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系列:博恩被強姦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博恩這個段子又再次帶出人們總習慣看到(段子)表面,而不會深究背後真正想傳達的意涵究竟為何(也其實就算深究了,也不會每一個細節都懂,因為文字語言背後可以解釋出的結果,都來自每個人內心擁有的東西---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也真的博恩以往常戲謔的態度討論到「強姦」這個對一些人來說完全不想再回憶的敏感話題,有其商確之處,也不意外地會招來其他抨擊的聲浪。
但博恩這種表達方式和聲音,還是需要的,就像不同意他的表達的那些人的聲音仍要存在一樣:這社會只要存在比較的聲音,就會有動力和機會,改變那些以往都改變不了的人事物,因為人是多元的,方法也該是多元的。
惟有藉由這種不斷的不同聲音的交會,產生更多元的解方,那些一直都沒有機會走出來的人,才更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人生可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黑仔.憨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進入標題的探討之前,先來看張圖:       接在這個圖後面,個人想說的是:   鄉民之間很容易吵架的原因之一,就是把每個事情的評價只分成兩種:對或錯。   就像小豬劈腿的事,如果某人的評論著重在劈腿之外的論述(像是說什麼被劈腿的人可以因此有其他所得blabla之類),而非跟著開
「你如果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受苦;得到不想要的東西,也會受苦;就連得到你正好想要的東西,仍然會受苦,因為你無法永遠擁有它。」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人生所有的情緒,都來自我們的腦中所建構的世界。我們看到了小的事物,再瞧見大的事物,就比較出了「大小」;我們摸著了物品的光滑表面,再觸
看到志祺七七這篇的分析,誠如志祺在影片一開始提到的,愛莉莎莎發言涉及歧視原住民的事情,也讓我想到了上次小玉拍攝的飲用母乳的影片所引發的爭議。   以下是心中的呢喃:     一、前幾篇的文章:「Youtuber小玉的飲用母乳影片事件」,於其中,自己打了這一段:   (二)小玉飲用母乳影片事件,所
和老媽講話講到兩歲小姪女時,談到了「洗手」這件事。   想想大部分大人總習慣性叫小孩也教小孩多洗手,擔心生病:一方面是出於愛的表現,不忍心看到小朋友不適,另一方面則是覺得生病之後的照顧又會為照顧添增不少難題。   但現實上,好像也很多大人自己洗手也超不確實的,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嚴以待人,寬以律己」
  針對報導,看完心中有一股想法:害怕戴粉色口罩的問題,是否該聚焦在性別刻板印象或性別平等。 個人的答案是:否。 覺得讓小男孩真正不想戴的原因,是因為他人的嘲笑和本身會害怕他人目光。 刻板印象本身一點問題都沒有,看到某個顏色本來就會聯想到什麼,「性別」只是其中一種。 產生的問題,始終來自人類額
(補充上次文章) - 每件具備爭議性的事件的背後,其實都有很多問題可以提出來想想、歸納。 - 1.針對層出不窮的類似事件,其實要真正改善的方式是改變「體制和制度」,但一般人沒有耐性去做、也沒有時間去做(或根本就是找藉口表示沒有時間,只是因為懶,就繼續過著”看到爭議性議題->批評->忘記->下次看到
    在進入標題的探討之前,先來看張圖:       接在這個圖後面,個人想說的是:   鄉民之間很容易吵架的原因之一,就是把每個事情的評價只分成兩種:對或錯。   就像小豬劈腿的事,如果某人的評論著重在劈腿之外的論述(像是說什麼被劈腿的人可以因此有其他所得blabla之類),而非跟著開
「你如果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受苦;得到不想要的東西,也會受苦;就連得到你正好想要的東西,仍然會受苦,因為你無法永遠擁有它。」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人生所有的情緒,都來自我們的腦中所建構的世界。我們看到了小的事物,再瞧見大的事物,就比較出了「大小」;我們摸著了物品的光滑表面,再觸
看到志祺七七這篇的分析,誠如志祺在影片一開始提到的,愛莉莎莎發言涉及歧視原住民的事情,也讓我想到了上次小玉拍攝的飲用母乳的影片所引發的爭議。   以下是心中的呢喃:     一、前幾篇的文章:「Youtuber小玉的飲用母乳影片事件」,於其中,自己打了這一段:   (二)小玉飲用母乳影片事件,所
和老媽講話講到兩歲小姪女時,談到了「洗手」這件事。   想想大部分大人總習慣性叫小孩也教小孩多洗手,擔心生病:一方面是出於愛的表現,不忍心看到小朋友不適,另一方面則是覺得生病之後的照顧又會為照顧添增不少難題。   但現實上,好像也很多大人自己洗手也超不確實的,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嚴以待人,寬以律己」
  針對報導,看完心中有一股想法:害怕戴粉色口罩的問題,是否該聚焦在性別刻板印象或性別平等。 個人的答案是:否。 覺得讓小男孩真正不想戴的原因,是因為他人的嘲笑和本身會害怕他人目光。 刻板印象本身一點問題都沒有,看到某個顏色本來就會聯想到什麼,「性別」只是其中一種。 產生的問題,始終來自人類額
(補充上次文章) - 每件具備爭議性的事件的背後,其實都有很多問題可以提出來想想、歸納。 - 1.針對層出不窮的類似事件,其實要真正改善的方式是改變「體制和制度」,但一般人沒有耐性去做、也沒有時間去做(或根本就是找藉口表示沒有時間,只是因為懶,就繼續過著”看到爭議性議題->批評->忘記->下次看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想寫這段對話很久了 但還是等流量過了才開始動筆 當然不是因為什麼高大上的想法不想蹭流量這種理由 只是純粹懶惰而已(笑 從剛開始在從剛開始在threads上引起討論的時候 就按耐不住好奇心跑去看了影片 想說到底是有多討人厭?能被罵成這樣 看完之後我只有一個感想:他們兩個都是非常真誠的
Thumbnail
我不是博恩的粉絲,也不是女人迷的粉絲,也沒有追到2020年兩方發生爭議的事件。 在這部對談影片中,我看到一個勇於將這個被大家漠視的聲音搬上來,試圖重新定調的人。 這樣的角色認真說並不討喜,但有其存在的必要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最近因為博愛座而大打出手,鬧上媒體的事件頻傳,那天朋友問我:「你覺得應該要廢除博愛座嗎?」
人有著多樣貌的“性”––善、惡、怒、恨、癡、愛 .. 。自古以來除了好的性以外,其他都不被容許。
Thumbnail
《剝皮》探討性騷擾事件及人們不同處置立場的故事情節。從揭露性騷擾發生後,受害者與旁觀者的處境,引發出觀察者與直接參與者的傷痛與療癒。事件中的加害者、被害者如何應對,以及誰的立場應受同情,成為小說的重點。
Thumbnail
於是,談什麼正義都太過奢侈,畢竟這種雙標就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小小不正義,這些小小不正義正是隱藏在每個人言行中的潛在行為標準,而這區別對待的對象更是給強者更多的寬容,給弱者更多的嘲諷。試想,那些被當作笑話嘲笑的無法選擇自己命運的悲劇人生,有這麼多的話語權能讓自己的委屈聲音傳達到蓋過對他們的笑聲嗎?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想寫這段對話很久了 但還是等流量過了才開始動筆 當然不是因為什麼高大上的想法不想蹭流量這種理由 只是純粹懶惰而已(笑 從剛開始在從剛開始在threads上引起討論的時候 就按耐不住好奇心跑去看了影片 想說到底是有多討人厭?能被罵成這樣 看完之後我只有一個感想:他們兩個都是非常真誠的
Thumbnail
我不是博恩的粉絲,也不是女人迷的粉絲,也沒有追到2020年兩方發生爭議的事件。 在這部對談影片中,我看到一個勇於將這個被大家漠視的聲音搬上來,試圖重新定調的人。 這樣的角色認真說並不討喜,但有其存在的必要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最近因為博愛座而大打出手,鬧上媒體的事件頻傳,那天朋友問我:「你覺得應該要廢除博愛座嗎?」
人有著多樣貌的“性”––善、惡、怒、恨、癡、愛 .. 。自古以來除了好的性以外,其他都不被容許。
Thumbnail
《剝皮》探討性騷擾事件及人們不同處置立場的故事情節。從揭露性騷擾發生後,受害者與旁觀者的處境,引發出觀察者與直接參與者的傷痛與療癒。事件中的加害者、被害者如何應對,以及誰的立場應受同情,成為小說的重點。
Thumbnail
於是,談什麼正義都太過奢侈,畢竟這種雙標就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小小不正義,這些小小不正義正是隱藏在每個人言行中的潛在行為標準,而這區別對待的對象更是給強者更多的寬容,給弱者更多的嘲諷。試想,那些被當作笑話嘲笑的無法選擇自己命運的悲劇人生,有這麼多的話語權能讓自己的委屈聲音傳達到蓋過對他們的笑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