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了的「新新浪潮」呢? 香港電影行業及新人的不足之處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約十年前,部份香港影評人用「特區新浪潮」來形容當時的新導演如郭子健、黃真真的湧現;而四五年前起,不少人用「新新浪潮」來形容「鮮浪潮」或「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出身的導演新作。不過,鑑於現時本港電影業低迷,「新新浪潮」的聲勢在大眾及傳媒中稍為減弱。

這是代表「新新浪潮」重蹈「特區新浪潮」覆轍嗎?是,兩者都是虛火,雖然「新新浪潮」較「特區新浪潮」進步,至少近年有不少新晉演員出現,題材以至電影水準都較出色,但仍屬虛火,即使沒有反送中運動、大陸電影審查以及武漢肺炎等事對行業的影響,筆者仍認為「新新浪潮」是虛火。

說到底,虛火的成因,在於制度及創作理念問題,分析如下:

一・行業封閉、推動新人的措施不足

有關行業封閉問題,筆者曾在過往的文章多次提及。行業的封閉,讓香港影人過於依賴人脈關係獲得工作,導致缺乏一個公平及有效的提拔人才方法,青年影人也缺乏發揮所長的機會。

有關對策,至今仍然不足,部份行業前輩及評論人過於強調現有措施的成效,自從「鮮浪潮」略有成績後,部份評論人高呼新一輪浪潮的誕生;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出現,部份業界人士好像宇宙大發現般,殊不知不少國家早有短片比賽及青年導演扶植,香港有點為時已晚的感覺,而且所做的措施也不及其他國家,例如香港沒有劇本扶植計劃,也沒有相關比賽,新人工作依然受盡打壓,實習生受盡剝削。

以上提及的措施,只不過是最基本的,行業前輩經常說青黃不接,香港電影要做的措施,不是較其他地方多才能解決問題嗎?當電影業連青黃不接未完全解決時,說甚麼新人帶動浪潮呢?

另外,現時香港電影偏重新晉導演的扶植,雖然新導演作品有不少青年工作人員參與,但相比導演及演員,幕後工作人員得到的光環相對少得多。如何扶植新晉幕後人員,是香港電影業需要考慮的,畢竟一個新浪潮,不能只靠一群新導演,其他崗位的新人,對推動浪潮及帶動行業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與體制融合之疑惑

很多人談論當年「香港電影新浪潮」之結束,其中一個主因,是當時的新晉導演很快融入商業電影體制內,使其日後作品沒早期的破格創新,浪潮也因而退卻⋯⋯

雖然由體制內誕生的浪潮也有不少,例如六十年代的「日本電影新浪潮」,是源於松竹片廠內的「松竹新浪潮」,但松竹的打壓下,這批新浪潮導演如大島渚也從片廠走出來,製作自己的獨立作品,讓這場電影運動及導演水準繼續維持,影響更深更遠。

體制內誕生的浪潮,也較體制外的容易得到即時關注,現今香港新晉導演,他們雖能在處女作中表達己見、或拍攝自己感興趣的題材,但他們有否能力在這個以護旗手及藍絲廢老掌控的行業內,繼續堅持己見呢?抑或像電影學院的教育般,強調不要得罪前輩以影響工作呢?他們有否能力突破體制的局限、或堅持自主如日本新浪潮的導演呢?還是被父輩影人同化,像所謂「特區新浪潮」一樣,跟父輩一樣北上發展且愈拍愈差?他們會否只是承傳香港電影「優良傳統」的乖小孩呢?這方面值得繼續觀察及思考,但以過往部份青年影人的訪談中,仍對行業體制問題避談,筆者因而對此並不樂觀。

三・欠缺創新及破格之作

雖然新導演偶有佳作,但作品的風格及電影語言未見突破,相比四十年前的「香港電影新浪潮」,現今香港新晉導演技術上處理或較成熟,電影題材也較貼近大眾口味,但欠缺青年導演應有的大膽、創新及因而帶來的銳氣,像《淪落人》般雖然電影拍得不錯,但不看導演名字,你或許以為這是一個六十多歲導演拍的,不像青年導演的作品。

再看看其他地方的新晉導演,創新意味遠高於香港導演,用Iphone拍的、大玩銀幕比例等。或者我們應問,現時香港電影工業體制及新導演的扶植中,是否允許新晉導演作破格的嘗試呢?但問題在於,即使是獨立電影,新導演的作品也未見有較大的創新。

或許有人認為現今香港新晉導演成績不錯,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不少提名,成為兩個獎項的重要組成部份,不必對他們的作品有過高的要求。但這真的代表香港新晉導演的電影不錯嗎?還是老一輩導演江郎才盡、拍出令人失望的作品下,才突出新導演的作品較為出色呢?而且觀眾期待新導演應有創意,創造與父輩截然不同的作品,這不是才符合「新浪潮」這三個字的作風嗎?

四・對體制欠缺批判精神

香港電影體制問題,相信不少青年影人及相關課程學生有較大的體會,因為現行體制問題對不少青年電影工作者及學生是不利的,而作為所謂「新新浪潮」的導演——少數得到關注及話語權的青年影人,有否就行業問題、或為他們的同輩及後輩發聲呢?

不過我們看到較多的,是說甚麼「只要肯努力,香港電影可重拾八十年代的輝煌」的廢話,或者大呼消極批評沒有意義,然後說年青影人應對行業及工作積極樂觀⋯⋯如此說話,若是前輩所說,嘔心程度沒那麼大,因為他們「離地」或不學無術,人所共知,但上述說話出於青年影人——一群於電影學院畢業、成長期間見證香港電影業不斷衰落的人之口,實在令人反感。誰不知努力的重要?努力就等於有回報嗎?有些行業問題,跟你努力與否無關。新導演無異是同輩少數的幸運兒,卻忘記了同輩、後輩甚至自己曾遇過的行業問題嗎?還是他們由讀書起經歷「ifva」、「鮮浪潮」、「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沿路得到各前輩賞識,萬千寵愛於一身,卻不知大量同輩的垂死爭扎嗎?把成功看得太容易嗎?還是他們不敢得罪前輩,以影響工作發展呢?

浪潮無力,成浪需時

筆者曾於幾年前撰文提到,香港青年影人需探究新的電影語言和製作方法,以及改變以往香港電影業的陋習,香港電影才會有真真正正的新浪潮,否則都是曇花一現。

當現今新導演的成績不及他們的前輩,做不出四十年前「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成績時,也未能為香港電影原本的問題帶來改變,所謂「新新浪潮」,會否只是原本波平如鏡的湖面上出現小小波浪,顯眼卻毫無衝擊力呢?別怪筆者嚴苛,畢竟大眾對香港青年影人有所期望,期待青年影人對香港電影有較大的衝擊及突破。或者我們期待的浪潮,不會是現在的新晉導演帶動,我們還需等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筆記電影會:袁廸旗
24會員
53內容數
袁廸旗,「筆記電影會」召集人,影視工作者,眼見香港影視業問題多多,因此撰文分析及批評現今香港影視問題,希望問題得到大眾注意。
2023/12/29
2023年的香港電影可謂不乏話題、甚或特殊的一年。年初《毒舌大狀》破香港票房紀錄,甚至有人高呼香港電影踏入小陽春;但到下半年已明顯後勁不繼。另外也有過往較少出現的議題如紀錄片倫理、提名「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香港代表等爭議。不過在筆者看來,2023年香港電影情況,在之後會如何發展呢?筆者當中有不少疑問
Thumbnail
2023/12/29
2023年的香港電影可謂不乏話題、甚或特殊的一年。年初《毒舌大狀》破香港票房紀錄,甚至有人高呼香港電影踏入小陽春;但到下半年已明顯後勁不繼。另外也有過往較少出現的議題如紀錄片倫理、提名「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香港代表等爭議。不過在筆者看來,2023年香港電影情況,在之後會如何發展呢?筆者當中有不少疑問
Thumbnail
2022/10/25
最近《明日戰記》及《飯戲攻心》兩齣港產片票房成績優異,讓部分人士再度高呼港產片復興的聲音。不過,筆者對此反應頗為反感,明顯地把電影業的復興看得非常簡單,以為高票房就代表電影業發展良好,實際香港電影業仍充滿隱憂。 一.不客觀的票房成績 《明日戰記》、《飯戲攻心》,乃至《闔家辣》和《阿媽有咗第二個》也有
Thumbnail
2022/10/25
最近《明日戰記》及《飯戲攻心》兩齣港產片票房成績優異,讓部分人士再度高呼港產片復興的聲音。不過,筆者對此反應頗為反感,明顯地把電影業的復興看得非常簡單,以為高票房就代表電影業發展良好,實際香港電影業仍充滿隱憂。 一.不客觀的票房成績 《明日戰記》、《飯戲攻心》,乃至《闔家辣》和《阿媽有咗第二個》也有
Thumbnail
2022/07/13
近日有人發表電影宣言,如果計算近年香港出現過的電影宣言,以及與宣言性質相類似的的聯署、聲明,甚至評論及報導,你會發覺相關的文章數目不少⋯⋯ 這不只是電影界在變動,而是整個香港藝術文化慢慢引起的轉變,電影只是其中一環,政治問題是重要的漣漪。
Thumbnail
2022/07/13
近日有人發表電影宣言,如果計算近年香港出現過的電影宣言,以及與宣言性質相類似的的聯署、聲明,甚至評論及報導,你會發覺相關的文章數目不少⋯⋯ 這不只是電影界在變動,而是整個香港藝術文化慢慢引起的轉變,電影只是其中一環,政治問題是重要的漣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不獲藝發局資助一事,讓「鮮浪潮」成為話題,特別是大家回顧近十年香港新晉導演中,曾參與「鮮浪潮」的短片拍攝資助及其競賽比例之高,讓大家重新肯定「鮮浪潮」對提拔新晉導演的成效。可是,不少評論人及傳媒人,或許對電影工業不認識,或只看到「鮮浪潮」表面的成效,當他們評論「鮮浪潮」時,都
Thumbnail
最近「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不獲藝發局資助一事,讓「鮮浪潮」成為話題,特別是大家回顧近十年香港新晉導演中,曾參與「鮮浪潮」的短片拍攝資助及其競賽比例之高,讓大家重新肯定「鮮浪潮」對提拔新晉導演的成效。可是,不少評論人及傳媒人,或許對電影工業不認識,或只看到「鮮浪潮」表面的成效,當他們評論「鮮浪潮」時,都
Thumbnail
近日有人發表電影宣言,如果計算近年香港出現過的電影宣言,以及與宣言性質相類似的的聯署、聲明,甚至評論及報導,你會發覺相關的文章數目不少⋯⋯ 這不只是電影界在變動,而是整個香港藝術文化慢慢引起的轉變,電影只是其中一環,政治問題是重要的漣漪。
Thumbnail
近日有人發表電影宣言,如果計算近年香港出現過的電影宣言,以及與宣言性質相類似的的聯署、聲明,甚至評論及報導,你會發覺相關的文章數目不少⋯⋯ 這不只是電影界在變動,而是整個香港藝術文化慢慢引起的轉變,電影只是其中一環,政治問題是重要的漣漪。
Thumbnail
十多年前,一位香港電影界的前輩在大陸拍電影,其後他分享是次製作的事宜時,提及大陸廣電總局對其電影的評價是「難得有香港劇本如此健康」,該電影涉及勵志和親情,在當時港產片或合拍片中,這類題材並不算普及。 一.結尾為大團圓結局,至少不會悲劇收場。 二.柔和的燈光。 四.至少有一場痛哭或人物情緒失控的戲。
Thumbnail
十多年前,一位香港電影界的前輩在大陸拍電影,其後他分享是次製作的事宜時,提及大陸廣電總局對其電影的評價是「難得有香港劇本如此健康」,該電影涉及勵志和親情,在當時港產片或合拍片中,這類題材並不算普及。 一.結尾為大團圓結局,至少不會悲劇收場。 二.柔和的燈光。 四.至少有一場痛哭或人物情緒失控的戲。
Thumbnail
圖片來源:香港電影金像獎 Hong Kong Film Awards 過往二十年,一直存在著「香港電影已死」的說法,雖然香港電影沒有真正的死去,但無可否認的是,今天的青年,就是成長於香港電影不斷衰落的年代,即使間中出現港產片發展不錯的年份,但之後呢?  近十年香港電影好像較以往多元化,不再是合拍片完
Thumbnail
圖片來源:香港電影金像獎 Hong Kong Film Awards 過往二十年,一直存在著「香港電影已死」的說法,雖然香港電影沒有真正的死去,但無可否認的是,今天的青年,就是成長於香港電影不斷衰落的年代,即使間中出現港產片發展不錯的年份,但之後呢?  近十年香港電影好像較以往多元化,不再是合拍片完
Thumbnail
網上圖片 由於疫情及經濟帶來的影響,大部份人對今年香港電影發展並不樂觀,加上國安法的實行,香港電影未來數年或出現頗大的變數,筆者嘗試透過現今政局推測未來數年,香港電影業可能發生的困局及疑問:  一.措施推出與疑問  政府及「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或會繼續推出不同措施,以解決行內一些問題。「香港電影工作
Thumbnail
網上圖片 由於疫情及經濟帶來的影響,大部份人對今年香港電影發展並不樂觀,加上國安法的實行,香港電影未來數年或出現頗大的變數,筆者嘗試透過現今政局推測未來數年,香港電影業可能發生的困局及疑問:  一.措施推出與疑問  政府及「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或會繼續推出不同措施,以解決行內一些問題。「香港電影工作
Thumbnail
網上圖片 早前筆者主理的「筆記電影會」舉辦活動,其中有導演表示,現時的提拔措施如「鮮浪潮」、「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對他們不少畢業生沒太大幫助,一來「鮮浪潮」早已取消大專組,讓大專畢業生入圍「鮮浪潮」變得困難;而得益「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人更少,而且大專組得獎者多為碩士畢業,而過百個電影學科學士畢業的
Thumbnail
網上圖片 早前筆者主理的「筆記電影會」舉辦活動,其中有導演表示,現時的提拔措施如「鮮浪潮」、「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對他們不少畢業生沒太大幫助,一來「鮮浪潮」早已取消大專組,讓大專畢業生入圍「鮮浪潮」變得困難;而得益「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人更少,而且大專組得獎者多為碩士畢業,而過百個電影學科學士畢業的
Thumbnail
網上圖片 攬炒有玉石俱焚之意,也有先破後立的意思,大家看到這個標題,可能覺得筆者言行偏激,或透過嘩眾取寵的標題博取讀者注意,但仔細想,香港電影業的攬炒,對香港電影未來發展利多於弊,也許是拯救香港電影的最後方法,原因如下:  一・行內人員重新洗牌  香港電影業正處於非常低迷狀態,不少電影工作者停工,如
Thumbnail
網上圖片 攬炒有玉石俱焚之意,也有先破後立的意思,大家看到這個標題,可能覺得筆者言行偏激,或透過嘩眾取寵的標題博取讀者注意,但仔細想,香港電影業的攬炒,對香港電影未來發展利多於弊,也許是拯救香港電影的最後方法,原因如下:  一・行內人員重新洗牌  香港電影業正處於非常低迷狀態,不少電影工作者停工,如
Thumbnail
最近疫情對香港電影業帶來具大衝激,電影業幾乎停頓,不少電影從業員失業,連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主席田啟文也對此感到非常憂慮,擔心電影業人才流失後,香港電影被其他地區的電影取代,港產片再無復興希望。   其實,像泰國、韓國早已取代香港電影的國際地位,真不知道田啟文所言,是晚了二十年才說的話,還是
Thumbnail
最近疫情對香港電影業帶來具大衝激,電影業幾乎停頓,不少電影從業員失業,連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主席田啟文也對此感到非常憂慮,擔心電影業人才流失後,香港電影被其他地區的電影取代,港產片再無復興希望。   其實,像泰國、韓國早已取代香港電影的國際地位,真不知道田啟文所言,是晚了二十年才說的話,還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