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書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從小就愛看書也喜歡逛書店。書店之於我,就像球場之於精力充沛的男孩,是閒暇時我最常出沒的地方。
墊腳石書店一景 攝影 ∕ 藍瀾
住在外婆家的時候,舅舅有時會帶我到市區公車循環站對面的書店去看書。沒有電腦網路與手機的年代,書是我們獲得訊息、了解世界的重要管道。早期書店還不時興分眾閱讀,新出版的書只大略分為幾個大項,另外就是工具書與考試用書之類,童書少之又少。那時小跟班的我只覺得書店裡的書很多很新鮮,看起來很厲害的樣子。
我一眼望去平台及書架上幾乎都是大人看的,甚麼資本主義、老莊思想、三國歷史、厚黑學、股票經濟、商管行銷、DOS程式語言、健康醫療、減肥美容、戀愛婚姻、星座血型……都是人類各種貪嗔癡念想的結晶。偶爾在偏僻處才會看到單行本漫畫與繪本,這些小朋友會想看的書。
等我年紀稍長識得的字變多,放假時我就經常跑書店去挖寶—試著去尋找我想看的書。因為我經常去看書,使我的閱讀能力突飛猛進,也開始能看懂一些大人的出版品。
不知道是不是腦袋和別人不一樣,小時候我對於「神秘金字塔」、「不思議事件」、「外星人之謎」之類的書特別著迷,而對於大人們的暢銷排行榜則興趣缺缺。除了神祕學,有個時期我特別愛讀散文,往往一進書店就直奔角落散文類書櫃,琦君、三毛的書看了非常多,對於作家筆下的世界很是嚮往。後來又迷上科幻作家倪匡的作品,他筆下的衛斯理系列、原振俠系列、亞洲之鷹羅開等等,幾乎全部拜讀過。我小學三年級就能在書店讀完倪匡的書,想想都覺得自己很厲害。
幼時零用錢很少,我只能站在店裡「試閱」—就是看免錢的,倘若時間、體力都充足我就會一次看完整本書,然而並非每次都如此。隨著時間流逝,腳會愈來愈痠 (手也是),有時站到腳麻了我只好棄書投降回家去,等下次再來補看。幸運的話,上次沒看完的書很快就能找到,接著看下去。如果那本書太熱門銷路特別好,會很容易缺書找不到,而這些新書都是圖書館還沒上架的,想補看就必須耐著性子等待。
在我多年「試閱」的經驗中,書店的老闆們對小朋友或學生都很友善,我印象中沒有遇過趕人或罵人的老闆。有時書放得太高拿不到,店員還會問我要不要幫忙,害我很不好意思。畢竟我一個白看的讀者不好太大張旗鼓地麻煩別人。即使看的比買的人多,書店仍天天開門迎接讀者,繼續經營下去,也虧得這些願意堅持的老闆,才讓我及其他廣大的讀者們能日復一日滋養著心靈。
國中生的我閱讀胃口愈來愈好,已經能隨心所欲地看各種書籍,包括以前沒興趣的排行榜。每當經過連鎖書店,像金石堂、新學友或何嘉仁,我都會進去瞄一眼,看看最新的書。鄰近火車站整棟的基隆金石堂,是我去最多的一家店,時常進去就是一個下午,可惜早在許多幾年前它就已經關門了。
等我上高中以後,除了書本的散文與小說,我也看日本漫畫,此外雜誌、畫刊也來者不拒—我在乎的是內容能否吸引我,而非它呈現的形式。然後我也終於有能力拿起我想看的作品到櫃檯結帳,把它帶回家坐著慢慢看。
此後「試閱」不再是我逛書店時必須進行的儀式,而變成是一種對新書的問候與交流。然而,也許是童年時「試閱」了太多書,成年後的我持續地買書,種類不拘只要有興趣的就買,然後把家裡好幾個書櫃都塞滿了還不夠放,我想這也算是我個人小小的貢獻吧。
大學時期到外地唸書,讓我有更多時間自由地逛書店。我那時最常去的一間是靠近學校後山位於別墅區的唐山書店。我經常興沖沖跑去那裏找要寫報告的參考書,可一進去反倒是被其他的書吸引住,忘了自己的任務。
唐山書店是一間獨立書店,以陳列販賣人文書籍為主,有好多寶可以挖,特別是來自對岸的簡體書,很多都是市面上看不到的,若有找不到的書問老闆就對了。還有另一間南天書店 (在台北) 也是專業的人文書店,有許多珍貴的台灣文史書籍,在我寫論文的時候曾給我非常大的幫助。

就業後因工作之故我仍經常流連於書店。
我有時會專程前往台北重慶南路書街,去尋找需要的資料。在出版業鼎盛時期,說重慶南路是全台最熱鬧的書店街絕非誇大,接近上百家群聚於此,各種最新最專業,或者冷門的進口外文書應有盡有。對我這種愛逛書店的人來說,這兒是一定得來朝聖的地方,哪怕來了就必須有站整天的心理準備。知名的三民書局、建宏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世界書局都曾是我駐足之地。
據聞台灣每年約產出四萬多種出版品,這麼多書看也看不完。然而很奇妙地,只要能站在書店摸摸書、翻翻書甚至聞著書的味道,都讓我有一種與知識之海產生連結的感覺,而這種觸碰實體書所帶來的感動,實在是冷冰冰的電子書無可比擬的。
逛書店逛了這麼多年,其中也有令我印象深刻的。
水準書局 攝影 / 藍瀾
位於師大商圈的水準書店有很多讀者推薦,也是一間讓我覺得頗有人情味的店。這間店我曾在幾年前去過一次。那次甫踏入店內,出現在眼前的是成堆的書,不算大的空間儘可能地塞滿各種書。
當我還在消化眼前景象時,熱情的老闆便開口問我要找哪種書?我說我要找跟台灣史有關的。老闆非常迅速從亂中有序的書堆中,抽出數本台灣史相關書籍塞到我手上,並且以專業口吻推薦道,“這些都是很好的書三本以上有打折”,然後還繼續問我“有沒有看過xxx的書或是xxx的書,這幾本也不錯……”。他嘴巴唸著手也沒停,又陸續塞了好幾本給我。
我原本只是好奇才走進去看看,其實沒有預定要買甚麼,聽了老闆熱情推薦之後,我走出店時手上竟提了六本書,而老闆也確實給我很不錯的折扣。雖然我多買了不是預期中的書,但老闆對書如數家珍且殷勤推薦給讀者,我倒是頭一遭遇見。
假使其他實體書店有這般使讀者掏錢買單的功力,書店應該能存活多一點吧?
另外還有一間是我落腳台北後最常去的,那便是誠品敦南店。
即將消逝的誠品敦南店 攝影 / 藍瀾
敦南誠品雖以廿四小時營業為號召,也確實吸引很多夜貓子半夜到此與書為伍,可我從未停留超過晚上八點。相較於半夜營業,那種寧靜的文人氣息更加吸引我。
走進誠品的感覺和其他書店是不同的。
我覺得誠品與其他書店相比,它特別的地方在於,很自然地讓人彷彿暫時變身知識分子,踏入知識匯聚的殿堂,讀者不必毫無頭緒四處翻找,透過精心挑選陳列的作品,來到這裡的人只要花少許的錢 (甚至不花錢) ,都能和“有文化水準”的人一樣,輕鬆享受高水平的閱讀。
眾所周知,誠品以結合賣場與餐飲的方式來經營書店,很成功地平衡了理想 (傳播知識與抽象美學) 與現實 (獲利) 的衝突,並且以菁英知識分子的品味來營造書店形象(例如誠品選書)。所以當讀者走進誠品,體驗到的就不僅是單純買書而已,更重要的是享受那股“有水準的知識份子會來的地方”所帶來的文化氛圍。正因如此人們才會絡繹不絕踏入這間台北的文化地標。也許硬體的裝潢設計可以被模仿,但誠品多年來營造的風格卻早已自成一格,難以被複製。
這麼說吧,去逛誠品就好像去參觀博物館有文化感,而到普通書店就如同上市場買菜,挑三揀四還要計較能否賣便宜點—兩者的感覺非常不同。
這麼說也許有人不認同,不過這的確是我逛誠品的心得。
為台北文化地標倒數計時 攝影 / 藍瀾
最近新聞報導,誠品敦南店即將於2020年5月底熄燈,結束營業。趁它快要消失之際,我又來到熟悉的二樓找個地方隨地坐下看書。輕柔的音樂,主題分明的擺設,明亮讓人感到溫暖的空間,這樣的閱讀氛圍使人自動保持安靜,專注於手上的書。
誠品是經營很成功的連鎖體系,還擴展到海外去,少了敦南誠品也許會讓人惋惜,可仍有其他分店能繼續光顧,但其他在風雨中飄搖的同業就不一樣了。
進入廿一世紀後新科技每隔幾年就改變我們的生活。電子書更早在十年前便大聲嚷嚷要取代紙本書,而近來實體書店家數直線下滑,似乎也在暗示紙本書可能的終點。
我不想猜測紙本書最後的命運。我只想著還有實體書店存在的時候,多去逛幾次,以實際的行動加上消費來支持店家。
如同我現在坐在欒樹下咖啡店 (複合式書店兼出版社) 看書兼打字,像這般多角化的經營方式,讓實體書店的存活在未來依然有新的希望。
無論我在線上書店買多少書,逛書店至今仍是我的最愛,無法被取代。
你也是嗎?
avatar-img
6會員
25內容數
記述作者童年於家鄉 Ketagalan —基隆,所經歷的生活點滴,昔年舊事娓娓道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藍瀾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年農曆七月一到,基隆老大公廟舉行開鬼門儀式之後,中正公園主普壇就會點亮霓虹燈,五彩繽紛地非常顯眼老遠就看得見,向眾人宣告為期一個月的傳統祭典正式開始。而重頭戲就是七月十四日晚間的放水燈遊行。
以前家家戶戶自己動手搓湯圓的習俗,到廿一世紀已不復見。不過某些賣古早味甜湯的店依然看得到傳統的紅白湯圓,可單吃亦可自由選擇加在紅豆湯、花生湯、豆花或是剉冰裡,再不必等一年一度的冬至。
雖然它的招牌是鹹豆漿,但我更偏愛燒餅。為了爭取時間,我常常外帶剛出爐的燒餅或餡餅邊走邊吃,一個不小心就被燙到。幾位老兵爺爺有時會問我好不好吃?他們濃重的鄉音讓我必須費力才聽得清楚,我一個勁點頭直說好吃,他們就會笑得很開心,要我明天再來。
撇開這些必須碰運氣靠緣分才吃得到的點心,我比較常拿來果腹的其實是菠羅麵包。若餓得狠了,我會跑去安一路上的小文肉羹吃上一碗滷肉飯,不然就去麵店叫碗乾麵,或自己用大同電鍋蒸燒賣、甜不辣來吃。我最厲害的紀錄是自己吃掉一整條老店江福記賣的玉米吐司。
跟著外公當一陣子園丁後我才知道,棚架和盆栽其實是外公指揮舅舅們一起完工的,並非憑空出現。外公告訴我,除了絲瓜,他還種了蕃茄、小黃瓜、紅蘿蔔、茄子、小白菜,光是菜就有這麼多種,我心裡很高興以後就能吃到親手種的菜。
外婆輕聲對我說,她以前當新娘的時候是坐花轎過來基隆,要走很遠的山路,現在有火車方便多了。我不知道花轎是什麼,問外婆,外婆笑說等我以後嫁人就會明白。後來我還問了什麼已經記不得,腦袋裡只剩下外婆慈祥的側臉。
每年農曆七月一到,基隆老大公廟舉行開鬼門儀式之後,中正公園主普壇就會點亮霓虹燈,五彩繽紛地非常顯眼老遠就看得見,向眾人宣告為期一個月的傳統祭典正式開始。而重頭戲就是七月十四日晚間的放水燈遊行。
以前家家戶戶自己動手搓湯圓的習俗,到廿一世紀已不復見。不過某些賣古早味甜湯的店依然看得到傳統的紅白湯圓,可單吃亦可自由選擇加在紅豆湯、花生湯、豆花或是剉冰裡,再不必等一年一度的冬至。
雖然它的招牌是鹹豆漿,但我更偏愛燒餅。為了爭取時間,我常常外帶剛出爐的燒餅或餡餅邊走邊吃,一個不小心就被燙到。幾位老兵爺爺有時會問我好不好吃?他們濃重的鄉音讓我必須費力才聽得清楚,我一個勁點頭直說好吃,他們就會笑得很開心,要我明天再來。
撇開這些必須碰運氣靠緣分才吃得到的點心,我比較常拿來果腹的其實是菠羅麵包。若餓得狠了,我會跑去安一路上的小文肉羹吃上一碗滷肉飯,不然就去麵店叫碗乾麵,或自己用大同電鍋蒸燒賣、甜不辣來吃。我最厲害的紀錄是自己吃掉一整條老店江福記賣的玉米吐司。
跟著外公當一陣子園丁後我才知道,棚架和盆栽其實是外公指揮舅舅們一起完工的,並非憑空出現。外公告訴我,除了絲瓜,他還種了蕃茄、小黃瓜、紅蘿蔔、茄子、小白菜,光是菜就有這麼多種,我心裡很高興以後就能吃到親手種的菜。
外婆輕聲對我說,她以前當新娘的時候是坐花轎過來基隆,要走很遠的山路,現在有火車方便多了。我不知道花轎是什麼,問外婆,外婆笑說等我以後嫁人就會明白。後來我還問了什麼已經記不得,腦袋裡只剩下外婆慈祥的側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回台灣這十天,我跑了 8 趟書店——從屏東、高雄到台北,每一趟都讓我滿載而歸。 我喜歡書店的原因很簡單:我期待與不同的書邂逅,讓書改變我的想法。 ▋1. 不看書,你只會一直活在「舒服的自己」 • 不讀書,就容易陷入自己熟悉的思考模式,做事永遠是「那一套」,可能有效,但終究停滯不前。
Thumbnail
「妳竟然又帶書出門,真的太誇張了吧!」 無論只是去離家不到幾分鐘的地方,抑或是明知道不可能有時間閱讀的場合,我還是至少會從書架上挑選一本至兩本書出門,以緩解想閱讀卻沒有文字可讀的焦慮,也因此每每被女兒發現又攜帶書本出門時,忍不住帶著笑意叨念我一番。 當多數人踏進百貨公司享受眼花撩亂的
Thumbnail
現在我坐在小書房的椅子上休息,等下就要離開小書房。 小書房在秀泰二館的二樓,以前來逛過。 小書房,其實是金石堂書店,面積大,書也多,椅子也多,整體環境也很好。 在台中的書店中,小書房很有特色,算是間很值得逛的書店。 今天黃昏,我帶女兒來逛小書房。
2010年到2017年,我還在台北。那段時間,我經常光顧幾家書店,這些書店成為我探索知識的寶庫和心靈的避風港。 ▋政大書城 政大書城是我常去的地方之一。雖然我並沒有任何考試的壓力,但我經常在這裡購買各種考試用書,純粹是為了學習,增廣見聞。這些書籍幫助我拓展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讓我在學習
Thumbnail
很喜歡看書 不過多半都是到大型書店找書看書買書 直到最近才慢慢對獨立書店好奇
書店是一個能讓人心靈成長的地方。 這篇文章適合任何喜愛書籍和書店的人閱讀。 無論是探索新知識還是尋找靈感, 書店總能給予我們意想不到的啟發。 ▋成長時刻1 - 青少年時期的探索 從15歲到18歲, 我在屏東高中的數理資優班就讀。 每個週末, 父母帶我到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先生熱愛閱讀,沒吃沒喝待在書店幾個小時不成問題。我老是取笑先生,書店明明不大,他一進去卻迷路了,總要花很多久才會找到門離開。逛書店難免買上幾本,日積月累書多成災,荷包與空間逐漸不堪負荷。我只得和先生溝通,書店多逛少買才是長久之計,好在他也認同。尤其這幾年我們盡量去圖書館借書,先生確實已較少買書。
回想過去這20年逛書店的日子, 人生從15歲到32歲的這17年,一直受到紀伊國屋書店的照顧。 15歲到18歲這3年,我正就讀屏東高中數理資優班, 週末都會與父母到高雄漢神百貨, 到位於10樓的漢來俱樂部游泳泡三溫暖。 而我每次總泡得差不多後,就先出來, 到漢神百貨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回台灣這十天,我跑了 8 趟書店——從屏東、高雄到台北,每一趟都讓我滿載而歸。 我喜歡書店的原因很簡單:我期待與不同的書邂逅,讓書改變我的想法。 ▋1. 不看書,你只會一直活在「舒服的自己」 • 不讀書,就容易陷入自己熟悉的思考模式,做事永遠是「那一套」,可能有效,但終究停滯不前。
Thumbnail
「妳竟然又帶書出門,真的太誇張了吧!」 無論只是去離家不到幾分鐘的地方,抑或是明知道不可能有時間閱讀的場合,我還是至少會從書架上挑選一本至兩本書出門,以緩解想閱讀卻沒有文字可讀的焦慮,也因此每每被女兒發現又攜帶書本出門時,忍不住帶著笑意叨念我一番。 當多數人踏進百貨公司享受眼花撩亂的
Thumbnail
現在我坐在小書房的椅子上休息,等下就要離開小書房。 小書房在秀泰二館的二樓,以前來逛過。 小書房,其實是金石堂書店,面積大,書也多,椅子也多,整體環境也很好。 在台中的書店中,小書房很有特色,算是間很值得逛的書店。 今天黃昏,我帶女兒來逛小書房。
2010年到2017年,我還在台北。那段時間,我經常光顧幾家書店,這些書店成為我探索知識的寶庫和心靈的避風港。 ▋政大書城 政大書城是我常去的地方之一。雖然我並沒有任何考試的壓力,但我經常在這裡購買各種考試用書,純粹是為了學習,增廣見聞。這些書籍幫助我拓展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讓我在學習
Thumbnail
很喜歡看書 不過多半都是到大型書店找書看書買書 直到最近才慢慢對獨立書店好奇
書店是一個能讓人心靈成長的地方。 這篇文章適合任何喜愛書籍和書店的人閱讀。 無論是探索新知識還是尋找靈感, 書店總能給予我們意想不到的啟發。 ▋成長時刻1 - 青少年時期的探索 從15歲到18歲, 我在屏東高中的數理資優班就讀。 每個週末, 父母帶我到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先生熱愛閱讀,沒吃沒喝待在書店幾個小時不成問題。我老是取笑先生,書店明明不大,他一進去卻迷路了,總要花很多久才會找到門離開。逛書店難免買上幾本,日積月累書多成災,荷包與空間逐漸不堪負荷。我只得和先生溝通,書店多逛少買才是長久之計,好在他也認同。尤其這幾年我們盡量去圖書館借書,先生確實已較少買書。
回想過去這20年逛書店的日子, 人生從15歲到32歲的這17年,一直受到紀伊國屋書店的照顧。 15歲到18歲這3年,我正就讀屏東高中數理資優班, 週末都會與父母到高雄漢神百貨, 到位於10樓的漢來俱樂部游泳泡三溫暖。 而我每次總泡得差不多後,就先出來, 到漢神百貨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