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議中國】 威權政體的韌性:中國人何以對中共執政的滿意度高居不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自1989年以來,學術界不時也有對中共統治垮台的預言,然而中共在此後一直持續執政。2000年代的時候,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及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David L. Shambaugh)等學者提出「韌性威權」(Authoritarian Resilience),指出中共的執政具頗強的學習和適應能力,雖然一方面遏制政治自由,但在經濟和社會改革上取得成就,也成功吸納了社會中產和精英階層,為其執政提供了正當性。

然而,自2010年代起,隨著中共加強遏制公民社會發展,提倡韌性威權理論的學者改變了觀點。;例如2016年沈大偉發佈新書《中國的未來》(China’s Future),認為「如果中國保持2009年以來的強硬威權路線,就將不可避免地像大多數發展中經濟體一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社會會變得更加不穩定和難以預測,如果沒有政治自由化,一些因素到某個點就會『突然折斷。』」

👉🏼有關「韌性威權」理論,詳見 報導者 - 莫之許/中國未來:不穩定和充滿混亂

raw-image

然而,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的阿什中心(Ash Center)近日發表的《理解中國共產黨韌性:中國民意長期調查》結果卻似乎顯示,中共執政的韌性仍存。研究於2003年至2016年間訪問了超過3萬名中國不同地方的城鄉居民,結果發現中國人民對中國政府的滿意度在過去十餘年間持續上升。數年前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民傾向把不滿宣洩於地方政府上,認為地方政府沒有好好執行中央政策,形成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差序信任」(詳見端傳媒文章)。然而,近日發表的結果也顯示,民眾對地方政府的滿意度也逐年爬升。

當然,有人認為在中國進行的民意調查並不可信,因為民眾被「極權」控制而不敢說真話,而且在嚴格的政治審查下,他們更難知道政府施政的弊端。然而,該研究也通過不同方法,以提高民意調查結果反映真實民意的程度:

「其一,報告並非以單次統計為準,而是以13年共八次調研作長期觀察,得出了中國人對政府的滿意度有上升趨勢,即使具體數字有偏差,但「向好」的趨勢仍相當程度反映了現實。其次,調查對於政府分成四級,即使一般民眾對中央政府不敢挑戰,但對於地方政府的批評卻相對更樂意。例如2003年第一次進行調查時,民眾對最低級的城鎮政府滿意度只有43.6,比不滿的51.6%要低,但在2016年滿意與不滿的比例卻改善為70.2對25.6,顯然代表了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有爬升的趨勢。同時,報告亦指出,民眾作判斷的基準都是以身邊所發生的事物,例如生活有否改善(未必只包括物質)等可見的改變為主,這某程度上反映了在資訊管制下,民眾反而以趨向以實際生活是否有改善作基準評價政府。」(摘錄自香港01報道)

👉🏼有關2015年哈佛大學研究的中期結果,詳見端傳媒 - 都怪地方官?中國人高度滿意中央政府。

raw-image

👉🏼有關「差序信任」及其在今次疫情中的體現,詳見端傳媒 - 差序信任:中國何以「穩定」。

raw-image

👉🏼有關近日哈佛大學研究的結果,詳見香港01 - 難以否定的中國式治理。

raw-image

大家又認為,中共執政的合法性,關鍵是甚麼?為何到現在,中國民眾普遍仍對中共執政表示滿意?

【加入 Telegram 頻道】:https://t.me/civilcritiqu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清議The Civil Critique的沙龍
28會員
37內容數
緊貼時事脈搏的新聞總匯,每週選出當期備受關注的社會事件和世界大事,深入整合事件背後所涉及的議題,推廣深度閱讀。
2021/01/20
《基本法》內文寫得非常淺白,整本《基本法》亦不超過100頁,一般人也看得懂。但是既然《基本法》那麼重要,香港又有多少人認真看過一次?
Thumbnail
2021/01/20
《基本法》內文寫得非常淺白,整本《基本法》亦不超過100頁,一般人也看得懂。但是既然《基本法》那麼重要,香港又有多少人認真看過一次?
Thumbnail
2020/08/16
在科技競賽的年代,各國難免要處理公民個人自由和私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張力。除了封殺、下架和網絡長城,還有甚麼更好的辦法呢?
Thumbnail
2020/08/16
在科技競賽的年代,各國難免要處理公民個人自由和私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張力。除了封殺、下架和網絡長城,還有甚麼更好的辦法呢?
Thumbnail
2020/08/02
選舉權絕對不單是指「選民能把票投入票箱」這麼簡單,還包括社會在投票前是否有機會選舉進行充分的公共討論等考量。故此,押後選舉的核心問題,不是如何在抗疫與限制公民權利之間取得平衡,而是所拿捏的平衡,是否有利於公民更有效地行使公民權利。
Thumbnail
2020/08/02
選舉權絕對不單是指「選民能把票投入票箱」這麼簡單,還包括社會在投票前是否有機會選舉進行充分的公共討論等考量。故此,押後選舉的核心問題,不是如何在抗疫與限制公民權利之間取得平衡,而是所拿捏的平衡,是否有利於公民更有效地行使公民權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前幾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發布會上公開多個統計資料,其中便包含了首次人口負成長一事,不過他強調「雖然人口數下降,但人口素質在提高」。 這讓我想起,前幾年的時候我與小粉紅們爭論的其中一個論述,[到底為什麼中國不能民主體制。] 他們當時跟我訴說的東西之一就是,最初的時候,中國人素質太低
Thumbnail
前幾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發布會上公開多個統計資料,其中便包含了首次人口負成長一事,不過他強調「雖然人口數下降,但人口素質在提高」。 這讓我想起,前幾年的時候我與小粉紅們爭論的其中一個論述,[到底為什麼中國不能民主體制。] 他們當時跟我訴說的東西之一就是,最初的時候,中國人素質太低
Thumbnail
民主制度的最大缺點,就是領導人會常常更換,導致政策難以連續,一些短視近利的政客,更因此投資炒短線,以嘩眾取寵的方式,騙取選票。但是任期制也是民主制度的最大優點,再糟的領導人也只能幹到任期屆滿,通常接任者只要能力不要太差,都可以立即調整已經開始出現問題的政策,並將責任通通推給前任領導人........
Thumbnail
民主制度的最大缺點,就是領導人會常常更換,導致政策難以連續,一些短視近利的政客,更因此投資炒短線,以嘩眾取寵的方式,騙取選票。但是任期制也是民主制度的最大優點,再糟的領導人也只能幹到任期屆滿,通常接任者只要能力不要太差,都可以立即調整已經開始出現問題的政策,並將責任通通推給前任領導人........
Thumbnail
類共產其實就等於類民主,看似有選擇其實沒有選擇。
Thumbnail
類共產其實就等於類民主,看似有選擇其實沒有選擇。
Thumbnail
我們還可以相信民主嗎? 台灣威權政體的轉型 結構的力量v.s個人能動性?
Thumbnail
我們還可以相信民主嗎? 台灣威權政體的轉型 結構的力量v.s個人能動性?
Thumbnail
今日(28號)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以2878同意票、1張反對票、6張棄票,通過了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由此可見,這樣的結果,無非是破壞了原先一國兩制的原意,更是一國一制的開始。更精確來說,中國成為完全的獨裁國家,國家的核心不是民主價值,而是黨的意志。
Thumbnail
今日(28號)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以2878同意票、1張反對票、6張棄票,通過了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由此可見,這樣的結果,無非是破壞了原先一國兩制的原意,更是一國一制的開始。更精確來說,中國成為完全的獨裁國家,國家的核心不是民主價值,而是黨的意志。
Thumbnail
台灣的民主,到底算不算鞏固的民主政體?這也許見仁見智,但至少,按照胡安・J・林茨(Juan J. Linz)和阿爾弗萊德・斯泰潘(Alfred Stepan)在他們合著的《民主轉型與鞏固的問題》一書中訂定的標準,答案是否定的。而否定的理由,值得台灣致力於民主鞏固的年輕世代參考與借鑑。
Thumbnail
台灣的民主,到底算不算鞏固的民主政體?這也許見仁見智,但至少,按照胡安・J・林茨(Juan J. Linz)和阿爾弗萊德・斯泰潘(Alfred Stepan)在他們合著的《民主轉型與鞏固的問題》一書中訂定的標準,答案是否定的。而否定的理由,值得台灣致力於民主鞏固的年輕世代參考與借鑑。
Thumbnail
民進黨是靠維持現狀派執政的,因此民進黨作為一個整體,不會背叛台灣。但他們異常缺乏採取果決的主動行為造成既成事實的勇氣。那種勇氣屬於解嚴之前的民進黨,而不是執政之後的民進黨。
Thumbnail
民進黨是靠維持現狀派執政的,因此民進黨作為一個整體,不會背叛台灣。但他們異常缺乏採取果決的主動行為造成既成事實的勇氣。那種勇氣屬於解嚴之前的民進黨,而不是執政之後的民進黨。
Thumbnail
面對前路,民主派生存空間似乎愈縮愈窄。然而,我深信現時中國如漫天風雷的強勢,終會因為自身無法兌現權力更替、經濟表現下滑等因素而出現裂縫。在艱困大環境下,我們更要多思考,多進步,避免重蹈覆轍。
Thumbnail
面對前路,民主派生存空間似乎愈縮愈窄。然而,我深信現時中國如漫天風雷的強勢,終會因為自身無法兌現權力更替、經濟表現下滑等因素而出現裂縫。在艱困大環境下,我們更要多思考,多進步,避免重蹈覆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