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兩百讚謝詞:如何消解唸社會學的痛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不只一位朋友說到讀社會學的書令他痛苦,這是一種從無知解放出來的痛苦。未來,面對類似的事情,你卻再也不能不怎樣去思考它、去體驗它、去理解它,乃至,去痛恨它。然後這種怒氣在無可動搖的體制,以及整個主流的訕笑中又要被轉到自己身上。唸社會學的人似乎注定要痛恨自己的渺小與無能。


不只一位朋友說到,身旁的人去唸了社會學好像他的整個世界都變了,個性變了、性子變了、看法變了、在意的事情變了,整個人都變得敏感,擁有對於權力關係和資源分配的敏銳觸覺,然後好像不管怎樣輕輕地碰一下他都要大叫疼痛、天理難容。


社會學作為一個學科,它有什麼特別的出發點與預設?社會學作為一種分析工具,它有什麼強項與盲點?社會學作為一種實踐生活的方式,它給主體帶來什麼影響?難道,唸社會學本身也是一種對自己的規訓?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規訓呢?


Michel Foucault圖片轉自:http://jdss.net/category/other/

Michel Foucault圖片轉自:http://jdss.net/category/other/


通常的情況是,開始習慣於用社會學看事情,就會感受到一種思考上的痛覺,這種痛覺是標準的「意識」:意識到這世界並不理性、並沒有一種前定的和諧(pre-established harmony),而且,這世界也不是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如果我們活著是無痛的話,那我們根本不需用有意識。其實我們在平常生活中都有隱隱在作用著的痛覺,只是社會學就像在傷口上灑鹽一樣把痛覺放得更大。


面對這種被放大的痛覺,人已經演化出很多種面對它的方式,歸結來說多半就是自欺。柏拉圖在【理想國】書中就已經看到這個問題:脫離束縛後的哲學家離開了洞穴見到了外面真實的光亮,他憑什麼還需要回到洞穴之中呢?智慧有什麼道理得回到政治的市場?

「這些人現在...嘗到了擁有哲學的甜頭和幸福,充分地看到了群眾的瘋狂,知道...沒有一個人身上有些許健康的管理國家的東西...由於所有這些緣故,所以哲學家們都保持沉默,只注意自己的事情。他們就像一個在暴風捲起塵土時或雨雪時避於一堵牆下的人一樣,看別人幹盡不法之事,但求自己終生不沾上不正義的罪惡,最後懷著善良的願望和美好的期待而逝世,也就心滿意足了。」


Plato: THE ANALOGY OF THE CAVE.圖片轉自:http://p-adamek0912-dc.blogspot.com/2010/10/plato.html

Plato: THE ANALOGY OF THE CAVE.圖片轉自:http://p-adamek0912-dc.blogspot.com/2010/10/plato.html

厭世成為一種很容易的結果──把自己無能的處境轉化為這個世界的錯誤。但這種自欺顯然無法逃過在社會學關懷下的良心檢視──我們所有人都活在結構中,所有人都在最極端的意義上是共犯,無論作為或不作為,所有人都要對社會的結果負責。


我覺得唯一可以消解唸社會學的痛苦的方式,就只有──選擇作為!去行動吧。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學完全就是一種實踐性的學門。沒有做就完全沒有社會學。而怎麼做?這才進入學習社會學的大門。在做之中,慢慢的會有幾重認識,而這幾重認識都伴隨著痛苦:


  1. 這世界並不理性、沒有前定和諧,也不是我想怎樣就怎樣的;【痛覺是體制思考的出發點】
  2. 所有事情都是緩步時間積累的社會-歷史結果,因此要改變所有事情也都需要緩步的時間積累;【時間才是社會變遷的最重要因素】
  3. 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人的問題,但我們沒辦法去改人,要改都只能改制度。與其說要完成什麼宏圖大業,社會學更關注的反而是對人的安置;【制度設計是社會學最重要的能力與法寶】
  4. 但是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更好的制度。制度隨著不同的社會條件需要一直更動,而社會學研究的是變數,也就是不斷在學習如何跟變動相處【社會學研究變數】;
  5. 學習跟變動相處就是,事情沒辦法做到最好,只能永遠實事求是的進行觀察、實驗與思考,並且人也永遠都在和風險博弈,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社會學家要有科學素養】
  6. 最後,許多人還是希望事情變好、希望成為一個好的人,只是不知道怎麼做。【社會學不放棄倫理學,德性的倫理學,因此社會學一定也涉及教育】


社會學教我們面對現實,社會學也教我們不要批判個人以及個人的生活方式,而要去看到後面的其來有自。表面上看起來,這兩點加起來就是一種很有效散播絕望的方法 XP 雖然時不時會有這種感覺跑出來,可長遠來看卻很不同:社會學讓我們保持信念,事情總是有變好的可能性,但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對自己誠實。


生活中痛苦確實若隱若現,但是要誠實的意思,則是要注意到除卻表層的痛苦,背後的深層恐懼在哪裡、是什麼,怎麼辦?現代人隨時都活在恐懼裡,但坦承面對生活中的恐懼卻不容易。我覺得社會學的優勢在於,它讓我們面對這些恐懼不會是無所依憑的──我們有論述能力來說明恐懼是什麼?我們也可以有觀察能力去發現恐懼的根源。


但總是差那臨門一腳:社會學不只是認識論,社會學要求我們去實踐、去做點什麼,哪怕只是把看到的說出來。這就是消除讀社會學痛苦的方式──不要只是思考。


我覺得,社會學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它有很好的出發點去直指問題的核心、去看見歷史緣由,以及照見人世間最直接的苦厄,但重點是這臨門一腳。差這臨門一腳,我們也很容易去成為失敗主義者、本質主義者、化約論者跟決定論者(或形上學家)──

  1. 社會改革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2. 人就是這樣,是不可能改變的;
  3. 人都只追求利益、權力與榮譽;
  4. 一切都是命,而天命不可圍抗。


真正把社會學學進去就會確實的知道,上述四種想法都是對於實相的高度簡化,這不是為了分析方便,而卻是為了做人不難。


要記得,真正的地獄就是失去事情會更好的信念,接受現實就是自己想像或認定的樣子、接受他人就是自己想像或認定的樣子,接受自己的處境就是自己想像或認定的樣子,然後越來越糟。實相總在變化,而社會學最大的工作之一就在於不斷去破除無論怎樣都會不斷生成然後僵固的刻板印象與體制。


事情會更好,有這樣信念的人即便是痛苦的,但卻是幸福的;事情可以因為我們的努力而更好,有這樣信念的人即便是辛苦的,但卻是快樂而充實的。要記住:痛苦和幸福、辛苦和快樂不見得是對立概念,老實說這也是一種刻板印象,然而往往,在人世間,真正的幸福快樂都要在痛苦與辛勞中尋得 *。


所以歸結來說:唸社會學會痛苦的原因是後來就會發現自己在生活中會自我欺騙,也就是明明知道更好的情況是可能的,但自己卻踏不出臨門那一腳,然後騙自己其實那不管怎樣都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踏出去做些什麼就很好。


我覺得社會學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如果在思考上有痛覺、在生活中有恐懼的時候,不妨就從自己開始做一些改變吧。對恐懼誠實,對實相謙虛,於是對更好的可能保持開放,這就是社會學最好最好的禮物了!練習去做對的事情,學著在實踐中得到滿足感、嚐試在做的過程裡把自己和其他人聯繫起來,慢慢的事情都會變好一些。


社會學教我們對自己誠實,這是學社會學的人幸福的秘方:不要帶著恐懼活在陰影中、不要對人性失望。以前文化研究的老師說:左派沒有悲觀的權利。我覺得要在這樣的意義下來理解:跨出去實踐就是海闊天空!



一個人很渺小,但,任何努力都不會白費。


N i g e l - V a n - W i e c kQ Train” from the Working Girl series 1990pastel on paper, 22″ x 30″圖片轉自:https://www.centrodeinformes.com.ar/la-belleza-del-dia-q-train-de-nigel-van-wieck/

N i g e l - V a n - W i e c kQ Train” from the Working Girl series 1990pastel on paper, 22″ x 30″圖片轉自:https://www.centrodeinformes.com.ar/la-belleza-del-dia-q-train-de-nigel-van-wieck/


* 【人類大命運】的作者 Harari 指出,研究顯示:詢問父母親他們生活中最頭痛、煩惱的來源是什麼,基本上就是他們的孩子;但是再詢問父母親他們生活中最幸福、甜蜜的來源是什麼,仍舊是他們的孩子。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粗淺的真理和一個遠較深刻的真理──

  • 粗淺的真理是:人類真的很有趣......;
  • 深刻的真理是:人的本性遠非驅樂避苦、好逸惡勞幾個字可以概括的(好啦,雖然我們大多數的時候都很懶啦 Orz)。

Socrates 在獄中死前還想著若有時間的話,也希望可以嘗試做一首詩,內容是痛苦與快樂就像一對難兄難弟,雖然感情不好、成天打來打去,卻倒頭來一直黏在一起,誰也不離開誰。在人生中,快樂與痛苦總是一起出現,形影不離。Socrates 注意到了此事,但任憑他一生的聰明才智,卻想不明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哲學家替代役的沙龍
32會員
28內容數
2025/03/29
〈土裡的鑰匙〉一詩收錄於作家鄭琬融在 2024 年出版的新詩集《醒來,奶油般地》(木馬出版)。
Thumbnail
2025/03/29
〈土裡的鑰匙〉一詩收錄於作家鄭琬融在 2024 年出版的新詩集《醒來,奶油般地》(木馬出版)。
Thumbnail
2025/01/17
(續上篇)在聰明的效率宇宙裡,似乎有一個破洞,那就是「可愛」。(大家覺得這個破洞有多大呢?)
Thumbnail
2025/01/17
(續上篇)在聰明的效率宇宙裡,似乎有一個破洞,那就是「可愛」。(大家覺得這個破洞有多大呢?)
Thumbnail
2025/01/16
我發現有些長輩對「聰明」一詞的用法是:拿來描述某個人(不問緣由也不計其付出的代價)可以在遠快於平均耗時的情況下學會或做完某件事。
Thumbnail
2025/01/16
我發現有些長輩對「聰明」一詞的用法是:拿來描述某個人(不問緣由也不計其付出的代價)可以在遠快於平均耗時的情況下學會或做完某件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不要把社會結構的罪孽加諸在你身上,你會痛苦是因為你對自己有期待。
Thumbnail
不要把社會結構的罪孽加諸在你身上,你會痛苦是因為你對自己有期待。
Thumbnail
這本書借來有點久了,可能是因為之前都用中午的時間看,如果約了鬥牛就又放下書本,搞得這本書看很久又一直沒看完這樣。但這本從韓國經驗討論的痛苦關係,探討了比較少受到關注的痛苦外延,結論出痛苦不僅是個人經驗,也是社會關係網絡的互動。 作者先從三個案例開始:婚姻觸礁、老年病痛、喪偶,分別討論痛苦所帶來各樣關
Thumbnail
這本書借來有點久了,可能是因為之前都用中午的時間看,如果約了鬥牛就又放下書本,搞得這本書看很久又一直沒看完這樣。但這本從韓國經驗討論的痛苦關係,探討了比較少受到關注的痛苦外延,結論出痛苦不僅是個人經驗,也是社會關係網絡的互動。 作者先從三個案例開始:婚姻觸礁、老年病痛、喪偶,分別討論痛苦所帶來各樣關
Thumbnail
【本文為預錄前準備的文字稿修改而成,與實際訪談略有差異】 毛叔:最近要開始一個新的系列,希望可以談談信仰跟社會的對話,社會學應該可以有滿多的幫助。想先問問,你怎麼沒事跑去讀社會所? 亨利:你知道標準答案會長什麼樣子嗎?因為我對社會有愛、對土地有情、對人類有盼望、對上帝有信心,反正講來講去,都可能會自
Thumbnail
【本文為預錄前準備的文字稿修改而成,與實際訪談略有差異】 毛叔:最近要開始一個新的系列,希望可以談談信仰跟社會的對話,社會學應該可以有滿多的幫助。想先問問,你怎麼沒事跑去讀社會所? 亨利:你知道標準答案會長什麼樣子嗎?因為我對社會有愛、對土地有情、對人類有盼望、對上帝有信心,反正講來講去,都可能會自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8 我們要逃離社會才能幸福嗎?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8 我們要逃離社會才能幸福嗎?
Thumbnail
延續「社會學(系)無用之亂」的討論,為什麼經常會有社會系畢業生出來批評社會學(系)無用?為什麼會週期性地發生社會學(系)無用之亂?社會系畢業生到底在煩惱什麼? 這是我們討論社會學(系)有用無用時,未曾關心的事。 何謂社會學的想像? 回到社會學(系)無用之亂
Thumbnail
延續「社會學(系)無用之亂」的討論,為什麼經常會有社會系畢業生出來批評社會學(系)無用?為什麼會週期性地發生社會學(系)無用之亂?社會系畢業生到底在煩惱什麼? 這是我們討論社會學(系)有用無用時,未曾關心的事。 何謂社會學的想像? 回到社會學(系)無用之亂
Thumbnail
每過一段時間,網路上就會有一波社會學無用的爭議⋯⋯
Thumbnail
每過一段時間,網路上就會有一波社會學無用的爭議⋯⋯
Thumbnail
「社會系在讀什麼?畢業要幹嘛?」 打從就讀東海社會系的第一天起,這些問題即使已經工作了,仍然一直伴隨到現在,而我也只能笑笑的說:「就像我一樣在當公民老師/編公民教科書。」因為在別人眼裡,我過去的工作看起來都很穩定,所以也不會受到更多的質疑。在別人眼中我是靠社會學吃飯的人,還靠它吃了兩年飯,如果社會學
Thumbnail
「社會系在讀什麼?畢業要幹嘛?」 打從就讀東海社會系的第一天起,這些問題即使已經工作了,仍然一直伴隨到現在,而我也只能笑笑的說:「就像我一樣在當公民老師/編公民教科書。」因為在別人眼裡,我過去的工作看起來都很穩定,所以也不會受到更多的質疑。在別人眼中我是靠社會學吃飯的人,還靠它吃了兩年飯,如果社會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