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上帝啊!我不想拚了!透過閱讀《拚教養》理解自己,在焦慮中找尋出路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教會青年的思考健身房》S5E1
【本文為預錄前準備的文字稿修改而成,與實際訪談略有差異】

毛叔:最近要開始一個新的系列,希望可以談談信仰跟社會的對話,社會學應該可以有滿多的幫助。想先問問,你怎麼沒事跑去讀社會所?
亨利:你知道標準答案會長什麼樣子嗎?因為我對社會有愛、對土地有情、對人類有盼望、對上帝有信心,反正講來講去,都可能會自我合理化,好像讀這個系所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或理由。我們上學期研究法上課的時候,會說訪談一個人的動機,如果用「為什麼」,往往會讓受訪者把自己的選擇都講得很有道理。但是,實情當然不是這樣啦,中間一定有很多你無法預料到的事情,跌跌撞撞、疊疊加加地塑造你的選擇,造就你今天的模樣。所以,我傾向這樣去理解我的生命:在我做出選擇前,我發生了「什麼事情」。當我把這些事情理清楚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的生命並不都是跟隨著自己的理性與掌控運作,有很多意外與恩典,或說是歷史的偶然,讓我們走向某一個特別的路徑。
其實,我大學讀物理系的時候,是想要當補教名師的。但是因為看到教學現場的無奈,就開始轉而思考教育的樣貌到底是什麼。接著,我畢業後到了台南大專中心工作,開始成為大專生的輔導,也開始透過閱讀與陪伴認識了不少人文社科的思想,那就是探索人的樣貌可以長成什麼樣子,我們的社會又發生了什麼問題。也因為受到一些人的鼓勵,建議我可以去進修。原本自己覺得還是先工作賺錢,畢竟自己就要結婚了,但這過程中受到了太太跟家人的支持,所以我想要完成我自己畢業後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好好讀完一個我有興趣的研究所。這過程中,我又接觸了親子共學團的夥伴,成為自學生的老師,讓我看見了教育的多元樣貌。
我在閱讀的經驗,覺得社會學有一個迷人的地方,那就是總能在看似日常到微不足道的事情,看見背後的文化、制度、結構是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社會學一個經典的提問是:社會秩序是如何可能的?既然我們現在的社會生活都是前人累積多年而來的,那所謂的社會生活就不會有放諸四海皆準、不受時代限制的標準。在2022年,我們騎機車要待轉、肚子餓了叫ubereat、心理生病了可以找諮商師,或是我們可以在11月底投票、同志可以結婚、信仰基督教在台灣是合法的,這些都不是理所當然的。既然我們探問「社會秩序如何可能」,那我們就能知道現在的社會不會是永遠的,總會有改變的可能性。這個改變來自於每個人對於社會生活的盼望與理想,以至於我們在每個行動中都注入改變的能量。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2022年台灣的父母,跟1982年台灣的父母在煩惱的事情絕對不一樣。不要說教養,光是生產要怎麼生,我們的知識就已經與前人有很大的差異了。
毛叔:社會學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一些我們覺得理所當然,但其實背後有一些不同的思維,某種可能性在背後。信仰跟社會要有很大的整合,如果只談聖經不談社會,就會變成抽離的信仰。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經驗,在台灣或比較基要主義的思維,教會對於人文、社會學比較負面的?你有這個印象嗎?
亨利:我覺得社會學不只是被基要主義,也被一般的大眾認為是憤青、很難相處、沒事找事做。看起來很正常的事情為什麼要雞蛋裡挑骨頭,批判來批判去又要上街頭?看起來合理的秩序,但讀社會學的人,總是能當社會背後的一根刺,刺到你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好像有很多不平等、不合理的地方,只是我們不敢去挑戰。讀社會學的人很難相處,可能是因為講出相對的真相,你平常不願意面對的真相。
當我們有一些認識社會學的經驗,我們就可以深入福音書裡頭的社會,了解當時猶太教派的分別、羅馬的政治氛圍,也才能知道耶穌到底在傳揚什麼樣的福音、反抗什麼樣的帝國。如果只是當金句背誦,屬靈化地抽離處境,就沒有辦法跟處境對話與辯證,也會跟我們要行動的方向有所脫節。
毛叔:回到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拚教養》的論點是什麼?明翰為什麼會推廣讀這本書(自己也還不是父母)?對你自己和身邊的人有何幫助?
亨利:我先談談《拚教養》想要探究的問題到底是什麼。白話來說,就是為什麼現代的父母教小孩那麼難?好像怎麼做都不太對?為什麼父母為孩子付出這麼多,無論是希望他們可以快樂長大或培養才能,卻帶來更多的不安全感呢?
《拚教養》的主要論點有兩個。第一,不同階級的家庭,會產生不同的教養選擇。第二,這些教養策略,有時會為親子間帶來更多的不安全感。閱讀這本書,我們不只是看到不同家庭的教養故事,更能看見背後的社會結構是怎麼影響每個家庭,例如強化了不平等的童年,或是漠視單親家庭、跨國婚姻家庭的需要。
為什麼想要推廣這本書呢?因為我關切的是人的成長,或說人的教育。所以,我們首先必須看到人是怎麼成長的,是在哪些環境成長的,什麼樣的結構性力量塑造著孩子。例如,中產階級的家庭,他們的家長普遍在時間與金錢的資源上比較有餘裕,所以可以及早培育孩子的認知、語言、才藝能力,讓他們可以在主流的教育體制下競爭向上。他們也比較知道主流的教養理念,認為對話與尊重孩子的聲音,比起權威跟控制來得更有效。或是他們也可以用他們的資源,把孩子帶離開體制,為他們打造一個自然成長的教育環境。他們可能參加實驗教育的學校機構,或是自學,為孩子打造一個客製化的學習環境。
相對地,勞工階級家庭,因為他們普遍是雙薪家庭,需要忙於賺錢工作,鮮少能給孩子足夠的情感陪伴。對於孩子的教育可能採取比較實用性的觀點,認為他們不需要學太多無助於升學的才藝,傾向把錢花在刀口上。他們跟中產階級的家庭一樣在意孩子的學業成就、品格,但是關注的焦點不太一樣。另外,比較鄉村的勞工階級家庭,很多都是隔代教養的孩子,而且周遭也鮮少有補習班或安親班可以做市場外包,所以孩子們大多是野放式的自然成長。
說那麼多,我自己都沒有小孩,知道這些幹嘛。哈哈,有些人也會很好奇我為什麼樣做教養或教育的研究。我的想法有兩個。第一,你更認識有小孩的朋友到底在煩惱什麼,所以能更寬容地去看待這些困境,並了解這些困境絕對不只是個人的煩惱,也包括整個結構運作的力量。這帶來了同理。我舉個例子好了。
今年我認識一個工作室的家長,我每次看到她跟孩子的互動,一開始會有點不太習慣。因為她總是用命令或斥責的口吻跟小孩互動,例如說「要回家了,收玩具!」或是有一次我目睹衝突場面,媽媽就說「你再這樣,我下次不要帶你來上課了。」他就爆哭。我發現我的不習慣,就是因為我是用我認為「理想的教養模式」來看待,那可能是中產階級的家庭比較會有互動方式,那仰賴比較多的知識,或是時間。但是,這位媽媽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她又是開髮廊的,早上到晚上都要上班,很辛苦。孩子待在店裡,沒有人可以「很有品質地」陪他玩,所以我大概可以理解她只能用比較節省成本的方式去對待小孩。她當然愛她的小孩,絕對不會比其他人少。
理解了這個以後,我就會知道她的無助,她很想要趕快接孩子回去,她可能之後還有客人要接,所以只能先用這樣的方式處理當下的問題。所以我跟碧容常常聊不同家庭的資源跟親子的互動,去探討背後的原因,才能比較同理。這過程中也有性別權力的關係,像是為什麼教養的責任很常是落在媽媽身上?這公平嗎?
想推廣這本書的第二個原因是,認識自己的童年,了解自己所獲得的東西都不是理所當然的。自從我出生之後,我媽選擇離開職場,全職照顧三個小孩。我從小就有媽媽長時間的陪伴。我可以學才藝、可以補習,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可以在學業上有所進步。這些真的都不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沒有家庭的經濟優勢,或是爸媽所仰賴的文化資本,我不一定會讀到那麼好的學校。既然是如此,那我更不應該把那些學業落後,或是對自己缺乏自信與能力的孩子,單單視為他們的問題。
缺乏資源的家庭,可能沒辦法培育孩子的學業或才藝,但他們在較為自由成長的環境,反而學會了更多我不懂的求生技能,像是接觸大自然、與陌生的大人社交、有賺錢的腦袋。只是剛好主流的體制有利於那些很會讀書的人而已,而我也只是剛好幸運而已。
我們應該重視並肯定有別於中產階級的童年想像,讓我們的教養不會只限於單一框架,而是能看見不平等的現狀,並思考活在不同處境的孩子,如何發揮自身的潛能,為社會做出好的貢獻。這就是教育的目標與意義。我也推薦大家可以看另外一本書《成功的反思》,裡頭也有提到不少對於教育體制的批判。
毛叔:雖然現在教育的方式改變很多,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大家的焦慮。
亨利:現在的焦慮就是很多觀念,很多人不想複製原生家庭的經驗,可能因為權威式或升學主義的關係很痛苦,或是很多父母沒辦法讀到很好的學校而自卑。我們會反思原生家庭的經驗,可能上上一代的父母不會想到這些,但現在可能資源多、大家談論得比較多,又因為少子化,每個孩子都是寶,很怕自己養不好小孩,整個社會或國家都在看著你。
現在的家庭結構也變化了,以前可能有很強的親戚或鄰里關係,可以幫忙照顧小孩,但現在都市化的發展,把照顧的責任要不就落入核心家庭,不然就是外包市場給托嬰中心或保母。好像教養一個孩子,就是爸爸媽媽的責任,尤其是媽媽的責任。在這種關係底下,媽媽是更焦慮的,孩子長得好或不好,跟自己的價值有關,因為大家都在評價。
毛叔:資本主義的導向,好像所有事情都可以量化評估。不只是在外面拚經濟,教養也要拚。我們那一代就是拚成績,但現在看似成績放一邊,但拚的是其他才藝,沒有比較輕鬆。
亨利:沒錯,大家還是很愛看「成績」。
毛叔:這本書有什麼亮點?有趣的觀察?(我自己覺得保留純真童年這點實在太有趣了…)
亨利:亮點太多了,每個章節都有很精采的家庭故事。大家都變得很忙、很關注小孩、很焦慮,很期待他們能在幼兒階段就可以在大腦的黃金期接受多元的刺激,像是上大腦開發、感覺統合的課程。現在學腳踏車或滑步車都有營隊或課程可以上,各種多元學習的課程也琳瑯滿目地呈現在網路上,這在中產階級的家庭很明顯。
有一章提到很有錢的家庭,由於想要讀台灣的國際學校,從小培養國際競爭力,就去買了一張一百二十萬的布吉納法索的護照。這章真的很有趣,可以看到真正的有錢人到底是怎麼栽培小孩的。
另外就是規劃自然成長的那一章,提到體制外的實驗教育學校。他們不提倡學業的競爭力,反而把與大自然相處的技能視為孩子與家長需要學習的重點。但在這種快樂學習、與都市的喧囂隔閡的氛圍底下,背後是媽媽的辛勞,她們要高度參與學校的活動,平常還要練習手作。而且刻意地營造自然的環境,反而讓一些孩子對自然以外的環境心之嚮往,像是零時、玩具、3C產品。
談到勞工階級的家庭,有一個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是一個新移民的家庭。爸爸因為經濟全球化造成鄉村的工作機會少,所以在就業市場上有很多不穩定的狀況,連帶影響他在婚姻市場上的評價。媽媽只好擔起家計,爸爸覺得自己很常受到老婆的指責、沒面子,所以變得更不負責任。他們怎麼教小孩的?有一次他們的小孩闖禍,爸爸竟然不是罵小孩或是打小孩,他是直接當著小孩的面前打媽媽一巴掌。當然,這是象徵性地打,他想要藉由扮黑臉來重新確立家庭的秩序,以及男性的尊嚴。既然我在工作場域已經沒有男性的尊嚴了,至少我還是要像個一家之主。
所以我們從單一的教養事件,其實可以看到背後很多的社會文化脈絡。當然我們對於體罰不樂見,但是當我們看得更深入的時候,就能更理解背後的原因。
另一個比較學術一點的,就是我覺得作者藍佩嘉厲害的地方就是,她強調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家庭的異質性,並強調微觀層次的自我反思與宏觀層次的文化變遷。她在結論提出的階級化的親職場域,是一個很厲害的論述框架。不同資本高低的家庭,以及追求競爭流動或自然成長的家庭,二乘二會有四個象限,造就了台灣的教養面貌。
毛叔: 基督徒對於這樣的焦慮、或是「保安策略」可以有什麼不同的反思?或是對於教養可以有什麼不同的想像?
亨利:《拚教養》的主題在談焦慮,也就是被還沒到來的未來綁架,況且,你其實不知道未來到底長什麼樣子。所以人會想要控制、會想要做對、會想要完美,但事實上就是沒辦法。教養不是遵循選擇的邏輯,好像你選了A,就一定會變成B。你是在照顧,是在澆花,但孩子這個植物會怎麼長、長多高、長得多漂亮,還有一大堆你無法控制的因素在裏頭。
當我們隨時監控自己有沒有做對的時候,其實不小心就會落入到自我懷疑或自我譴責的循環中。結果,那個原先你認為陪伴孩子帶來的情感滿足,卻被焦慮給淹沒了。當然,我們會擔心很多事情,但不要把自己放得太大,好像你做了些什麼,就會造成不可逆的創傷,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都不夠完美,我們都是罪人,但我們的生命真的不可逆嗎?當然不是。耶穌的救贖臨到每一個願意回轉向他的人。生命的成長與更新,是一輩子的功課。
以我很粗淺的觀察,我真的覺得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很愛他的小孩,儘管愛的方式真的差超多。但我們總是覺得好像有一個教養理念是標準的,是我們應該遵循的,是我們應該給孩子的。所以我們會焦慮、會比較,但如果我們重新回到那個源頭,就是彼此相愛的力量,其實我們會過得比較自在一點。我不需要你為你做什麼,你也不需要為我做什麼,光是我們的同在,我就感到很滿足了。孩子是人,父母也是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別人當成競爭對手,但教育應該長這個樣子嗎?如果我們就是這麼的不一樣,那麼我不應該競爭,應該看見每一個孩子的禮物、恩賜在哪裡,可以怎麼合作、幫助彼此、貢獻給社會,而不是用同樣的升學標準評斷誰比較有價值。
基督徒對教養有什麼不同的想像?第一個是,不要把自己當成上帝。上帝始終是使人成長的那位。我們引導,我們陪伴,但要記得,背後支撐這一切的是上帝。
第二個是,既然我們是彼此的弟兄姊妹,請不要當別的家庭的指導者或批評者。教會應該成為一個可以坦露自己軟弱的地方,並結合相關的人力與資源,共同照顧比較缺乏的家庭。或許,教會可以結合社區、結合NGO、結合社工師或志工等資源,讓這個地方可以成為共享資源的平台,讓孤單或弱勢的家庭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溫暖與陪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EP39 Podcast上線 《記者觀察》善善的3個hashtag EP39 | 《記者觀察》 桃園跑地方十多年的資深記者 在自媒體「貓派主播的真心話podcast」 分享她對桃園市長張善政的觀察 並給市長3個hashtag 以及隱藏版的+1 來聽聽桃園記者的第一手觀察! 林燃(創作小說家) 謝謝學姊教我開房間😆😆 啊,不是什麼奇奇怪怪
Thumbnail
avatar
貓派主播
2024-03-17
用AI製作Podcast,史上最強 Podcast 錄製軟體 Adobe Podcast 快申請試用結合AI技術的Adobe Podcast提供Enhance Speech和Mic Check兩項強大工具,可改善音訊品質。Enhance Speech消除背景雜訊、提升錄音品質,Mic Check提供專業麥克風設定建議。Remote功能讓多人遠端錄音無縫合作。
Thumbnail
avatar
Kevin_malamute |凱文-馬拉穆
2023-12-12
參錄PODCAST-更生日報20231112 2022年,新冠疫情仍然持續,社交距離的要求讓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減少,相對地通訊軟體的使用頻率也隨之增加,視訊通話成為了人們日常溝通的重要方式。  某一天,一位好友邀請我一起參與她的PODCAST節目。當天我們使用了Zoom線上會議軟體進行錄音。從開始的自我介紹到對答中,我的聲音因為緊張
Thumbnail
avatar
泰曼勝女的紓壓圈
2023-09-18
職場酸人精退散!PODCAST上線囉~來聽聽聲音演繹的G主管,酸度給幾分?想必很多人都在職場中遇過酸人精,或是此時此刻正在忍耐,備受折磨啊(拍肩) 職場中 不帶髒字的酸人精 累積破千瀏覽量,想必是寫到許多人的心坎裡了!畢竟貓派主播偶爾也是一隻過激的貓?😆😆但過激也容易傷人傷己,所以持續在修煉哪!職場中不吃素,身心更健康,格友們你共丟嗯丟?!
Thumbnail
avatar
貓派主播
2023-07-29
「現在」就是成就自己的最好時刻 - 斯理想生活 Podcast 上線!嗨大家好,我是Lesley。我在2023年給自己一個全新的目標-創立自己的podcast頻道。希望透過頻道,把我的職涯經驗、成長創業故事、閱讀有感書籍和大家分享,也計劃邀請不同領域的夥伴來分享,期許自己透過人與人的連結,一起學習溝通、擁抱成長、邁向自由。
Thumbnail
avatar
斯理想生活
2023-06-30
【Podcast】從0到1媒體人X斜槓EP80 悼”瑪魯”:為了跟你相聚,我選擇當一隻巴哥.. 文:柚子貍 EP80收聽連結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acmhzsm01zn01t4cmg1eouw/platforms 喜歡我們節目的話,請記得按追蹤,留下您的鼓勵,並分享給你的好友哦 本節目已經改為不定期上架囉!請按下追蹤鍵,以免錯過精彩內容 本集重點如
Thumbnail
avatar
shomanto
2022-11-11
Podcast 聊聊BAR|關於這份工作我只是不愛了。上一份工作中充滿著有夢想,對在地推廣都很有熱情的人,每個人都因為喜歡這個地方的文化,所以成為團隊的一員,我也是抱持著這樣的喜愛開始了這趟旅程。
Thumbnail
avatar
二月 IMMA
2022-02-08
【Podcast】從0到1媒體人X斜槓 EP33 你怎突然走了?毛孩:我發出過很多求救訊號文: 柚子貍  https://open.firstory.me/embed/story/ckt6x2upiks7y0955x9ruamhg?description=1 本周重點內容如下, 您可以全集聽, 也可以挑自己有興趣的段落聽: 1.離世溝通比較難做嗎?為什麼有些寵物溝通師不接離世溝通? 2.
Thumbnail
avatar
shomanto
2021-09-05
Podcast 拉子幸福生活 EP76 我們見面了!情緒勒索的情人,如何在分手後走出來?喬安納與說書人見面了!睽違已久的兩人錄音。 遇到了情緒勒索的情人,不管怎麼做,對方仍不滿意且充滿指責,令人感到很挫敗與罪惡感。 即使分手後,仍走出不健康的關係,怎麼辦呢?
Thumbnail
avatar
喬安納
2021-08-29
【Podcast】從0到1媒體人X斜槓 EP26我的毛孩投胎了嗎?牠會不會怪我安樂死?文:柚子貍 離世溝通最常被問到的是,我的孩紙去投胎了嗎?我"幫助”牠結束痛苦牠會不會怪我? 大家還記得EP23裡面安妮曾提到對一隻狗狗歐歐有非常強烈的體感嗎?本來主人說,歐歐逐漸好轉,正在我們都替牠高興之際,很遺憾的,歐歐情況又惡化了。 主人在幫牠完成心願後,終於願意放手”幫助牠”結束痛苦,意外的是
Thumbnail
avatar
shomanto
2021-07-18