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了的「新新浪潮」呢? 香港電影行業及新人的不足之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網上圖片
約十年前,部份香港影評人用「特區新浪潮」來形容當時的新導演如郭子健、黃真真的湧現;而四五年前起,不少人用「新新浪潮」來形容「鮮浪潮」或「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出身的導演新作。不過,鑑於現時本港電影業低迷,「新新浪潮」的聲勢在大眾及傳媒中稍為減弱。
這是代表「新新浪潮」重蹈「特區新浪潮」覆轍嗎?是,兩者都是虛火,雖然「新新浪潮」較「特區新浪潮」進步,至少近年有不少新晉演員出現,題材以至電影水準都較出色,但仍屬虛火,即使沒有反送中運動、大陸電影審查以及武漢肺炎等事對行業的影響,筆者仍認為「新新浪潮」是虛火。
說到底,虛火的成因,在於制度及創作理念問題,分析如下:
一・行業封閉、推動新人的措施不足
有關行業封閉問題,筆者曾在過往的文章多次提及。行業的封閉,讓香港影人過於依賴人脈關係獲得工作,導致缺乏一個公平及有效的提拔人才方法,青年影人也缺乏發揮所長的機會。
有關對策,至今仍然不足,部份行業前輩及評論人過於強調現有措施的成效,自從「鮮浪潮」略有成績後,部份評論人高呼新一輪浪潮的誕生;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出現,部份業界人士好像宇宙大發現般,殊不知不少國家早有短片比賽及青年導演扶植,香港有點為時已晚的感覺,而且所做的措施也不及其他國家,例如香港沒有劇本扶植計劃,也沒有相關比賽,新人工作依然受盡打壓,實習生受盡剝削。
以上提及的措施,只不過是最基本的,行業前輩經常說青黃不接,香港電影要做的措施,不是較其他地方多才能解決問題嗎?當電影業連青黃不接未完全解決時,說甚麼新人帶動浪潮呢?
另外,現時香港電影偏重新晉導演的扶植,雖然新導演作品有不少青年工作人員參與,但相比導演及演員,幕後工作人員得到的光環相對少得多。如何扶植新晉幕後人員,是香港電影業需要考慮的,畢竟一個新浪潮,不能只靠一群新導演,其他崗位的新人,對推動浪潮及帶動行業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與體制融合之疑惑
很多人談論當年「香港電影新浪潮」之結束,其中一個主因,是當時的新晉導演很快融入商業電影體制內,使其日後作品沒早期的破格創新,浪潮也因而退卻⋯⋯
雖然由體制內誕生的浪潮也有不少,例如六十年代的「日本電影新浪潮」,是源於松竹片廠內的「松竹新浪潮」,但松竹的打壓下,這批新浪潮導演如大島渚也從片廠走出來,製作自己的獨立作品,讓這場電影運動及導演水準繼續維持,影響更深更遠。
體制內誕生的浪潮,也較體制外的容易得到即時關注,現今香港新晉導演,他們雖能在處女作中表達己見、或拍攝自己感興趣的題材,但他們有否能力在這個以護旗手及藍絲廢老掌控的行業內,繼續堅持己見呢?抑或像電影學院的教育般,強調不要得罪前輩以影響工作呢?他們有否能力突破體制的局限、或堅持自主如日本新浪潮的導演呢?還是被父輩影人同化,像所謂「特區新浪潮」一樣,跟父輩一樣北上發展且愈拍愈差?他們會否只是承傳香港電影「優良傳統」的乖小孩呢?這方面值得繼續觀察及思考,但以過往部份青年影人的訪談中,仍對行業體制問題避談,筆者因而對此並不樂觀。
三・欠缺創新及破格之作
雖然新導演偶有佳作,但作品的風格及電影語言未見突破,相比四十年前的「香港電影新浪潮」,現今香港新晉導演技術上處理或較成熟,電影題材也較貼近大眾口味,但欠缺青年導演應有的大膽、創新及因而帶來的銳氣,像《淪落人》般雖然電影拍得不錯,但不看導演名字,你或許以為這是一個六十多歲導演拍的,不像青年導演的作品。
再看看其他地方的新晉導演,創新意味遠高於香港導演,用Iphone拍的、大玩銀幕比例等。或者我們應問,現時香港電影工業體制及新導演的扶植中,是否允許新晉導演作破格的嘗試呢?但問題在於,即使是獨立電影,新導演的作品也未見有較大的創新。
或許有人認為現今香港新晉導演成績不錯,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不少提名,成為兩個獎項的重要組成部份,不必對他們的作品有過高的要求。但這真的代表香港新晉導演的電影不錯嗎?還是老一輩導演江郎才盡、拍出令人失望的作品下,才突出新導演的作品較為出色呢?而且觀眾期待新導演應有創意,創造與父輩截然不同的作品,這不是才符合「新浪潮」這三個字的作風嗎?
四・對體制欠缺批判精神
香港電影體制問題,相信不少青年影人及相關課程學生有較大的體會,因為現行體制問題對不少青年電影工作者及學生是不利的,而作為所謂「新新浪潮」的導演——少數得到關注及話語權的青年影人,有否就行業問題、或為他們的同輩及後輩發聲呢?
不過我們看到較多的,是說甚麼「只要肯努力,香港電影可重拾八十年代的輝煌」的廢話,或者大呼消極批評沒有意義,然後說年青影人應對行業及工作積極樂觀⋯⋯如此說話,若是前輩所說,嘔心程度沒那麼大,因為他們「離地」或不學無術,人所共知,但上述說話出於青年影人——一群於電影學院畢業、成長期間見證香港電影業不斷衰落的人之口,實在令人反感。誰不知努力的重要?努力就等於有回報嗎?有些行業問題,跟你努力與否無關。新導演無異是同輩少數的幸運兒,卻忘記了同輩、後輩甚至自己曾遇過的行業問題嗎?還是他們由讀書起經歷「ifva」、「鮮浪潮」、「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沿路得到各前輩賞識,萬千寵愛於一身,卻不知大量同輩的垂死爭扎嗎?把成功看得太容易嗎?還是他們不敢得罪前輩,以影響工作發展呢?
浪潮無力,成浪需時
筆者曾於幾年前撰文提到,香港青年影人需探究新的電影語言和製作方法,以及改變以往香港電影業的陋習,香港電影才會有真真正正的新浪潮,否則都是曇花一現。
當現今新導演的成績不及他們的前輩,做不出四十年前「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成績時,也未能為香港電影原本的問題帶來改變,所謂「新新浪潮」,會否只是原本波平如鏡的湖面上出現小小波浪,顯眼卻毫無衝擊力呢?別怪筆者嚴苛,畢竟大眾對香港青年影人有所期望,期待青年影人對香港電影有較大的衝擊及突破。或者我們期待的浪潮,不會是現在的新晉導演帶動,我們還需等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袁廸旗,「筆記電影會」召集人,影視工作者,眼見香港影視業問題多多,因此撰文分析及批評現今香港影視問題,希望問題得到大眾注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筆記電影會」首次放映會 二零二零年二月二十四日,「筆記電影會」成立五周年! 沒有慶祝活動,因疫情關係,本來今年不少計劃都要延期,包括每月舉行的獨立片放映及收集影片計劃,現不知何時能實現。 五年前筆者還是學生,當初為何成立「筆記電影會」,是因為一個座談會啟發的。五年來,起初由富德樓的「實現會社」舉
在香港電影史裡,親中影人為數不少,且對香港電影發展影響深遠,不過今天親中影人的背景跟以往「長鳳新」出身或其他年代不同,今天親中影人的背景更多元,而且人數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議題,以下是他們的部份特徵:  一・九七後突然「愛國」  現今香港親中影人的愛國情操,可用游達志一齣電影來形容—
田啟文 早前田啟文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現時香港電影工作者失業率高,他會對電影業進行改革,以解決問題。筆者把該報導於「筆記電影會」facebook專頁發佈,換來的是對田啟文的冷嘲熱諷,諷刺他思維落後。筆者對於網民對田啟文等影壇前輩的批評,也大致同意。   筆者明白改革雖時,具體方案不是一時三刻就能公佈
早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護旗手彭浩翔,其新作《鹿鼎記》電影版三部曲,因涉攻打外族等敏感內容,而未能獲得大陸廣電總局的拍攝批文。此消息一出,不少網民表現得幸災樂禍,而筆者對彭導的事感到愕然。  彭浩翔如此愛國,愛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竟然無法得到大陸有關當局的關照,筆者的確感到意外。不過筆者仔細思考,起初彭浩
近年香港電影流行像是童話般的積極、勵志故事,當中不乏佳作,不過,若電影中的內容細節處理失當的話,容易變得俗套、甚至因過於脫離現實而令人反感,讓原本或屬良好故事題材白白浪費,實在可惜。  過時的獅子山精神  《獅子山上》未至於令人反感,電影是真人真事改篇,本是一個好題材,但今時今日,當香港的「國歌」
舉行一個沒有海報、沒有宣傳單張、沒有英文介紹的電影節。    更沒想到筆記電影節在風雨飄搖的局勢下誕生,曾想過延期,但延到何時呢?倒不如如期舉行!就算碰著遊行等大型社會運動又如何?沒有觀眾又如何?大不了自己一個人看!反正我不是策展人的話,也可能走上街頭,而不是在室內看電影。    這次參與人數的確甚
 「筆記電影會」首次放映會 二零二零年二月二十四日,「筆記電影會」成立五周年! 沒有慶祝活動,因疫情關係,本來今年不少計劃都要延期,包括每月舉行的獨立片放映及收集影片計劃,現不知何時能實現。 五年前筆者還是學生,當初為何成立「筆記電影會」,是因為一個座談會啟發的。五年來,起初由富德樓的「實現會社」舉
在香港電影史裡,親中影人為數不少,且對香港電影發展影響深遠,不過今天親中影人的背景跟以往「長鳳新」出身或其他年代不同,今天親中影人的背景更多元,而且人數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議題,以下是他們的部份特徵:  一・九七後突然「愛國」  現今香港親中影人的愛國情操,可用游達志一齣電影來形容—
田啟文 早前田啟文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現時香港電影工作者失業率高,他會對電影業進行改革,以解決問題。筆者把該報導於「筆記電影會」facebook專頁發佈,換來的是對田啟文的冷嘲熱諷,諷刺他思維落後。筆者對於網民對田啟文等影壇前輩的批評,也大致同意。   筆者明白改革雖時,具體方案不是一時三刻就能公佈
早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護旗手彭浩翔,其新作《鹿鼎記》電影版三部曲,因涉攻打外族等敏感內容,而未能獲得大陸廣電總局的拍攝批文。此消息一出,不少網民表現得幸災樂禍,而筆者對彭導的事感到愕然。  彭浩翔如此愛國,愛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竟然無法得到大陸有關當局的關照,筆者的確感到意外。不過筆者仔細思考,起初彭浩
近年香港電影流行像是童話般的積極、勵志故事,當中不乏佳作,不過,若電影中的內容細節處理失當的話,容易變得俗套、甚至因過於脫離現實而令人反感,讓原本或屬良好故事題材白白浪費,實在可惜。  過時的獅子山精神  《獅子山上》未至於令人反感,電影是真人真事改篇,本是一個好題材,但今時今日,當香港的「國歌」
舉行一個沒有海報、沒有宣傳單張、沒有英文介紹的電影節。    更沒想到筆記電影節在風雨飄搖的局勢下誕生,曾想過延期,但延到何時呢?倒不如如期舉行!就算碰著遊行等大型社會運動又如何?沒有觀眾又如何?大不了自己一個人看!反正我不是策展人的話,也可能走上街頭,而不是在室內看電影。    這次參與人數的確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從電影百花獎獲獎名單,中國網友感嘆電影獎項是資本人脈的遊戲,資本想捧的人拿獎提名都容易,電影圈排外,沒有影視行業人脈的年輕導演想往上走不容易。順著電影大導背後的資本關係鏈,演技差強人意的演員能靠背後推手拿獎,而民選出來的票房巨星演員,獎運稀巴爛,角逐提名竟然拿不到評委們手中任何一票。
Thumbnail
素人劇場導演面對新文本、集體創作、非典型文本的挑戰,以及探索對直覺的自信和文本的詮釋,對演出中的能量把握。
Thumbnail
所謂時勢造英雄,每個時代都面臨不一樣的困境與得手優勢。在歷經解嚴與經濟起飛年代的小莊認為這年齡層的這群人正好像跨越綑緊的橡皮筋與瞬間鬆弛的界線,又或是「關籠許久的野獸突然被放出」,有股燃燒不完的衝勁,再加上資金充裕,整個大環境是願意為了訓練人才、培養人才的經驗……
Thumbnail
本片在九龍城寨這片混亂、擁擠的鋼筋水泥中打造了一個如同現代武俠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各種利益間的爭奪與計算,套一句老話,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千百年來彷彿都是如此。但總能在這片江湖之中找到能讓自己留下的理由。
Thumbnail
在當代港產電影中,《潛行》的出現可能是對港片的某一種致敬,也是對港式警匪片傳統的一次回味。然而,這部影片也無形中凸顯了香港電影的多重困境和挑戰,以及在數位時代下的文化定位和市場變遷。
Thumbnail
因為最近討論度太強了,只有打開臉書就會看有人在討論。於昨天晚上,開了網飛看了一回。 就是以台灣社會為背景的香港黑道槍戰電影,而且和周潤發等級的片子相比還弱了點。評價應該是:還好還好。 大家也都會帶一下:為什麼中國會放行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同時造成票房大買呢?大部分的評論是說:中國吸引以此片來形塑
Thumbnail
看慣過去港產娛樂商業片的觀眾,總覺得題材越來越…偏門?反正大家總愛說「香港電影已死」,新導演(不代表是業界新鮮人)如何計算都未必取得大眾歡心,還不如拍熟悉擅長的東西,先「說好自己故事」!大家以為「拍自傳」只會流於孤芳自賞、自我沉溺(俗稱「自肥」),其實可以從小見大,從個人片段窺探整個社會的軌跡…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對自認「很支持港產片」的人來說,不曾好好認識葉偉信才是「最失禮」的事吧!這篇文章介紹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今年舉辦的【爆裂小念頭──葉偉信電影回顧展】,並就三部葉導的電影進行深入分析,是以中年思維重新審視被少年錯過的電影,以現在的眼光來似乎會啟發各種思考,非常適合對港產片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今年ViuTV的兩部港劇,很巧妙地結合了日本的影視元素,吸引了大眾的注意。但這些劇集絕非直接的抄襲,而是將日劇元素消化後轉化為香港特色的作品。《和解在後》帶來了古早職場日劇的感覺;而《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更像是屬於香港的《大逃殺》。而劇中的演員也是由大量新人演員組成,引發了人們對他們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從電影百花獎獲獎名單,中國網友感嘆電影獎項是資本人脈的遊戲,資本想捧的人拿獎提名都容易,電影圈排外,沒有影視行業人脈的年輕導演想往上走不容易。順著電影大導背後的資本關係鏈,演技差強人意的演員能靠背後推手拿獎,而民選出來的票房巨星演員,獎運稀巴爛,角逐提名竟然拿不到評委們手中任何一票。
Thumbnail
素人劇場導演面對新文本、集體創作、非典型文本的挑戰,以及探索對直覺的自信和文本的詮釋,對演出中的能量把握。
Thumbnail
所謂時勢造英雄,每個時代都面臨不一樣的困境與得手優勢。在歷經解嚴與經濟起飛年代的小莊認為這年齡層的這群人正好像跨越綑緊的橡皮筋與瞬間鬆弛的界線,又或是「關籠許久的野獸突然被放出」,有股燃燒不完的衝勁,再加上資金充裕,整個大環境是願意為了訓練人才、培養人才的經驗……
Thumbnail
本片在九龍城寨這片混亂、擁擠的鋼筋水泥中打造了一個如同現代武俠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各種利益間的爭奪與計算,套一句老話,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千百年來彷彿都是如此。但總能在這片江湖之中找到能讓自己留下的理由。
Thumbnail
在當代港產電影中,《潛行》的出現可能是對港片的某一種致敬,也是對港式警匪片傳統的一次回味。然而,這部影片也無形中凸顯了香港電影的多重困境和挑戰,以及在數位時代下的文化定位和市場變遷。
Thumbnail
因為最近討論度太強了,只有打開臉書就會看有人在討論。於昨天晚上,開了網飛看了一回。 就是以台灣社會為背景的香港黑道槍戰電影,而且和周潤發等級的片子相比還弱了點。評價應該是:還好還好。 大家也都會帶一下:為什麼中國會放行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同時造成票房大買呢?大部分的評論是說:中國吸引以此片來形塑
Thumbnail
看慣過去港產娛樂商業片的觀眾,總覺得題材越來越…偏門?反正大家總愛說「香港電影已死」,新導演(不代表是業界新鮮人)如何計算都未必取得大眾歡心,還不如拍熟悉擅長的東西,先「說好自己故事」!大家以為「拍自傳」只會流於孤芳自賞、自我沉溺(俗稱「自肥」),其實可以從小見大,從個人片段窺探整個社會的軌跡…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對自認「很支持港產片」的人來說,不曾好好認識葉偉信才是「最失禮」的事吧!這篇文章介紹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今年舉辦的【爆裂小念頭──葉偉信電影回顧展】,並就三部葉導的電影進行深入分析,是以中年思維重新審視被少年錯過的電影,以現在的眼光來似乎會啟發各種思考,非常適合對港產片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今年ViuTV的兩部港劇,很巧妙地結合了日本的影視元素,吸引了大眾的注意。但這些劇集絕非直接的抄襲,而是將日劇元素消化後轉化為香港特色的作品。《和解在後》帶來了古早職場日劇的感覺;而《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更像是屬於香港的《大逃殺》。而劇中的演員也是由大量新人演員組成,引發了人們對他們未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