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照顧空間與人的需要 ─ 琳達.湯瑪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Picture from 三元生活實踐社

Picture from 三元生活實踐社


『一本好書』提案

『一本好書』提案:拾起斷捨離,你真的在斷捨離嗎?

這些年,坊間出了許多關於整理或清理雜物的書籍。
關鍵字圍繞著「斷捨離」,教我們清理空間就是清理內在,外在是內在的投射......等等。
代表著在這過度消費的小時代,整理似乎是人們的課題,內在紛擾與囤積已是人們的正常狀態,不斷地尋求與釋放,似乎是唯一途徑?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囤積的傾向,你可能有一個抽屜或櫃子,裡面裝滿暫時不想處理的東西。


囤積與收藏有什麼差別呢?
收藏,井然有序,並且易於取用。囤積通常很雜亂,佔用大量空間,很難在空間走動。
DSM-5(精神疾病診斷)首次將囤積症 (hoarding disorder) 診斷標準獨立出來。診斷內容,主要是不顧所有物的實際價值,持續囤積它們,並且有困難或有壓力拋棄,以致生活空間凌亂,整間屋子最後只剩下儲物功能而已。

而囤積者是缺乏自覺,在面對勸說時,多是否認。而他們認為把精神花在清理上是「弊大於利」,所以不太可能主動清理房子。如果想改善現況,首要之務就是協助他們找出動機,讓做出改變比死守物品更有吸引力,如同成癮患者,總是在改變與死守間擺盪,關係連結與改變動機是其介入策略的重點,。

而情緒跟囤積有什麼關係呢?過去將囤積掛在強迫症底下,我們很容易理解,囤積是種強迫行為。

直到DSM-5才將囤積獨立出來,因為就思考脈絡及科學證據下,囤積與強迫症完全是不同的樣貌。

『囤積症,是憂鬱與焦慮的綜合,對過去的依戀與對未來的渴求。』

研究發現,囤積症患者試圖丟棄東西常常會引起強烈的情緒,感到不知所措,囤積症患者往往傾向於延遲或避免做出有關扔掉什麼的決定。
物品本身,有著過度的情感連結、連結破裂或不當的依附關係。這樣的不當連結與依附,對患者來說是有意義的,是自我保護、安全的,以避免人際關係的焦慮。但卻導致在丟棄物品時,伴隨強烈的負向情緒。

------------------------------------------------------------

筆者某天看到抽屜蠻亂的,心想此刻就來整理這個抽屜吧!從拿起第一個物品,就開始踏上記憶的旅程。

「這個東西從哪來的,誰給我的?我什麼時候用過它?為什麼它被我放在這裡?它失去了存在價值。」

接著從書桌轉移到衣櫥,這是個無意識的過程。
拿起了一件衣服,濕黏的感覺湧上,就像蛞蝓或蝸牛,在身上爬行,經過之處,都會留下黏液。

『記憶沾黏 / 情緒沾黏』

筆者稱此現象為「沾黏」。回想起,曾經有個案提到,自己曾經骨折,未充分復健,肌肉會沾黏,沾黏會阻礙身體的代謝活動,甚至細胞的代謝循環,而引發一連串的「阻塞效應」:如發炎、疼痛等症狀。

原來整理的時候,記憶(情緒)的沾黏是這樣的狀況。

拿起了這件衣服,我想起了某個時刻、某個場景,某個人,接著情緒湧上,可能是當時的情緒,也可能是這人離開時最後的情緒。

最後,很自然地再放回去,放回去的地方是櫃子抽屜裡的最後面、最下層。在擺放的位置上,很清楚了解,這是比較不會穿的衣服,但也許哪一天會穿到也不一定,心裡這樣滴咕著。

在心理的位置上,有意識地,不碰觸它,但殊不知只是暫時。未來,在某一刻,還是會整理到它,再次經驗沾黏的感覺。

我寧願讓它停留在身上,享受那依戀的感覺,也不願多跟它對話,直到身體出現疼痛、過敏。

濕黏的身體伴隨著焦慮,一面對抗身體,一面害怕失去僅存一點點的自我。

『記憶脫鉤 / 情緒脫鉤』

我拿起了另一件衣服,記憶再次響起,情緒如浪潮般湧上,我有意識地,此刻停留久一點。這次我改變它的位置,從第一個抽屜的左邊第三層,擺放到右邊第二層。

它如古典樂般,不再沾黏(註1)。它如電視畫面般,有了距離(註2)。

每拿起一樣物品,擺放位置如故或重新排列組合,海馬迴與杏仁核的再活化,記憶與情緒的意義也跟著重新轉譯。

從拾起物品開始,就不再只是思考,決定需不需要這麼簡單了。

試著問自己,你已經準備好開始了嗎?

『一本好書』提案:拾起斷捨離,你真的在斷捨離嗎?


註:
1. 研究顯示,古典樂與其他音樂相比,較不會引起記憶的連結。
2.接受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中,會運用到的認知脫鉤(Defusion)技巧。改變自己和負面想法的「關係」,電視畫面,讓我們與想法保持距離,這是脫鉤的一種方法。

參考資料:
琳達.湯瑪斯。(2019)。清潔:照顧空間與人的需要。三元生活實踐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聽心理沙龍
1.2K會員
167內容數
《聽聽心理說的話 PSYCHOLOGY LISTENING》 「人生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等著被經驗的現實。」 心理非心裡,卻也說進您的心裡。這裡有一篇篇的生命經驗、心理治療的看見與心理學知識,轉換為療癒性的文字。當您看了,希望能讓您安住當下。
聽心理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6/01
我的經典書目是「阿拉斯加之死」或譯「荒野生存」,英文為 Into the wild。 【旅行的意義在於憐憫過往傷痛。】
Thumbnail
2020/06/01
我的經典書目是「阿拉斯加之死」或譯「荒野生存」,英文為 Into the wild。 【旅行的意義在於憐憫過往傷痛。】
Thumbnail
2020/04/08
「一本好書」提案 情緒是什麼? 情緒是一種躁動、不安或焦慮的高張力心理狀態,伴隨著生理反應。當然,我們也有快樂的情緒。當我們說一個人很情緒化時,通常都帶著負面意思。因此,情緒解脫術的情緒,是指裝滿著痛苦與迷亂的沉重包袱。 情緒裡面有那些元素呢? 純淨能量與多彩念頭。
Thumbnail
2020/04/08
「一本好書」提案 情緒是什麼? 情緒是一種躁動、不安或焦慮的高張力心理狀態,伴隨著生理反應。當然,我們也有快樂的情緒。當我們說一個人很情緒化時,通常都帶著負面意思。因此,情緒解脫術的情緒,是指裝滿著痛苦與迷亂的沉重包袱。 情緒裡面有那些元素呢? 純淨能量與多彩念頭。
Thumbnail
2020/04/02
『一本好書』提案 虐待,不再只發生於有形的生理傷害。 虐待,藏在關係裡,以它最安全的姿態,滲透到你的自我信念。 情緒勒索、依賴、控制、忽略、保護,各種當下的只能接受,帶著疑惑,混淆我們未來的人際關係。 即使幸運的你,發現了它,也趕不走或害怕趕走它。 因為,它走了,自我也崩解了。
Thumbnail
2020/04/02
『一本好書』提案 虐待,不再只發生於有形的生理傷害。 虐待,藏在關係裡,以它最安全的姿態,滲透到你的自我信念。 情緒勒索、依賴、控制、忽略、保護,各種當下的只能接受,帶著疑惑,混淆我們未來的人際關係。 即使幸運的你,發現了它,也趕不走或害怕趕走它。 因為,它走了,自我也崩解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囤積既非強迫症,也不是焦慮症,而是在消費文明的外衣下「痛苦和快樂的混和」,讓我們看見人是如何能樂在獲取事物,同時又苦於無力管理或甩掉隨之而來的過多雜物。
Thumbnail
★囤積既非強迫症,也不是焦慮症,而是在消費文明的外衣下「痛苦和快樂的混和」,讓我們看見人是如何能樂在獲取事物,同時又苦於無力管理或甩掉隨之而來的過多雜物。
Thumbnail
斷開人事物以外,也要斷捨離不再提供養份的情緒! 斷捨離不再需要人事物時,是否也有許多明知不再需要與適合,卻為自己找許多理由,不願處理面對的時候呢? 《斷.捨.離》這個議題這幾年一直不斷的被討論著,無論是近年文青與設計圈流行的極簡主義,或是收納整理的觀念開始被廣泛討論,似乎都與這三個字息息相關。 兩年
Thumbnail
斷開人事物以外,也要斷捨離不再提供養份的情緒! 斷捨離不再需要人事物時,是否也有許多明知不再需要與適合,卻為自己找許多理由,不願處理面對的時候呢? 《斷.捨.離》這個議題這幾年一直不斷的被討論著,無論是近年文青與設計圈流行的極簡主義,或是收納整理的觀念開始被廣泛討論,似乎都與這三個字息息相關。 兩年
Thumbnail
收納東西真煩人,但是要丟掉卻又會有種焦慮感? 如果你有種家中東西怎麼收也收不完,快被煩死了的感覺,歡迎參考本書。
Thumbnail
收納東西真煩人,但是要丟掉卻又會有種焦慮感? 如果你有種家中東西怎麼收也收不完,快被煩死了的感覺,歡迎參考本書。
Thumbnail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魔法》是開始留停生活沒多久時看的書, 不是只是單純的整理&收納物品,比較像是一種梳理自我的過程, 那些好的壞的,都變成有意義的之後才能被留下。
Thumbnail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魔法》是開始留停生活沒多久時看的書, 不是只是單純的整理&收納物品,比較像是一種梳理自我的過程, 那些好的壞的,都變成有意義的之後才能被留下。
Thumbnail
每一個囤積症背後丟不掉的其實是內心的重擔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到底是不是病?還是一種壞習慣?當我認識到原來囤積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時,我更認真地去看待及思考自己及母親的儲物問題。
Thumbnail
每一個囤積症背後丟不掉的其實是內心的重擔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到底是不是病?還是一種壞習慣?當我認識到原來囤積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時,我更認真地去看待及思考自己及母親的儲物問題。
Thumbnail
這幾年掉入了斷捨離的坑。閱讀了坊間幾乎每本相關主題書籍,重看了數十遍日劇《我的家空無一物》。養成了習慣,卻也發現了副作用。
Thumbnail
這幾年掉入了斷捨離的坑。閱讀了坊間幾乎每本相關主題書籍,重看了數十遍日劇《我的家空無一物》。養成了習慣,卻也發現了副作用。
Thumbnail
『一本好書』提案 這些年,坊間出了許多關於整理或清理雜物的書籍。 關鍵字圍繞著「斷捨離」,教我們清理空間就是清理內在,外在是內在的投射......等等。 代表著在這過度消費的小時代,整理似乎是人們的課題,內在紛擾與囤積已是人們的正常狀態,不斷地尋求與釋放,
Thumbnail
『一本好書』提案 這些年,坊間出了許多關於整理或清理雜物的書籍。 關鍵字圍繞著「斷捨離」,教我們清理空間就是清理內在,外在是內在的投射......等等。 代表著在這過度消費的小時代,整理似乎是人們的課題,內在紛擾與囤積已是人們的正常狀態,不斷地尋求與釋放,
Thumbnail
Phyllis。2015。方智出版。 推薦給:真的可動用親情、友情、愛情、公權力等去改造有囤積癖的人…… 我太想知道到底為什麼他要一直囤積東西了?買卻不看的一堆雜誌、DVD、書籍(因為只買不看,所以還會忘記買過了,而又再買一本…)、模型等。作者舉了超多世界各地有囤積癖的例子,但我看完後發覺,唯有當
Thumbnail
Phyllis。2015。方智出版。 推薦給:真的可動用親情、友情、愛情、公權力等去改造有囤積癖的人…… 我太想知道到底為什麼他要一直囤積東西了?買卻不看的一堆雜誌、DVD、書籍(因為只買不看,所以還會忘記買過了,而又再買一本…)、模型等。作者舉了超多世界各地有囤積癖的例子,但我看完後發覺,唯有當
Thumbnail
以前的人難道沒有「斷捨離」的需求嗎?我想當然有,但多半是概念上的,而不是實際上真的需要拋棄身邊堆積如山的物品,畢竟現今這個過度生產過度消費的社會,也才不過發生幾十年的光景,剛好是這群慢慢變老的嬰兒潮世代才擁有的  我常在想為什麼談有關於老後整理這類的書,在這幾年的書市裡非常熱門,各式各樣,各個不同的
Thumbnail
以前的人難道沒有「斷捨離」的需求嗎?我想當然有,但多半是概念上的,而不是實際上真的需要拋棄身邊堆積如山的物品,畢竟現今這個過度生產過度消費的社會,也才不過發生幾十年的光景,剛好是這群慢慢變老的嬰兒潮世代才擁有的  我常在想為什麼談有關於老後整理這類的書,在這幾年的書市裡非常熱門,各式各樣,各個不同的
Thumbnail
好像電光一閃的瞬間,這樣的生活方式,不也是精神上的斷捨離嗎! 那些行動裡,有沒有像是房子裡的根本沒有必要的物品,等著我去清理和面對,等著我好好地看一看在它背後的情緒與渴望是什麼?又是什麼抓著自己不放?
Thumbnail
好像電光一閃的瞬間,這樣的生活方式,不也是精神上的斷捨離嗎! 那些行動裡,有沒有像是房子裡的根本沒有必要的物品,等著我去清理和面對,等著我好好地看一看在它背後的情緒與渴望是什麼?又是什麼抓著自己不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