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新創品牌公司開行銷會議時,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提問:「我的品牌風格可能還會變耶?現在定位真的可以嗎?」
但是,若不定位就不可能找到客戶,定位本身就是一個GPS系統的概念,會引導客戶走向你的重要指標;但是這不代表一定要匆促定位,你可以從單一商品著手去測試你的客戶族群,從測試中獲得答案,但是最忌諱的就是完全無定位,是這想看看,一個完全沒個性的人你會對他有興趣嗎?反之,你的產品如果沒有定位,消費者一樣部會對你感興趣。
早期我曾經在舞台劇團與一群藝術家一起工作, 最近也剛好身邊圍繞的都是很棒的藝術家, 學者專家,突然有感而發。
沒定義的危機
我發現年輕的藝術工作者似乎有些排斥被「定義為某一種風格」,因為這樣似乎會局限住自己的創意延展,導致常常在行銷上有種模糊隱晦感,自我形象不明確而缺乏特色。 其實以前的我也是這樣。
當學生時代以成為小說家為目標時,我也曾陷入一種風格界定的困難,例如說:我想當輕小說家,但是卻又覺得自己的風格比較接近藍小說的風格,所以當要向別人說明自己的時候,都會感到格外困難。
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被文字所描繪的真理,往往是偏頗的,但是道德經最後還是被文字所寫出來,為什麼?為了溝通,為了幫助更多的人。
風格定義是為了找出對的人
這是我在學習行銷之後運用TA觀點, 現在回頭想才發現新的領悟。 我們應該不是思考「我是屬於哪一種風格」, 而是思考「我想要吸引哪一些族群」, 假設我想吸引大部分的青少年,那也許我的小說就應該被定義為輕小說,因為如此一來,才能讓我的目標讀者找到我,就算我自己很清楚自己的風格與一般輕小說有部分不同,但是我還是要定義在輕小說,因為這樣我想要影響的讀者才能找到我,而我接下來的是要思考如何善用差異性去異軍突起,讓讀者獲得更大的價值或認同感。
因此,我認為也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 所謂的「風格定義」不是為了侷限你的可能性, 而是為了讓欣賞你的人,更容易找到你的一種方式, 不要自己被定義給侷限住, 反而要找出自己想吸引的TA是誰才更重要。 而在初期, 也許我們自己也不是那麼清楚, 要怎麼界定自己想要的TA, 這時建議盡可能地去測試,因為唯有增加大量經驗值, 才能蒐集足夠情報去判斷自己的目標族群, 設定錯誤就立即修改,直到找到正確族群, 不斷行動與沉靜思考才能找到自己要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