本屬性,分別是生物屬性和文明屬性,簡言之,人就是地球上具有文明屬性的生物。生物屬性奠定了人類行為的目的性。但生物屬性不足以解釋眼前的高樓大廈飛機大炮為什麽是人類創造的,只有文明屬性才能做到。文明屬性的核心特征是實現了認知在種群內的有效累積,於是可累積擊敗了一切不可累積。簡單講,就是其它動物並不是對這個世界沒有能力形成自己的認知,而是因為沒有實現這種累積,於是每一個新生代都得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導致的結果是,今天的猴子不會比十萬年前的猴子對這個世界認知更多,但今天的人類卻比一百年前的人類知道得更多。實現了這種累積,人類就可以以前人的認知高度來作為起點,哪怕這種累積的速度再慢,時間一長,差距就會顯現出來。
不過本文僅僅從生物屬性的角度來論述一下人類行為的根本目的,此目的便是貫穿於各種社會現象的一般性的行為因。
1、行為是研究人性唯一有效的角度
人類社會都是以人為材料構成的,因此,無論我們想要搭建出什麽樣的社會,都必須掌握人這種材料的使用方法,才知道怎麽運用人這種材料去搭建我們想要的社會。人類只有通過行為才能對世界造成實質性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從行為的角度去研究人這種材料的屬性,行為以外的角度是不起影響的角度。因此,對人這種材料的使用,實質就是對人的行為的調動。
要實現這種調動,我們就要搞清楚人類行為的發生機制,即人類做出的各種行為是被什麽因素激發的,站在行為主體的角度講,就是指你做出這種行為是為了什麽?很明顯,這個問題是對行為目的的探索。換句話說,只要我們弄清楚了人類行為的目的,就等於弄清了各種社會現象最底層的成因,也就可以用相應的目標物來實現對人類行為的調動,從而獲得我們預期的結果。
2、人類行為的根本目的及其論證
人類行為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自己人適應環境活下去,它由兩個要件構成,即自己人和適應環境,這就奠定了人類所有行為都是基於對身份識別和利害識別的考量。
下面分兩部分來論證:
第一段論證:所有人都是生物。生物所有行為都是應激。所有應激都是為了適應環境活下去。因此,人類所有行為都是為了適應環境活下去,這就是人類行為的根本目的。
受到個體生命的限制,所有生物都無法僅憑自身而長期活下去。所有生物都只有通過繁衍,才能使生命得到延續。如果我們確定要把子代對親代生命的繼承定義為生命的延續,那麽親代通過繁衍所產生的子代就可視為另一群基因層面的自己。這群自己與我們自身,就共同構成了“自己人”這個共同身份。那麽生物求生的行為,就顯然不僅是為了生命體自身,而是為了“自己人”。對此,繁衍本身就是最直接的證據,因為所有繁衍都是親代在用本屬於自身的資源去構建了子代這個生命體。我們用幾個全稱判斷把它們嚴格的串起來就構成了第二段論證:所有生物都有繁衍的本能;所有繁衍都是用親代資源構建子代生命;因此,所有生物都有為子代付出的本能;因此,所有生物都不只是為了讓自己活著。我們把生物應激的所有服務對象統稱為“自己人”,那便有:所有生物都是為了讓自己人適應環境活下去。
到目前為止,構成目的的另一個要件也顯了出來,所以整個論證已完成。但是我們還要進行一些補充性的論述,方便我們理解“人類界定的自己人”為什麽不僅限於血親關系。這是因為人類行為除了受到目的的牽引之外,還受到認知的左右,認知並不會改變我們與生俱來的目的性,但它會影響我們具體的行為輸出。我們前面講的兩個界定,對人而言就是感性認知上的判定。那麽由目的的兩個構成要件分別與識別發生結合之後,就可獲知我們所有行為都受到身份識別和利害識別的影響。
當我們要對自身之外的“自己人”付出時,就會涉及到我們對自己人的界定,但是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並沒有形成無所不知的鑒別能力。這就意味著,鑒別的出錯,會導致我們的付出指向非血親關系的其它個體。所以,自己人這個共同身份的確立,很容易以血親為核心,但是卻並不受限於血親關系。
上面的論證是從邏輯層面完成的,“生物的應激性指向適應環境活下去”這個論斷只是基於我們對生物的理解,嚴格的講,這並不是一個科學的論斷,因為“適應環境”這幾個字在我們的語境中雖然是可以意會的,但它指稱的範圍其實是不明確的,所以我們其實沒有辦法去證明或證偽它。中學生物課就告訴我們應激性的結果是使生物適應環境,此處是取其中之意作為一個不證自明的假設。我們在運用這一根本目的來分析現象時,真正要用到的是它的兩個構成要件對行為的影響,這兩個構成要件是可以通過實驗來證明其存在的。比如給定利害格局,通過更換人選,便可以測定身份識別確實對行為有影響;而給定身份格局,通過改變利害,同樣可測定利害識別也對行為有影響。我們同樣可以通過實驗來證明“識別”在此基礎上的影響,只需設下實驗騙局,用幕布遮住AB兩個選項,然後欺騙對方說,A項有1000元,B項有100元,或A是他的家人,B是陌生人。
3、人類的根本目的有兩種存在形態
上述目的由兩個要件構成,在這兩個要件的相互作用下,它還會衍生出另一種目的形態:讓自己人獲得認可。
它的推導過程是這樣的:對於人類來說,我們對自己人的界定是通過感官來完成的,感官傳達過來的是一種感覺,我們把這類感覺統稱為“認可”。相反,當我們把對方界定為自己人的對立面時,這種感覺就是“不認可”。那麽,A把B當成自己人,就可表述為A認可B,否則可表述為A不認可B。既然當A認可B時,會對B產生付出意願,同理,當B認可A時,B也會對A產生付出意願,能夠獲得別人的認可,就意味著能夠獲得別人的付出意願,這顯然是一件有利的事情,那麽基於趨利避害的作用,我們自然希望自己人可以得到認可,也就會衍生出“獲得認可”這種目的形態。所以人類的根本目的有兩種存在形態,分別是:讓自己人獲得更有利的生存條件;讓自己人獲得認可。
這兩種目的形態就意味著兩種類型的目標物,那麽當我們要獲得別人的行為時,我們可以用這兩種目標物去激發對方的行為;當我們要壓制對方的某種行為時,也可以通過剝奪這兩類目標物來實現。
0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本好書《理財盲點》。 作者吉兒(Jill Schlesinger)是CBS新聞的商業分析師,身兼CFP財務顧問。我從書中整理出六個有錢人都會犯的超蠢理財行為,及我對這六大行為的個人看法……
Thumbnail
1月10日,第十篇,生產是一個人最高貴的行為 這段文字出自阿特拉斯聳聳肩的序文,讀來鏗鏘有力,既高貴、又理性、還可以成為英雄。這樣的哲學,不來一份嗎?
Thumbnail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上卷 這一套書(上卷、下卷)是含金量極高的讀本!書中非常鉅細靡遺地詳述甚麼是「監控資本主義」,如何開始?由誰開始?何時開始? ╴ 我用自身的經驗來分享書中的一個全新概念 行為剩餘(Behavioral Surplus)
Thumbnail
你也有相同的經驗嗎?巷口有兩間賣甘草芭樂的移動攤位,其中一攤大排長龍,另一攤門可羅雀,根本討厭排隊等待的你,卻還是乖乖地加入長長的隊伍,且不斷自我催眠,這家一定比較好吃,不然怎麼會那麼多人。 什麼是從眾心理呢?
Thumbnail
從推特、臉書風行以來,許多心理學家與資料科學家不斷做各種研究,看是否能從人類的網路行為,來預測這個人的智能、社經地位、工作、人格特質、政治傾向與宗教。最近八月底剛發表的研究則說,藉由人工智慧的分析能力,我們可以從社交網站上的行為模式,預測某個人的人格特質與心理狀態。
Thumbnail
為何說資產再平衡是符合人性的行為呢?         投資人應該都曾有想賣掉賺錢部位的衝動,為何?當然是害怕發生走勢回檔造成獲利回吐,或者想要get賣在最高的成就,好拿來吹噓!! 但就算讓你這次賣到最高點又怎樣,這種模式你可以不斷複製下去嗎?下次可能一賣就不再回頭,你一定有過這麼嘔氣的時候。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本好書《理財盲點》。 作者吉兒(Jill Schlesinger)是CBS新聞的商業分析師,身兼CFP財務顧問。我從書中整理出六個有錢人都會犯的超蠢理財行為,及我對這六大行為的個人看法……
Thumbnail
1月10日,第十篇,生產是一個人最高貴的行為 這段文字出自阿特拉斯聳聳肩的序文,讀來鏗鏘有力,既高貴、又理性、還可以成為英雄。這樣的哲學,不來一份嗎?
Thumbnail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上卷 這一套書(上卷、下卷)是含金量極高的讀本!書中非常鉅細靡遺地詳述甚麼是「監控資本主義」,如何開始?由誰開始?何時開始? ╴ 我用自身的經驗來分享書中的一個全新概念 行為剩餘(Behavioral Surplus)
Thumbnail
你也有相同的經驗嗎?巷口有兩間賣甘草芭樂的移動攤位,其中一攤大排長龍,另一攤門可羅雀,根本討厭排隊等待的你,卻還是乖乖地加入長長的隊伍,且不斷自我催眠,這家一定比較好吃,不然怎麼會那麼多人。 什麼是從眾心理呢?
Thumbnail
從推特、臉書風行以來,許多心理學家與資料科學家不斷做各種研究,看是否能從人類的網路行為,來預測這個人的智能、社經地位、工作、人格特質、政治傾向與宗教。最近八月底剛發表的研究則說,藉由人工智慧的分析能力,我們可以從社交網站上的行為模式,預測某個人的人格特質與心理狀態。
Thumbnail
為何說資產再平衡是符合人性的行為呢?         投資人應該都曾有想賣掉賺錢部位的衝動,為何?當然是害怕發生走勢回檔造成獲利回吐,或者想要get賣在最高的成就,好拿來吹噓!! 但就算讓你這次賣到最高點又怎樣,這種模式你可以不斷複製下去嗎?下次可能一賣就不再回頭,你一定有過這麼嘔氣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