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在家裡,時間變長還是變短?
方格精選

閒在家裡,時間變長還是變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年上半年大家的行程都被疫情打亂,大部分活動都取消了,也就是除了日常之外,特殊的活動都不見了,我們日後會如何回憶這段日子?是變得更長還是更短?

不必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人人在現實生活中都體會得到,時間的流逝不是客觀且絕對的,而是主觀且變動的。我們焦慮地等候情人的一小時,絕對比跟好友開趴的一小時還來得漫長,雖然在時鐘計量上都是一小時。

而且隨著年齡漸長,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困惑:為什麼年齡愈大,時間過得愈快?

有許多心理學家研究這個主題,有很多不同的假說,有人認為,這或許與人本身的壽命比例有關,比如說,對一個十歲的孩子而言,過一年就是他人生的十分之一,而對五十歲的人來說,一年只是他生命中的五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比五十分之一大得多,所以一年一年過去,對年長的人來說是愈來愈短。

第二種假說認為,年輕時我們遭遇的,往往都是生命中第一次遇到的事,比如第一次約會、第一次受傷、第一次出國……每個第一次都帶有非常強烈的情緒與留下深刻的印象,回憶起來,就顯得那些年非常豐富而顯得時間過得很慢,隨著年齡愈大經歷愈多,之後遇到的都是日復一日習以為常的事,我們的大腦就混在一起,區分不出這一件跟另外一件有什麼不同,因此回憶起來,就是一片空白,所以日子似乎一下就過了。

人對時間的感受的確有這種矛盾的雙面性,如同卡謬在「異鄉人」這本書的描述,主角因殺人被關進監獄,他說:「我無法理解那些日子為何那麼漫長同時又那麼短暫。日子漫長難耐,但是時間又過得飛快,以致最後渾然不覺,所有的日子都是一個樣子。」

因為被限制做任何事,所以日子感覺漫長,但是事後回想,因為回憶一片空白,所以又會覺得時光飛快。換句話說,我們很有可能在居家避疫時,因為無法出門參加活動而覺得日子難熬,但是過了半年一年再回頭看這幾個月,因為追的劇早已沒印象而又沒有出門參加什麼特別的活動,所以回憶一片空白,也就會訝異這幾個月怎麼就過了。

所以,第二種假說認為,年紀愈大日子過得愈快,是因為「如今世事已慣」,也就是覺得天底下沒啥新鮮事,沒啥能激動自己情緒的深刻印象,當回憶一片空白,日子就這麼消失了。

還有第三種假說,認為人的代謝及機能會隨著年紀而變慢,所以我們相對速度而言,時間就愈來愈快了,學者舉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時間如流水,客觀的鐘錶時間就像等速流經平原的一條河,我們年少時在河岸輕快地奔跑,速度比水流還快(時間流得比年輕人慢),到了中年奔跑速度慢了,與河流保持同步,到了老年,奔跑速度更慢,河水流得比他快,也就是時間過得比他實際享有的快。

或許生活中我們也常看到老人家過馬路時,往往六、七十秒還走不到對街,而一個年輕人,卻能用五、六秒鐘就衝過馬路一般。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以自身的物理條件來丈量這個世界,尺寸不同,感受結果就不同。

這三種假說似乎都有點道理,但是對我們來說,或許在每個生命階段都須提醒自己,主動做些值得記憶或述說的事,才不會讓時間就莫名其妙的不見了...─聯合報專欄


raw-image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曾經有一個研究訪問許多八、九十歲高齡長者,問他們假如可以重新回到年少,再活一次,他們會有什麼改變?   結果大多數人都表示:「我會多做一些在我死後仍然可以延續下去的事。」的確,面對生命最後,總會希望不是白白來這世界一趟,做過的一切都隨風而逝,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那麼我們曾經存在跟不存在,這世界都沒有
作家楊子所說的:「我常想,一生之中應該有一段像拿破崙被放逐的日子,獨自在一個孤島上看雲,沒有工作,沒有負擔,甚至沒有書籍,音樂,也沒有文明。」 自從搬到山上後,維持十多年的作息一夕之間就改變了。 每天清晨起床後,到浴室洗把臉,然後到廚房泡杯咖啡,就坐到陽台上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美好的一天。 這幾天雲霧很
我們知道要看什麼時,才看得見什麼,或者我們只看得到我們預期中的,或看得懂的東西。    因此對於困難的新概念或複雜的新領域,必須跟我們過去已經了解的背景知識相連結,大腦才能夠記得住,這也是為什麼在課堂上,老師教新的課程時都必須舉例,目的就是利用這個我們已經理解的例子來跟新的概念作連結。 我們的記
還有一種更嚴重的童年失憶症,罹患這種病的人不只是忘記學齡期的經驗,連自己青春期發生的事,也不再記得,通常得到這種病的人都是對孩子太過挑剔,以「我是為你好」而整天嘮嘮叨叨批評指責自己的孩子。 我們常會用大腦與電腦互相比擬,包括記憶的登錄與提取這些名詞也引用自電腦科學,但是在實際運作上,兩者是大不相同的
探討有關記憶與遺忘這件人人關心,但是卻又不太了解的現象。  記憶很奇怪,有時候我們想忘掉的事,卻不斷前來糾纏著我們;有時候很想記住的事,卻偏偏一點印象也沒有。   更多時候,當年以為重要得不得了的生命里程碑,現在回顧卻雲淡風輕了無痕跡;反而是一些偶然碰觸的吉光片羽,卻鮮明得宛如昨天才發生。  是的,
張愛玲曾這麼美麗的描述:「於千萬人之中,遇到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也沒有別的話語,惟有輕輕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想起來,這大半輩子無非也是這樣一場閒情,一場起鬨,朋友們一吆喝,一湊手,再難的事也敢去動一動! 荒野這一場好熱鬧的集,
 曾經有一個研究訪問許多八、九十歲高齡長者,問他們假如可以重新回到年少,再活一次,他們會有什麼改變?   結果大多數人都表示:「我會多做一些在我死後仍然可以延續下去的事。」的確,面對生命最後,總會希望不是白白來這世界一趟,做過的一切都隨風而逝,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那麼我們曾經存在跟不存在,這世界都沒有
作家楊子所說的:「我常想,一生之中應該有一段像拿破崙被放逐的日子,獨自在一個孤島上看雲,沒有工作,沒有負擔,甚至沒有書籍,音樂,也沒有文明。」 自從搬到山上後,維持十多年的作息一夕之間就改變了。 每天清晨起床後,到浴室洗把臉,然後到廚房泡杯咖啡,就坐到陽台上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美好的一天。 這幾天雲霧很
我們知道要看什麼時,才看得見什麼,或者我們只看得到我們預期中的,或看得懂的東西。    因此對於困難的新概念或複雜的新領域,必須跟我們過去已經了解的背景知識相連結,大腦才能夠記得住,這也是為什麼在課堂上,老師教新的課程時都必須舉例,目的就是利用這個我們已經理解的例子來跟新的概念作連結。 我們的記
還有一種更嚴重的童年失憶症,罹患這種病的人不只是忘記學齡期的經驗,連自己青春期發生的事,也不再記得,通常得到這種病的人都是對孩子太過挑剔,以「我是為你好」而整天嘮嘮叨叨批評指責自己的孩子。 我們常會用大腦與電腦互相比擬,包括記憶的登錄與提取這些名詞也引用自電腦科學,但是在實際運作上,兩者是大不相同的
探討有關記憶與遺忘這件人人關心,但是卻又不太了解的現象。  記憶很奇怪,有時候我們想忘掉的事,卻不斷前來糾纏著我們;有時候很想記住的事,卻偏偏一點印象也沒有。   更多時候,當年以為重要得不得了的生命里程碑,現在回顧卻雲淡風輕了無痕跡;反而是一些偶然碰觸的吉光片羽,卻鮮明得宛如昨天才發生。  是的,
張愛玲曾這麼美麗的描述:「於千萬人之中,遇到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也沒有別的話語,惟有輕輕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想起來,這大半輩子無非也是這樣一場閒情,一場起鬨,朋友們一吆喝,一湊手,再難的事也敢去動一動! 荒野這一場好熱鬧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