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系列:資訊不對稱

2020/04/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脫離學生時代一直都還會想起的課本內容,是經濟學的「資訊不對稱」。
因為生存在社會上的確一直都存在這樣的現象,人和人之間更是充斥著大大小小的資訊不對稱。
有時候聽著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後,再回想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了比較),都會覺得人真的都是活在自己想法所構築的世界裡,
「我以為…」、「我覺得…」。
就算是立論於客觀資料或樣本下所說「基於…所以可以得到XX結論…」,也都只是相對的客觀。
這世界上沒有全然的客觀,所謂的客觀都是每個人基於自己擁有的資訊所建構出來的相對客觀,或號稱一定數量樣本數所建構出來的相對客觀。
真有全然客觀的科學嗎?如果有,那怎麼會持續不斷地出現新的理論和觀念呢?老是說一天吃一顆蛋會膽固醇超標的時代也過去了。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凡是會和人牽扯到的工作(政治尤為代表)都被說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因為每個人都用其自我建造的世界在批判現象及爭取權利,而也在如此的思維之下,現在邊吃飯邊看社會新聞(每一件事都有當事人參與其中)時,聽著別人批判電視上的犯嫌如何如何時,自己都傾向繼續安靜吃著飯菜:因為我不是對方,我永遠不知道發生在對方身上的事情有什麼,每一件事情都隱藏著片段的資訊,影響著人們改變。
「就算是本人,相信也很難真正清楚為何自己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結果,突然知道真正成熟的人該是什麼樣子了,應該是了解到自己總是無知的吧。
當我們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或言論荒謬或不認同,或甚至產生對立性的情緒或想法,稍微具備理性的我們,會選擇即時剎車、盡可能在失衡之餘,嘗試了解對方可能想要傳達的是什麼,或究竟為何會做出如此的行為和發表如此的言論:但遺憾地,我們最終獲得的結果,都不是是「真理」,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個自認滿意的答案,但終究仍然只是我們自己「腦袋又再次加工過後、所呈現出來的一些資訊」。
持續性地學習和溝通,可以讓人們離無知的這端遠一些,但卻無法逼近全知全能的神的境界,甚至是越離越遠:「這資訊上的無知,不只是科學上的理論資訊,人和人之間的資訊也一樣。」
結果,無可避免地,人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哩,在裡面打轉、興起情緒(在這個人們想像的世界裡的快樂和悲傷,基本上都是同質的事物),而這就是人們最大的局限。
而了解自身是無知的,並不斷提醒自己這個事實,雖然無法保證就此讓人生往你所想要的方向去改變,但卻給予了人生一把鑰匙,那是把可以讓自己回到真正快樂的關鍵:真正的快樂,不需要費盡千辛萬苦才能找到祂,就算找到了,也是短暫停留的、虛幻的快樂,只是人們自己想像出來的快樂。
就像「離苦得樂」:這本身也還是自己想像出來的苦和樂。
「真正的快樂,一直都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黑仔.憨吉
黑仔.憨吉
紀錄生活雜感的地方,希望在這小小抒發空間中偶爾的一些感受,也可以令觀看者您有所收穫。 如果對您有幫助,您想請作者喝杯咖啡,請利用方格子相關贊助功能,感恩大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