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群媒體不再是私領域的平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對於論述自己的想法,我依然覺得很支持,大方向是沒有想法上的交流就不會有進步。
記得在我小時候,老師常常說,台灣學生都不愛舉手問問題,應該多學學外國學生,有問題就要提出。確實我小時候也會發生明明有點疑問,但因為擔心自己無法具體說明清楚這個疑問,所以就不敢舉手發言。擔心被評論也好,擔心問錯問題造成尷尬也好,這點在大學畢業後,我有嚴格輔導自己調整這個心理狀態,並且工作的內容也包含「透過對話不斷對焦達成共識」,因此狀況有改善,追求用好的方式提問、質疑、對話,是我很欣賞且嚮往的達到交流方式。
「對話的自然感受是否能發生在社群平台呢?」
我自己感覺是不行,但「對話」是比較能討論事情的方式。
對話不一定要有結論,好的對話像是打網球一樣,有個好隊友接球回球,偶有漏接但我們持續的交流,沈浸在其中,不期待對方給予同一個方向的球,但期待對方回擊。
但社群平台,因為觀眾多,就算觀眾都是你的朋友,你還是會在意「我現在說的話是否得到朋友們的認同」、「其實我的意思不是只有情緒上的字眼,只是...」。

我把自己在社群上遇到的狀況整理下來。

感受來得太快,來不及深思|
透過文字的來回,也可能是臉書介面上的設計,一瞬間過了那個情緒就來了,於是我轉發了,我用一句話來敘述我的想法。
|資訊量龐大,沒有對話沒有對焦|
情緒感受加上大量的資料量,東拼西湊令人焦慮,很想問問題,但擔心達不到對話的效果,於是選擇沈默,或是決定在牆上評論。動態牆上的評論形成了另一個話題,可能選邊站,可能文字上帶有新的情緒。雖然想對話的立意良善,但因為平台的設計,則容易被看作是立場的表態。
如果是表態的感受,對話就會消失,因為沒有人想跟朋友衝突,再者滑過的時間匆促,可能導致無法另闢私人視窗作為更深入的交流。
|於是淪於筆戰,然後很快地又有下一場筆戰|
文字的資訊總是比較絕對,閱讀者會有對於文字的直接感受。
聲音則能表達出各種情緒,有可能帶著謙虛的心提問,但是這點在社群上是無法感受到的。因此感受像是筆戰,也許動機不是。
McLuhan 把媒體大致分為兩種:「熱」(hot)與「冷」(cool)。熱媒體是高解析度媒體,其傳遞的訊息直接、清晰、飽滿。受眾不需要知道潛台詞、典故或是文化脈絡。受眾得到的就是充分的資訊。《源自科技島讀:聲音的熱力,與安靜的珍貴》
我在社群上的發言一直有種卡卡的感受,我認為社群發言像是不定期的隨堂考,心裡話是我確實無法暢所欲言,因為會擔心自己沒有準備好,但因為社群本身的魅力(誰不想加入gossip girl的聊天室呢),又會讓我想加入“交流”。

於是我最近多了一些新的做法分享,

1. 發言後,如果回頭想想還有新的想法,就去修改並提出為什麼自己想法改變。也許是愛面子,但我覺得就算只有一個人會去看我的內容,我也需要負責,以免有什麼誤解。

2. 把想討論的議題寫下來,先丟給1-2個能聊這種話題的朋友,舉例:我最近想聊聊博恩XXX的議題,你之後可以留下時間給我跟我聊聊嗎?我覺得這種先設定議題,再來討論的方式還不錯,就讓潛意識先去幫你整理一下,不必依賴大腦立刻給予回應。
能達到有機會反思社會議題並與同儕討論的效果,一傳二,二傳四,我想也是一種交流的力量。


這次文章的題目是,如果社群不再是私領域,也許它從來不是,之於我,過去當認識的人不多時,我在大學時代確實把它當作是MSN動態在發表自己的日常,現在的我改變了,因此我確實有這個轉換。不曉得讀者覺得如何?(當然我也知道現在很多人已經把社群當作是資訊的公佈欄,可能是文字版的pinterest吧!私領域已經轉自IG)

以上是我對自己在社群上遇到的問題與反思,歡迎與我交流,可以的話希望是“對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8會員
77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是凱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意識、無意識跟感情有什麼關係呢? 我讀了《我決定簡單的生活》,看到一段話,突然有個念頭閃過,書上引用了一段話『人就算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也意識不到行為背後的原因。』 意識是我們思考視覺、決定行動的源頭,不過,絕大多數的行動不是基於大腦的指令,而是身體自動自發的行為。 最近被因何妤玟離婚的關係,看了很
我知道你很脆弱,我知道你處境很難為。 我知道你小時候很不好受,我知道你雖然家境富裕但不覺被愛。 我知道你出社會後常常被誤解,我知道大家做事都不合你意。 我知道你本質是善良的,我知道你對這世界沒有惡意。 但你常常有自己的覺得。 你把自己畫出一個虛擬泡泡,泡泡是戳不破的,因為是這你想像出來的。 像銅牆
不知道什麼時候,你發現每個人都不斷的在展示自己。 不知道什麼時候,你從懷疑這樣的行為,轉而成為這樣的人,就像你永遠不知道你那一天已經是大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已成為大人了。 打開手機,我們在電子的水晶球中看著美麗的事物、耀眼的成就。如果以前的我們都追求著流星一瞬,我們現在可能只是在比誰的
每個人在每個時刻場域都有可能成為弱勢。 不管是藝人、小學生、談戀愛的人、有錢人、窮人只要是人,不管他的背景如何,都可能被歧視,被貼標籤後,開始過著滿足社會眼光的行為,這就是歧視。 「歧視之意」:輕視,以不公平的態度相待。 生活中充滿著歧視的思想,其實很多歧視是小時候被家長錯誤的觀念移植的,以致長大後
你會在什麼時候討厭自己呢? 我好像是在讓人失望的時候。 每次發生讓人失望的時刻,我都會反芻自己為什麼沒有早知道。 可能很難全面去想到,我已經盡力了。 我沒辦法盡善盡美完成每個任務都做的很好。 我沒辦法完成每個人想要我達成的理想樣貌。 如果你跟我一樣,你覺得你有很努力了,但還是疏忽了忘記了錯誤了
因為武漢肺癌疫情的關係,最近許多公司開始實習『遠端工作』,也有很多專業文章開始討論遠端工作在台灣可行嗎?唐鳳在2016年的專訪就提到,遠端工作的好處,在歐美已經提倡這關觀念許久,網路企業wordpress甚至沒有辦公室,他們是如何做到溝通零死角,在沒有人管(看)著的情況,依然交出營收百億的成績單。
有意識、無意識跟感情有什麼關係呢? 我讀了《我決定簡單的生活》,看到一段話,突然有個念頭閃過,書上引用了一段話『人就算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也意識不到行為背後的原因。』 意識是我們思考視覺、決定行動的源頭,不過,絕大多數的行動不是基於大腦的指令,而是身體自動自發的行為。 最近被因何妤玟離婚的關係,看了很
我知道你很脆弱,我知道你處境很難為。 我知道你小時候很不好受,我知道你雖然家境富裕但不覺被愛。 我知道你出社會後常常被誤解,我知道大家做事都不合你意。 我知道你本質是善良的,我知道你對這世界沒有惡意。 但你常常有自己的覺得。 你把自己畫出一個虛擬泡泡,泡泡是戳不破的,因為是這你想像出來的。 像銅牆
不知道什麼時候,你發現每個人都不斷的在展示自己。 不知道什麼時候,你從懷疑這樣的行為,轉而成為這樣的人,就像你永遠不知道你那一天已經是大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已成為大人了。 打開手機,我們在電子的水晶球中看著美麗的事物、耀眼的成就。如果以前的我們都追求著流星一瞬,我們現在可能只是在比誰的
每個人在每個時刻場域都有可能成為弱勢。 不管是藝人、小學生、談戀愛的人、有錢人、窮人只要是人,不管他的背景如何,都可能被歧視,被貼標籤後,開始過著滿足社會眼光的行為,這就是歧視。 「歧視之意」:輕視,以不公平的態度相待。 生活中充滿著歧視的思想,其實很多歧視是小時候被家長錯誤的觀念移植的,以致長大後
你會在什麼時候討厭自己呢? 我好像是在讓人失望的時候。 每次發生讓人失望的時刻,我都會反芻自己為什麼沒有早知道。 可能很難全面去想到,我已經盡力了。 我沒辦法盡善盡美完成每個任務都做的很好。 我沒辦法完成每個人想要我達成的理想樣貌。 如果你跟我一樣,你覺得你有很努力了,但還是疏忽了忘記了錯誤了
因為武漢肺癌疫情的關係,最近許多公司開始實習『遠端工作』,也有很多專業文章開始討論遠端工作在台灣可行嗎?唐鳳在2016年的專訪就提到,遠端工作的好處,在歐美已經提倡這關觀念許久,網路企業wordpress甚至沒有辦公室,他們是如何做到溝通零死角,在沒有人管(看)著的情況,依然交出營收百億的成績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想要交朋友,但沒辦法接受常常跟朋友聚會,這樣行得通嗎? 」帶著困惑問身邊較年長的研究所同學。忘記當年同學回答的內容,印象中聽完他的想法,還是難有結論。不想放棄在交友和保有自我間的平衡,這些年我持續探索友誼的各種可能,在失敗中,越來越看清楚內向者交友之路。
最近有一些新的覺察,邁入大學的生涯後,更加的明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體會、感受。才能找出屬於自己的最佳解。 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多少時間是社交,又多少時間是留給自己,是一個流動的狀態,卻是大部分會給我帶來情緒波動的主因。 最近感悟到,當我在面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時學到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問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情感和感受,以及作者從中所得到的一些領悟。在交往過程中,作者發現人和人之間提供了不同的情感價值,並且強調了與每個人都從朋友開始,因為沒有足夠的話題,便無法開啟情愛之外的話題。文中反映了作者對於與人交往的悟性和成長。
Thumbnail
人們往往多問外在狀況,卻少探問內在感受。文章探討社會對話中常見的話題,呼籲人們注意個人內心真實感受,而非只重視外在條件。通過真誠的對話,讓人們找到內心最在乎的東西,並記錄下自己的歷史,展現真實自我。
Thumbnail
過去曾有一段時間拒絕使用社群軟體,理由為:上面全都只是一些好的、開心的、明亮的事情而已。
Thumbnail
想起之前在讀書會上討論的話題——當我們在社群平台看到不合時宜的發言,甚至是針對我們自己所屬群體(ex: 文組、女性、支持某些理念者……)的抹黑與攻擊時,是否應該主動發言表達不同觀點或甚至適時反擊? 『如果自己什麼都不說,會不會久了大家就會認為他們是對的?』朋友認為,不同的聲音很重要,表達自己的立場
Thumbnail
由於社交軟體和社群媒體的發達,人們開始了不用說話的交談,尤其特別適合社恐內向的人,例如在下我。不用面對面、不用擔心聲音不動人、可以延長思考時間、還可以修改甚至收回(來得及的話)。社交好像變得容易了,距離好像更加緊密了,但是關係卻可能疏遠了?為何?因為少了聲音的溫度。
Thumbnail
與其說是同學會~不如講同窗好友敘舊。因為見面的都是平常臉書或是賴上面可以聯絡得到的同學,真的有需要的時候會在上面聊天,但是高中群組這個功能相對少,即便聯繫過年見面這件事情也都沒有在群組提到~反而是同學私訊我,一方面比較熟的就我們幾個,再來就是時間也有點趕,很難馬上約了就成行! 同學見面聊了很多近況
Thumbnail
這篇專欄討論了現代人溝通方式的差異,以及作者對於當面聊天的態度。他分享了與朋友蔡兄之間的聊天風格和分享的生活經歷。文章中,作者談到了人生觀、媒體對思維的影響以及生活中多樣化的觀點。同時也提到了生活中的抉擇和尊重。文章內涵豐富,提供了觀點和啟發,適合現代人重視自我發展和生活態度的思考。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想要交朋友,但沒辦法接受常常跟朋友聚會,這樣行得通嗎? 」帶著困惑問身邊較年長的研究所同學。忘記當年同學回答的內容,印象中聽完他的想法,還是難有結論。不想放棄在交友和保有自我間的平衡,這些年我持續探索友誼的各種可能,在失敗中,越來越看清楚內向者交友之路。
最近有一些新的覺察,邁入大學的生涯後,更加的明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體會、感受。才能找出屬於自己的最佳解。 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多少時間是社交,又多少時間是留給自己,是一個流動的狀態,卻是大部分會給我帶來情緒波動的主因。 最近感悟到,當我在面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時學到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問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情感和感受,以及作者從中所得到的一些領悟。在交往過程中,作者發現人和人之間提供了不同的情感價值,並且強調了與每個人都從朋友開始,因為沒有足夠的話題,便無法開啟情愛之外的話題。文中反映了作者對於與人交往的悟性和成長。
Thumbnail
人們往往多問外在狀況,卻少探問內在感受。文章探討社會對話中常見的話題,呼籲人們注意個人內心真實感受,而非只重視外在條件。通過真誠的對話,讓人們找到內心最在乎的東西,並記錄下自己的歷史,展現真實自我。
Thumbnail
過去曾有一段時間拒絕使用社群軟體,理由為:上面全都只是一些好的、開心的、明亮的事情而已。
Thumbnail
想起之前在讀書會上討論的話題——當我們在社群平台看到不合時宜的發言,甚至是針對我們自己所屬群體(ex: 文組、女性、支持某些理念者……)的抹黑與攻擊時,是否應該主動發言表達不同觀點或甚至適時反擊? 『如果自己什麼都不說,會不會久了大家就會認為他們是對的?』朋友認為,不同的聲音很重要,表達自己的立場
Thumbnail
由於社交軟體和社群媒體的發達,人們開始了不用說話的交談,尤其特別適合社恐內向的人,例如在下我。不用面對面、不用擔心聲音不動人、可以延長思考時間、還可以修改甚至收回(來得及的話)。社交好像變得容易了,距離好像更加緊密了,但是關係卻可能疏遠了?為何?因為少了聲音的溫度。
Thumbnail
與其說是同學會~不如講同窗好友敘舊。因為見面的都是平常臉書或是賴上面可以聯絡得到的同學,真的有需要的時候會在上面聊天,但是高中群組這個功能相對少,即便聯繫過年見面這件事情也都沒有在群組提到~反而是同學私訊我,一方面比較熟的就我們幾個,再來就是時間也有點趕,很難馬上約了就成行! 同學見面聊了很多近況
Thumbnail
這篇專欄討論了現代人溝通方式的差異,以及作者對於當面聊天的態度。他分享了與朋友蔡兄之間的聊天風格和分享的生活經歷。文章中,作者談到了人生觀、媒體對思維的影響以及生活中多樣化的觀點。同時也提到了生活中的抉擇和尊重。文章內涵豐富,提供了觀點和啟發,適合現代人重視自我發展和生活態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