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北一女自殺事件的其它汙名:因讀哲學而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994年7月25日,蘇澳一間旅館發現兩位女性偕同燒炭自殺,死者是北一女高二資優班的林姓、石姓女學生,並留下遺書全文刊登,一句「社會生存的本質就不適合我們」引發各界揣想。當時引起社會譁然,紛紛猜測前程似錦卻自殺的單一真正原因,諸如:資優生心理壓力、輔導體制失靈、升學主義、社會功利、兩人「解不開的關係」,以及閱讀那些「過於早熟的晦澀書籍」。此事件在當時報紙熱度,於7月26日至8月中旬之間。

當時外界猜測兩人關係,校長公開否認「兩人關係的傳聞,她強調,絕對沒有可能。因為班上同學及輔導室內並沒有相關的說法及訪談紀錄」,受訪同學在悲痛心情與媒體過度打擾下喊著「斬釘截鐵的告訴所有的人:她們不是同性戀!」,引起當時關切性少數權益的人士及匿名女同性戀學生投書,其中尤見蔡康永〈給北一女的一些師生〉一文。主要立論是,若自殺死因外人無法單一歸因,又有誰有資格能「排除同性戀可能」,其更加反映當時社會歧視同性戀的現況,不正加呼應當事人遺書的社會「本質」?

自2000年台灣同志運動組織化及大遊行後,在同志運動史觀建構,2014年同志人權法案遊說聯盟於凱道立碑「因恐同而死」,乃至於2019年同婚元年後的策展,這起事件不斷被銘刻為社會汙名同性戀的象徵。

今天回顧此事報刊,除了從同性戀角度切入,作為一名人文學科或哲學人背景的我,很難不被當時引起的另一關注所吸引:對哲學的汙名。

根據當時媒體,當事人究竟讀哪些書呢?

提及包括柏拉圖、尼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鹿橋《人子》、紀伯倫《先知》、台灣作家王尚義(1936-1963,知名著作《野鴿子的黃昏》以陰鬱聞名)、日本浮世繪等。兩位資優生的「課外讀物」與死因關連也引起騷動,引起諸多知識份子回應。有同學受訪說,兩人常彼此討論,「別的同學難以參與」,覺得和一般人不一樣,但不是怪異那種。意思可能是指討論話題不同於凡夫俗人,偏向思想藝術。

如當時鄭姓訓導主任說,「過於早熟,自認思想圓融,已看破了一切」;有人認為應予以正確引導,避免「囫圇吞棗,產生誤解」;有人認為「自我功能差的人」容易被書中暗示,應先多讀勵志書籍打底、「方能立於不敗之地」(讀勵志書和教科書就不是被暗示?)。文學界人士驚訝於此書單頗為老派,像上個世代他們這輩的流行,不像這時代青少年的。總地而言,將高中生視作尚未成熟,予以幼稚化。

當時有兩位哲學人發聲,其一是傅佩榮,以「颱風招牌掉下來砸死人,所以怪招牌?」比喻,立論回到柏拉圖、尼采「真正的精神」並不反生命、而是熱愛生命云云,認為當事人「未能發現自我與人群的適當關係,及自我的特定價值」,並且需要正確的哲學教育引導,避免誤讀。我認為當時傅的立論,恐怕以"正確解讀"之名、再次強化了死亡汙名。另一位林火旺則替「人為什麼活著的無聊問題」,許多西方哲人都在思考這類無用問題,社會要允許人思考無聊問題的空間。儘管有少數論者嘗試平反自殺,主流聲音仍是「生命智慧」予以譴責。

身為哲學人,對社會賦予哲學的意象往往並不陌生:難以理解、神棍、憂鬱自殺、反社會人格。當然這些僅關連於部份作品,如常被指為「偽哲學」或「只是文學修辭」的存在主義;而對立面則是言語修辭清晰的分析哲學。死亡、反社會及整體社會之間的關係,也有不同的正反立論。此事件反映的,不只是同性戀,還包括哲學(難以理解的清談)、「資優」、「課外讀物」等一系列汙名串,作為事件重新挖掘的另一種角度。

但對哲學刻板形塑,並非只有貶低汙名,可能同時是兩面的另一面:至高化。當時由北一女資優生書單,投射自也強化了社會對「資優」的階序想像。是否引起另一種趨之若鶩,搶讀風潮,書店一時洛陽紙貴,比如今天的番茄工作法?哲學一面代表怪異,一面又可以在誠品書店兜售、高級裝璜家俱背景或調情時來上一句。在留外博士背書、推廣哲普、法國高考等,哲學在有「成就」背書時,往往又相得益彰,互為證成:外國的哲學就是圓,因為他有成就,所以哲學;因為他哲學,所以他有成就。

抽離當時,回到今日來看。當今對於哲學的教育普及化,與二十年前已有不同的優勢條件:108課綱由教育專家導主能帶著走的「素養」、少子化世代的低師生比,以及網路時代彌平城鄉資源。但我看法悲觀,多元課綱在學生原生家庭功能與貧富差距下,可能更為懸殊;哲學營隊等,報名篩選高中學校、報名費用及父母安排,必然存在不平等;歐陸或古典哲學仰賴的經典導讀,哪些人能接受「語文資優班」?而若有幸/不幸進入哲學「業界」,發現充斥江湖地盤,誰能在KPI、社會名聲和資本主義外、像當年兩人至交般「無功利的合目的性」交談哲學?

重回1994年北一女自殺事件,在今天可能有多重意義:這些各種汙名和結構性問題,已離我們而去了嗎?升學主義對性與性別的箝制,似乎和二十年後的異性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遙相呼應?我們打造的新哲普,那些哲學作為難以理解又無用的他者性,又去哪了?哲學裡有性別了嗎?同志可以結婚了,可以談論同志社群裡確實存在的精神疾病和自殺了嗎?同志運動和性別研究愈來愈多的「性別光譜」「LGBTIQ」無性戀非性別二元等名目增殖今天,「哲學」與「酷兒」曾經共同表示不可理解性的遠古姻親?


引用資料

蔡康永,〈給北一女的一些師生〉,《痛快日記》,皇冠,1998。原刊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年8月10日。
記者范植明,〈資優生自殺 北一女哀淒 同學描述:她倆是不一樣的人 愛看尼采、柏拉圖 學校檢討將加強人生哲學、人生價值觀輔導〉,《聯合報》,1994年7月27日。
徐開塵,〈讀書與生命求索 閱讀與自殺有關嗎? 師長伴讀引導 有助成長〉,《民生報》,1994年7月27日。
袁瓊瓊,〈從閱讀的宿命中轉身〉,《聯合報》,1994年8月4日。
傅佩榮,〈哲學殺人?〉,《聯合晚報》,1994年7月31日。
林火旺,〈「為什麼活著」不是無聊問題〉,《聯合報》,1994年7月27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薇真的沙龍
45會員
64內容數
在愈來愈講太PEACE人話的世代,繼續造反性別。
陳薇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03
作為一個十來年前就購買與閱讀歐陸哲學的對岸簡中譯本,到英譯本對照,到現在網路上對一百年前的思想家基本上都有德文全文兼搜尋,十分方便。google translator的句子流暢程度也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許多喊得出來名字的,對岸幾乎依照全集編修、一冊一冊幾乎出齊了。
2022/04/03
作為一個十來年前就購買與閱讀歐陸哲學的對岸簡中譯本,到英譯本對照,到現在網路上對一百年前的思想家基本上都有德文全文兼搜尋,十分方便。google translator的句子流暢程度也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許多喊得出來名字的,對岸幾乎依照全集編修、一冊一冊幾乎出齊了。
2022/03/20
若你是局外的一般人,應當更加理解任何社群、議題的複雜情況,在社會運動媒介化的過程;而非僅是簡單地表態支持/反對的選邊站。並且,持續思緒這群體/議題和你個人生命經驗的關係,那些介於全然接納—全然反感之間的真實感受往往也很複雜、難以描述,但有益於進一步有效對話。
Thumbnail
2022/03/20
若你是局外的一般人,應當更加理解任何社群、議題的複雜情況,在社會運動媒介化的過程;而非僅是簡單地表態支持/反對的選邊站。並且,持續思緒這群體/議題和你個人生命經驗的關係,那些介於全然接納—全然反感之間的真實感受往往也很複雜、難以描述,但有益於進一步有效對話。
Thumbnail
2022/03/20
議題是公眾討論的,不是一小群特定律師、專業證照者及「研究者」;我(或任何人)也並不代表任何社群意見整體,而是都只在社群流動的一小部份。
2022/03/20
議題是公眾討論的,不是一小群特定律師、專業證照者及「研究者」;我(或任何人)也並不代表任何社群意見整體,而是都只在社群流動的一小部份。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以下為請示者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其實我真的很不想再去回想十幾年前的事,因為過去心不可得,再加上曾經聽一位法師說過:「一直再去回想過去的事,只是在意業上又做了一次。」但是,如果我的文章能救一個人,我願意再回想一次。 我對之前在新聞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女作家自殺事件很有感,除了惋惜條件這麼好的女孩子就這樣
Thumbnail
以下為請示者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其實我真的很不想再去回想十幾年前的事,因為過去心不可得,再加上曾經聽一位法師說過:「一直再去回想過去的事,只是在意業上又做了一次。」但是,如果我的文章能救一個人,我願意再回想一次。 我對之前在新聞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女作家自殺事件很有感,除了惋惜條件這麼好的女孩子就這樣
Thumbnail
男團選秀節目《原子少年》以「行星」分團,星系間特色各有不同,其中,「金星」十位參賽少年gay得天造地設坦蕩無畏,讓人詫異更驚喜,這當然要歸功《748施行法》通過,反同方羅織的謊言一個個被戳破——爸媽爺奶還在,異性戀沒有因此成為同性戀(如果有,純因他/她本就是雙性戀),台灣並未淪為愛滋島
Thumbnail
男團選秀節目《原子少年》以「行星」分團,星系間特色各有不同,其中,「金星」十位參賽少年gay得天造地設坦蕩無畏,讓人詫異更驚喜,這當然要歸功《748施行法》通過,反同方羅織的謊言一個個被戳破——爸媽爺奶還在,異性戀沒有因此成為同性戀(如果有,純因他/她本就是雙性戀),台灣並未淪為愛滋島
Thumbnail
這是林奕含自殺後寫的文章,其實作家的自我揭露有些時候是有危險性的,有時候會是一種求救訊號,偏偏這種訊號釋放出去,你永遠不會知道會遇到哪種方式的解讀,很多時候甚至沒有惡意,但看起來就是這樣。 其實我不喜歡這個標題,但我一時間也不知道要用哪種標題比較恰當,就這樣吧!
Thumbnail
這是林奕含自殺後寫的文章,其實作家的自我揭露有些時候是有危險性的,有時候會是一種求救訊號,偏偏這種訊號釋放出去,你永遠不會知道會遇到哪種方式的解讀,很多時候甚至沒有惡意,但看起來就是這樣。 其實我不喜歡這個標題,但我一時間也不知道要用哪種標題比較恰當,就這樣吧!
Thumbnail
在事情爆發後,台大的學務長寫了封公開的書信來關懷台大的學生。這篇關懷信引起了他個人的不滿,覺得台大校方很假掰什麼之類的,他大力的批判校方的虛偽,底下的留言也引發討論。我看了他說的那封關懷信直覺滿頭問號,我只想問他:「所以你希望學校怎麼做?而且這件事情跟學校有什麼關係?是學校害死她的嗎?」
Thumbnail
在事情爆發後,台大的學務長寫了封公開的書信來關懷台大的學生。這篇關懷信引起了他個人的不滿,覺得台大校方很假掰什麼之類的,他大力的批判校方的虛偽,底下的留言也引發討論。我看了他說的那封關懷信直覺滿頭問號,我只想問他:「所以你希望學校怎麼做?而且這件事情跟學校有什麼關係?是學校害死她的嗎?」
Thumbnail
厭女的定義是除了憎恨、嫌惡女姓的態度之外,也形成男性將女性當成客體的一套機制。 本書要強調的是,厭女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更根深柢固,厭女早已滲透到我們的自我、關係與社會網路之中。 這就是為什麼可以透過看這本書瞭解這個世界在厭女情緒的蔓延下,將世界形塑成什麼樣子。
Thumbnail
厭女的定義是除了憎恨、嫌惡女姓的態度之外,也形成男性將女性當成客體的一套機制。 本書要強調的是,厭女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更根深柢固,厭女早已滲透到我們的自我、關係與社會網路之中。 這就是為什麼可以透過看這本書瞭解這個世界在厭女情緒的蔓延下,將世界形塑成什麼樣子。
Thumbnail
想像任何一個詞、標籤、人這個活體生物,背後粘接著千絲百縷、色彩萬千的線路才成為形狀………而不僅僅只是一個平面的容器…………那麼,倘若線路短路或接錯或斷線……
Thumbnail
想像任何一個詞、標籤、人這個活體生物,背後粘接著千絲百縷、色彩萬千的線路才成為形狀………而不僅僅只是一個平面的容器…………那麼,倘若線路短路或接錯或斷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