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學習建立思維模型

2020/03/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新冠肺炎(源自新型冠狀病毒 / COVID-19)席捲全球,不管是電視、網路、各種社群媒體,跳出來的第一個資訊都是相關的疫情報導,面對如此大量且龐雜的訊息,如何保有個人的獨立判斷能力,不因此恐慌焦慮最非常重要的議題。
所謂的知識就是壓縮後的資訊,將表層的現象抽象化,提取出在各個情況下都能使用的東西。

如何去蕪存菁的將資訊整理成有用的知識呢?

我最近觀察學習到幾個很棒的整理內容的方法,首先是:善用提問,先在心中設定幾個假設,然後才開始去蒐集情報,唯有具有明確的目標(想了解或解決的問題),蒐集到的情報與資訊才會有意義,這樣也可以避免花了很多時間走馬看花,最後仍然看不清楚事情的全貌,只能跟著大家人云亦云提不出個人的見解的窘境。

那麼該怎麼設定適合的問題呢?

我個人覺得最基礎但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人人皆知的5W1H提問法,例如針對武漢肺炎,可以從病毒的來源(Where)開始發想,究竟他是科學議題還是政治議題?接著探討時間(When),病毒傳播發生的時間序?預測什麼時間能夠緩和?此外,由於中國是全世界經濟的重要「世界工廠」,當中國封鎖城市、關閉工廠,試圖斬斷病毒的傳染鏈,也同時斬斷了全球的供應鏈,全球該如何(How)因應這樣的衝擊?這些具體的問題就能夠幫我們聚焦,從茫茫資料中篩選出自己最需要的內容。

蒐集情報階段

提出問題之後進入蒐集情報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善用的工具就是「關鍵字搜尋法」,可以先天馬行空地想出跟議題相關的關鍵字,或是挑選出一兩篇你覺得寫得不錯的評論,從評論中大略了解事件的時間脈絡以及他在不同領域中的定位
以武漢肺炎為例,初步可能聯想到的關鍵字像是:瘟疫、疾病、生化武器等等,探討的面向更包含科技、政治、經濟、醫藥等,不同領域所著重的重點跟探討的內容都不一樣,因此可以選擇自己較為熟悉或是有興趣的領域開始閱讀。
以我個人來說,新聞媒體的報導通常較為零碎片段,所以我通常是快速瀏覽過標題及內容,然後挑選幾篇我覺得寫得比較好的評論,從中獲取更深入的關鍵字,例如P4實驗室、極權主義、停滯性通貨膨脹等等。
接著再找尋相關的書籍、報告、影片來看,這些都是資訊蒐集的管道,由於我並不是科技跟生物醫藥背景的專業,所以我先從過往跟疾病相關的電影開始看起,例如韓國的流感屍速列車、美國的全境擴散等,然後再找了大衛.逵曼所寫的《下一場人類大瘟疫》來閱讀,知識其實都是相互連結的,單從一個事件就有非常多可以往下延伸研究的內容。
人類常常忘了,自己也是動物之一,而且和其他動物密不可分!
我們過去總是自以為是的想要運用科技改造大自然、改變自然規律,但是當面對小到肉眼看不見的病毒時,我們才體會到自己的渺小,我們無法避開這些可怕疾病而置身事外,因為我們就活在自然界裡。
或許在人類面臨重大傳染病的此刻,更能讓我們去反思以人類本位主義思考模式,並且嘗試以理性以及對生命的關懷來面對恐懼與未知。

相關書籍: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大衛.逵曼著,蔡承志譯,漫遊者文化出版
5W1H經典思考法》,渡邊光太郎著,高宜汝,方智出版
凱妮絲
凱妮絲
生活不是只有黑跟白兩種顏色,不同階段的自己接觸到不同的人事物就會混合出不同的顏色,記錄每個色彩相互碰撞的瞬間~ 歡迎來instagram上找我玩: Katniss 凱妮絲閱讀實驗室 信箱:[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