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系列:鐵路殺警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一陣子,鐵路殺警案的一審宣判出爐,用刀刺中鐵路警察李承翰致其死亡的鄭先生,獲判無罪,但須保釋金50萬元(後提高至100萬元)。
──────
進入主題之間,想先打打一些有關又無關的內文。
──────
看了一些新聞以及留言,在有限的認知中,可以判斷主流大部分的意見都是無法接受這個結果的。
不能接受這個判決結果的結果(誠如許多社會議題那般),也是人之所以不斷輪迴的一個原因。
在這依然不是要討論支持或反對這個判決(也不用討論,多看看我幾篇的練肖話、文章,有緣說不定可以感受到那種感覺)。
反而,只是看到這種可以引起大眾強大情緒的社會議題(事件),每次都會有種喜樂相摻的奇怪感受(為什麼喜樂相摻,後述):真得覺得人們(自己也時常這樣判斷自己)真得活在一個很小很小的狀態中。
──────
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是個每天都不斷在發生問題的地方,每個人都從各個不同的環境活了過來,有些人活得比較長,有些人則不幸早夭。但不可否認地,就是每個人都繼承許多過去的東西,直到了現在這個瞬間。
「各個不同的環境」、「許多過去的東西」,這些就是佛家所說因果的「因」。這些「因」來自於過去好久好久以前的各式各樣的人事物,有些關於我們生理之所以變成今天這樣,有些則關於我們文化之所以變成今天如此,其他還有政治、經濟、社會….,好多好多,上述是總體的視角;而除了總體,回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動植物…,甚至是微小到看不見的細胞和病毒,也都和這些「因」有關。
在此也不是要刻意討論到某個領域(諸如宗教、玄學或超自然),所謂的「因」也只是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見,我們也都常見的「因果」的一部份而已。我們常說「因果因果,有因就有果。」而我在這要講的,也只是如此而已:只是我們一般人都只將這種「因果」「限縮」在非常非常微小的層面
何謂將「因果」「限縮」在非常非常微小的層面?像是當我們見到或遇到某事情時(看到或遇到一個「結果」),我們都會直覺上都會認為是來自於某一種或某幾種「原因」。也因此,基於此「原因」導致的「結果(結果1)」,該有怎樣進一步的「結果(結果2)」,也只有某一種或某幾種。
PS:「結果1」則是「結果2」的「原因」
人們會這樣判斷很正常,因為我們的能力本就有限:雖然知識水平普遍提升,但我們同時也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還多著很(不然我們每一個人怎不都考進醫學系或其他需要更多學力的地方呢):而這時候,講到的還只是過去人們發現、發明的知識而已,尚不包括更多我們仍未發現、發明的知識。
更有甚者,還有一個部分,我們也始終無法得知:那就是每個人心中究竟在想什麼、有什麼、發生了什麼。
綜觀上述,簡單說就是我們無法知道的東西真的太多太多
所以,我才說人們都將「因果」「限縮」在非常非常微小的層面:明明知道得很少,卻總認為事情就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也因此,我所說的,「人們都將「因果」「限縮」在非常非常微小的層面」,並不是要評價這樣的行為是錯的,而只是很單純地描述出了一個人們平常根本沒有意識到的事實。
(而這種「限縮」,甚至包括根本沒有意識到或不知道有「因果」的存在)
「因果」包含的層面和內容是無限大的,祂決定了很多事情。
而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很多事情都是安排好的」。對於這句話,其實回到限縮的立場,或換成其他人比較聽得懂的立場,像是「人們是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去說那句話是錯的,這樣的評價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就前面說的立場(「因果」包含的層面和內容是無限大的),那對於「很多事情都是安排好的」這句話,我們將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反彈。
PS:就連觀看這篇文章的人會是什麼人,或是否有耐心看到這裡,或看到這裡是否有一樣的感受,也都是安排好的。
說到這裡,再回頭看文章一開始有提到的一句話,「不能接受這個判決結果的結果(誠如許多社會議題那般),也是人之所以不斷輪迴的一個原因。
就限縮的立場來看,上面那段話會看成有點像是:因為不能接受這個判決結果,是不好的,所以會繼續會落入輪迴中痛苦。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就連支持這個判決結果,我也會想說一模一樣的話
多空三行,作為一個強調:那,你會想知道怎麼擺脫輪迴嗎?
答案簡單到甚至沒有任何人會相信,那就是:「真正地相信『「因果」包含的層面和內容是無限大的,祂決定了很多事情。發生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一切人事物,都沒有所謂的好與壞』(以下簡稱「相信」)所以,對於任何所見所聞,進入認知的人事物,都不要完全相信或不相信。不因為任何眼前發生的事情起了情緒,偏離了這個相信,就可以了。」
PS:這邊講的「相信」是相信因果包含的層面和內容是無限大的,不是指對於任何所見所聞的相信與否。
然後,我馬上要補充說明:幾乎沒有任何人可以逃離這個輪迴。
如果今天你的至親或摯愛,遭人姦殺、虐殺,或遭逢意外,死得血肉模糊、四肢不全,或甚至你百病叢生,痛苦不堪。
這樣的你所面對的狀況,如何可以讓你相信,上面那個該相信的相信呢?
接著,則是如果先不討論那些極端的狀況(至親和摯愛被XXXX),我們一般人大部分面對的,那些和和家人、朋友、同事或社會間的一些事情,我們也始終在用偏離相信的方式生活著,而對於這部分,大家應該是比較可以落實「相信」的。
而每每在新聞上引起軒然大波的社會爭議,也都是可以讓我們練習如何落實這個「相信」的機會。
就像這一次的鐵路殺警案宣判。
──────
就像這一次的鐵路殺警案宣判。
那如何落實這個相信呢?,
答案就在「相信」之中的一部分:在「真正地相信『「因果」包含的層面和內容是無限大的,祂決定了很多事情。』所以,對於任何所見所聞,進入認知的人事物,都不要完全相信或不相信。不因為任何眼前發生的事情起了情緒,偏離了這個相信,就可以了。」之中,其中的這一段「…對於任何所見所聞,進入認知的人事物,都不要完全相信或不相信。…」答案就看這部分就可以了。
就可以了。
以鐵路殺警案來說,新聞和大部分的風向主導的是「這樣判決是錯的」,對於這件事,我們不要完全相信或不相信;各種官員和民代也跳出來說:「這樣的判決有違人民的期待」,我們不要完全相信或不相信;還有人說「法官和檢驗醫生是恐龍、是垃圾」,我們不要完全相信或不相信
而這種「不要完全相信或不相信」的微妙的平衡感覺,「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我覺得可以表達出一些感受。
在始終抱持疑問的過程中,我們的心、人生的空間,將會變得比較寬廣、比較具備彈性、比較柔和,才真正地可以比較活在輪迴之外,活出較為真實的快樂
這種快樂,是沒有人世間任何情緒的快樂,不等於人世間快樂的快樂,是大喜樂。
──────
<後紀>
在最後一段,我用了一個黑體的比較,一個黑體的較為,其實只是想帶出:我們似乎只能相對地活在這個「相信」,進而「比較活在輪迴之外」。
為什麼?
因為,大部分我們都不可能完全沒有情緒
接著,則是第二個「為什麼?」
因為可以相信了「相信」的,不是我們這個我(我們這個我,簡稱「小我」),而是一個更大更寬懬的我;而大部分的我們,都是用小我在生活著,只要用腦袋思考時,我們就是在用小我生活著;而生活在這個世界,每天眼睛一睜開,腦袋就會開始運轉,而既然腦袋開始思考,我們就是在用小我了。
而用到這個小我,會有的行為,就是「將「因果」「限縮」在非常非常微小的層面」(文章前段所述):換句話說,開始用腦袋思考的我(小我),就是那個知道的「原因」很少的大部分的我們。
而帶到這個,我想表達的就出來的:將「因果」「限縮」在非常非常微小的層面的那個主體(就是小我),勢必會擁有的狀態就是「情緒」。
「知道的越少,越容易情緒化。」也因此,所謂全知全能的神,是不會像人類依樣動輒情緒滿溢,反而,「一切都是(祂們)安排好的」。
──────
但有趣的是,對於我(小我)打的主張「…比較活出輪迴之外…」,也是可以練習落實「相信」的。
在這邊,落實的過程是,更寬廣的我告訴我這個小我:每一瞬間的我們,都代表全部的我們
也因此:「真正地相信『「因果」包含的層面和內容是無限大的,祂決定了很多事情。』所以,對於任何所見所聞,進入認知的人事物,都不要完全相信或不相信。不因為任何眼前發生的事情起了情緒,偏離了這個相信,就可以了。」只要有某一瞬間的我們,落實了這個「相信」,我們即已圓滿
我們即已圓滿。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黑仔.憨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博恩這個段子又再次帶出人們總習慣看到(段子)表面,而不會深究背後真正想傳達的意涵究竟為何(也其實就算深究了,也不會每一個細節都懂,因為文字語言背後可以解釋出的結果,都來自每個人內心擁有的東西---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也真的博恩以往常戲謔的態度討論到「強姦」這個對一些人來說完全不想再回憶的敏感話
    在進入標題的探討之前,先來看張圖:       接在這個圖後面,個人想說的是:   鄉民之間很容易吵架的原因之一,就是把每個事情的評價只分成兩種:對或錯。   就像小豬劈腿的事,如果某人的評論著重在劈腿之外的論述(像是說什麼被劈腿的人可以因此有其他所得blabla之類),而非跟著開
「你如果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受苦;得到不想要的東西,也會受苦;就連得到你正好想要的東西,仍然會受苦,因為你無法永遠擁有它。」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人生所有的情緒,都來自我們的腦中所建構的世界。我們看到了小的事物,再瞧見大的事物,就比較出了「大小」;我們摸著了物品的光滑表面,再觸
看到志祺七七這篇的分析,誠如志祺在影片一開始提到的,愛莉莎莎發言涉及歧視原住民的事情,也讓我想到了上次小玉拍攝的飲用母乳的影片所引發的爭議。   以下是心中的呢喃:     一、前幾篇的文章:「Youtuber小玉的飲用母乳影片事件」,於其中,自己打了這一段:   (二)小玉飲用母乳影片事件,所
和老媽講話講到兩歲小姪女時,談到了「洗手」這件事。   想想大部分大人總習慣性叫小孩也教小孩多洗手,擔心生病:一方面是出於愛的表現,不忍心看到小朋友不適,另一方面則是覺得生病之後的照顧又會為照顧添增不少難題。   但現實上,好像也很多大人自己洗手也超不確實的,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嚴以待人,寬以律己」
  針對報導,看完心中有一股想法:害怕戴粉色口罩的問題,是否該聚焦在性別刻板印象或性別平等。 個人的答案是:否。 覺得讓小男孩真正不想戴的原因,是因為他人的嘲笑和本身會害怕他人目光。 刻板印象本身一點問題都沒有,看到某個顏色本來就會聯想到什麼,「性別」只是其中一種。 產生的問題,始終來自人類額
博恩這個段子又再次帶出人們總習慣看到(段子)表面,而不會深究背後真正想傳達的意涵究竟為何(也其實就算深究了,也不會每一個細節都懂,因為文字語言背後可以解釋出的結果,都來自每個人內心擁有的東西---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也真的博恩以往常戲謔的態度討論到「強姦」這個對一些人來說完全不想再回憶的敏感話
    在進入標題的探討之前,先來看張圖:       接在這個圖後面,個人想說的是:   鄉民之間很容易吵架的原因之一,就是把每個事情的評價只分成兩種:對或錯。   就像小豬劈腿的事,如果某人的評論著重在劈腿之外的論述(像是說什麼被劈腿的人可以因此有其他所得blabla之類),而非跟著開
「你如果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受苦;得到不想要的東西,也會受苦;就連得到你正好想要的東西,仍然會受苦,因為你無法永遠擁有它。」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人生所有的情緒,都來自我們的腦中所建構的世界。我們看到了小的事物,再瞧見大的事物,就比較出了「大小」;我們摸著了物品的光滑表面,再觸
看到志祺七七這篇的分析,誠如志祺在影片一開始提到的,愛莉莎莎發言涉及歧視原住民的事情,也讓我想到了上次小玉拍攝的飲用母乳的影片所引發的爭議。   以下是心中的呢喃:     一、前幾篇的文章:「Youtuber小玉的飲用母乳影片事件」,於其中,自己打了這一段:   (二)小玉飲用母乳影片事件,所
和老媽講話講到兩歲小姪女時,談到了「洗手」這件事。   想想大部分大人總習慣性叫小孩也教小孩多洗手,擔心生病:一方面是出於愛的表現,不忍心看到小朋友不適,另一方面則是覺得生病之後的照顧又會為照顧添增不少難題。   但現實上,好像也很多大人自己洗手也超不確實的,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嚴以待人,寬以律己」
  針對報導,看完心中有一股想法:害怕戴粉色口罩的問題,是否該聚焦在性別刻板印象或性別平等。 個人的答案是:否。 覺得讓小男孩真正不想戴的原因,是因為他人的嘲笑和本身會害怕他人目光。 刻板印象本身一點問題都沒有,看到某個顏色本來就會聯想到什麼,「性別」只是其中一種。 產生的問題,始終來自人類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近日新竹市長的案件甫宣判有罪,引發各界議論,除了信者恆信的政治口水外,其中司法系統的弊端暴露無遺,也讓司法的含金量打了一個相當大的問號,首先檢察官在台灣的司法系統具有相當大的權力,甚至無視刑事訴訟法揭示的「無罪推定原則」的陋習行之有年,往往很多案件是用先射箭再畫靶的邏輯去自由心證,升斗小民的案件尚且
Thumbnail
這得看當事人身在其中「追究」的責任是真的合理,還是只是亂扯視角,搞公審的假道學。
最近這種講法甚囂塵上,意思是別去管任何閒事! 我在一段時間前,曾聽過有位易學教授講這句話,但他的本意是別過度左右別人的想法。有人執意要做某件事,如果自己覺得不妥,勸一下,點一下就好了。對方如果不聽,那就是他的因果了。不是說有人掉下河了,不去救也不報消防隊,那人會生會死都是他個人的因果! 實際上,
根據佛經,前世的因將造就今世的果,我們應該遇到問題就嘗試解決, 解決不了就止念,不要讓自己產生更多情緒及因果的種子。 坦然接受,並心無波瀾的面對這些業力。
我很喜歡因果理論。我不知道因果是不是真的,但我是希望他是真的。 只是關於那樣的困惑,偶爾如同起浪時那般一陣一陣的打來 如果因果是真的,如果善惡有報,如果我們已經輪迴無數次, 那我們為何還學不會教訓,同樣的題目考一百次也應該會了 為何我們還會選擇所謂邪惡的想法或行為 如果因果是真的,
Thumbnail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因應佛說:功、過無法相抵,因果是滅除不了的,說滅除是斷見。 在身邊實在發生因果事件,母親節將近,聽此故事感觸良多。 一名中年男子開車未禮讓,使一名女子行經斑馬線,無辜遭撞擊喪命,因男子無存款一次賠償女子家屬,法院判賠200萬以每月5000元攤還賠償,事發隔
那個新聞我也覺得很可怕,之前香港也試過兩名少女在商場被砍死,好慘,但斬人的人是當下瘋了失去理智,兩邊都是慘的。一想到一些無辜的市民無端端遭遇這些不幸,我就會覺得是前世因果,嘗試去理解事件為何會發生。宗教其實也是思緒的出口。 你有沒有想過突然遇上交通意外,或被人斬死,你剩下的是什麼。 我現在如果死
Thumbnail
因果是什麼簡單而言要分開看因(開始)果(結束),而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然而為什麼有因果,為何要有因果,就如同你一樣,你的成長年紀逐漸往上最後死亡。    這不正是因(開始)和果(結束)嗎?然而在這個因果之下,我發覺它並沒有「過程」只有「開端」與其「結果」。    或許這能解釋為何不論是
Thumbnail
但事實既然是主觀的,我們又該如何取捨?證據(Evidence)。電影的進行方式讓所有觀眾都像故事裡頭的角色一樣,角色知道多少,作為觀眾的我們就知道多少。既然裁判是依照證據所能證明的事實得出,那這個故事裡頭的證據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大多數人總覺得「事出必有因」,這種直覺式的「因果」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慣行思想」。每當遇到難以解釋的事情時,如果存在一種理由,心理便會覺得舒坦一些。一件事情沒有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困擾。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近日新竹市長的案件甫宣判有罪,引發各界議論,除了信者恆信的政治口水外,其中司法系統的弊端暴露無遺,也讓司法的含金量打了一個相當大的問號,首先檢察官在台灣的司法系統具有相當大的權力,甚至無視刑事訴訟法揭示的「無罪推定原則」的陋習行之有年,往往很多案件是用先射箭再畫靶的邏輯去自由心證,升斗小民的案件尚且
Thumbnail
這得看當事人身在其中「追究」的責任是真的合理,還是只是亂扯視角,搞公審的假道學。
最近這種講法甚囂塵上,意思是別去管任何閒事! 我在一段時間前,曾聽過有位易學教授講這句話,但他的本意是別過度左右別人的想法。有人執意要做某件事,如果自己覺得不妥,勸一下,點一下就好了。對方如果不聽,那就是他的因果了。不是說有人掉下河了,不去救也不報消防隊,那人會生會死都是他個人的因果! 實際上,
根據佛經,前世的因將造就今世的果,我們應該遇到問題就嘗試解決, 解決不了就止念,不要讓自己產生更多情緒及因果的種子。 坦然接受,並心無波瀾的面對這些業力。
我很喜歡因果理論。我不知道因果是不是真的,但我是希望他是真的。 只是關於那樣的困惑,偶爾如同起浪時那般一陣一陣的打來 如果因果是真的,如果善惡有報,如果我們已經輪迴無數次, 那我們為何還學不會教訓,同樣的題目考一百次也應該會了 為何我們還會選擇所謂邪惡的想法或行為 如果因果是真的,
Thumbnail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因應佛說:功、過無法相抵,因果是滅除不了的,說滅除是斷見。 在身邊實在發生因果事件,母親節將近,聽此故事感觸良多。 一名中年男子開車未禮讓,使一名女子行經斑馬線,無辜遭撞擊喪命,因男子無存款一次賠償女子家屬,法院判賠200萬以每月5000元攤還賠償,事發隔
那個新聞我也覺得很可怕,之前香港也試過兩名少女在商場被砍死,好慘,但斬人的人是當下瘋了失去理智,兩邊都是慘的。一想到一些無辜的市民無端端遭遇這些不幸,我就會覺得是前世因果,嘗試去理解事件為何會發生。宗教其實也是思緒的出口。 你有沒有想過突然遇上交通意外,或被人斬死,你剩下的是什麼。 我現在如果死
Thumbnail
因果是什麼簡單而言要分開看因(開始)果(結束),而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然而為什麼有因果,為何要有因果,就如同你一樣,你的成長年紀逐漸往上最後死亡。    這不正是因(開始)和果(結束)嗎?然而在這個因果之下,我發覺它並沒有「過程」只有「開端」與其「結果」。    或許這能解釋為何不論是
Thumbnail
但事實既然是主觀的,我們又該如何取捨?證據(Evidence)。電影的進行方式讓所有觀眾都像故事裡頭的角色一樣,角色知道多少,作為觀眾的我們就知道多少。既然裁判是依照證據所能證明的事實得出,那這個故事裡頭的證據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大多數人總覺得「事出必有因」,這種直覺式的「因果」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慣行思想」。每當遇到難以解釋的事情時,如果存在一種理由,心理便會覺得舒坦一些。一件事情沒有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