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的消息一到,便知夏日不遠。「穀雨」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在大陸北方還有吃香椿的習俗,聽起來也癡心一片,知道無計留春住,所以「吃春」;其實把春天吃掉了多不好,惜春就好,四季圓缺,沿著路走下去,看八方風光。
穀雨時節,有些地區還祭祀倉頡。相傳五千多年前,倉頡造字,取代了原有的結繩記事,一時之間「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惡鬼知道人類有了文字文明,再也不能愚弄人們了,故而大哭;其實他們不知道,人類有了書寫之後會走入另一個迷障裡,因為真正要說的,都只能是沉默。
都說雨生百穀,春將盡,夏已至。人們雖因氣溫升高而昏倦,植物倒活動起來了,萍與桑葉都竄出生機,像是一卷質樸的《詩經》,遙想漢以前的美女,常是採桑的女子,活動力也強,其實更有現代女性的丰采;到了唐朝,方有艷冠的牡丹,牡丹又稱「穀雨花」,俗諺「穀雨三朝看牡丹」,穀雨與媽祖娘娘芳誕日期相近,是美麗的巧合。但天上神祇不比人間的女子,不需等待一朝的豔冠群芳。
也有人說,是當年一位名叫「穀雨」的男兒,挽救了一株落水的牡丹花,後來牡丹花化作女身報恩之事,聊齋式的情節。東方人講究「報恩」的概念,其實都是拘束,人的痛苦,都在於對別人的期待,太看重自己給予的,生怕他人不能「加倍奉還」;人家說韓信是英雄,其實還不如漂母呢,受了漂母一碗飯就巴巴地說他日要謝恩,其實感激之心是定要有的,但漂母的氣魄實在令人折服,沒把這事情放心上,還訓了韓信一頓,是真正的「大女人」。
諺云:「榖雨前三日無茶挽,榖雨後三日挽不及。」大概是因為穀雨後三天要看牡丹,所以提早把春茶採收了,其實春茶只是統稱,又可細分為「明前茶」和「雨前茶」。清明前的茶最細嫩,所以皇宮內的茶,都是快馬加鞭送至長安的明前茶;穀雨時分的茶又叫「二青茶」,雖沒那樣嬌嫩,卻因此時氣溫較高,芽葉的內含物比較豐富,滋味會更為鮮濃耐泡。
比較起來,我更願如雨前茶,晚點收成,細細品嚐,茶煎穀雨春的滋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