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朋友、敵人還是壓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個人都在使用的社群媒體,加速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密度。也擴大了不同群體間接觸的機會。然而,是否所有人都能在這個快速且密集的現代社會自在的生活呢?我想聊一聊高度集成的社群對我這種不長於交際的人的看法。

壓力對我的意義

對於我而言壓力是緊跟在後的追逐者,是一直叨叨絮絮的規範,也是期待著自己能有不一樣人生的想法。

常常有人告訴我,壓力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壓力當成真的壓在自己身上的東西。面對壓力最重要的不是面對或者處理,而是不要把他當一回事。

出社會前,把課業和責任看得無比重要的我,完全不認同這句話。

進入社會後,這句話就是我的聖經

raw-image

社群媒體給我的啟示

我一直覺得社交這個東西似乎在發展的過程中被人給扭曲了,不管是媒體還是平台,似乎都有意無意地將被人給認同變成一件無比重要的事情。

明明人生下來時就是一無所有,離開時也同樣如此。但社會上似乎總要我們在這個世界留下一定的足跡才稱得上是圓滿。

到了現在這個社交媒體發達的時代,這樣的現象似乎更加明顯。彷彿在交流前不先通過社群了解你的帳號,就無法完整的認識你這個人一樣。有些時候甚至會在本人面前翻閱他的社群帳號紀錄。明明人就在前面不是嗎?到底為什麼不直接開口問呢?

另一方面,社交無能的我面對這些關於社群帳號經營的問題,更是一蹋糊塗。往往試著搭建起初步的帳號後就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些什麼?

這樣的我適合這樣的社會嗎?會被社會給排斥嗎?
不知不覺間,壓力就這麼誕生了。

壓力來了之後,自然要想辦法處理。學生時代的我,為了和同學交流,用上了即時通;出了社會後,我放棄使用FB。

因為,那裡沒有我想交流的人,也就沒有使用的必要。

終究,社群的使用還是要回歸使用者是否需要這件事情上。

社群是朋友?還是敵人?

在這個數位時代,連結是社群最大的標籤,但是我們是否真的有那麼多真正的朋友呢?或者,社交媒體只是給我們一種虛幻的連結感?

首先,讓我們談談社交連結與孤獨感。是的,社交媒體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我們與世界各地的朋友保持聯繫。但問題是,這些聯繫是否真正有意義?滑動屏幕上的無數帖子和按讚,是否能填補我們內心的孤獨感?或者,這只是一種暫時的安慰,當我們關掉手機時,那種孤獨又再次湧上心頭。

其次,讓我們談談社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我們總是不自覺地拿起手機,打開社交媒體應用,追逐著讚數和追隨者數。但這樣的追求是否真的帶來了快樂?事實上,社交媒體往往帶來更多的焦慮和壓力。我們不斷地比較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懷疑自己是否足夠好。這種心理負擔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所以,讓我們回答最初的問題:社交媒體是朋友還是敵人?答案並不是非黑即白。社交媒體可以是朋友,但我們必須明白它的限制和影響。我們需要保持現實和虛擬世界的平衡,培養真實的人際關係,遠離無意義的比較和競爭。同時,我們也需要意識到社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潛在危害,學會限制使用時間,尋找更有意義的活動和交流方式。

讓我們懷抱著一顆開放的心,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好處,同時保持對自己和他人真實的關愛和照顧。社交媒體可以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必須堅守著真實和人性的價值,不讓虛幻的連結遮蔽我們對真正友誼的追求。




最後一段因為最近加班太多有點腦死了,用生成式AI幫忙打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Ds  Tacr-avatar-img
2023/06/05
希望我給你的是祝福與喜樂,晚安!
avatar-img
沉默者的發聲方式
20會員
118內容數
少年總是做夢,青年總是尋夢,中年總是不夢,老年一場大夢。 在夢相互交織的現實裡,讓我們一起勾勒夢的形狀
2025/04/27
本文探討近代化學之父安託萬-羅朗·德·拉瓦節的生平貢獻,特別著重他在實驗方法上的革新,如何以定量實驗驗證質量守恆定律,並藉由氧化實驗重新定義燃燒現象。文章也闡述了系統化實驗方法對化學發展、工業革命及科學教育的深遠影響,說明拉瓦節如何將化學從哲學思辨轉變為精確科學。
Thumbnail
2025/04/27
本文探討近代化學之父安託萬-羅朗·德·拉瓦節的生平貢獻,特別著重他在實驗方法上的革新,如何以定量實驗驗證質量守恆定律,並藉由氧化實驗重新定義燃燒現象。文章也闡述了系統化實驗方法對化學發展、工業革命及科學教育的深遠影響,說明拉瓦節如何將化學從哲學思辨轉變為精確科學。
Thumbnail
2025/02/24
世界觀設計:這是一個只能用點點點溝通的世界,人類無法言語的世界 場景設計:午後的咖啡廳,外頭的小雨稀稀落落的下著 主人公:落魄的、不會說話的保險業務和優秀的銷售冠軍
Thumbnail
2025/02/24
世界觀設計:這是一個只能用點點點溝通的世界,人類無法言語的世界 場景設計:午後的咖啡廳,外頭的小雨稀稀落落的下著 主人公:落魄的、不會說話的保險業務和優秀的銷售冠軍
Thumbnail
2025/02/22
臺灣教育體制長期以來注重未來成果,忽略當下學習的成就感,導致學生在追求「未來」的過程中迷失自我。本文探討臺灣教育制度的盲點,如何讓108課綱真正發揮效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成就感,並期待Z世代能改變現況。
Thumbnail
2025/02/22
臺灣教育體制長期以來注重未來成果,忽略當下學習的成就感,導致學生在追求「未來」的過程中迷失自我。本文探討臺灣教育制度的盲點,如何讓108課綱真正發揮效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成就感,並期待Z世代能改變現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每個人都在使用的社群媒體,加速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密度。也擴大了不同群體間接觸的機會。然而,是否所有人都能在這個快速且密集的現代社會自在的生活呢?我想聊一聊高度集成的社群對我這種不長於交際的人的看法。
Thumbnail
每個人都在使用的社群媒體,加速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密度。也擴大了不同群體間接觸的機會。然而,是否所有人都能在這個快速且密集的現代社會自在的生活呢?我想聊一聊高度集成的社群對我這種不長於交際的人的看法。
Thumbnail
社群媒體似乎使我們更容易廣泛聯繫卻更難深層連結,而人與人要能感覺不孤單被滋養,是需要深層連結的。我認為的深層連結不一定得常常在一起,但是彼此的互動能夠真實地表達情感,述說自己在意的人事物,不只報喜,還能報憂,直白地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Thumbnail
社群媒體似乎使我們更容易廣泛聯繫卻更難深層連結,而人與人要能感覺不孤單被滋養,是需要深層連結的。我認為的深層連結不一定得常常在一起,但是彼此的互動能夠真實地表達情感,述說自己在意的人事物,不只報喜,還能報憂,直白地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Thumbnail
  每一個人都在做自己,但這種自己,你又看見了什麼?你真的以為這樣的做自己,整體社會,包含整個世界都可以連結順暢,暢行無阻?你真的認為在提升自己的進步價值,是沒錯,我是進步了!但終究是為了進步而去進步,無法去反思進步的真正原動力是什麼,因為我們都要,都渴望。
Thumbnail
  每一個人都在做自己,但這種自己,你又看見了什麼?你真的以為這樣的做自己,整體社會,包含整個世界都可以連結順暢,暢行無阻?你真的認為在提升自己的進步價值,是沒錯,我是進步了!但終究是為了進步而去進步,無法去反思進步的真正原動力是什麼,因為我們都要,都渴望。
Thumbnail
不論是成人或者青少年,在當今資訊爆炸講求效率的時代,無可避免的高度依賴社群媒體,從與親友保持聯繫、打發時間、跟上潮流到閱讀新聞時事等。不可否認社群平台確實打造了一個方便不受地域阻礙的空間。
Thumbnail
不論是成人或者青少年,在當今資訊爆炸講求效率的時代,無可避免的高度依賴社群媒體,從與親友保持聯繫、打發時間、跟上潮流到閱讀新聞時事等。不可否認社群平台確實打造了一個方便不受地域阻礙的空間。
Thumbnail
經過了121天,第三次恢復使用社群軟體。 IG登出,臉書限制一天使用3分鐘的時間(因為偶爾想寫寫東西) 理由是,擔心自己用不好的方式攝取多巴胺,反而產生更多的焦慮。 看著一篇篇的網路貼文,我沒有在理解文字,也沒有想要社交。 我只是享受著,指尖滑過螢幕的快感,對我來說那是一種制約。
Thumbnail
經過了121天,第三次恢復使用社群軟體。 IG登出,臉書限制一天使用3分鐘的時間(因為偶爾想寫寫東西) 理由是,擔心自己用不好的方式攝取多巴胺,反而產生更多的焦慮。 看著一篇篇的網路貼文,我沒有在理解文字,也沒有想要社交。 我只是享受著,指尖滑過螢幕的快感,對我來說那是一種制約。
Thumbnail
「發現自己常常容易被手機通知聲打斷手邊工作,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機來滑,就算沒有訊息,也會想要打開看一下……」 「自己在FB、Instagram上發文,如果沒有人按讚,會感到難過失落,或是Line被已讀不回的時候,一直盯著手機看,直到對方回覆才安心……」
Thumbnail
「發現自己常常容易被手機通知聲打斷手邊工作,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機來滑,就算沒有訊息,也會想要打開看一下……」 「自己在FB、Instagram上發文,如果沒有人按讚,會感到難過失落,或是Line被已讀不回的時候,一直盯著手機看,直到對方回覆才安心……」
Thumbnail
大家都知道社交的重要性,但社交並非亂槍打鳥,而是要慎選社交對象並好好安排利用時間,好好檢視我們的通訊錄,是否絕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無效社交呢?
Thumbnail
大家都知道社交的重要性,但社交並非亂槍打鳥,而是要慎選社交對象並好好安排利用時間,好好檢視我們的通訊錄,是否絕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無效社交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