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書店

2020/03/1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從小就愛看書也喜歡逛書店。書店之於我,就像球場之於精力充沛的男孩,是閒暇時我最常出沒的地方。
墊腳石書店一景 攝影 ∕ 藍瀾
住在外婆家的時候,舅舅有時會帶我到市區公車循環站對面的書店去看書。沒有電腦網路與手機的年代,書是我們獲得訊息、了解世界的重要管道。早期書店還不時興分眾閱讀,新出版的書只大略分為幾個大項,另外就是工具書與考試用書之類,童書少之又少。那時小跟班的我只覺得書店裡的書很多很新鮮,看起來很厲害的樣子。
我一眼望去平台及書架上幾乎都是大人看的,甚麼資本主義、老莊思想、三國歷史、厚黑學、股票經濟、商管行銷、DOS程式語言、健康醫療、減肥美容、戀愛婚姻、星座血型……都是人類各種貪嗔癡念想的結晶。偶爾在偏僻處才會看到單行本漫畫與繪本,這些小朋友會想看的書。
等我年紀稍長識得的字變多,放假時我就經常跑書店去挖寶—試著去尋找我想看的書。因為我經常去看書,使我的閱讀能力突飛猛進,也開始能看懂一些大人的出版品。
不知道是不是腦袋和別人不一樣,小時候我對於「神秘金字塔」、「不思議事件」、「外星人之謎」之類的書特別著迷,而對於大人們的暢銷排行榜則興趣缺缺。除了神祕學,有個時期我特別愛讀散文,往往一進書店就直奔角落散文類書櫃,琦君、三毛的書看了非常多,對於作家筆下的世界很是嚮往。後來又迷上科幻作家倪匡的作品,他筆下的衛斯理系列、原振俠系列、亞洲之鷹羅開等等,幾乎全部拜讀過。我小學三年級就能在書店讀完倪匡的書,想想都覺得自己很厲害。
幼時零用錢很少,我只能站在店裡「試閱」—就是看免錢的,倘若時間、體力都充足我就會一次看完整本書,然而並非每次都如此。隨著時間流逝,腳會愈來愈痠 (手也是),有時站到腳麻了我只好棄書投降回家去,等下次再來補看。幸運的話,上次沒看完的書很快就能找到,接著看下去。如果那本書太熱門銷路特別好,會很容易缺書找不到,而這些新書都是圖書館還沒上架的,想補看就必須耐著性子等待。
在我多年「試閱」的經驗中,書店的老闆們對小朋友或學生都很友善,我印象中沒有遇過趕人或罵人的老闆。有時書放得太高拿不到,店員還會問我要不要幫忙,害我很不好意思。畢竟我一個白看的讀者不好太大張旗鼓地麻煩別人。即使看的比買的人多,書店仍天天開門迎接讀者,繼續經營下去,也虧得這些願意堅持的老闆,才讓我及其他廣大的讀者們能日復一日滋養著心靈。
國中生的我閱讀胃口愈來愈好,已經能隨心所欲地看各種書籍,包括以前沒興趣的排行榜。每當經過連鎖書店,像金石堂、新學友或何嘉仁,我都會進去瞄一眼,看看最新的書。鄰近火車站整棟的基隆金石堂,是我去最多的一家店,時常進去就是一個下午,可惜早在許多幾年前它就已經關門了。
等我上高中以後,除了書本的散文與小說,我也看日本漫畫,此外雜誌、畫刊也來者不拒—我在乎的是內容能否吸引我,而非它呈現的形式。然後我也終於有能力拿起我想看的作品到櫃檯結帳,把它帶回家坐著慢慢看。
此後「試閱」不再是我逛書店時必須進行的儀式,而變成是一種對新書的問候與交流。然而,也許是童年時「試閱」了太多書,成年後的我持續地買書,種類不拘只要有興趣的就買,然後把家裡好幾個書櫃都塞滿了還不夠放,我想這也算是我個人小小的貢獻吧。
大學時期到外地唸書,讓我有更多時間自由地逛書店。我那時最常去的一間是靠近學校後山位於別墅區的唐山書店。我經常興沖沖跑去那裏找要寫報告的參考書,可一進去反倒是被其他的書吸引住,忘了自己的任務。
唐山書店是一間獨立書店,以陳列販賣人文書籍為主,有好多寶可以挖,特別是來自對岸的簡體書,很多都是市面上看不到的,若有找不到的書問老闆就對了。還有另一間南天書店 (在台北) 也是專業的人文書店,有許多珍貴的台灣文史書籍,在我寫論文的時候曾給我非常大的幫助。

就業後因工作之故我仍經常流連於書店。
我有時會專程前往台北重慶南路書街,去尋找需要的資料。在出版業鼎盛時期,說重慶南路是全台最熱鬧的書店街絕非誇大,接近上百家群聚於此,各種最新最專業,或者冷門的進口外文書應有盡有。對我這種愛逛書店的人來說,這兒是一定得來朝聖的地方,哪怕來了就必須有站整天的心理準備。知名的三民書局、建宏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世界書局都曾是我駐足之地。
據聞台灣每年約產出四萬多種出版品,這麼多書看也看不完。然而很奇妙地,只要能站在書店摸摸書、翻翻書甚至聞著書的味道,都讓我有一種與知識之海產生連結的感覺,而這種觸碰實體書所帶來的感動,實在是冷冰冰的電子書無可比擬的。
逛書店逛了這麼多年,其中也有令我印象深刻的。
水準書局 攝影 / 藍瀾
位於師大商圈的水準書店有很多讀者推薦,也是一間讓我覺得頗有人情味的店。這間店我曾在幾年前去過一次。那次甫踏入店內,出現在眼前的是成堆的書,不算大的空間儘可能地塞滿各種書。
當我還在消化眼前景象時,熱情的老闆便開口問我要找哪種書?我說我要找跟台灣史有關的。老闆非常迅速從亂中有序的書堆中,抽出數本台灣史相關書籍塞到我手上,並且以專業口吻推薦道,“這些都是很好的書三本以上有打折”,然後還繼續問我“有沒有看過xxx的書或是xxx的書,這幾本也不錯……”。他嘴巴唸著手也沒停,又陸續塞了好幾本給我。
我原本只是好奇才走進去看看,其實沒有預定要買甚麼,聽了老闆熱情推薦之後,我走出店時手上竟提了六本書,而老闆也確實給我很不錯的折扣。雖然我多買了不是預期中的書,但老闆對書如數家珍且殷勤推薦給讀者,我倒是頭一遭遇見。
假使其他實體書店有這般使讀者掏錢買單的功力,書店應該能存活多一點吧?
另外還有一間是我落腳台北後最常去的,那便是誠品敦南店。
即將消逝的誠品敦南店 攝影 / 藍瀾
敦南誠品雖以廿四小時營業為號召,也確實吸引很多夜貓子半夜到此與書為伍,可我從未停留超過晚上八點。相較於半夜營業,那種寧靜的文人氣息更加吸引我。
走進誠品的感覺和其他書店是不同的。
我覺得誠品與其他書店相比,它特別的地方在於,很自然地讓人彷彿暫時變身知識分子,踏入知識匯聚的殿堂,讀者不必毫無頭緒四處翻找,透過精心挑選陳列的作品,來到這裡的人只要花少許的錢 (甚至不花錢) ,都能和“有文化水準”的人一樣,輕鬆享受高水平的閱讀。
眾所周知,誠品以結合賣場與餐飲的方式來經營書店,很成功地平衡了理想 (傳播知識與抽象美學) 與現實 (獲利) 的衝突,並且以菁英知識分子的品味來營造書店形象(例如誠品選書)。所以當讀者走進誠品,體驗到的就不僅是單純買書而已,更重要的是享受那股“有水準的知識份子會來的地方”所帶來的文化氛圍。正因如此人們才會絡繹不絕踏入這間台北的文化地標。也許硬體的裝潢設計可以被模仿,但誠品多年來營造的風格卻早已自成一格,難以被複製。
這麼說吧,去逛誠品就好像去參觀博物館有文化感,而到普通書店就如同上市場買菜,挑三揀四還要計較能否賣便宜點—兩者的感覺非常不同。
這麼說也許有人不認同,不過這的確是我逛誠品的心得。
為台北文化地標倒數計時 攝影 / 藍瀾
最近新聞報導,誠品敦南店即將於2020年5月底熄燈,結束營業。趁它快要消失之際,我又來到熟悉的二樓找個地方隨地坐下看書。輕柔的音樂,主題分明的擺設,明亮讓人感到溫暖的空間,這樣的閱讀氛圍使人自動保持安靜,專注於手上的書。
誠品是經營很成功的連鎖體系,還擴展到海外去,少了敦南誠品也許會讓人惋惜,可仍有其他分店能繼續光顧,但其他在風雨中飄搖的同業就不一樣了。
進入廿一世紀後新科技每隔幾年就改變我們的生活。電子書更早在十年前便大聲嚷嚷要取代紙本書,而近來實體書店家數直線下滑,似乎也在暗示紙本書可能的終點。
我不想猜測紙本書最後的命運。我只想著還有實體書店存在的時候,多去逛幾次,以實際的行動加上消費來支持店家。
如同我現在坐在欒樹下咖啡店 (複合式書店兼出版社) 看書兼打字,像這般多角化的經營方式,讓實體書店的存活在未來依然有新的希望。
無論我在線上書店買多少書,逛書店至今仍是我的最愛,無法被取代。
你也是嗎?
藍瀾
藍瀾
喜歡文學卻唸了歷史,平時愛天馬行空幻想。覺得自己想和人分享些甚麼,於是重回敲鍵盤的行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