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議中國】 威權政體的韌性:中國人何以對中共執政的滿意度高居不下?

【清議中國】 威權政體的韌性:中國人何以對中共執政的滿意度高居不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自1989年以來,學術界不時也有對中共統治垮台的預言,然而中共在此後一直持續執政。2000年代的時候,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及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David L. Shambaugh)等學者提出「韌性威權」(Authoritarian Resilience),指出中共的執政具頗強的學習和適應能力,雖然一方面遏制政治自由,但在經濟和社會改革上取得成就,也成功吸納了社會中產和精英階層,為其執政提供了正當性。

然而,自2010年代起,隨著中共加強遏制公民社會發展,提倡韌性威權理論的學者改變了觀點。;例如2016年沈大偉發佈新書《中國的未來》(China’s Future),認為「如果中國保持2009年以來的強硬威權路線,就將不可避免地像大多數發展中經濟體一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社會會變得更加不穩定和難以預測,如果沒有政治自由化,一些因素到某個點就會『突然折斷。』」

👉🏼有關「韌性威權」理論,詳見 報導者 - 莫之許/中國未來:不穩定和充滿混亂

然而,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的阿什中心(Ash Center)近日發表的《理解中國共產黨韌性:中國民意長期調查》結果卻似乎顯示,中共執政的韌性仍存。研究於2003年至2016年間訪問了超過3萬名中國不同地方的城鄉居民,結果發現中國人民對中國政府的滿意度在過去十餘年間持續上升。數年前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民傾向把不滿宣洩於地方政府上,認為地方政府沒有好好執行中央政策,形成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差序信任」(詳見端傳媒文章)。然而,近日發表的結果也顯示,民眾對地方政府的滿意度也逐年爬升。

當然,有人認為在中國進行的民意調查並不可信,因為民眾被「極權」控制而不敢說真話,而且在嚴格的政治審查下,他們更難知道政府施政的弊端。然而,該研究也通過不同方法,以提高民意調查結果反映真實民意的程度:

「其一,報告並非以單次統計為準,而是以13年共八次調研作長期觀察,得出了中國人對政府的滿意度有上升趨勢,即使具體數字有偏差,但「向好」的趨勢仍相當程度反映了現實。其次,調查對於政府分成四級,即使一般民眾對中央政府不敢挑戰,但對於地方政府的批評卻相對更樂意。例如2003年第一次進行調查時,民眾對最低級的城鎮政府滿意度只有43.6,比不滿的51.6%要低,但在2016年滿意與不滿的比例卻改善為70.2對25.6,顯然代表了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有爬升的趨勢。同時,報告亦指出,民眾作判斷的基準都是以身邊所發生的事物,例如生活有否改善(未必只包括物質)等可見的改變為主,這某程度上反映了在資訊管制下,民眾反而以趨向以實際生活是否有改善作基準評價政府。」(摘錄自香港01報道)

👉🏼有關2015年哈佛大學研究的中期結果,詳見端傳媒 - 都怪地方官?中國人高度滿意中央政府。

👉🏼有關「差序信任」及其在今次疫情中的體現,詳見端傳媒 - 差序信任:中國何以「穩定」。

👉🏼有關近日哈佛大學研究的結果,詳見香港01 - 難以否定的中國式治理。

大家又認為,中共執政的合法性,關鍵是甚麼?為何到現在,中國民眾普遍仍對中共執政表示滿意?

【加入 Telegram 頻道】:https://t.me/civilcritique

raw-image


avatar-img
清議The Civil Critique的沙龍
27會員
37內容數
緊貼時事脈搏的新聞總匯,每週選出當期備受關注的社會事件和世界大事,深入整合事件背後所涉及的議題,推廣深度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隨著韓國瑜在今年6月的公投中被罷免高雄市長一職,席捲華人世界長達兩年的「韓流」就這樣以悲壯的方式結束。韓國瑜被罷免後,民進黨一洗2018年輸掉高雄老巢的屈辱,整個綠營莫不歡天喜地。然而,同樣因此而興高采烈的還有香港的反對派。
警方和示威者的互動一向是一門非常難以研究的課題,但至少過去半世紀的研究均指出,警方以更大程度的武力應對示威——例如從一開始便穿著防暴裝備或使用催淚彈——對緩和事態的作用很小,甚至往往適得其反。既然我們都知道這些都不管用,為甚麼催淚彈、橡膠子彈、布袋彈、防暴裝備等強硬的人群管制手法仍然在各地廣泛使用?
反對陣營希望重燃疫情打斷的抗爭活動,複製2019年末區議會選舉大勝的模式,仗著反對《逃犯條例》修訂所累積的聲勢和民憤,順勢在今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中奪得多數,並主導其後的選舉委員會選舉,一併奪得香港特區的立法權和行政權。但是反對陣營的如意算盤能夠順利打響嗎?
George Floyd 的事件觸發全球對美國種族歧視和警察暴力問題的關注,其中司法制度對警員的偏袒是批評之一。美國法律中的「有限豁免」(qualified immunity) 原則,成為眾矢之的。 上訴法院愈來愈趨向給予警察豁免,也愈見忽視了究竟警察有沒有侵犯了原告人的憲法權利。
法治制度所實現的正義是回溯性的,即只有當犯罪行為發生後,才得以透過司法制度對犯罪人進行制裁。要打從根本處理警暴的問題,必須從警察的執法文化著手,而執法文化背後又反映著社會存在的問題。墮入惡性循環的警民衝突, 已可不能單靠追究個別警員重拾公眾信心。
香港疫情緩和,示威者自然希望重拾去年反修例運動的氣勢,捲土重來。適逢《國歌條例草案》二讀、「港版國安法」的到來、六四週年紀念、反修例運動一週年等,示威陣營似乎有足夠彈藥將群情再次推高,但實情又是否這樣?
隨著韓國瑜在今年6月的公投中被罷免高雄市長一職,席捲華人世界長達兩年的「韓流」就這樣以悲壯的方式結束。韓國瑜被罷免後,民進黨一洗2018年輸掉高雄老巢的屈辱,整個綠營莫不歡天喜地。然而,同樣因此而興高采烈的還有香港的反對派。
警方和示威者的互動一向是一門非常難以研究的課題,但至少過去半世紀的研究均指出,警方以更大程度的武力應對示威——例如從一開始便穿著防暴裝備或使用催淚彈——對緩和事態的作用很小,甚至往往適得其反。既然我們都知道這些都不管用,為甚麼催淚彈、橡膠子彈、布袋彈、防暴裝備等強硬的人群管制手法仍然在各地廣泛使用?
反對陣營希望重燃疫情打斷的抗爭活動,複製2019年末區議會選舉大勝的模式,仗著反對《逃犯條例》修訂所累積的聲勢和民憤,順勢在今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中奪得多數,並主導其後的選舉委員會選舉,一併奪得香港特區的立法權和行政權。但是反對陣營的如意算盤能夠順利打響嗎?
George Floyd 的事件觸發全球對美國種族歧視和警察暴力問題的關注,其中司法制度對警員的偏袒是批評之一。美國法律中的「有限豁免」(qualified immunity) 原則,成為眾矢之的。 上訴法院愈來愈趨向給予警察豁免,也愈見忽視了究竟警察有沒有侵犯了原告人的憲法權利。
法治制度所實現的正義是回溯性的,即只有當犯罪行為發生後,才得以透過司法制度對犯罪人進行制裁。要打從根本處理警暴的問題,必須從警察的執法文化著手,而執法文化背後又反映著社會存在的問題。墮入惡性循環的警民衝突, 已可不能單靠追究個別警員重拾公眾信心。
香港疫情緩和,示威者自然希望重拾去年反修例運動的氣勢,捲土重來。適逢《國歌條例草案》二讀、「港版國安法」的到來、六四週年紀念、反修例運動一週年等,示威陣營似乎有足夠彈藥將群情再次推高,但實情又是否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