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出發 讓孩子學會關懷與思考

2020/06/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報導於:2018-02-13
編採:賴彥竹 責任編輯:謝增
社會經濟發展迅速,都市生活忙碌緊湊,許多都市成人對於自身居住的社區一知半解,更別提土生土長的都市孩子們,既無法在通用的教科書中,了解自己居住家鄉的文史、空間、生態、社會議題,也較無法在繁忙工作的家庭教育中學習。《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以孩子們腳踏的社區為起點,透過遊戲教材、活動設計,讓孩子探索在地文史背景,經由討論,反思社會議題,甚至付諸行動。
成立約半年的《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為台大城鄉所、台師大環教所學生共同創辦的微型教育團隊。創辦人曾毓仁分享,《善步‧地方教育》主要設計闖關、繪本、說故事、遊戲等有趣的方式,以達到環境教育中的五感覺知、知識、態度、技能、行動教學目標,並能夠以散步緩慢的步調,細細地觀察、仔細地了解社區,成為正港的在地人。因此,團隊目前以天母為首站地方教育,成立「天母地方小學堂」。
談及天母地方小學堂,如何設計、準備教材,教授地方教育,曾毓仁表示,團隊的教學理念,希望孩子們關懷社區相關的文化歷史、生態環境、社會議題,透過8個課程單元「天母故事時光機」、「天母地圖王者」、「老房子新發現」、「小小記者就是我」、「文化資產健康檢查」、「森林保衛戰」、「保存拆除大擂台」、「擺攤小達人」,讓孩子們探索天母在地文史背景、反思社會議題,進而實踐行動。
透過講述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天母之所以稱為天母,是因為日治時期郵務人員中治稔郎響應皇民化運動,創辦天母神社,將象徵日本天照大神的旗子置於媽祖的後方,使台灣民眾能同時祭拜。因而取用媽祖「天上聖母」首尾兩字,將此稱為「天母教」,爾後便稱當地為天母。(圖/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提供)
在文史背景課程內容部分,會讓孩子們了解天母命名的由來,與日治時期的新興宗教、皇民化運動的背景有關;藉由街頭闖關,訓練孩子識讀地圖的技能;訓練孩子的觀察力,認識天母白屋美軍眷舍的建築特色;以訪談老店家為任務,讓孩子學習語言表達;運用團隊設計的文資健康檢查表,檢核雖被保存但缺乏妥善維護、管理的「羅友倫將軍故居」,以及被活化運用保存完善的「天母白屋」,了解建築物的構建、附近的環境(潮濕度)、經營管理等面向,都會影響建築物的狀態。
孩子們在「小小記者就是我」課程中,走訪天母的老店家。
(圖/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提供)
而在了解建物能夠經由人為的維護進而被保存後,團隊設計更深入的活動─「保存拆除大擂台」,藉此讓孩子們了解羅友倫將軍故居拆存議題中利害關係人的角色。透過扮演事件不同利害關係人,像是國防部、文化局、立委、支持與反對的居民,藉此學會溝通能力,以自己的立場遊說他人,同時,也瞭解即使持不同立場,也能經由討論後找到合作的可能性,進而促進孩子反思議題,規劃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甚至付諸行動。經由「擺攤小達人」在天母市集擺攤,以保育類鳥類「鳳頭蒼鷹」的拼圖,向他人分享保存將軍故居,不僅為歷史建築,更是保育生態、都市的綠地。而來參展雜學校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希望推廣他們的理念給更多人知道,也認識其他有類似理念的夥伴。
天母地方小學堂最後的任務,即是讓孩子們在天母市集擺攤,與民眾分享在課程中的體驗、觀察、見聞。(圖/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提供)
《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深信,若孩子能認識、了解環境與自身依存的關係,與土地產生連結,萌發永續的思維,進而珍愛自己居住的地方,才有可能將此關懷,擴大至關心其他人事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雜學校
雜學校
Learn To Be:打造交流與串連的舞台,讓各種學習想法能夠被看見,互相碰撞、激盪,讓學習者可以在這邊想像、學習,勇敢選擇自己想學。 官方網站:https://zashare.org/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