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紐時主編因刊出爭議文章而辭職 那鏡週刊呢?

2020/06/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記者同業與自家人」的猛烈撻伐是關鍵
Photo Credit: Wally Gobetz (Flickr)
六月三日,紐時刊出美國阿肯色州共和黨參議員Tom Cotton撰寫的文章,標題「派軍隊吧!(Send In The Troops)」呼籲川普重振美國秩序,出動軍隊鎮暴、控制因聲援佛洛伊德因警察執法失當致死的大規模抗議行爲。
此文章一出,引起許多現任與前紐時記者群起撻伐。他們認為,刊登這文章讓紐時的黑人員工和很多很多的人將有生命危險,「呼籲軍隊提前部署來鎮壓暴動,更是一個缺乏新聞判斷、違反編輯守則的決策,」紐時Op-Ed(意見專欄)前主編 Sewell Chan發推特抗議。
其中,紐約時報雜誌的黑人作家Nikole Hannah-Jones推文表示:「我可能在自找麻煩,但若悶不吭聲太不道德了。身為黑人女性、身為記者、身為美國人,我對於本公司發表這篇文章感到羞恥。」此推文獲得一百萬個讚。
此文刊登在紐時著名的專欄「Op-ed(Opposite the editorial page)」意即,非編輯部內編制的專欄。決定刊出這篇文章的意見專欄主編 James Bennett 解釋:「紐約時報的編輯群強力聲援這次的抗爭、譴責任何形式的武力衝突。我們的專欄刊登許多各方論點,支持從上而下的改革,並且反對警方執法暴力。也因此,我認為紐時『欠』讀者一個相反的論述,儘管參議員的觀點讓人難受不安,但這個角度也需要輿論的關注與辯論。」
事發兩天,紐時發了一條附註,承認這篇文章有違編輯室的新聞專業,不應該被刊出。週日(六月七日),紐時發行人AG Sulzberger在一封給員工的內部信說:「過去一週的紛擾促成了一些急迫且重要的討論,James和我都同意,把團隊交給能夠領導並改變的人繼續耕耘。」James的辭職獲准,而他的位子則由曾獲普立茲獎的資深副編輯Katie Kingsbury接手至十一月的美國總統大選。
這篇新聞讓我想到台灣「鏡週刊」違反黃氏兄弟隱私的報導事件(也是六月三日刊出的新聞)。當媒體違背編輯守則、犯了缺乏新聞素養的錯誤時,媒體能發文承認嗎?媒體同業能一起監督嗎?同一家公司的員工能否不怕惹麻煩,說點不愧對良心的建言?什麼時候,媒體和大眾才能坦蕩的討論錯誤,然後一起修正和進步?
鏡週刊在隔天發出的道歉啟事只說了「違反性別自主多元價值,將相關報導與影片全部下架,對黃氏兄弟與讀者致歉」,署名「鏡週刊編輯部」。可以「更」負責任一點,讓裴偉署名、將娛樂組的主編辭退,並且重組團隊承諾改變嗎?(編按:鏡週刊最新聲明補充在文末)
媒體研究者林果葶提到「標籤化是現今媒體在語彙使用上的一種掠奪過程,其產生的效應強化了刻板印象和偏見。如果爆料文化是一種記者與網友之間的共舞,那媒體就是場域的提供者。」
儘管此篇報導出自《鏡週刊》某員工或某團隊之手,但《鏡週刊》與全體員工仍須擔負責任,並貫徹新聞自律,在爆料成本降低的數位媒體時代,新聞媒體更應秉持公平公正的態度來守門,而非成為爆料文化的推手,製造新聞的語言暴力。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也呼籲媒體落實自律機制、勿輕忽結構性壓迫
鏡週刊娛樂組明知該報導刊出之後,瑋瑋形同出櫃,依然執意爆料;在6/4瑋瑋拍片回應後,不僅記者持續報導,還在報導中把出櫃責任推淨,反倒說「瑋瑋勇敢坦承自己的性向」;最後又在聲明中,以口號式自我撇清「約砲不分異同,同志戀愛平等」、「本刊在此聲明,……未逼他出櫃,」作結。
這種持續消費瑋瑋的行為,群眾都還歷歷在目,轉眼間只以一句「違反長期追求的性別自主多元價值」帶過,沒有一句提及迫使瑋瑋出櫃,道歉而不認錯,也迫使同志社群不得不繼續憤怒下去。

僅以此文呼籲大眾不要忘記,鏡週刊侵犯黃氏兄弟隱私報導的事件還沒有結束。
優質的媒體環境,仰賴你我有意識的選擇。媒體嗜的血是人性,若不要求鏡週刊以更積極負責的方式處理黃氏兄弟的事件,那民眾看再多鏡子森林、與惡的距離也無法改變類似事件的一再重演。
期待鏡週刊的員工、記者、接案人員、合作對象一起抵制、施壓,要求鏡週刊針對侵犯黃氏兄弟隱私的新聞事件,公佈檢討過程與檢討結果,告訴讀者,鏡傳媒將怎麼落實「長期追求 性別自主多元價值」。

延伸閱讀:

修正與補充:
感謝讀者回饋,”文中已辭職的James Bennet地位不等於文中的「資深編輯」,較像是「意見版主編」,雖然也是一字 senior ,但此處較像是領導階層,是直屬發行人,與總編輯平行“,因此將相關文字做了修正; Op-ed專欄的解釋,也改為“非編輯部內編制之專欄”。
另外,補充鏡週刊最新的兩則聲明:
Grace Lin
Grace Lin
旅居英國的影像工作者。主業是影像人類學研究、興趣是攝影,骨子裡是新聞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