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人才術:顧巴肚才能顧佛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文/阿獅卡
 身為一個從外國企業統治者第四代接班人,愛新覺羅玄燁(大家比較習慣稱他康熙)接手不明原因去職的父親清朝集團總裁位置時,面對是集團是有著一群打下集團江山的八旗老臣,外援的蒙古約聘顧問,識時務投靠的前公司經理人,這三派人馬不是靠業績打江山,就是靠規畫制度理江山,看似沒什麼衝突,但一個政策讓兩派人馬其實私底下不是互絆對方,就是互捏大腿。
打天下後還是要靠大內宣
 「首崇滿洲」一直是清集團入關後的根本政策,也就是保證老滿人在政治權利上的優勢地位,但這個政策原本是想保障一下併購企業時的老臣,滿人主要出任較高級別的官職,保證在政府權力中占有絕對的優勢,但這樣也造成漢人的反抗,大內宣做的不夠好,真正的好人才就不想在集團裡任職,或變成民間的反清勢力,但治國又不能只靠業績(打天下)導向,還必須靠經理人來創造集團未來願景和產(農工製造)銷(商業)人(人才招募)發(新技能研發)財(集團財政)的均衡發展。
 於是康熙花了不少年想排解這種讓人才心死出走的政策問題,從禁止老滿管理者侵佔漢人土地房屋的圈地行為,同時提高漢族官員的薪資福利(錢還是最好打動人才的關鍵),同時自己也身體力行努力學習漢族文化,以儒學精神治國,恩威並行的讓新加入集團的人對清集團的強烈抗拒逐步減少。
 企業併購主要都是為了壯大自身競爭力,但也最容易產生的就是文化衝突,尤其跨國企業在他國經營時,原本該國的同仁因為文化觀念不同而產生的衝突,又包含了在一個企業內部由於員工分屬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而產生的衝突,康熙給了跨國文化與組織衝突的一個好的做法,他從兩方面下手:一是重視雙方企業文化,老滿人騎射還是要傳承,但也重視漢人才的儒學文化。
 其次是加強溝通,康熙二十一年時他要求滿漢大臣「凡有啟奏宜一同啟奏」,一改過去漢臣只能被動得知訊息的問題,同時議政,也減了互相猜測的不滿;也由於一起開會一起討論,同時也促進相互適應。
實質意義的激勵措施留住人才
 不論在哪個朝代或企業,「穩定的人才與留住人才」都是讓企業長治久安的關鍵,市場競爭中人才的競爭已成為重中之重,這就好比佔地圈地求生產量提升,圈住人才更能讓企業整體提升,穩定被併購公司的人才,必須制訂一系列積極且具有實質意義的激勵措施,不能只光喊口號或什麼共體時艱,也是要讓員工無後顧之憂,常言道顧巴肚才能顧佛祖,這也是清帝國和元帝國在人才政策不同下,跨國企業一個可以二百多年,一個則不到百年的關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三國,一個巨星如雲的時代,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如果單指曹魏、蜀漢和孫吳大概又差不多六十年),每個巨星有如網紅一般各領風騷個幾年又速速退出舞台,有的靠的一身肌肉力量,有的靠衝衝衝的速度,更有一群依憑一張嘴出一些主意,或是鳩佔鵲巢搶到地盤,三國,就是一個只要你想到,你去做,你就會紅個三分鐘的年代。
 三國,一個巨星如雲的時代,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如果單指曹魏、蜀漢和孫吳大概又差不多六十年),每個巨星有如網紅一般各領風騷個幾年又速速退出舞台,有的靠的一身肌肉力量,有的靠衝衝衝的速度,更有一群依憑一張嘴出一些主意,或是鳩佔鵲巢搶到地盤,三國,就是一個只要你想到,你去做,你就會紅個三分鐘的年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近日,鄭文燦涉貪遭調查,即有人用前朝蔡英文的“大阿哥”中箭落馬諷喻,或四王爺胤禛奪得寶座,成為雍正帝後,整肅掉最大威脅八王爺。可否換一種另類歷史的思維,即顛覆已發生的歷史,慈禧太后當年退休頤和園若如今日的卸任元首,無“回朝”之可能,那麼光緒帝的“戊戌變法”是否能一掃前朝的稗政?
小偉小偉 康爹當你是自己人才告訴你 攘外必先安內,才無後顧之憂 有時候國力強,也得養精蓄銳 千萬別好大喜功,四處征伐 以致窮兵黷武,造成百姓民不聊生 要知道,康爹呢,是一國之君 天塌下來了,就是康爹撐起來 否則,天子天子,是喊假的? 只是後宮,也需平衡各方勢力 你有七位夫人,當知
Thumbnail
官場和商場,哪個比較好待?官場玩的是城府和心機,表面上客客氣氣、風平浪靜,但檯面下暗潮洶湧,要是不小心陰溝裡翻船,最終落得名譽掃地、永難翻身。反觀商場,強調雙贏和多贏,做生意只要遵循「利人利己」大原則,多半可以立於不敗之地。這樣看起來,商場可比官場容易多了,且一旦踏入官場,一舉一動都要被各界高度檢視
Thumbnail
職場升遷是一個敏感話題,往往引發意見分歧,且容易造成紛爭和微妙的人際關係。從主管的角度來看,權力拔擢需要謹慎行事,必須對候選人做足功課,並避免陷入認知戰的困境。本文以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名言「謀之在眾,斷之在獨」為例,探討職場升遷的諸多複雜因素。
東方文化的主體是中國傳統文化,其博大精深,關注人和社會的和諧,被認為是未來的文化和發展方向。 本書試圖從這個視野下,探尋如何將前人的智慧,對應到當代企業的治理和領導中。 全書分為五部分,基於《貞觀政要》,從企業的本質、公司治理要義、人才的選用、獎懲以及繼承人等五個方面進行論述。 傳統文化用的主
Thumbnail
東漢財政內功的這套「度田」的制度和「東漢公務員選拔制度」作為東漢的兩條統治主線其實在對皇帝的要求上有著很大的區別。 這套「度田」的制度對皇帝的要求並不高,它對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轉要求倒是挺高的。 由於它是國家唯一指望的上的財政來源,所以國家對這塊肉盯的非常緊。 尤其當士族集團開始逐漸站穩腳跟並開
Thumbnail
不管遇到什麼,都能活下去的力量 如果管仲沒有鮑叔牙 他只是個跟人合資做生意,貪心多拿利潤的人 如果管仲沒有鮑叔牙 他只是有很多餿主意的創意家 如果管仲沒有鮑叔牙 他只是個三次做官,三次被免職下台的失意者 但最後因為鮑叔牙,成為一人之下的宰相 這就是關鍵人脈的威力!!
Thumbnail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一昧鼓勵,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最後只會訓練出一批批憤世嫉俗,自以為精通十八般武藝,其實連武保國.....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近日,鄭文燦涉貪遭調查,即有人用前朝蔡英文的“大阿哥”中箭落馬諷喻,或四王爺胤禛奪得寶座,成為雍正帝後,整肅掉最大威脅八王爺。可否換一種另類歷史的思維,即顛覆已發生的歷史,慈禧太后當年退休頤和園若如今日的卸任元首,無“回朝”之可能,那麼光緒帝的“戊戌變法”是否能一掃前朝的稗政?
小偉小偉 康爹當你是自己人才告訴你 攘外必先安內,才無後顧之憂 有時候國力強,也得養精蓄銳 千萬別好大喜功,四處征伐 以致窮兵黷武,造成百姓民不聊生 要知道,康爹呢,是一國之君 天塌下來了,就是康爹撐起來 否則,天子天子,是喊假的? 只是後宮,也需平衡各方勢力 你有七位夫人,當知
Thumbnail
官場和商場,哪個比較好待?官場玩的是城府和心機,表面上客客氣氣、風平浪靜,但檯面下暗潮洶湧,要是不小心陰溝裡翻船,最終落得名譽掃地、永難翻身。反觀商場,強調雙贏和多贏,做生意只要遵循「利人利己」大原則,多半可以立於不敗之地。這樣看起來,商場可比官場容易多了,且一旦踏入官場,一舉一動都要被各界高度檢視
Thumbnail
職場升遷是一個敏感話題,往往引發意見分歧,且容易造成紛爭和微妙的人際關係。從主管的角度來看,權力拔擢需要謹慎行事,必須對候選人做足功課,並避免陷入認知戰的困境。本文以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名言「謀之在眾,斷之在獨」為例,探討職場升遷的諸多複雜因素。
東方文化的主體是中國傳統文化,其博大精深,關注人和社會的和諧,被認為是未來的文化和發展方向。 本書試圖從這個視野下,探尋如何將前人的智慧,對應到當代企業的治理和領導中。 全書分為五部分,基於《貞觀政要》,從企業的本質、公司治理要義、人才的選用、獎懲以及繼承人等五個方面進行論述。 傳統文化用的主
Thumbnail
東漢財政內功的這套「度田」的制度和「東漢公務員選拔制度」作為東漢的兩條統治主線其實在對皇帝的要求上有著很大的區別。 這套「度田」的制度對皇帝的要求並不高,它對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轉要求倒是挺高的。 由於它是國家唯一指望的上的財政來源,所以國家對這塊肉盯的非常緊。 尤其當士族集團開始逐漸站穩腳跟並開
Thumbnail
不管遇到什麼,都能活下去的力量 如果管仲沒有鮑叔牙 他只是個跟人合資做生意,貪心多拿利潤的人 如果管仲沒有鮑叔牙 他只是有很多餿主意的創意家 如果管仲沒有鮑叔牙 他只是個三次做官,三次被免職下台的失意者 但最後因為鮑叔牙,成為一人之下的宰相 這就是關鍵人脈的威力!!
Thumbnail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一昧鼓勵,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最後只會訓練出一批批憤世嫉俗,自以為精通十八般武藝,其實連武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