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琵琶行〉談你所不知道的白居易

更新 發佈閱讀 25 分鐘

  大部分國文老師上到〈琵琶行〉,在作者部分,一定會說明白居易「老嫗能解」、「辨識之無」、「口舌成瘡,手肘成胝」的故事,接著介紹他所推動的偉大「新樂府運動」,原因無他,這是考試的重點。但是,這真的是真正的白居易嗎?〈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形象是否與作者欄的介紹扞格不入?

raw-image

白居易與琵琶女的世紀碰面

  曩昔課本裡介紹的白居易,是懂得關懷民間疾苦的詩人,你看看在那個年代裡,白居易身為科舉考試合格實授的官員,竟然委屈自己在夜晚與琵琶女幽會(不是,是傾聽她的苦楚,多暖啊!暖到不必蓋棉被,也可以純聊天),在禮義之邦,階級分明的古代,這是多麼偉大的創舉(白居易死後,大概不知道身為一個正常男人與琵琶女約會竟然會被後世歌功頌德)。

  岔題一下,這首詩的題材,就是詩人與妓女見面這件事,當時很多作品都有這樣的內容,白哥哥並非獨創,甚至嚴格說起來,還有幾許的剽竊(詳細可以參看台大歐麗娟老師的相關著作,考證甚詳)。不過,我們姑且不去探討其內容真實性的問題,就單純以文本〈琵琶行〉來探討。

  我不否認白哥哥有這麼關懷民瘼的一面,但這真的是詩人最真實的一面嗎?

  我知道你們會說,國文老師說過白哥哥是因為聽到琵琶「有京都聲」(我替你們的國文老師感到高興,老師可能忘了你們,但至少你們卻記得上課內容),才引起他的懸念。彈奏的樂曲能有京都聲(這裡的「京都」是指唐代首都,而不是台灣人最愛的日本京都),代表琵琶女曾經在首都學音樂(讓我想起電影《陣頭》男主角,也是在台北學音樂,感覺在首都學音樂就是比較屌),但如今人卻漂泊淪落至江州,這樣的心境正與白哥哥相同。原本他在首都擔任左贊善大夫(就是太子底下的官員,未來皇帝老爺一死,哼哼,我可就是紅人了),卻因為越職上書被貶官(其實是他說了不該說的話,不過這是白哥哥的通病,他很喜歡發廢文,而且砲火猛烈,以為像是在台灣當立委一樣,隨便亂講都不會有事),所以兩人都曾經在首善之都風光一時,但如今卻都浪跡偏鄉(其實江州在現今的江西省九江市,也就是長江沿岸,不是多偏僻的地方,至少比起同時代的柳宗元好太多了,柳哥哥當年可是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所以才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說法,表面上寫琵琶女,實際上是寫自己遭遇的可憐。

  這點我當然也不否認,古代LED燈又不發達,晚上視覺一定不夠良好,只能依賴聽覺,又白哥哥的音樂造詣也是夠強大,能一聽就知道這曲調來自長安,像音樂被當掉的我就不行。有點類似人在國外,旁邊人講些什麼你都不會在意,可是如果忽然聽見一句台灣話,你一定會馬上注意到並且很親切地回頭看(例如,「幹」,開玩笑的,別當真,中文系畢業的會文雅一點說「古案切」),白哥哥就是如此。

白哥哥是「嘴腰控」

  不過,我倒也相信琵琶女是有幾分姿色的,雖然他自己說「顏色故」(老了),但好歹年輕時也是「五陵年少爭纏頭」(漂亮到富二代爭相送禮)、「妝成每被秋娘妒」(化妝起來連女生都忌妒。附帶一提,「秋娘」一開始是位美女的名字,後來每個人都喜歡把自己女兒取作「秋娘」,真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秋娘」是唐代的菜市場名,至於漢代則是「羅敷」),即便現在老了,我想也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吧!(就像《後宮甄嬛傳》,每個妃子都說自己老了不漂亮了,但鏡頭前還是完全看不到毛細孔啊)況且,白哥哥愛好美色,人盡皆知,且看下文的記載:

「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姬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唐孟《本事詩·事感》)

意思就是說,白居易有兩個妾,其中一位叫做樊素,嘴巴就像櫻桃一樣,小巧紅潤。另一位,喚作小蠻,腰如弱柳般纖細。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白哥哥是很會欣賞女人的,現在有所謂的「手控」、「腿控」,我想白哥哥就是「嘴控」、「腰控」。

  職是,白哥哥那晚其實滿爽的,有喜愛的音樂可以聽,又可以欣賞美人,又能夠找到一位談得來的人(有共同的過去與現在),琵琶女可說是白哥哥的三合一咖啡,就像健達出奇蛋一樣,三個願望一次滿足,難怪「主人忘歸客不發」(大家都忘了回去,也忘了啟程)。

白哥哥的男人

  談到這裡,想必開始顛覆大家原本對白哥哥美好的形象,又看到這小標,更令人想入非非(但,相信我,不會有你腦袋預設的劇情,所以不喜者請左轉出板XD)。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上段提到白哥哥愛好美女,一時間很多人無法接受(但,食色,性也,這其實是人性啊!只是長久以來我們都過度把國文課本中的作者神話了),還記得課本作者欄中的新樂府運動嗎?(你不需要向我背出他的主張,我沒有要談這個,背給你們國文老師聽就好==)當時一定有提到一個名字──元稹,他們兩個一起推動,世稱「元白」。哇!多偉大!但如果我說元稹他其實是「渣男」你相信嗎?不好意思,這麼說可能不夠精確,嚴格說來應該是「學霸渣男」。

  如果你以前有認真上國文課,一定感到相當震驚,因為印象中的渣男不是只有「自摸哥」徐志摩嗎?(我也不知道從何開始,志摩就成了課本裡渣男的代表,但其實古代渣的文人不少,只能說,也許他時代離我們比較近,更親切吧~誤)拉回正題,元稹怎麼會是渣男呢?以前上國學常識時,國文老師一定會介紹唐代傳奇愛情名篇《鶯鶯傳》(對!我知道你又要跟我說它影響後來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的產生,果然被荼毒很深@@),按照維基百科對其故事梗概的敘述如下:

張生對崔鶯鶯一見鍾情,鶯鶯礙於禮教,拒絕了張生的求愛,而侍女紅娘在其身邊勸解,兩人成功相戀後,如膠似漆,後來張生赴京趕考,張生說自己不能壓住她的妖,怕像周幽王一般引致禍端,便與其斷絕聯繫。鶯鶯只能自怨自艾。各自婚配後,張生回京,對崔鶯鶯情愫又起,以兄長的身份讓崔鶯鶯丈夫催她相見,而鶯鶯卻久喚不出。幾天過去了,張生要走了,作詩送崔鶯鶯「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簡單來說,一開始是張生追求崔鶯鶯,可惜郎有情,妹無意,不過最後在男方死纏爛打(身旁有許多人都用這招,好像成功率滿高XD),再加上女方閨密紅娘助攻(所以後世把替人牽紅線的人稱為紅娘,典故即源於此。不過,這故事也可以看出閨密容易被收買,女方要小心,男方則記得要愛屋及烏,攻破閨密,成功就不遠矣!),終於到手。但後來張生卻不願意負責(一種得到獵物後,吃個幾口就扔掉的概念),提出分手,怎麼提呢?他公開崔鶯鶯寫給他的情書,並加以大肆撻伐其不檢點,從而說明自己坐懷不亂的高尚風範,以博取世人美名。這招真的開大絕,試想情書內容定當肉麻,讓人無地自容(裡面總不可能是《心經》、《金剛經》這類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的句子吧)。再者,如果女方否認情書內容,則說謊,如果承認情書內容,就被貼上不檢點的標籤,畢竟古代社會保守,女子是無法隨便公開表露自身情意,否則會被視為下流(像《俗女養成記》裡阿娟,因寫信給阿成的情書被外流、公開而遭受毒打)。最後,以對方是紅顏禍水,但自己卻相當有定力,進而抬高自身身價(借力使力,自編自導自演又自HIGH)。渣成這樣,竟然還獲取美名,不得不說真的很聰明......。分手後,各自有了家庭,一次元稹重回舊地,對前女友情愫又起,希望與她再見一面。(如果這個不叫渣,那什麼才是渣?當年如何背棄,結果現在又吃回頭草,標準得不到才是最好。假設在現代,這人應該會繼續跟前女友LINE吧,搞不好結婚當天還有前女友桌......)

  但畢竟這只是小說內容啊!跟元稹有何干係?據近人陳寅恪、魯迅(就是寫〈孔乙己〉的那位仁兄)研究,以為裡面的張生其實就是元稹自己,而崔鶯鶯似乎是他表妹(看來關係確實很亂),學術界大多也是支持此一看法。又,能夠寫出如此優秀的作品,除賴自身天賦外,其實就得依靠自身經驗。像《紅樓夢》不也是曹雪芹的自傳嗎?以前讀國文系時,最喜愛閱讀同學的文學獎作品,為何呢?因為創作時,常常不知不覺把自身的經驗或故事融入作品中,尤其再搭配系上流傳的八卦,兩者一緊密結合,還真能窺探出箇中脈絡啊!至於學霸是怎麼回事?坦白說他不像蘇東坡一考就中,但唐憲宗元和元年,登第者十八人,元稹為第一名,他的好友白哥哥則是第四,所以人家曾經考過榜首呢!

元稹對亡妻的思念只有性經驗

  看到這裡,比較有文學底蘊的讀者或者會提出質疑,元稹在老婆過世時,曾寫出五首〈離思〉哀悼亡妻,情感相當真切啊!真是如此嗎?我們就舉大家最耳熟能詳的那首來看好了: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看過大海與巫山的雲朵後,再看一般流水或雲便提不起勁。接著將亡妻比喻為花,老婆這麼美,其他女子我都看不上眼,一半的原因是亡妻,另一半則是我有修行,顯見對亡妻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以上是國文老師的解讀,會這麼說就代表我有不同看法,這麼解讀只針對詩作本身,卻沒達到孟子說的知人論世,必須將作品與人物背景做繫聯,才能有正確的看法。

  第一,當年元稹娶韋叢,可謂高攀,那時他只是一窮二白的落魄書生,韋叢可是刑部員外郎韋夏卿最疼愛的小女兒,出身名門。在階級制度仍有影響力的唐代,韋夏卿會做出這個決定,我想一方面是看中元稹的才華,認為將來大有可為,另一方面則是顏值。唐代科考注重身言書判,身就是長相,言是言語,書是寫字,判則是文章優劣,所以唐代當官的,基本上長相是不會太差,像王維就曾跟玉真公主有過一段情緣,據說也是看上王維的顏質。又根據資料,元稹從小長相俊秀,很受父母的寵愛(讓我想到,三國時代曾是一方霸主的袁紹,選接班人的時候,認為小兒子袁尚最為帥氣,有意將位子交棒給他,為此導致袁紹幾個兒子互相殘害。你沒有看錯,當年北方霸主袁紹選接班人的標準是帥不帥= =+可見顏值還是很重要的......難怪後來曹操直接打爆他。總此,又會讀書又長得帥,未來又有發展性,確實是可以把女兒託付給他,當作績優定存股(後來就會發現從存股變成存骨)。元稹甚至沒參與妻子的喪禮,所以做做幾首詩,一來聊表心意(這真的難得,古代文人寫詩通常給小三不是給老婆),二來許是看在老丈人的面子上,不得不寫些詩來悼念,畢竟形勢比人強。附帶說明,當年元稹就是為求功名離開崔鶯鶯,而與韋叢結婚,唐代有干投行卷制度,有助科舉,事後證明,元稹不僅科考順利,甚至官拜宰相,真是有長相,有事業,有腦袋,符合現今高富帥標準。

  第二,當年三十歲的元稹前往四川,此時妻子韋氏生重病,結果還與當時名妓薛濤調情(讓我想起李煜,當年老婆大周后病重時,大周后的妹妹小周后,可是與李後主在後宮正愛得火熱...上演與姊夫通姦的戲碼,〈廣島之戀〉的兩句歌詞:「越過道德的邊境,我們走過愛的禁區」不只唱出現代人心聲,在古代也適用啊(茶~)。話說當時薛姊姊年紀已過四十,應該是保養得宜如的美魔女,才會讓元稹換談姊弟戀。看來找歌妓不是白哥哥的專利,他的好友元稹也愛。咦!白哥哥好久沒出場,既然來了,就不可以讓他輕易退場。其實白哥哥也愛薛濤,英雄所見略同,兄弟同時看上同一個女人,期待兩人大打一架嗎?那麼讀者能要失望了,決定權不在他們兩位,薛姐姐可是只愛元弟弟(之所以不稱哥哥,純粹因為白居易年長於元稹),白哥哥當然只能當男二,默默退場。不過,眾所皆知,大家都知道元稹的個性,等到離開四川,這段情緣就隨風而逝,逢場作戲,夢一場。然而,據說薛濤終身未嫁,就是為了等元稹一個答覆......。

  第三,從文學角度來分析,裡面有一個典故相當耐人尋味,「巫山雲雨」按《教育部字典》解釋,典出《戰國楚》戰國時楚懷王、襄王並傳有遊高唐、夢巫山神女自願薦寢事,後多以巫山雲雨比喻男女歡合。發現了嗎?易言之就是做愛,身為榜首的元稹會不知道這個典故嗎?又,我們常說「臨老入花叢」,這個花叢當然指的就是妓院或兒女之事。看到這裡應該明白我的意思。簡言之,整首詩充滿性暗示,而這也是元稹對亡妻的認識,所以可以這麼理解,享受過老婆提供的性經驗後,其他女子提供的服務我都「懶回顧」(懶得去看),難怪「半緣君」(一半因為妳,服務太好,讓元稹一直耽溺在性經驗中...)。看到這一定諸多人想批評我,怎麼這麼不三不四(話說這典出《易經》),一首專情的悼亡詩被我講得如此不堪,但若從歷史考證,韋叢與元稹結婚七年,生了六個孩子,我想夫妻關係應該不錯,只能說元稹真的是賀爾蒙過剩......。至於「半緣修道」(一半是修養自己),則是慣用技法,強調自己修為很好,不近女色(是不是跟前文《崔鶯鶯》傳裡的張生分手的理由一樣,所以我稱慣用伎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你們信嗎?一時半刻,可能還難以接受,所以就讓我再舉個故事,元稹後來宰相被罷後(一直在玩樂要不被罷黜也難),貶謫到江南任地方官,這一次,他與劉采春相戀了...(劉采春是誰呢?她也是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另一位則是方才提過的薛姊姊,另外兩位則與元稹不同年代,如果同年代,我想以元弟弟兼容並蓄又博愛的性格,應該.......)

  元稹周旋在眾多女子中,不禁讓我想以張愛玲《傾城之戀》白流蘇對范柳原所說的話作結:「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

白居易與元稹

  別以為元稹只對女子柔情似水,對男人也是,但是限定款,只限白哥哥。且看大家高中時曾讀過的〈與元微之書〉,裡頭引了元稹寄給白哥哥的信,寫道: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在燈影幢幢的夜晚,病到快斷氣的我,一聽說哥您被貶官,我立馬吃驚坐起,內心彷若窗外低吹而來的寒風。白哥哥當然也不遑多讓,回答:

況以膠漆之心,置於胡越之身,進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牽攣乖隔,各欲白首。

我倆的心如同膠漆密不可分,但彼此卻分隔兩地,進一步來說不能相聚,退一步來說又不能忘記對方,我們的心緊緊相依,但身體只能say goodbye(強烈懷疑曹格的〈背叛〉受到這篇文章啟發XD),而且我們都即將老去,未來見面更加困難了。

  是不是感情相當深厚呢?他們彼此唱和的詩作相當多,如果做個數量排名,由多至寡大約是元寫給白或白寫給元>外面女子>老婆,甚至情感更為真摯動人。這裡要幫他們澄清一下,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多半沒有讀書,所以很難與文人有共同的志趣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反觀文人彼此有共同的目標(當大官),又是讀同一套書籍(諸如《禮記》、《尚書》、《詩經》等),故彼此情感較為深刻。另外,文人也常常流連於妓院,這些妓女不只外型姣好,更有得宜的談吐,甚至會樂器,與家裡老婆一比,當然更能夠彼此談心,所以這有其時代的悲劇與侷限性。就像有人只會說日文,有人只會說英文,你說他們要如何交流?當然就只有在肢體上的互動、交流而已。

  我會寫這些,是想在最後也幫古代文人做個平反,這樣我們才能全面的認識作者。當然,白居易與元稹他們的好美色也是不爭的事實。話說白居易在杭州當官時,有一個非常寵愛的名妓叫商玲瓏,元稹在越州,相距不遠,就跟白哥哥借去玩了一個月。職是之故,我以為二人除了志同道合在新樂府關懷時事外,對於女色應該也有所交流,所以才能證明〈琵琶行〉中的琵琶女與白居易的相遇,應該不只是音樂與遭遇相似這麼簡單而已。

白居易其實很庸俗

  〈琵琶行〉中有這麼兩句「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我被貶官的這個地方太過偏僻,竟然連音樂都沒有,以至於我整年都聽不見樂音),不知道讀者可否發現其中的邏輯毛病?首先從常識上來看,在地球上應該找不到一個沒音樂的地方吧(除非在杳無人煙的沙漠)!即使是原始部落,都有動人的樂音,況且不論心情如何,我們總會哼個幾句,就像採茶時,也會有採茶山歌啊!所以這個敘述顯然背離邏輯。再者,從〈琵琶行〉這篇文章來看,後文提到「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這個地方哪裡會沒有音樂呢?只是這些山歌跟村笛聲,相當難聽),白哥哥可把自己的臉打腫了,自己承認有音樂,只不過當地的歌曲聲、樂曲聲太過難聽!

  那麼白哥哥喜歡的樂曲聲是什麼呢?當然是前文提到的「京都聲」。白居易這個人是很俗氣的,我所謂的俗氣並不是指氣質上而言,而是指他的理想或想法是比較世俗的。

  怎麼說呢?我想大家都聽過他與詩人顧況的故事,當年白哥哥來到長安拜見當時大詩人顧況,顧況看其年輕就拿他名字來調侃,對他說「長安居,大不易」,結果拜讀到白哥哥所寫「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當場被其才華驚呆了,便改口「長安居,很容易」。這個故事代表什麼?除了傳達出白哥哥好棒棒外,最重要的是藉由當時名人的嘴,把白哥哥的厲害傳播出去,多棒的大外宣啊!不只零成本,還有名人幫你背書、加持。再來,你知道白哥哥也是唐代詩人中產量最高、存詩最多的人,約莫四千首。他與一般文人不同,很多率爾操觚,並不會特地保存自己的作品(很多都是死後,由後人收集或朋友幫忙編輯而出),但白哥哥不只是有計畫的保存自己的作品,甚至還抄錄五份,避免散佚(到底是多害怕啊!!!哈哈~不過事後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試著想一下,為何要積極保存自身的作品呢?沒錯!就是期望自己被當代或後世看見。乾隆皇帝當年他站在江邊時,曾說著:「人生就兩艘船,一條為名,一條為利」,誠哉斯言,白哥哥應該就是一生追求名聲的代表吧!無怪乎當年一舉上榜時曾睥睨一呼:「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狂語。再其次,我們來看看他晚年隱居在哪?洛陽。洛陽是何許之地,相信大家都能明白。這就類似有一位想修行的人,你問他在何處修行,他告訴你在台北帝寶。最後,我們回歸〈琵琶行〉,通觀全文,最後兩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最令我驚懾。我們先看看歐陽脩〈醉翁亭記〉最後兩句是怎麼寫的,「太守謂誰?廬陵歐陽脩也」,相當客觀,不帶有主觀感情,反觀白哥哥不只提了貶謫地點(遠離首都長安),甚至抱怨自己官職卑微(特別點名是司馬,沒有實權,再點名是青衫,唐代位階低下官員所著的官服,這讓曾以兼濟天下的白哥哥無法接受、滿意),沒了長安,沒了權力,更沒了聲名,無法再有目空一切的春風得意馬蹄輕,有的只是那婆娑淚眼,撲簌簌流下的男兒淚。如果說文字能記錄下自己最在意的一切,白哥哥只能以淚水化作〈琵琶行〉。可見〈琵琶行〉與傳統我們讀過的貶謫文學不一樣,白哥哥沒有解脫,有的只是那一絲的同情與對自我的哀憐,無關乎大眾,套句網路上的名言,「因為你只在意你自己」。爰此,我想說白哥哥世俗,一點也不為過吧!這麼一來再看看蘇軾「元輕白俗」的評價,就不只是作品語言、內容上了,很可能更涵括了人格,元稹輕浮、白居易世俗,畢竟我總相信文如其人。

白居易與劉禹錫

  回過頭來看,為何喜歡京都聲?除了樂曲較為精緻外(不可否認,宮廷內的樂聲一定較具複雜性),更重要的因素是它讓白哥哥得以重溫長安時的意氣風發,以及繁華美好的一切事物,畢竟現在被貶官,是萬般無奈、苦痛。所以才會接著說「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琵琶聲就是不同於山歌、村笛,並不嘔啞嘲哳,而是如同神仙樂曲搬動聽迷人。在此,音樂的享受就有了高低差別,京都樂曲比較高尚,江州樂曲較為低俗。

  其實又何嘗僅止於音樂呢?人亦若是。後文提到「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美好的夜晚,只能一個人喝悶酒),為何一人喝酒呢?因為白哥哥瞧不起當地人,照理說被貶為司馬,名義上仍是朝廷命官,多的是想巴結的人,但卻一個也沒讓他瞧上一眼。畢竟這個地方,打從一開始就不是他認定的處所,他要的是長安,要的是仙樂般的京都聲,對於人也有一定的品味,呈現出他的秀異,所以只能「取酒還獨傾」。從這裡可以看出身為知識分子的驕傲,所以有人解讀〈琵琶行〉時,認為這部作品相當偉大,原因在於高高在上的官員,竟然肯接納下層的琵琶女,進而體會她內心的苦楚。這個說法我想不完全正確,詩中曾說「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嘆息聲,只是國中課文注釋都說是機杼聲,相當詭異,有興趣可另開專篇分享我的看法XD)。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聽到琵琶聲已經為之嘆氣,又聽聞琵琶女的故事,更加為之嘆息。我倆都曾在長安風光一時,可如今一位年老色衰,光彩不再,一位沒了官場上的意氣風發,彼此都漂泊淪落到江州這個鳥地方,我們有著共同的過去與現在,所以有沒有交情,其實也不太重要了),因此白居易並非接納琵琶女,而是同情她的遭遇而已,或者更精準地說,是同情那個過去曾經繁華但現在卻悲慘的人,而那個人正是自己。

  綜上所述,不論是音樂還是人,白哥哥在在展現出他身為讀書人的高尚。作者欄中提到了他與劉禹錫相互唱和,世稱「劉白」,同樣的物以類聚,劉禹錫也是這種人,還記得國中課文〈陋室銘〉嗎?當年國文老師一定講他品格多高尚,修養自己多重要,可如今我們回過頭來看文中這兩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我往來的對象,個個是博士或大學者,沒有那些不識字的普通百姓),發現了嗎?白哥哥與劉禹錫的擇友標準是一樣的,都有著讀書人的傲氣,有著階級的意識,有著待人的差別心!(古代讀書人常如此,像司馬光〈訓儉示康〉中「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說明當時僕人穿著士大夫的衣服,農夫則穿著絲織的鞋子,批判社會風氣相當侈靡。但可否想過,為何僕人不能穿士大夫的衣服?農夫為何不能著絲履?這是不是又是一種知識分子的傲慢?只因外在衣著能顯現出他們的社會地位與階級啊)

不願面對自己的白哥哥

  宋代詞人蔣捷〈虞美人〉有這麼幾句,「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 斷雁叫西風」,蔣捷中年為生活奔波忙碌,旅途客舟中,適逢下雨,放眼望向江面,景物當然不只「江闊雲低 斷雁叫西風」,只是低垂的雲層正如它低潮的心,失群的孤雁正與他飄零的處境不謀而合,是故江面無數景物,只有這兩項能投影於他的心湖。

  白哥哥所遷謫的江州在哪呢?其實在長江沿岸,風景綺麗的江南,但這麼風光明媚的旅遊區,在他眼中卻是「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房子位置低窪潮濕,旁邊圍繞的植物都是枯黃的蘆葦與苦味的竹子,傳來的聲音都是杜鵑鳥與猿猴那淒厲的哀鳴聲。明明有這麼多景物得以窮目,有這麼多天籟可以諦聽,但偏偏白哥哥看到聽到的都是最糟糕的。是不是很像鬼片場景?但江州難道這麼不堪?當然不是,前文已提及,原因其實是他打從心裡瞧不起這個地方,受到內心影響,所以看到的一切景物都是如此難堪!從這裡可以證明〈琵琶行〉的序文中所言「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被貶官兩年,原本過得很開心,但因為聽到琵琶女的故事,這才讓我有被貶官的感覺),此言應為假,並非真心話。

  我們很常帶著內心的想法,去看外在的事物。譬如說,同樣是大太陽的天氣,心情好時,會覺得晴空萬里,萬里無雲的開闊與疏朗,但是當心情不佳時,則覺得為何天氣熱成這副德行,快把人給烤乾了。但自然何其無辜,它一點變都沒有,真正變的卻是我們的內心。先前上 〈琵琶行〉其實沒太多感觸,但最近越來越有感發,不只對課文,對作者本身也是。我在白居易的遭遇中,看見從前的自己。初任教職原在都會區,後來因為一些私人因素來到偏鄉,一時間不能適應,可想而知,抱怨東、抱怨西,就成為我的日常,不論對於學校的一切都有著許許多多的不愉快與不滿意,後來當然選擇調校。可等離開後,來到新學校,其實還是鳥事一堆,甚至有些部分更鳥、更離奇、更誇張,可是自己卻能夠忍受,為何呢?我一直不知道答案,直到教學進度又來到〈琵琶行〉,白居易的想法與第四段的自述遭遇,似乎與我不謀而合,這時我才找到答案,原來一切都是「心」,心開闊了,一切也就開闊了。正如蘇轍〈黃州快哉亭記〉:「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只要內心坦然,一切自然人間愉快。以前教授貶謫文學相當無感,直到如今才發現,並不是無感,而是我沒有讀通透,原來我還是范希文〈岳陽樓記〉裡「與悲情喜」的騷人墨客啊!

結論

  打了這麼多文字,我有點嚇到,原本沒要談這麼多的,只是要告訴大家,看待作者不可以只觀其表面,而要全面性綜覽,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應用在實際上的朋友交往,我想亦如是。再次,對於現有作者的介紹,似乎無法與課文內容作搭配而感到遺憾,其實學習時,若能將作者生平與文章做聯繫,對於解讀文章,將有正面效益。最後,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等三人的唱和關係,相信在看完這篇文章的讀者,應該不會只停留於表面的「推動新樂府運動」、「世稱劉白」而已。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右邊按下愛心支持,並在下方免費按讚,這些支持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教育界走跳的沙龍
364會員
110內容數
國文課大家都上過,國文課本大家都讀過,但你真的有讀懂嗎?或者說你讀的到底是作者要告訴你的資訊?還是編者要你知道的訊息?又或者是國文老師要教你的東西?大家常說求學時最廢的科目就是國文了?真的是如此嗎?這此你可以找到對課文不同的詮釋以及生活上的應用。
2025/04/21
本文提供高中生作文教學,以廖鴻基〈鬼頭刀〉為例,講解並演練散文寫作中「情境法」的技巧,包括時間推移、情境呼應、心境轉變等,並輔以登山、旅行、跑步等主題的範例,最後分析一篇關於大隊接力的例文,說明情境法的運用,並提出改進建議。
Thumbnail
2025/04/21
本文提供高中生作文教學,以廖鴻基〈鬼頭刀〉為例,講解並演練散文寫作中「情境法」的技巧,包括時間推移、情境呼應、心境轉變等,並輔以登山、旅行、跑步等主題的範例,最後分析一篇關於大隊接力的例文,說明情境法的運用,並提出改進建議。
Thumbnail
2025/04/08
從經典選文〈劉姥姥進大觀園〉中,探討劉姥姥展現的三個理財智慧:一、有錢人並非如想像中豪奢,節儉才是致富關鍵;二、計算「真正時薪」,評估消費價值;三、區分消費層次(想要、需要、必要),避免衝動消費。本文並以現代案例佐證,提供實用理財技巧。
Thumbnail
2025/04/08
從經典選文〈劉姥姥進大觀園〉中,探討劉姥姥展現的三個理財智慧:一、有錢人並非如想像中豪奢,節儉才是致富關鍵;二、計算「真正時薪」,評估消費價值;三、區分消費層次(想要、需要、必要),避免衝動消費。本文並以現代案例佐證,提供實用理財技巧。
Thumbnail
2025/03/06
這部2018年中國電影巧妙運用重複技巧,透過對比手法刻畫角色轉變,值得深度欣賞。本文深入分析「老呂的橘子」與「程勇與曹斌互毆」兩個重複意象,闡述其象徵意義和劇情作用,並結合相關文學作品,如賴和的〈一桿稱仔〉、紅樓夢、〈馮諼客孟嘗君〉、〈虯髯客〉等,探討重複的文學技巧在電影與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Thumbnail
2025/03/06
這部2018年中國電影巧妙運用重複技巧,透過對比手法刻畫角色轉變,值得深度欣賞。本文深入分析「老呂的橘子」與「程勇與曹斌互毆」兩個重複意象,闡述其象徵意義和劇情作用,並結合相關文學作品,如賴和的〈一桿稱仔〉、紅樓夢、〈馮諼客孟嘗君〉、〈虯髯客〉等,探討重複的文學技巧在電影與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知否?知否?請問你看懂了什麼? 你覺得很美的這段歌詞,其實亂七八糟,根本毫無意義 一朝花開傍柳 尋香誤覓亭侯 縱飲朝霞半日暉 風雨著不透 一任宮長驍瘦 台高冰淚難流 錦書送罷驀回首 無餘歲可偷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所以莫胡亂做解人
Thumbnail
知否?知否?請問你看懂了什麼? 你覺得很美的這段歌詞,其實亂七八糟,根本毫無意義 一朝花開傍柳 尋香誤覓亭侯 縱飲朝霞半日暉 風雨著不透 一任宮長驍瘦 台高冰淚難流 錦書送罷驀回首 無餘歲可偷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所以莫胡亂做解人
Thumbnail
學生時期我所認識的李白,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唐朝詩人,有著傲骨不風的英氣,信手拈來的才華,好像再平凡不過的景致,只要出自李白之手,就是品質保證。
Thumbnail
學生時期我所認識的李白,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唐朝詩人,有著傲骨不風的英氣,信手拈來的才華,好像再平凡不過的景致,只要出自李白之手,就是品質保證。
Thumbnail
潘越雲這首「相思已是不曾閒」,寫曲的卓以玉以中國五音譜曲,詞的部份,在旅美詩人許芥昱寫來,用精簡的文字來敘述跨越太平洋的思念,不揮霍文字,隱藏在字句的背後,有著浪漫詩化無法制約的感情,還帶出典故,讓全曲的意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潘越雲這首「相思已是不曾閒」,寫曲的卓以玉以中國五音譜曲,詞的部份,在旅美詩人許芥昱寫來,用精簡的文字來敘述跨越太平洋的思念,不揮霍文字,隱藏在字句的背後,有著浪漫詩化無法制約的感情,還帶出典故,讓全曲的意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花非花》 唐 白居易 白居易作的艷詞不多,這首明著是說官妓的日常生活,但尾句的神來之筆,讓這首詩意境頓然深遠無窮! 耐人尋味! 此詩三仄韻,「霧,去,處」。「去」,khu3, 白音念khi3, 泉州腔多念khu3音! 在國音「去」念ㄑㄩˋ,ㄩ 跟 ㄨ 有點不協! 念閩南文音就全部都押 -u音!
Thumbnail
《花非花》 唐 白居易 白居易作的艷詞不多,這首明著是說官妓的日常生活,但尾句的神來之筆,讓這首詩意境頓然深遠無窮! 耐人尋味! 此詩三仄韻,「霧,去,處」。「去」,khu3, 白音念khi3, 泉州腔多念khu3音! 在國音「去」念ㄑㄩˋ,ㄩ 跟 ㄨ 有點不協! 念閩南文音就全部都押 -u音!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以前國文課都怎麼度過的呢?我高中時多是拿來惡補,往往國文課本後會藏著數學習題或理化講義。老師也多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國文能「幹嘛」呢?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以前國文課都怎麼度過的呢?我高中時多是拿來惡補,往往國文課本後會藏著數學習題或理化講義。老師也多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國文能「幹嘛」呢?
Thumbnail
筆者與詩仙的第一次接觸,應該就在小學時代。筆者接觸的第一首詩仙的詩,就是那首家傳戶曉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短短四句二十字的五言絕句,便驚動了筆者的小小心靈,為何簡短的一首詩,可以如此動人?如此淒美……
Thumbnail
筆者與詩仙的第一次接觸,應該就在小學時代。筆者接觸的第一首詩仙的詩,就是那首家傳戶曉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短短四句二十字的五言絕句,便驚動了筆者的小小心靈,為何簡短的一首詩,可以如此動人?如此淒美……
Thumbnail
「十年一覺楊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中國古代,文人風流,閒時三五成群拜訪青樓,談談情說說愛,就像我們會去唱K一樣平常。 平常得像我們食飯會打卡一樣,古時文人無卡可打,卻有書寫的專業權利,作詩即打卡,「陳小明到此一遊」,以文字留住了地方回憶,宣示了自我存在。
Thumbnail
「十年一覺楊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中國古代,文人風流,閒時三五成群拜訪青樓,談談情說說愛,就像我們會去唱K一樣平常。 平常得像我們食飯會打卡一樣,古時文人無卡可打,卻有書寫的專業權利,作詩即打卡,「陳小明到此一遊」,以文字留住了地方回憶,宣示了自我存在。
Thumbnail
  大部分國文老師上到這〈琵琶行〉,在作者部分,一定會說明白居易「老嫗能解」、「辨識之無」、「口舌成瘡,手肘成胝」的故事,接著介紹他所推動的偉大「新樂府運動」,原因無他,這是考試的重點。 白居易與琵琶女的世紀碰面   曩昔課本裡介紹的白居易,是懂得關懷民間疾苦的詩人,你看看在那個年代裡,白居易身為科
Thumbnail
  大部分國文老師上到這〈琵琶行〉,在作者部分,一定會說明白居易「老嫗能解」、「辨識之無」、「口舌成瘡,手肘成胝」的故事,接著介紹他所推動的偉大「新樂府運動」,原因無他,這是考試的重點。 白居易與琵琶女的世紀碰面   曩昔課本裡介紹的白居易,是懂得關懷民間疾苦的詩人,你看看在那個年代裡,白居易身為科
Thumbnail
終於又到下課時間,亦晴決定一個人到走廊站著,透透氣,吹吹風。 教室在二樓,就是有這個好處,只要走幾步,就可以欣賞高處風景。
Thumbnail
終於又到下課時間,亦晴決定一個人到走廊站著,透透氣,吹吹風。 教室在二樓,就是有這個好處,只要走幾步,就可以欣賞高處風景。
Thumbnail
<p>《國文開外掛》這本「課本」在今年出現,其實並不意外,我想應該有許多人都想要重新喚起人們對古文的興趣,而且那個興趣可能不只是文字上的興趣,還可能引起社會學或哲學層面的討論。</p>
Thumbnail
<p>《國文開外掛》這本「課本」在今年出現,其實並不意外,我想應該有許多人都想要重新喚起人們對古文的興趣,而且那個興趣可能不只是文字上的興趣,還可能引起社會學或哲學層面的討論。</p>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